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经济发展转变与管理革新范文

经济发展转变与管理革新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经济发展转变与管理革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经济发展转变与管理革新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几次比较大的机遇和挑战。第一次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第二次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次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是2008年美国金融风暴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每一次大的机遇和挑战,既带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给政府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带来冲击,促使政府管理创新,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向前推进。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现有的发展方式和政府管理形成巨大冲击。这次危机和挑战是全方位的,起因虽然来自国外,问题确在国内,确实有必要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整个经济发展方式以及政府管理模式做一个全面的反思和总结。

1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和政府管理创新的简单回顾和总结

1.11978—1992年:改革探索阶段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随着各项改革政策的推行,我国逐步改变单一公有制经济,开始发展个体、私营和外资经济,由单纯的公有制经济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转变,管理机制上由完全计划调节向计划和市场共同调节转变。

1.21992—2001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阶段经过14年的探索,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阶段,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经济体制逐步从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中解脱出来,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并初步建立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管理模式[1]。

1.32001—2008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阶段2001年中国入世,中国主动与世界接轨,融入全球化,借助世界舞台进一步推动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的市场化改革由国内走向国际,政府管理模式也由封闭半封闭走向开放,与世界主流接轨。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全新阶段。政府管理经济的模式做了大量深刻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也有了深刻的变化。这一时期借助于入世的东风,外向型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外贸出口飞速发展。2009年,中国已成为第一大出口国,2003—2007年中国经济都保持了2位数的增长。我国的综合国力又上了一个台阶。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较大的完善。

1.42008年至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阶段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好处,但是2008年美国开始爆发金融危机,这场危机迅速从美国虚拟领域波及到实体经济,又从美国波及到全世界。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外贸出口大国,难以幸免。这场危机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2]。对于这场危机,从大处说有2点要引起我们的反思:第一,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了哪些问题,如何应对?这需要世界主要大国互相对话,充分交流,寻求对策;把问题推给任何一方,企图用施压、干预和新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都是于事无补的。只有通力合作,对话协商才是出路。第二,中国国内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有没有问题?深入一步,我们的政府管理模式是不是也存在问题?如果有问题,有哪些?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不能回避的。早发现、早解决比晚发现、晚解决更好。

2当前转变发展方式和政府管理创新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政府管理职能早在21世纪之初就应该转变和调整了,刚入世时也认识到了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各级政府也在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转变政府职能。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陆续提出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就是说,新世纪以来,我国已在逐步注意解决在经济发展方式上存在的问题。但是由于2001年入世给中国经济发展开启了一个新的方向,外贸出口保持了非常强劲的势头。这就使早就应该引起重视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暂时得到缓冲。直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出口受阻,使原来就存在问题的发展方式再次受到冲击。这样,当前我们就不得不将转变发展方式摆到最为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是国内发展方式长期积累的问题与国际形势合力作用的结果。

2.1从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来看,内需严重不足

2.1.1从投资来看30多年来,投资始终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引进外资、鼓励民间投资,到后来政府进行的大规模投资,各项重点工程相继上马。再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为了应对危机,推出了4万亿的投资刺激计划。从这些可以看出投资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最强劲的因素之一。30多年来,我们选择投资推动型增长模式有制度和体制方面的原因。比如:我们过分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过分强调GDP指标,这些年来有许多地方总是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土地等政策优惠为诱饵,“以地生财”,再加上我们政府官员的执政理念、任期制、政绩考核办法、政府干预经济的环境和利益等综合因素加在一起,就决定了我们主要依靠投资推动经济增长。适度的投资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但是过度的投资,造成盲目上项目,互相竞赛和攀比,也容易造成许多问题。比如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库存亏损增加;通货紧缩;资源浪费,土地和资金利用率下降;生态和环境不堪重负;耕地减少,农民失地;也可能诱发一定的财政危机和金融危机。

2.1.2从出口来看本来外贸应该从进口和出口两方面进行分析,但长期以来我国是以出口为主,长期保持着较大的贸易顺差,即外贸出口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了重要地位。改革开放的前20年,我国的出口量是有限的,直到2001年入世之后,出口保持了极为强劲的快速增长势头。这种势头来之于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在国内,由于前期的大规模投资,我们积累了相当的生产能量,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生产由不足变为相对过剩,国内消费也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可以有大量的商品出口国外。这也说明,此时国内内需和消费不足问题已经显现。此时调整结构、转变方式已逐步被提上议事日程。但是,2001年入世后使中国可以广泛利用世界市场,由于入世给我们创造了机会和中国的低成本扩张战略,使得在中国制造的商品,迅速抢占了世界市场。出口这驾马车,在新世纪以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是强劲的。但是,我国在出口领域的超常规发展也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外贸依存度过高,人民币升值压大,国际贸易不平衡,国际贸易摩擦增大,国际上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增多等等。这些问题在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已有所显现,未来还会继续。

