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论县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转换范文

论县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转换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论县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转换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论县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转换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甘肃省87个县(区)为研究对象。选取1991年-2009年各县(区)GDP和人口作为基础数据和测度指标。基础数据来源于1992年-2010年甘肃统计年鉴。所需县域位置坐标和县域行政边界数据取自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1:4000000数据库。其中合作1998年设市,为方便比较,在此之前采用夏河县数据。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标准差作为区域经济绝对差异测度指标,加权变异系数、泰尔指数作为相对差异的测度指标,GeobalMoran’sI、LocalMoran’sI分别为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的测度指标。1)标准差S标准差是衡量区域绝对差异的一个常用指标。公式为:2)加权变异系数Cv考虑到人口规模的影响,此处加权变异系数是变异系数用人口加权得到,是衡量区域相对差异的一个常用指标。公式为:(2)式中:jp为j县域的人口,p为甘肃省的总人口,其余指标同公式(1)。3)泰尔指数Theil泰尔指数或称泰尔熵指数可把总体差异划分成地带内差异与地带间差异,以便比较地带内差异和地带间差异分别对总体差异的影响和贡献,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区域总体差异以及区域间差异的实证研究。泰尔指数等于地带内泰尔指数(WT)与地带间泰尔指数(BT)之和,地带内泰尔指数(WT)又等于各地带内泰尔指数(iT)的加权和。公式为:(3)式中:T为泰尔指数,m为分界的区域个数;iy为第i个经济区的人均GDP总量,ijy为第i个经济区中j县的人均GDP;ip为第i个经济区的人口,ijp为第i个经济区中j县的人口;其余指标同公式(1)。4)EDSA方法EDSA方法是一系列空间分析方法和技术的集合,为事物或现象的空间自相关测度提供了有效工具,主要分为全局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两种,均在空间计量经济学软件Geoda的支持下完成。对GlobalMoran’sI选择9999次空间排列,判断显著性水平,并对LocalMoran’sI,采用95%的置信水平检测,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县域以LISA分布图显示。

①全局空间自相关:全局空间自相关(GeobalMoran’sI)常用的测度指标是Moran’sI统计量,反映了空间邻接或空间邻近的区域单元属性值的相似程度,可进一步探索整个区域空间自相关性的变化趋势。公式为:(4)式中:ix为县域人均GDP,x为整个经济区人均GDP的均值,ijw为空间矩阵。Moran指数I的取值在[-1,1]之间,小于0表示县域与其相邻县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呈现负相关;等于0,表示县域与相邻县域之间相互独立,呈现空间不相关;大于0表示形似考察变量的县域在空间上集聚,呈现正相关,其值越接近1,县域空间相关性越显著,集聚性越强。

②局部空间自相关:局部空间自相关采用的测度指标为LocalMoran’sI,其重要意义为从局部出发衡量相邻区域之间自相关性。公式为:

结果分析

1甘肃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间特征

1)总体差异呈现扩大趋势如图1所示,标准差逐年上升,从1991年的893上升到2009年的19723,升幅达到21倍。加权变异系数波动上升,1991年-2009年升幅高达54.5%,呈平稳上升(1991年-1993年)—波动下降(1993年-1994年)—波动上升(1994年-2007年)—波动下降(2007年-2009年)。泰尔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前期与加权变异系数的波动相似,先升后降,均在1994年下降到观测期的最低点,后期稳步上升,1991年-2009总上升幅度为83.3%。总体而言,甘肃省县域经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呈现扩大趋势,区域经济发展越来越发散。2)总体差异的分解分析参考甘肃省区域发展规划分区,将经济总体差异(T)分解为陇中经济区内部差异(1WT)、河西经济区内部差异(2WT)、陇东经济区内部差异(3WT)、陇南经济区内部差异(4WT)、南部民族地区内部差异(5WT)和区间差异(BT),以进而分析各种内部差异和区间差异对甘肃省总体差异的贡献。从图2所示,河西经济区内部差异和区域间差异与区域经济总体差异变化趋势一致,经历了先缩小后扩大的变化过程;陇东、陇南经济区内部差异变化幅度不大;而陇中、南部民族经济区内部差异总体上呈缩小的趋势。由表1可知,河西经济区内部差异是甘肃省总体差异的最主要的贡献者,且贡献率有不断增大的趋势,2009年高达66.89%;其次是区域间差异,最少的年份也占了30.06%;陇中、南部民族经济区内部差异贡献率都不大;陇东、陇南经济区内部差异,受人口因素的影响,人均GDP的比重均小于人口的比重,所以对区域差异的贡献率为负值,表明其对甘肃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扩大起到了抑制作用,其中陇东经济区由2005年开始转变为正值,成为区域经济总体差异的又一正贡献者。综合来看,河西经济区内部差异和区域间差异是甘肃县域经济总体差异的主要贡献者。

