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共有资源配置抢占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校园占座现象实质上是一种资源的抢占现象,它的背后折射出了共有资源配置中的抢占新问题。本文通过对占座现象的层层深入地分析,得出一条结论,垄断能提高共有资源配置的效率。希望对解决共有资源配置中的抢占新问题有所帮助。
关键词:抢占共有资源成本收益供求分析市场结构
占座现象是校园里的特色事物之一,它貌似简单,却反映了共有资源配置中的抢占新问题。座位作为一种校园里的共有资源,是通过学生的占座行为完成自发配置的。那些没有明确或无法明确分配规则的共有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这类抢占新问题。本文将通过对占座现象的深入分析来讨论共有资源的抢占新问题。
一、有关占座的一些概念和假设
所谓“占座”就是在一次活动开始前占有活动场地内某个或某些位置在活动期间的使用权,并以放在该位置的物品作为标识或是直接守在那里。这是狭义的占座概念,校园里的占座现象就属于此类。假如把“座”的含义推广到资源概念上,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就得到广义的“占座”概念。广义的“占座”是一种抢占资源的行为。
被抢占的资源一般非单个物品,它们的使用权和所有权相分离,使用权让渡给使用者时没有明确或者无法明确分配规则,所以使用者可以采取抢占行为,在抢占过程中不涉及所有权的新问题,因而不是违法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只是抢占行为产生的基础,其产生的动机是被抢占资源的稀缺或是由质量优劣差异导致的优者的稀缺。稀缺性加上不明确的分配规则,使使用者获利不确定,于是引发了抢占行为。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这类可抢占的资源实质上是共有资源,而且是那些产权难以界定、收费难、分配规则无法明确的稀缺的共有资源。我在这里称其为“可占的共有资源”。比如海洋资源、生态资源、市场资源等。这类资源在配置过程中都会碰到抢占新问题,而且会由抢占行为在各自系统内形成一个非凡的市场,在这个“抢占市场”上,资源的使用者作为买方形成需求,资源的存在状况构成供给,抢占者支付的抢占成本(此概念,下一部分有具体阐述)形成了市场价格。主动权在买方手中,价格在买方的竞争中形成。
由于占座现象代表了一些共有资源配置中的抢占新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对占座现象的深入分析来考察共有资源的抢占新问题。在分析之前先明确一些前提和假设:第一个假设就是座位的稀缺性,这基本上符合实际情况;第二个假设是在长期的占座过程中形成的制度约束保持不变;第三个假设是占座的目的只有三种,听课、逃避听课和自习;第四个假设是座位供给状况不变且占座者是理性的经济人;第五个假设是每位学生只占一个座位,不帮助他人占座,即买方之间没有联合,从买方角度讲,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二、占座的经济学分析
本部分将从四个层次对占座现象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
1、成本——收益分析
一般来讲,消费者使用某个座位会获得一定的效用,这些效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的,一类是精神的。这两部分合起来,可以看作消费者使用该座位所获得的收益,用公式表示就是R=f1(s)f2(m)。其中,s为物质因素,m为精神因素。对某一特定消费者而言,他使用座位所获得的收益会随座位属性的不同而变化,对某一特定的座位而言,它所发挥的效用会根据消费者偏好的差异而变化。所以上面的收益函数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有不同的形式,而自变量又是由座位属性来确定的。
无论消费者占座和否,在使用座位之前总要先寻找,寻找过程中花费的时间、消耗的体力等构成“寻找成本”。只要消费者获得一个座位就必须支付这部分成本,所以“寻找成本”在占座分析中无关紧要,在下面的分析中把这部分成本抽象掉。这样,不占座时,消费者就不支付成本,此时空位置是随机的,消费者能从中得到的收益也就随机,可大可小,可正可负,也可能为零。假如有空位置,消费者会在其中选择最优的一个,但这并不能满足他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原因很简单,成本为零时,利润最大化表现为收益最大化,随机的收益显然不能满足消费者的追求,于是引发了消费者的占座行为。
在占座过程中,除已抽象掉的“寻找成本”外,消费者还要支付另一部分额外的成本,就是占座成本,它包括客观上的交易成本C1和主观上的预期成本C2。前者是指消费者投入的人力(用r表示)、物力(用w表示)、花费的时间(用t表示)、精神上因紧张担忧而疲惫(用m表示)等。后者主要指由于占座物品丢失或损坏带来的损失,取决于占座物品的价值(用v表示)和丢失或损坏的概率(用p表示)。总成本用公式可以表示成C=C1C2=g1(r,w,t,s)g2(v,p)。