2.1.3从消费来看尽管30多年来,国内消费市场有了长足发展,消费水平、消费能力都有了较大提高,但跟庞大的生产能力相比,消费还很不足,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拉动在三驾马车中是最弱的,也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妨碍我国经济保持健康持续协调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中国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有庞大的消费群体,中国经济发展起来了,而我们相当的一些人却不能很好地消费自己生产的商品。我们的商品“物美价廉”,大量出口国外,近来来还不断遭到西方国家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抵制和制裁。为什么会这样?中国国内消费为什么不能像投资和出口一样平衡?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有我们文化、传统、消费习惯等因素。但我国原有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是重要决定因素之一。金融危机之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刺激国内消费的政策和措施。比如家电下乡、以旧换新、各种补贴等。这些措施对拉动国内需求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内需不足问题还是要靠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动政府管理创新。

2.2从三大产业结构来看

三大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第二产业独大,第一、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第一产业生产方式落后,产业化程度较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虽然较大,但技术、科技含量低;投入大,产出小;消耗大,效益低等问题普遍存在;第三产业发展比重偏小。

2.3从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结构来看

30多年来经济高速发展,但我国收入分配体制不尽合理,改革滞后,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灰色收入、黑色收入等现象大量存在;收入分配不公,不仅影响民生和居民消费,还容易滋生腐败,影响社会稳定。收入分配领域的问题如不注意解决,同样严重影响中国社会的进程。这也是当前影响改革的又一个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

2.4从经济发展和生态、资源的关系来看

30多年来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总量做大,国力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在世界上不断靠前,社会面貌显著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与此同时,过度开发,过度索取,造成生态恶化、自然失衡、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与自然的矛盾突出。科技进步,生产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护好生态、资源、环境,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构建生态文明,又成为当前调整和转变的重要内容之一。

2.5从经济发展和社会等领域存在的问题来看

经济虽然迅速发展了,但在社会领域出现许多新的课题。我们的社会迅速由过去的理想模式转向世俗状态,“一切向钱看”;一些人理想缺失,社会公德缺失,法制意识薄弱;公平、正义、信仰都偏离了正常的轨道;社会心态浮躁,人们的幸福感和经济发展不成比例;严重出现了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现象。这些社会现象的存在都严重地扰乱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以上这些就是发展起来以后所出现的问题,有问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按照党中央、省委的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相信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政府管理创新的对策和思路

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发生了变化,美欧等西方大国开始对经济全球化进行全面的反思,全球化有所退潮。国内经济发展方式步入困境。应对这场危机,不仅经济上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同时也要求在政治上推进政府管理创新。转变发展方式要求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才能切实做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作。下面就当前如何做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推进政府管理创新谈几点对策和思路。

3.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政府管理创新同步推进

要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推动内需及增加消费是当前和今后要切实推进的一项工作。一个国家在发展的某一个时期,可以利用强劲的出口来拉动经济发展,但这种发展方式不是必然的,也不是可持续的,只是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给我们在某个时期造就了这样一个机会,中国抓住了这一次机会,但切不可对这种发展路径形成依赖,更不能因此忽视了在发展过程中,自身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政府管理模式等方面本来就存在的问题。要实现平稳较快持续发展,就要实现投资和消费的相对平衡。对于出口,有这个机会,我们要用好,没有这个机会我们照样发展,出口形势好坏不完全取决于国内,而投资和消费是可以由自己把握的。30多年来,投资这方面,我们做的比较多,现在的问题出在消费。要推动消费需求的上升,就要同步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推动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转型,当前形势十分复杂,任务艰巨而紧迫,成功转型不会自然实现,需要政府政策和管理体制的大力扶持和引导。中国的发展方式已处于新的“十字路口”,要继续保持经济社会的繁荣稳定,就必须下大力气调结构、转方式、扩内需。转方式大方向已定,然而做起来并非易事,它涉及到对各种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现在大家都说,中国的发展模式过于依赖出口,解决的办法是拉动内需,刺激消费,而拉动内需又取决于国民收入以及健全的社保体系,但实际上,在实践中做起来是有困难的,因为它涉及到对现有利益阶层进行重构的问题,涉及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到深层次的改革以及改革的动力问题。这项工作如果没有政府的强力推进,要解决好,其实是很难的[3]。所以经济问题又变成政治问题,即政府管理创新问题。当下我们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政府如何重新找回和普通民众的“共同愿景”。这也是解决改革动力问题之一。比如:考核政府的指标,能否增加一些具体的民生指标,教育、卫生、公众满意度、公众幸福指数等。如果能这样去做,各级政府就可能会更多地关注民生领域的改善和提高,从而进一步推动政府管理创新,民生得到改观,促进社会和谐和公平正义。同时民众收入不断改善,社会保障更加健全,最终又能反过来推动消费,增加内需,进而推动经济社会良性发展。

