美章网 资料文库 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就业增长机制范文

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就业增长机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就业增长机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就业增长机制

一、山东省经济结构调整就业结构变动关系分析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发展是促进经济健康、持续、高速增长和扩大就业的关键。因此,分析经济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动的关系非常重要。山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关系1、演进趋势比较。1980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经济水平的持续增长,山东省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产业结构由“二、一、三”格局转变为“二、三、一”格局,而就业结构则由“一、二、三”格局变为“二、一、三”格局。2、结构偏离度分析。在经济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产业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逐步趋于一致,当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协调时,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就会出现一定的偏离,通常我们用结构偏离度来反映二者之间的不对称状态。结构偏离度越大,说明劳动力结构与产业结构越不对称,说明产业结构的效益越低。显然,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越小,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就越平衡,结构偏离度为正,表明该产业中产值份额大于就业结构份额;反之,当结构偏离度为0时,表明结构处于均衡状态。本研究根据《山东统计年鉴—2013》计算形成了山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图表,其结果显示,山东省二三产业历年结构偏离度变动呈明显下降趋势。

二、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通过前面的论述可知,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无论是从结构分布上还是从变动速率上都对就业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一是随着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有效地拉动了就业增长,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对就业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二是在产业结构调整期间,由于就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速度不匹配,人员素质等无法及时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造成了一定的结构性失业,使过快的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对就业产生了抑制作用。三是比较而言,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对就业正向影响的显著程度要高于产业结构调整速率的负向影响,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吸纳作用要高于抑制作用。因此总体而言,产业结构调整有效带动了就业增长。

三、经济结构调整中影响就业增长的主要矛盾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一是就业结构变动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二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分布不合理。山东省2012年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的比重不足9%,从业人员比重占到33%之多,而占产值比重40%的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为32.7%。三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较大。第一产业为负偏离,存在劳动力浪费的情况,而二、三产业为正偏离,产值份额大于就业结构份额,说明这两个产业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不足。总体而言,山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不够协调,劳动力浪费和就业不充分的情况并存,产业结构分布对就业的拉动效益较低。三次产业中就业问题相互关联一是第一产业需要的转移的劳动力仍然较多。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迅速变小,从业人员却未能合理转移到二、三产业,目前仍囤积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不仅是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导致劳动生产率的低下,继而影响到二、三产业的人员供给。二是第二产业就业吸纳能力有待加强。随着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推进,第二产业的就业状况得以改善,机械加工、通信设备等代表工业结构升级方向的技术密集型部门快速发展,制造业和建筑业近年来表现出巨大的就业需求,改变了工业依赖常规技术和资本的粗放发展模式。但总体来看,第二产业拉动就业的能力仍显不足,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三是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作用不足。山东省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但是与大陆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差距,对比北京市的75.6%,上海市的56.5%,山东省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只为32.7%,并主要表现为就业偏离度较大、新兴服务业就业拉动不足等。

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从供给看,近年来劳动年龄人口尽管出现连续下降,但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尚未改变。2014年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总量近19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占到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的半数以上。另外,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还有50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这也意味着就业总量压力短期内不会得到缓解。从需求上看,按照山东省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带动就业7万人左右计算,年经济增长预期8.5%左右,能提供60多万就业岗位,加上补充自然减员、公益性岗位开发等提供了一定的就业机会,但每年仍会有40万缺口。由于高校毕业生素质较高,对就业岗位的要求也较高,而高端岗位供给不足,同时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的技能水平比较低,与端岗位的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综上所述,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矛盾没有缓解,反而更加严峻。

四、对策建议

着力构建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机制继续坚持就业优先的宏观经济目标,把就业指标完成情况、就业形势平稳程度作为评价经济运行的重要依据。继续保持必要的经济增长速度,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优化产业结构,将就业结构由“二、一、三”格局逐步改变为“三、二、一”格局,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的互动发展机制,大力发展信息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家庭服务等行业,提高吸纳就业能力。着力构建有利于就业增长的投资机制在保持投资快速增长的同时,要改革投资体制、调整投资结构和方向,从而提高投资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具体而言,一是要注重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二是要积极扶植低端制造业和建筑业,逐步实现产业升级,同时大力发展服务贸易、金融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三是信贷机构要充分重视劳动密集型中小微企业的投资需求。

着力构建扶持各类群体创业的助推机制强化资金扶持,完善创业贷款担保贴息政策,加强创业贷款担保机构建设,建立健全担保基金使用管理和持续增长制度。搭建创业载体平台,在全省培育扶持一批特色突出、功能完善、承载能力强的平台,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创业服务。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形成政府公共资源与其他社会资源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联手帮扶的机制,切实加强对创业者的创业孵化服务。着力构建劳动者就业技能提升机制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开发,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职业技能培训网络,将有培训愿望和就业要求的城乡劳动力全部纳入职业培训对象范围,全面推行“企业订单、劳动者选单、培训机构列单、政府买单”的“四单”培训模式,大规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重点开展中高层次职业培训,培养更多的中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提高青年劳动者的综合职业素质。强化职业教育,扩大中职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互通”试点,开展技师教育与高职教育合作培养试点。构建统一的人力资源服务机制促进人力资源市场的发育与完善,探索有利于促进就业增长的机制。一要建立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增强人力资源市场的灵活性与流动性,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鼓励和扶持灵活就业。二要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的服务体系,推进就业服务的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建立经常性的职业指导、培训制度,增强劳动者的职业转换能力。三要不断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的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失业保险制度,使失业者享受的权利与其承担的义务相对等。

健全就业失业形势预测预警机制加强对就业形势的监测分析,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预警制度和失业调控机制。围绕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区域性、行业性集中失业风险,研究制定就业政策储备及应急对策措施预案。着力做好转型升级、化解产能过剩和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企业职工安置工作,综合运用稳岗补贴、转岗培训等政策,使企业不裁员、少裁员。

作者:张善利 单位:山东省就业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