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经济法视野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质量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改善,居民消费热情也被进一步调动。电子商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整个消费市场的活性,推动了市场机制的进一步转型。然而,与此同时社会上也频频发生不法经营者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现象,作为不容忽视的社会矛盾,该类事件急需立法部门重点关注与调整。随着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经济法也进一步明确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性。因此,若想维持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平稳发展,从消费者权益保护角度审慎解读经济法实属必要。本文拟通过分析以及审查经济法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在当前立法的基础上提出具体完善的策略及建议,以期为有关人士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经济法;消费者权益;法律保护
一、前言
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法制体系也随之得到渐进式的完善,社会公正与公平也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由于市场经济环境及机制自身的复杂性逐渐为社会公众所认识,当前社会的一般法制意识日渐得到提升,当代国民对自身合法权益的关注程度亦大幅提高。然而,由于一般民事主体在法律认知水平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找到适当的法律条款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这种现象对于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鉴于此,强化经济法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力度,真正做到依法治国,这不仅是维护消费者利益的一项有效措施,同时也是法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消费者权益及经济法保护的内涵分析
1.消费者权益。消费者权益是一种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关系。消费者权益是指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以及该权利受到保护时而给消费带来的应得的利益。消费者权益一般存在于日常经济活动中,指的是消费者通过有偿的方式获得产品或是对应服务的整个过程,也享有一定的时间权益。例如,我们从消费者安全保障权进行分析,一般来说,消费者在得到自己所需商品以后,会拥有知情权、人身权以及财产权、批评建议权。如果是非消费者自身因素导致的人身财产受损,那么消费者就可以采取自我权益保护措施。一般来说,最常见的消费者权益包括以下三点:第一,知情权。在完成商品购买环节以后,消费者一定要充分了解商品的实际情况,经营者要积极为消费者提供对应的知情权,使消费者权益得到保障。第二,消费者人身财产权。在完成购买环节以后,如果是非商品原因或非消费者自身原因产生的商品问题,或者是消费者在使用商品以后出现身体健康问题进而产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受损情况。第三,消费者尊严权。在完成商品购买或是服务享受等过程,消费者具有足够的人格保护权。经营者不得以任何理由对消费者个人权益进行侵害,双方必须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上完成整个交易过程。2.经济法保护。经济法保护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保障双方权利以及基本义务,使经营者以及消费者能在法律保障下创建平衡的商业关系。在整个消费过程中,如果发生违法行为,消费者可以借助法律武器对自身权益进行保护。经济法不仅可以维护经营者、消费者权利,还能让双方在维护权利的同时履行自身责任以及义务,使整个市场秩序能够更加稳定。此外,经济法也可以保护整个经济产生过程中经营者以及消费者的实际权益,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经济问题,政府部门通过借助经济法可以有效实现监督市场购买方以及经营者日常行为,从而对消费者合法权益进行有效的保护。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正处于不断完善以及发展阶段,经济法与其他西方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多不足,需要不断进行完善。
三、经济法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
