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区域视角下经济发展的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在与上海的紧密接轨中,湖州落后于苏锡常嘉上海是长三角经济发展的龙头,谁与上海接轨的好,谁就发展得快,长三角素有“北强南弱”的形容“,苏南现象”远超浙北的“上海后花园”,次级中心城市“离上海越远越弱”的规律始终存在。湖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的西南部,距上海200千米,与常州基本相当,无锡、苏州距上海的相对距离更近,苏锡常到上海不仅有发达的铁路运输系统,而且有着“黄金水道”之称的长江水运系统,2000年建成通车的“沪宁高速公路”更使得苏锡常与上海之间的运输时间大大缩短,运输效率大大提升,而湖州到上海的两条高速“沪苏浙皖”和“申嘉湖”分别在2008年和2009年才全线通车。对于外商而言,原材料和产品运输距离的增加不仅增加了运输成本,而且影响了市场信息和交货的速度。这对于企业区位的选择有重大的影响,同时在产业结构迅速变动中的上海,产业的转移、产品的辐射等与上海的相对距离也有密切关系,所以苏锡常更易接受上海的辐射,而嘉兴紧靠上海,上海对嘉兴的辐射带动作用也远远大于对湖州的影响。对长三角的另外两个中心城市杭州和南京而言,湖州没有绍兴等城市到杭州的距离近,也没有苏锡常到南京的距离近,湖州所处的沪宁杭三角形经济区的中心实际上反而成了经济“阴影”区,湖州位于三角经济区的中心这一区位优势,反而成为其区位劣势。湖州在与沪宁杭的接轨中,尤其是与“龙头”上海的接轨方面,远远落后于苏锡常嘉。
开发区建设起步晚,“大平台”建设水平低苏锡常地区从1992年开始至今相继设立了11个国家级开发区和31个省级开发区。开发区的类型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保税区、旅游度假区、外向型农业开发区等等一应俱全,是我国各种功能开发区最为齐全的地区。湖州开发区的建设1995年才起步,逐步设置了10个省级开发区。各开发区以引进工业项目为主,类型较单一。湖州市占有太湖1/3的岸线,无锡、苏州先后都设置了国家级的太湖旅游度假区,而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一直还是省级旅游度假区。相对苏锡常,湖州的开发区建设规模小起点低,基础设施投资强度不足。
产业规模与集聚水平低,“大产业”发展滞后无论是新经济地理学还是新增长理论的推论,都认为产业集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源泉,这一推论已经得到大量实证研究的有力支持。产业集聚便于充分利用公共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规模经济优势;便于形成高效的专业分工协作体系,有利于降低企业协作成本;有利于企业降低信息成本;产业集聚会促进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改进产品和服务,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企业集群的发展为形成区域性的专业市场提供了条件,而专业性市场的形成又推动着产业的发展。企业通过集聚,产品经市场最大量交易,产生群体效应,最终形成区域性品牌。产业集聚区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和带动效应,随着产业集聚战略的实施,大量的企业和相关服务机构就会如同“滚雪球”越来越多。另外,随着企业和人员的大量的增加,对基础设施的需求也加大,由此带动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而湖州市产业集聚起步晚,现在仍然以分散的点状或者带状空间格局为主,组团式的产业集聚格局仍未形成,特色纺织、装备制造、新能源、木地板、金属管道与不锈钢和生物医药这六大重点特色产业在全市仍然较分散,单个企业规模小,产业聚集效应弱。㈤人力资源吸引力不足,城市发展活力受限适量外来人口的进入一方面可以带来充足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可以带来大量的技术,另外,大量外来人口的进入会刺激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也可以促进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外来人口数量少,比重低,说明城市发展活力不足,城市对外来人员吸引力不足。而人力资源吸引力不足反过来又制约了城市发展的活力。湖州对外来人口吸引力低,湖州市外来人口占户籍人口比重远远低于苏锡常嘉。
一、当前湖州市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㈠经济转型期与后发优势根据“微笑曲线”理论,位于“微笑曲线”两端的科技研发产业和高端服务业是产业价值链的高附加值区域。金融危机加速推动了我国东部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位于价值链中部的低端制造业面临的生存压力和困难越来越大,由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科技密集型或者知识密集型为主的产业转型迫在眉睫。湖州在长三角作为一个工业化相对落后的城市,工业化程度相对苏锡常等还比较低,但是这同时也是一个后发优势,作为后发城市,首先可以从国外大城市或周边的先发城市如苏锡常等引进各种先进技术,减少了自身研发所耗费的时间成本与物质成本。