消费者占座后最终获取的收益受其他消费者行为影响,在占座以前,消费者只能知道一个预期的收益。图一描绘了消费者成本——预期收益曲线的三种基本外形。C、R分别表示成本和预期收益,Rm是收益最大值。因为座位是既定的,收益必然有最大值,这个最大值就是最优座位给消费者带来的收益。虚线R=C上方表示收益大于成本,是曲线的有效部分。成本为零处收益不能确定。每个消费者按各自曲线以MR=MC原则确定最优成本支出,也就是曲线上边际为1的点对应的成本。例如A点对应的成本CA。
图一
2、市场供求分析
下面在成本——收益分析基础上,进行供求分析。首先分析需求面。
市场价格是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成本,也就是上面分析中的最优成本,在一定价格P下,需求量就是最优成本为P的消费者数Q,Q受消费者群偏好的影响,因此消费偏好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它由占座目的决定,依据假设三,分为三种。下面分别进行讨论并从中得到各自的需求曲线。
第一类是以听课为目的的占座者。他们为了“好位置”而占。占座动机起源于由座位质量差异引起的优质座位的稀缺。他们对越有利于听课的位置,偏好越强。这类消费者是学习型的,听课对他们来说至
关重要,他们为了获得好位置,不惜支付高昂的成本,也就是说,价格越高的座位,需求者越多(也就是需求量越大),反映在需求曲线上就是需求量和价格的正相关性,如图二(a)。
第二类是为了逃避听课—在课上睡觉或看小说而占座的消费者。他们也是为了“好位置”而占。占座动机和第一类相同。对越是不利于听课的位置偏好越强。这类消费者是逃学型的,睡觉或是看小说给他们带来的效用远远比不上听课给第一类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因为睡觉或看小说可能并不是他们的追求,而只是他们为逃避听课而采取的不得已行为。由于占座愿望不强烈,愿意支付高成本的人少,所以价格越高的座位追求者越少,即需求量越小。
第三类是自习占座者,他们为了“有位置”而占。对他们而言,座位之间差异很小,可忽略。这里不妨假设这类消费者面对的是同质的产品。占座动机起源于同质座位数量上的稀缺。这种由数量稀缺引起的占座和前两类由质量稀缺引起的占座最大的不同在于,收益只有两种情况,要么是一个既定的值,要么为零。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不愿支付额外的成本,他们会尽可能把自己的成本降到所有人的平均成本上。所以,价格略有增加,需求人数就急剧下降,需求价格弹性趋于无穷。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到这三类消费者群各自的需求曲线,依次记作D1,D2,D3,如图二。曲线上的点表示在一定价格水平P下,愿意采取占座行为的人数Q。这在表面上
图二
看起来和传统的需求曲线意义不同,但是假如把一个消费者群看成一个“消费者”,那么,一定价格下愿意占座者的人数也就相当于这个“消费者”的需求量了。这样,占座市场简化为只有三个消费者,记作消费者Ⅰ,消费者Ⅱ,消费者Ⅲ。
从这三条需求曲线中,我们看到,对于消费者Ⅰ来说,座位相当于吉芬商品,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大。对消费者Ⅱ、Ⅲ来讲,座位是正常品,只是消费者Ⅲ的需求价格弹性要大得多。
下面分析供给面。
假如把供给曲线定义为一定价格下座位的数量,就可以得到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供给曲线S。如图三,对由质量稀缺引起的占座而言,价格越高,质量越优,数量也就越少,所以供给量是价格P的减函数。由数量稀缺引起的占座中,数量越多,稀缺度越小,越轻易占到,价格也就越低。总之,两种情况下,供给量都是价格的减函数,价格都反映了资源——座位的稀缺度。
图三
这里还要指出一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之间不具有竞争性。竞争只在每类消费者群内部进行。占座市场实际上有三个独立的部分。
3、供求的共同功能
下面把供给和需求合起来考察每部分市场上消费者是怎样通过竞争来分配资源的。由假设五可知,从买方角度来讲,占座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单个消费者是价格的接受者,价格在消费者整体的竞争中形成。在第一类消费者群市场上,供求相对位置如图四,供求曲线交于点E,Rm、R0分别为收益最大值和最小值。由于稀缺性,座位是从高价位开始配置的,所以我们从E点上方分析起。当价格处于P1时,需求量Q2大于供给量Q1,有Q2-Q1个消费者不能得到满足的位置,而只能接受价格较低的座位,从而遭受损失。比如他们获得价格为P2的座位时,所遭受的损失是矩形ABDC的面积(P1-P2)*(Q2-Q1),致使价格P2下,原来的Q3个消费者面对的供给量不是Q4,而是Q5,Q5=Q4-(Q2-Q1)。这时,P2价格水平下,Q3个人中又有Q3-Q5个被挤出,……通过这样的连锁
图四
反应导致每一价格水平下,实际供求关系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会普遍在下一次占座中增加成本,推动价格上升,即高位价格下,需求者增加,低位价格下需求者减少,需求曲线顺时针旋转,供求缺口加大。由于始终供不应求,价格保持上升趋向,随着价格的上涨,占不到座位的人遭受的损失不断增大,得到座位的人获利趋于零。也就是说,每个消费者获利非正,整个消费者群总成本大于总收益,利润为负值。
