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县域经济发展研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作为农村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始终发挥着承上启下、连接城乡的作用,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政权稳固的重要基础。因此,它的壮大与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1.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县域经济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范畴,得到越来越多的经济部门和理论工作者重视并进行研究。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并促使其快速健康地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中心话题。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有它的客观必然性,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由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县域经济不同于城市经济,它和我国广大县城及农村经济紧密相联,是典型的城乡一体化经济的结合体,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村经济的发展,县域综合实力的提高,都离不开县域经济的发展。因而可以说它是整个宏观经济的基础环节,是关系到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大问题。县域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由之路,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1.1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可以带动和加快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步伐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目前,县域经济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基层经济、基本支柱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对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全国共有县级行政区划2861个(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除外),其中,市辖区808个,县级市393个,县1489个,自治县116个,旗49个,特区和林区3个。近期统计,全国县域生产总值为5.4万亿元,占全国的56%。全国县域国土面积约89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93%,全国县域内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3.3%。全国县域人均生产总值平均值为5430元,在平均值以下的县占65%。再从人均生产总值的分布情况来看,分布曲线峰值为2500元,即大部分县的人均生产总值水平在2500元左右,可见,壮大县域经济任重道远。“郡县治,天下安”。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目的在于,综合运用市场调节和行政干预的双重力量,通过以工业化为动力的县域城镇化来实现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并最终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所以说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前途的重大战略。
1.2有利于推动城市进步、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县域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乡镇及农村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必然使这些地区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等活动,因此会逐渐打破这些原来狭小地域内自给自足、自求平衡的封闭状态,为它们形成开放式的经济格局和广泛的社会联系提供帮助。而城市与农村之间单向的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的流动也将被双向的非农产品流动所取代,大中城市与县域内的企业就可以在经济往来的基础上建立生产协作关系,加强资金、技术、产品、人员的流动。这不仅会使城市发展摆脱规模、分工、地域的限制,也可以有力地拓展农村市场,进而极大地推动城市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也会使县域经济受到城市经济的辐射影响,使县域经济与外界的联系日益增多,加强县域内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并由此带动整个县域经济以及经济发展较快的城镇的其它配套设施的完善,从而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1.3有利于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县域经济的发展,将会逐步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使广大农民逐步走向富裕。县域经济的发展,逐步打破农村封闭的状态,加强了信息、物资、人员的交流,发展农村科技、教育、医疗、卫生事业,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县域经济的发展,使市场经济观念和竞争意识能够深入农村,改变农村落后的思想意识,进而极大地促进农村法制化和民主化建设进程。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力地促进农业效益的增加,它将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共同进步,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1.4有利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农村耕地相对不足、配置不合理以及农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使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大量富余。这些富余劳动力在向非农部门转移的过程中,主要是追求比务农更高的利益与回报,因而这种转移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带有一种自发性和盲目性,由此也必然导致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大中城市。而这种流动在很大程度上是远远超过城市的承受能力的。一方面给城市管理增添了诸多不便,另一方面也使得在非农产业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务农劳动力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等问题。而作为城乡一体化的结合体,县域经济多是因地制宜,选择投资少、见效快的领域,重点又在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如果县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大量富余劳动力就能在县城、乡镇、农村的范围内就近得到安置,从而可以避免流动人口过多地涌向大中城市所形成的社会问题。
1.5有利于农村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传统的农业一般只包括以粮棉油为主的种植业,而现代农业是大农业的概念,不但包括种植业,而且包括畜牧业、蔬菜园艺业、林果业、水产业,县域经济整体的发展为农业投入的增加间接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如资金、技术、管理、人才、服务等,这使得农业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营领域的扩展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县域企业也可以直接投资大农业经营,将企业优势与农业生产相联系,成为沟通市场与农业的桥梁,直接推动当地农村经济的进步。一旦大农业形成并发展,就会突破传统农业原有的单一经济结构,改善我国种植业相对发达,其它产业相对落后的局面,进而促进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农业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