在我国法制体系中,经济法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该法案主要功能是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关系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整。经济法中包括了《消费者权益法》《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随着当前我国法制建设越来越完善,在针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经济法在消费者权益中表现出来的作用也愈加突出。然而客观上来看,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经济法在面对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形态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对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存在较多内容亟待完善。具体而言,由于一直以来消费者都处于市场经济中相对弱势的地位,在经营者铺天盖地的营销中,缺乏足够的自我判断能力,难以把控产品质量,从而出现各种消费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埋下了后续服务的隐患。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进一步拓展了消费市场,同时也进一步暴露出了经济法建设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从当前我国经济法相关内容上来看,其中还有一些仍然处于空白状态的领域,这种现象必然会对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此外,政府部门在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职能落实不到位现象。主要表现为监管程序过于复杂以及对消费者侵权行为的受理和处理缺乏及时性和有效性,从而使得消费者想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大幅削减了消费者维权的积极性。除了以上原因,对经济法相关法律规定的认知过于片面,缺乏必要的维权能力,同样也是导致消费者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的重要原因。
四、市场经济在消费者权益实现中的缺陷与经济法的矫治
1.经营者与消费者存在信息不对称。本文中所指的信息,可理解为在市场经济中的商品信息。通常情况下,经营者和消费者在市场经济行为中都是处于信息不对等的状态。经济学原理中指出,在信息不对等的状态下,产生的交易成本越高,经营者能够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与此同时,消费者也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很多大型的生产制造企业都专门设置了市场信息调查和处理的部门,其主要目的就是对商品相关信息和消费者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这种收集信息的方式是在我国法律的准许范围内的。然而相比于企业,消费者在实际购买时却只能通过现有的信息对产品进行选择,比如广告、生产清单等。这种形式也形成了“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现象,消费者无法辨别信息的真实来源。这种不对等的情况也会对消费者的知情权造成一定影响。要想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部门必须通过创建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对这类问题进行规范,保护消费者实际权益。经济法中关于商品质量、消费者权益保护有着十分明确的说明,生产者有义务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明细,比如安全标志和信息等内容。例如,某消费者为牛奶过敏体质,但是其在购买饼干时,商品包装上并没有添加牛奶的标志,最终发生食用过敏现象。由于经营者未对饼干的详细配料进行说明,也未明确饼干中添加牛奶成分,从法律层面来讲,该经营者有义务对该消费者给予赔偿。但是如果经营者明确说明了牛奶信息,那么则不需要负相关法律责任。这样的案例可以充分说明在市场环境中信息对等的重要价值,经营者应积极向消费者公开自身商品的各项信息。2.消费者处于劣势地位。在市场环境中,消费者与经营者的每次交易其实也是完成合同履行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被简单称作是口头合同。一般来说,合同双方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如果某方处于劣势,那么这种情况也可被称作是不当得利。如我们最常遇见的酒店规定消费者不得外带酒水且客户需要向酒店支付一定的开瓶费。其实这样的条款就侵犯了消费者的自由消费权,整个餐饮行业中充斥着较多此类做法。上述环境其实是不利于消费者的,会让消费者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因此,在保护权益时,消费者可依据经济法相关条款向政府部门申请行政帮助。经济法应对市场经济环境进行重点维护,这样才能有效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餐饮行业中不当行为的出现。在此基础上,行政部门应不断补充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遏制消费行业存在的各种霸王条款。这些措施能让我国的餐饮行业朝着更加正规的方向发展,避免发生不良竞争,也能让消费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使消费者能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更加合适的消费行为。
五、经济法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责任界定以及赔偿问题