第二类消费者群供求曲线如图五。各点含义和上图相同。供求功能机制也和上图相同。高位价格处,供不应求,通过上述连锁反应功能,推动总体价格上涨,消费者获利情况不断恶化。总体获利亦负。由于供求缺口相对较小,竞争不如上一市场激烈,价格上涨幅度较小,所以总体损失比上一种情况小。
第三类消费者的情况和前两类差异较大。如图六,图中各点含义和前两图相同。E点上方高位价格处,供大于求,价格呈下降趋向。E点下方供不应求,价格呈上涨趋向。这种系统内部有自发均衡机制,在竞争中形成均衡价格Pe。消费者整体的成本总和被控制在总收益以下,所以这类消费者整体
图五
获利为正值。从这三个市场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它们在资源配置效率上的差异。显然第一种最无效率,第二个居中,第三种比较有效率。从本质上讲,它们都是“抢占市场”,通过抢占行为,消费者支出了本来不必要的成本,从而导致整体福利的损失,抢占成本就是整体福利的漏出。但是同样是抢占,效率上却有差别,这差别来自竞争度的差异。竞争越强的市场效率越差。于是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推断:在抢占市场上,垄断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使配置机制得以改进。下一部分将通过市场结构分析来对此加以论证。
4、市场结构分
析
这里的市场结构和前面一样,是从买方角度讲的。把第一部分中第五个假设去掉,即放松完全竞争假设,并在时间上加以放松,放松到一个足以形成“垄断”的较长时期,来分析垄断市场。这里的垄断主要指消费者之间的联合。
以第一个市场为例。在图四中,价格在P1处时,Q2个人中会有Q2-Q1个由于随机因素得不到价格为P1的座位,从而遭受损失,他们的总体损失在区间(0,P1*(Q2-Q1))上。Q2人中每人被挤出的概率都是(Q2-Q1)/Q2。由于时间足够长,在某一段时间内,能得到座位的人可能会稳定在特定的Q1个人上,他们会彼此熟悉起来,并慢慢地会发现,假如他们联合起来,会得到更大的好处。既可以保证每次都能占到座位,又可以降低成本。联合的方式很简单,只要Q1个人分成几组,轮换着去占座就可以了。这样使每次的总成本低于不联合时的总成本—矩形OP1AQ1的面积P1*Q1,从而使Q1个消费者的总成本及平均成本(即个人成本)得以减少,相当于原价P1下实际价格的下降。
通过消费者的联合,形成了某一价格水平下的较高的进入壁垒,使其他价格水平下的消费者很难进入,从而抑制了价格上涨的趋向,使实际价格下降,总占座成本下降,也就是福利水平漏出的减少,总体福利水平提高。从另一方面讲,在占座过程中,某一座位的获得者,一定是对该座位支付最高价格的消费者之一,他之所以愿意支付最高价格,是因为他对该座位需求最强烈,也就是说该座位在他那里的使用效率最高,经过抢占配置,虽然使福利降低,却使资源使用效率提高,这也是公平和效率的矛盾的体现。垄断后亦如此,在垄断集团形成过程中,需求强烈者会千方百计不惜代价的挤进该集团,所以最终形成的某价格水平下的垄断集团,是由原价格水平下消费者中需求欲望最强者组成的。垄断不仅使福利增加,同时也使资源使用效率提高。所以我们的结论就是:在共有资源的抢占过程中,垄断因素能提高配置效率。本文讲的垄断和传统意义上的厂商垄断不同,本文中垄断指的是共有资源“抢占市场”上的买方垄断。有关垄断的优势已有不少论著,但都是对厂商垄断的探究,分析角度和本文不同。
三、共有资源的抢占现象
占座本质上就是一种校园里共有资源的抢占行为,这类现象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林木的滥伐,环境污染等都属此类。下面以市场资源的抢占为例作简要说明。
市场资源对企业来说,是一种共有资源,它不仅是无形的资源,而且是一种典型的“可占共有资源”。它稀缺,无产权新问题,即使通过“市场准入条件”来收费也不能明确分配规则。因为市场份额的占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无法人为地分配的,只能通过抢占自发配置。在市场资源的“抢占市场”上,厂商是消费者,他们虽然是产品的供给者,却是市场资源的使用者。目前我国家电市场的抢占新问题就很严重,众厂商纷纷以降价带来的损失作为成本抢占市场,彩电业一场“价格大战”,结果使多数企业因没有占领市场而亏损,少数占领市场的厂商也很少或根本就不能获利。这种情形和第一类占座市场极为相似,竞争的结果却是大家都无利可赚。这时,适当地加入一些垄断的因素,会使情况好转。
由此及彼,其它共有资源的抢占新问题和之大同小异,适当地加入一些垄断因素会发挥正的效应。不要一提到垄断就排斥,在共有资源的抢占新问题上,它是有效率的。
参考文献:
许纯祯、吴宇晖.西方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曼昆.经济学原理(上).[M].三联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31—242
郑利平.腐败的经济学分析.[M].中共中心党校出版社.11—27
阎伟.占座的实证观察和理论分析.[J].经济探究.1998、8
吕郑、曹建海.竞争总是有效率的吗.[J]中国社会科学.2000、6
谢地、乔梁.为垄断正名和反垄断.[J]经济探究.1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