1.6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和我国经济布局的合理化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形成的合作关系成为我国经济布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县域经济的发展将逐步扭转我国工业生产过分密集于少数城市,尤其是少数沿海城市的局面。而农村中农字企业以及非农产业的兴起,极大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农业产业化实现由以产中向产前和产后的延伸,拉长了农业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业的效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较好地解决了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与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小农户之间的矛盾。同时,农村中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这些企业的发展和他们的产品更加接近消费市场,从而在总体上提高了社会资源整体配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目前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经济实力明显不强一方面生产要素有限,制约了发展速度。县域由于受地理、区域、自然、产业等条件制约,项目、资金、信息、市场、人才和先进管理方式等各种生产要素相对缺乏。另一方面部分企业亏损,负债沉重。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县域企业由于势单力薄,多数不堪风浪,日益陷入困窘,积累的矛盾和问题集中暴露出来,亏损严重,发展举步维艰。
2.2经济结构调整缓慢从全国县级市情况看,第一产业所占比例偏高,农业内部结构中,仍然是传统种植业唱主角。农业效益提高缓慢,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任务艰巨。第二产业发展层次低,工业化程度不高。工业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缺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骨干产业。产品结构面临加工产品和原材料产品比重大、低水平产品多,一般化产品生产能力过剩的局面。第三产业比重低,内部发展不平衡,低档次商贸业发展较快,而对经济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的金融、信息咨询、教育科技、旅游及其他新兴服务业等发展缓慢。
2.3对外开放力度不够外贸依存度和外资利用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由于地理区位、基础设施、信用环境、办事效率和思想观念等因素制约,县域开放不很理想。县域对外开放上不去,既影响了对资金、技术、人才等短缺资源的吸纳能力,也影响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2.4城市化发展滞后受地理、区位以及资金等因素影响,县域城市化进程较慢,交通不发达,城市形象差,城市规模小,消费能力不足等。尤其是小城镇建设滞后,城镇的集聚效应没有形成。这种滞后的城市化水平,延缓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改变,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造成城镇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农民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收入增长缓慢。剩余劳力非常需要在推进城市化、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加以解决。
3.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突出重点,加快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塑造提升城市形象,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3.1解放思想,确立新的发展思路与理念县域经济能不能快发展、大发展,前提是解放思想。思想解放的程度、观念转变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县域经济发展的快慢和成效。我国许多县域经济基础薄弱,发展速度较慢,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明显偏低,且县与县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存在着思想认识和工作不到位问题。表现在一些原来自然条件、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当的县市,发展差距在不断拉大。有的县发展思路明确,能够抢抓机遇,争上项目,短短几年经济发展就上了台阶,而有的县市不思进取,创新意识不强。这就导致一些县经济发展缓慢,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市的位次不断下降。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解放思想,就必须克服“等、靠、要”观念,要充分发挥各地的主观能动性,立足自身谋发展,依托优势求突破。要解放思想,就必须克服畏难情绪,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迎难而上,善于解决县域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要解放思想,就必须打破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条条框框,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勇于探索,创新思维方式,创新工作方法,努力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3.2努力培育产业集群,发挥规模效应发展产业集群,放大规模效益,是膨胀经济总量、加快县域发展的关键。要抓好产业链条延展。完善产业配套能力是实现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基础。发挥龙头企业产业链条长、拉动能力强,具备集群化的优势。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后,本身就有向中、下游延伸的需求,产业链条的延展,又可以推动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二者相辅相成。
3.3借助外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助外力是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立足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培植壮大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主动承接跨国公司的产业转移和扩张。根据国际产业梯次转移的特点,巩固扩大传统招商区域,积极开拓新区域,实现引资区域多元化。坚持效益优先,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提高招商引资水平。突出招大引强。大力推行招商选资,把有限的生产要素集中使用到符合产业规划、投入产出大、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财政贡献大的项目上,倾斜资源,引进、建设一批对区域经济拉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
3.4创造有利环境,推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县域经济一个重要特点是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而对中小企业来讲,民营是最好的企业组织形式。因此要放手发展民营经济,首先要营造全民创业的氛围,在激发主体活力上实现突破。要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复转军人、自主择业的军转干部以及大中专毕业生等各类人员从事民营经济。其次要在龙头企业培育上实现突破。将销售收入过亿元或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列为重点企业,加大扶持力度。第三要在高新科技企业上实现突破。鼓励民营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其科技人员合资合作,开办高新技术研发基地、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基地;扩建、新建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享受行政事业收费减免、税收减免等相关费税优惠政策。第四要在发展环境上实现突破。切实简化企业设立过程中的审批环节,保障企业经营秩序,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同时,加快构建融资担保、信用评价、技术信息、人才培训和维权服务“五个体系”,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3.5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构建和谐发展的外部环境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标要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逐步缩少城乡之间人均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差距,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现代城市文明。推进乡村建设城镇化。按照城镇建设的新理念,加快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村庄完成供水、农田水利、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中小型基础设施配套。鼓励农村整合联合,富村帮贫村、城镇村兼并郊区村,有条件的村庄进行旧村改造,带动农村社区发展,农村主要街道达到硬化、亮化、绿化和净化。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和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