3.2推动政府管理创新,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造优良环境

3.2.1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由于中国政府所处地位的特殊性,使政府职能转变经常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级政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府职能中要把经济发展职能摆到重要位置;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改革取向转向市场经济,政府职能也要求从过去直接参与和干预经济活动转向宏观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为此要求政府要合理投放政府资源和精力,处理好加快发展与提供公共服务的关系。过去的30多年,一些地方的发展主要是政府投资推动型的发展。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这和市场经济要求建立有限政府和责任政府的改革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政府管理的本质是服务而非管制。当前政府职能要合理定位,增强管理水平和服务功能。政府的主要精力应该转到制定规则、提供服务、社会管理、改善民生等上面来。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把握的方面。

3.2.2规范政府行为,构建法治型政府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在当前中国体制下,我国行政权力过于庞大,行政管理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管理行为不规范,就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腐败。建立法治社会,首先要建立法治政府,规范政府管理行为,努力实现依法行政;推进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减少和规范各种审批。建立规范、透明、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多为企业和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为经济发展创造空间。政府也要受宪法和法律的约束,一切政府管理行为都要有法可依,一切政府人员都要增强法的观念。依法治国,依法治政,依法治权。在推动中国的法制化进程中,政府应该起表率作用,不断探索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依法办事水平,加快推进法治型政府建设步伐。

3.2.3推进信息公开,构建透明型政府党的十七大强调,“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政府信息公开是开放社会的要求,信息公开能增强民众对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增加政府的公信力和可信度。政府工作公开和透明符合时代的潮流。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公开既是对人民的负责,也是让人民来监督,不仅能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也能防止行政腐败,使政府真正成为人民的政府。要探索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和形式,进一步扩大信息公开的范围,比如,现在一些地方在探索向公众公开政府财政收支。通俗讲,就是政府如何用钱也向公众公开。其实,信息公开的程度反映的是政府的可信度,既是政府的自信,也是对公众的信任。现在是信息社会,很多信息如果不公开不透明反而适得其反。信息越公开,越能获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越封锁,越容易引发各种社会矛盾。我们各级政府要努力推进这项工作,要有公开的勇气、公开的魄力、公开的胸襟。只要不是确实需要保密的都尽量公开,让公众享有广泛的知情权。构建透明政府和阳光政府既有益于完善公民社会,也有益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

3.2.4促使权责一致,构建责任型政府责任型政府,从法律上讲就是指政府对其应当做好但却没有做好的事承担某种形式的惩罚或谴责。政府必须回应社会和民众的基本要求,必须履行其社会义务和职责,必须承担道义上、政治上、法律上的责任,必须接受来自内外部的控制以保证责任的实现。现实中,我们一些地方权力过于庞大,责任和权力是不对等的,行政管理行为随意性大。人民期待各级地方政府能够真正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负起责任。总理指出“权力就是责任”[4]。政府权力要和责任保持一致,权力有多大,责任就要有多大,有权必有责,并要落实到人。

各级各部门要分工负责,各司其职,权力有人分享,责任有人担当。前些年来,在各地推行的行政问责制就是构建责任型政府的一个举措。但是构建责任型政府任重而道远,还需进一步努力推进。当前全国各地都在调结构、转方式、谋发展,中央只是确定大政方针,各地要有所作为,就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寻找着力点和突破点。我们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换思维,敢于突破条条框框。要努力结合福建本身实际,找准方向,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在政府管理的创新中,力求突破,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