另外在经济增长的诸多要素中,制度因素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后发地区直接模仿、吸收和采纳先发地区已经形成的有效的制度,与先发地区的制度创设变迁相比较,避免了因不断“试错”而支付的高额成本。㈡长三角区域规划和“三线一枢纽”工程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湖州的定位是发挥临湖和生态优势,建设高技术产业引领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城市,成为连接中部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另外在规划的“一核九带”中,有两个经济带是与湖州密切相关的,分别是:宁湖杭沿线发展带和沿湖发展带。湖州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应严格对上衔接好长三角区域规划,产业布局以宁湖杭沿线和太湖沿线为主要方向,产业发展以生态优先为原则,以发展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文化创意、生态旅游和高端物流业为主。
湖州从地理区位上是长三角的中心区域,从更宏观的区域视角看,湖州又是连通上海和中西部区域的枢纽,但是在“三线一枢纽”规划之前,湖州的交通与其长三角几何中心的地位难以匹配,而宁杭铁路、湖嘉乍铁路、湖苏沪城际铁路和湖州综合交通枢纽这“三线一枢纽”建成之后将彻底改变原有的交通格局,湖州到沪、宁、杭三个中心城市的客货运输将更加快捷。长三角区域规划对湖州的定位、对宁湖杭沿线发展带和沿湖发展带的规划以及“三线一枢纽”工程有望让湖州改变原有的长三角经济阴影区的尴尬地位,是湖州经济腾飞的一个契机。
二、关于湖州经济发展的建议
㈠外向驱动与内生资本并重,“两条腿走路”实现双赢以苏州模式为代表的新苏南模式主要是以招商引资为主,以科技园区和大型企业为载体,通过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大量积聚来实现经济提升,是一种组团式的积聚发展模式。温州模式系以家庭式的私人企业为基础,以民间灵活的金融制度为支撑,以自发扩展之产业结构为依托。这两种模式都有其局限性,“苏州模式”的基本特征就是政府强力主导,依靠高投资实现GDP的高速增长。为了吸引和留住外资,政府必然通过种种措施,人为抑制劳动力成本本来具有的上涨趋势。因而,在苏州模式中,社会财富分配向资本、向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倾斜,而普通民众难以分享。温州经济自成体系,没有出现过政府人为操纵所导致的增长明显起落。这张自发形成的分工合作网络具有外人难以想象的弹性和灵活性,“低、小、散”也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企业家精神,而企业家精神正是利润的重要来源。但是温州模式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产品层次低,自主品牌少,规模企业少,抗风险能力差,政府的管理调控作用比较弱,民营企业难以成规模、上档次,这样,很不利于企业参与国际化、大规模的经济竞争。湖州地处苏南与温州的中间,经济发展既有“苏南模式”的影子,也有“温州模式”的痕迹。而湖州的经济发展既不可能完全照搬“苏南模式”,也不可能完全抄袭“温州模式”。而是应该吸取两种模式的优点,两条腿走路,一是要依托大平台,以内引外招的大项目为驱动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导,以各类开发区、产业园等“大平台”为依托,走“大产业”之路;二是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本地民营经济的发展,以市场机制自我调节为主导,扶持一批个体民营企业,激发民营经济发展的活力,增强民营经济张力。大产业与民营经济共存共生,错位发展,实现地方富足、人民富裕的双赢局面。
㈡完善人才引进与科技创新机制,增强城市发展活力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入,人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对经济发展而言,除了政策机制的保障和物质资本的积累,人力资本也是任何经济实体中最重要的发展要素。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都要为人才创造成长的环境,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与城市经济活力是相辅相成的,城市经济活力强则能更加吸引人力资本的集聚,人力资本的集聚反过来又能增加城市的经济活力。湖州一方面应下大力气从各地招揽各方面的人才,充实人才库,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通过有效的管理和研发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创造更多的财富。另外一方面,应加大本地各类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力度,尤其是熟练技术工人的培训。通过各类人才的吸引,增强湖州人力资本的积累,形成完善的科技创新机制,从而形成人力资本与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
作者:于春玲单位:湖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