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经济时代课堂辩论在大学课堂的实践范文

经济时代课堂辩论在大学课堂的实践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经济时代课堂辩论在大学课堂的实践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经济时代课堂辩论在大学课堂的实践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英语课堂中的辩论活动,以期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促进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并实现自己的潜能,增加英语语言的输出,同时为大学英语教师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现实依据。

关键词:课堂辩论;教学活动;语言输出

对于许多的英语教育工作者来说,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改变了传统的语言教育理念,并为语言学习的交流互动提出了新的观点。这位美国著名的语言教育家所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使我们受益匪浅。克拉申认为,人们对语言的习得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即“理解性输入”。此外,他提出语言的产出(口语和写作)是由语言的输入演化而来的。因此,我们应更加重视语言的输入,即听力和阅读。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提出,在第二语言的习得中,学生的口语输出是一大重要措施。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本心理学给语言学习带来的积极的影响,产生了基于效果的学习方法。在这种学习法的影响之下,英语教师们让学生在舒适轻松的学习环境中,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例如词汇的拓展、观点的表达与分享等活动,旨在强调学生个体的训练和收获。此外,人本心理学使我们一直思考,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对象到底是什么。如果学习的动机都是由目的驱使的,那么学习者本身就有了自主能动性。正是由于交际法在英语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尝试将此方法应用在英语教学活动中。

一、课堂辩论的教学设计

为了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许多种教学方式和课堂活动。其中,课堂辩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互动方式,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既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又锻炼了英语口语表达,实现了以人为本的学习策略。在课堂辩论的教学设计中,我们主要将课程分为四个教学环节,即课前热身、课堂讨论、分组辩论、课后作业。在第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针对辩论的话题提出几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引人深思。辩论的话题可以是选自议论文的有争议的社会热点话题,可以是贴近学生校园生活的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在第二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将观点一致的学生分为一组,针对辩论的话题想出有说服力的观点并提出有力的论据证明本组的观点。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补充一些针对本次话题的常用句型和词汇,以便于学生组织语言进行辩论。第三个环节是课堂辩论,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全班学生分为两个辩论小组,每个小组选出组长和主要辩手,分别为本组的论点进行辩论。当一个小组的观点和论据提出之后,另一个小组要进行针对性的辩驳和论证,从而提出自己的论点。这一环节必须在教师的掌控之中展开,让学生理性的进行辩论,注意用时的长短和用词的恰当。辩论结束后,在第四环节中,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点评,表扬在上一环节中积极思考并参与的学生,激励其余的学生在下一次的活动中积极准备,重在参与。此外,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和论据形成文字,写一篇议论文。这样,既实现了课堂的口语输出又实现了课后写作的输出。

二、课堂辩论的教学目的

课堂辩论在轻松的课堂教学环节中,为教师和学生创建了语言学习的环境。大学英语课堂的组织应随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变化,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因此,英语辩论的课堂可以给学生创造互相合作、积极参与的学习氛围、给师生创造一个更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在四个环节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有了极大的提高,学生也学会了听取不同的观点并努力使自己的观点被别人接受。最后,在课堂辩论的设计中,英语教学的环境是开放性的、自由的和积极合作的。学生对于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都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极大的提升。教师也从各个环节中发现并总结学生的特长和不足,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每位学生都在辩论中贡献自己的观点和论据,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学生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指点和建议,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三、课堂辩论的教学总结

课堂辩论的教学互动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许多的益处。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与教师一起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之下选择和筹备辩论的策略和方案。同时,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在全班同学的面前自信的展现出来,大幅度地提高了每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就辩论的规则达成一致,让其熟悉辩论的流程和评分细则,从而更加投入到辩论中去。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不再是被动地让学生接受语言知识,而是转变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参与者。学生不是被动地按照老师的指令参与课堂辩论,而是主动思考、设计和执行这个辩论环节。这一活动的最大益处就是教学相长,教师可以从学生那里听取活动的设计和建议,学生也从教师那里学习了词汇句型和语言表达的技巧。

参考文献:

[1]骆伯巍.教学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

[2]李秀英.“互动”英语教学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2)。

[3]刘立新.大学英语互动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6(2)。

[4]程晓樵.教师期望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机会[J].教育评论,2002(6)。

作者:甘瑾 单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