1.责任界定。首先是要严格责任。经济法中针对如何确定行为人民事侵权的标准和根据都制定了基本的规定,这也是界定市场经济行为中经营者和消费者权利与义务的重要准则,通过这些准则可以充分明确双方在市场经济行为中的实际责任。严格责任指的就是经济法中关于产品责任制度的内容,在经济法中将这种行为认定为侵权行为。构成产品责任的主要内容包括消费者需要承担的责任程度和能够获得的赔偿数目。我们刚经过多年发展,法治观念和道德观念和西方国家仍存在较大的差距。然而这样的差异并不会对责任界定产生影响,如果经营者在生产产品时发生违规操作等行为,企业需承担对应的法律责任。其次是惩罚性责任。惩罚性责任具有较强的警示意义。惩罚性责任的确定通常在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之前,责任类型的最终确定具有一定程度的行政管理目的。例如,人民群众生活的必需品———食品,食品经营者如果为了谋取利益,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添加了国家明令禁止的添加剂,必然会对群众的生命健康造成危害。国家就要从法律层面对其进行制裁。但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惩罚性责任的存在。如经营者出售的商品存在危害,即便是未售出或者是未直接产生危害,也要在法律范围内给予其一定惩罚。如执行罚金或是吊销营业执照,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从而杜绝其他经营者效仿这类违法行为对消费者合法权益进行侵害。2.责任界定后的赔偿问题。首先是经济损失赔偿。针对经营者自身责任导致的经济损失,经济法中明确规定其应对消费者进行相应的经济赔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购物已经成为最流行的一种购物趋势,但是与此同时也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被网络购物环境影响。越来越多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件出现在大众视野,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对这类问题的赔偿方法进行更为详细的分析。例如,某消费者通过互联网购物平台购买了一双运动鞋,经营者为其发出了两双运动鞋。这时,消费者既没有享有另一双运动鞋的权利,但也没有自付邮费将运动鞋寄回经营者的义务。这种情况下,经营者如果想要消费者退还鞋子,需要支付对应的交通费以及邮费等,我们可把这种赔偿类型称作纯经济损失赔偿。其次是精神损失赔偿。该赔偿类型也是警示责任下的一种赔偿问题。该问题对应的是一种实质性的伤害,这种伤害也会直接影响消费者,损害消费者实际权益。比如人的大脑受到外界刺激以后,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惊吓,甚至会对自身的正常生活造成负面的影响。例如,一对新婚夫妇在某影楼购买了婚纱照拍摄服务,最后拿到照片后,发现照片背后写满了与诅咒相关的英文,给这场婚礼带来了阴影,也产生了家庭不和谐现象。针对这种问题,影楼要对消费者进行精神赔偿,不仅要对此次消费行为付出赔偿,还要赔偿消费者的精神损失,保证其合法权益。
1.公益诉讼。所谓公益诉讼,就是指法律赋予每个有能力的个人或是组织使其能够借助法律规定对侵害国家公益的行为发起诉讼,再由法院处理和判决该行为。经济法实际上属于民法范畴,与大量民事关系存在较大的相关性,并且消费者本身也是组成民事关系的核心部分。因此,消费者在发现生产者或经营者存在损害社会公益行为时,有权利提起诉讼。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消费者作为社会主体,经营者的行为对社会公益产生影响,那么也会对在一定程度上侵害到这部分特定人群的合法权益,因此消费者有权利和义务向法院提起诉讼。通常情况下,公益诉讼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是非常明显的,群众也可以通过此种方式加深对自身权益的认识,懂得如何保护自身权益,经营者在此背景下需向消费者道歉,该过程有就会产生公益效应。2.经济诉讼。经济诉讼指的是消费者基于经济法实体法,要求生产者或经营者对已经产生的民事侵权行为进行赔偿的一种行为。当产品生产者或经营者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后,需要根据国家法律对其进行赔偿。一般来说,最常见的赔偿方式就是在交易开始时利用口头协议、书面协议等方式,规定消费者权益,使经营者可以及时向其进行赔偿。当双方发生后续纠纷时,消费者也可以持以上协议向法院求助,这一系列的过程我们可称之为经济诉讼。生产者或经营者付出的经济赔偿就属于消费者获得的合法权益。近年来,我国的消费者经济诉讼率也呈现逐年提升的现象,这也进一步说明了经济诉讼能够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七、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消费者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地位,国家一定要采取合法手段对其产生的消费行为进行干预,促进社会公平公正。这样的目的也是经济法存在的主要目标,使消费者权益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总之,经济法的存在可为消费者提供十分完善科学的保护系统,使消费者权益能在经济法的视野下得到重视,这也是经济法中以人为本理念的最核心体现。
参考文献:
[1]杨澜,陈兆复.电子商务背景下经济法对于消费权益的保护作用[J].中国物流与采购,2020(13):74-75.
[2]王星.再探消费者合同中的信息披露义务———以行为经济学为视角[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8,38(02):59-65.
[3]张昊瑞.网络消费评价存在的法律问题及完善建议[J].北方经贸,2021(01):91-94.
[4]廖娟.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探讨[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21,33(01):35-40.
[5]赵伟.浅谈经济法对消费者权益的有效保护[J].科技资讯,2020,18(18):233.
作者:周博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