2经济发展水平局域空间异质性特征

全局空间自相关只能反映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集聚性,以Moran散点图和LISA为测度指标的局部空间自相关则能反映局部空间异质性(图4、图5)。Moran散点图以笛卡尔直角坐标系为表现形式,横纵坐标分别为各单元经标准化处理后的属性值、标准化后的空间连接矩阵所决定相邻单元属性值的平均值。由4图可知,甘肃省县域和相邻县域的局部空间自相关关系4种类型被分别分“H-H”(第一象限)、“L-H”(第二象限)、“L-L”(第三象限)、“H-L”(第四象限)4个性质不同的象限。其中“H-H”表示县域自身与相邻县域经济水平均较高,即为通常所说的热点区;“L-H”表示县域自身经济水平较低,而相邻县域经济水平较高;“L-L”表示县域自身和相邻县域经济水平均比较低,即为通常所说的盲点区;“H-L”表示县域自身经济水平较高,而相邻县域经济水平较低。

从Moran散点图中4种类型县域数量及其变化可以看出,H-H类型和L-L类型的县域数量最多,且分别较为集中、年际变化不大,表明了自1991年以来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出现明显的二元结构。其中H-H型县域数量由1991年的17个降到2009年的16个,降幅为5.8%,说明了发达地区的极化作用较大,对周围地区经济带动作用很小,县域之间差异越来越大,与3.2.1的分析结果相吻合。L-L型县域从51降到47,降幅为7.8%,说明了自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以来,经济落后的地区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L-H型县域数量由1991年的12上升到2009年的15个,所占比例相应上升3.5%,H-L型县域数量也上升1个,落入这两个类型的县域与相邻县域存在较强的空间负相关,即异质性突出,表明在甘肃省总体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内部县域经济发展越来越不均衡。由Moran散点图4种类型中县域分布可知,H-H热点区分布的县域主要集中在河西经济区和兰州市及周围县区,且在1997年以后都没有大的变化,2009年兰州市及周围县区虽作为热点区,但是大都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了热点区中河西经济区经济扩散作用比较明显,而兰州市经济发展处于相对孤立状态,对周边县区的带动作用很小;L-L型盲点区主要分布在陇南和南部民族地区部分地区,县域数量有先增大后缩小的趋势;L-H类型区分布较为分散,主要分布在地级市区的周边,因受周围经济发达县区经济极化作用的影响,经济发展瓶颈未能得到突破。

由Moran散点图4种类型中县域分布变化可知,年际变化比较活跃的县区主要集中在河西、陇中、陇南经济区,其中敦煌市、肃北县、肃南县自1993年后转为H-H型,这主要得益于河西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步伐加快;永登县在1997年由H-H型沦为L-H型,这主要由于工业化初期作为甘肃省省会城市的兰州市区,行政、科技、投资环境、基础设施等均优于其他地区,永登县的资源条件不断向兰州市区流动,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负面影响。陇南市的武都区和两当县由于汶川大地震的影响,基础设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制约,因而在2008年沦为L-L型。

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分析

1总体差异的主要贡献者成因分析

甘肃省地域狭长,地貌类型多样,地域分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基础和增长方式。近年来,以兰州为核心的陇中经济区逐渐发展为全省乃至西北地区的经济、文化、科教、商贸物流、区域金融和交通通讯中心,成为支撑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以及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河西地区成为国家重要新能源、冶金和石化基地,以及丝绸之路黄金旅游沿线极具影响的旅游胜地和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加工、外来资源落地加工基地。陇东地区依靠能源化工产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逐渐向着区域性的工业化地区发展。陇南以有色金属加工业、历史文化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为主要产业,市场化程度低,尚未形成区域经济的规模。南部民族地区传统畜牧业比较发达,而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总量小。总的来说,在自然条件、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基础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5大经济区之间差异成为了甘肃省县域经济整体差异的重要贡献者。

改革开放以来,河西经济区经济发展迅速,逐渐成为甘肃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但河西经济区的武威市一直没有进入H-H热点区,导致河西经济区内部差异居高不下。2009年河西经济区内部差异贡献率达66.89%,成为甘肃省总体差异的最主要的贡献者。一方面是受自然条件限制,武威市天祝县全部,古浪县大部,凉州区少部都属于山区,自然资源匮乏,耕地比重小,自然经济成分浓厚,商品经济不发达,工商企业发展先天不足,各县区经济发展水平与河西热点区差距比较大,成为了河西经济区的凹陷地区。另一方面是河西经济区的嘉峪关市、敦煌市、玉门市、金昌市经济发展水平高,但其极化作用远大于扩散作用,不但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增长的势头不明显,反而集聚了周边地区的资源、劳动力、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削弱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

2县域经济发展空间二元结构成因分析

1)自然条件

河西走廊土地资源、光热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其中嘉峪关市、敦煌市、玉门市、金昌市、阿克塞县依托旅游、矿产资源,经济发展迅速;张掖农业经济较为发达,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5大蔬菜瓜果生产基地和甘肃省肉蛋奶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兰州市是甘肃省省会城市,区位优势明显,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所以河西经济区和兰州市是历年来H-H型热点区主要分布区域。而L-L型盲点区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沟壑区、陇南山区和甘南高寒地区,陇南、陇中和南部民族地区土地资源缺乏,自然灾害频发,而且受地形的影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经济发展以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为主,生产技术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落后。区位因素影响下的H-H型、L-L型县域分布集中,且两种类型县域数量占总数的72%,区位因素是形成经济差异明显的空间二元结构的最初因子。

2)产业结构

河西经济区的县域以能源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较高,乡镇企业发展势头较好,加之经济发展基础较好,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较高,因此河西经济区大部分县域属于H-H型热点区。陇南和南部民族地区受资源限制,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多半是靠天吃饭,其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乡镇企业规模较小而且发展缓慢,丰富的农业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加工利用,市场化水平低,进一步制约了经济发展,因此陇南和南部民族地区大部分县域属于L-L型盲点区。产业结构影响下的H-H型和L-L型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产业结构是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二元结构的重要因子。

结束语

利用EDSA与传统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1991年~2009年甘肃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分析的结论如下:

1)在甘肃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间特征方面,以标准差为测度的甘肃省县域经济绝对差异不断扩大,以加权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为测度的相对差异变化趋势一致,经历了先扩大再缩小再扩大的波动上升过程。

2)从5大经济区内部差异变动和对县域经济总体差异的贡献来看,河西经济区内部差异和区域间差异与区域经济总体差异变化趋势一致,经历了先缩小后扩大的变化过程;陇东、陇南经济区内部差异变化幅度不大;而陇中、南部民族经济区内部差异总体上呈缩小的趋势。河西经济区内部差异和区域间差异是甘肃县域经济总体差异的主要贡献者,这主要跟河西经济区内的热点区经济发展极化作用大于其扩散作用以及5大经济区之间自然条件、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基础的差异有关。

3)在甘肃省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方面,经济发达县域和落后的县域都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县域在空间上集聚性增强,H-H型和L-L型的县域数量最多,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区域差异二元结构明显。从两种类型县域的分布情况来看,H-H型热点区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较好的河西经济区和兰州市周边县区,L-L型盲点区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沟壑区、陇南山区和甘南高寒地区。

4)总的来说,甘肃1991年~2009年间县域经济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是经济发展水平总体比较落后,并且县域经济空间差异不断扩大,形成了河西经济发达地区,陇南、陇中和南部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由此可见甘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还很漫长。今后的发展中,省政府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时,适当扩大河西经济区和陇中经济区热点区县域规模,提高其辐射和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经济实力,同时加快培育乡镇企业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加大对集山区、多民族地区于一体的落后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优惠发展政策的倾斜程度甚至扶贫开发力度,促进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经济、技术、人才和科技交流,进一步缩小区域经济差异,实现区域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和民族安定团结。

作者:袁媛陈兴鹏善孝玺单位: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