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构建低碳经济的难题与建议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前言
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正经历着一次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除了自然扰动的因素,人类活动被认为是全球气候系统变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报告说:当前气候变暖的原因中,90%以上可能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正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国际潮流。苏州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能源消费的增长、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与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形成越来越尖锐的矛盾。苏州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形成合理的社会消费模式。而推进技术创新、发展低碳能源技术,走低碳发展的道路,将会是苏州协调经济发展和保护气候之间关系的根本途径。
一、苏州市建设低碳经济的现状
近年来苏州一直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建设,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层次,在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①节能政策体系逐步完善。苏州市是能源消费大市,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利用政策法规引领地方经济和社会向低碳化方向转变。在节能降耗等方面相继出台了《苏州市加强节能工作的实施意见》、《苏州市调整淘汰部分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苏州市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审计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地方性政策法规,为低碳经济建设奠定良好政策基础。②低碳经济体系逐步建立。苏州市陆续制定了《市政府关于全市工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意见》、《苏州市新能源产业提升发展计划》等低碳化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十一五”期间全市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累计关停并转落后化工企业1140家,淘汰落后水泥产能600多万吨,关闭不达标水泥企业11家,淘汰落后印染产能2.45亿米,淘汰燃煤设施279台,全市所有电厂、热电厂全面建成脱硫设施,淘汰年产190万吨水泥能力设备、苏钢厂年产80万吨钢铁能力的10台(套)落后装置,关停小火电机组19台(套)833MW,对高污染排放汽车实施限行,淘汰黄标车8000多辆。2010年末,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9008亿元,年均增长23.9%,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已从2005年末的31%提高到36.6%;规模以上战略新兴产业实现产值7100亿元,规模以上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8.9%。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一批低碳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壮大,为低碳经济建设奠定良好的产业基础。③节能减排工作逐步推进。在苏州大市范围内推进能源审计,重点开展5000吨标煤以上用能单位的能源审计工作,提出2110个节能技术改造方案,挖掘节能潜力等价折标准煤417.964万吨/年,当量折标准煤288.4639万吨/年;试点并推广“能效之星”计划,选出“能效之星”实施单位24家,并逐步在苏州市重点用能单位中推广运用,同时也推向节能技术服务业;研发“能源管理数字地图”系统,反映各种能耗、能效、余热等的地域分布,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科学管理依据。④循环经济发展势头良好。通过编制《苏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全市培育循环经济试点531家,通过ISO14000认证企业1683家,完成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企业1000多家,分别建成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环境友好企业6家、11家和100家。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张家港扬子江冶金工业园、吴江再生资源回收处理基地、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区等4个园区被列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省级以上开发区基本完成示范园区建设规划编制,苏州市光大国家静脉产业园建设初具规模。⑤低碳示范与研究工作逐步开展。2009年11月,苏州工业园区首个低碳示范产业园———中节能(苏州)环保科技产业园奠基启动,市政府与清华大学合作创建“国家低碳经济示范区”,探讨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与低碳金融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2009年,苏州工业园区与中国人民大学签署协议,成立中国人民大学苏州研究院,其中就包括气候变化与低碳研究基地的建设。2010年11月,苏州市与苏州大学共同成立了苏州市低碳经济研究中心。⑥森林碳汇能力逐步提高。市区投入绿化资金近40亿元,新增林地、绿地2017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由“十五”期末的40.2%、34.6%和9.8平方米提高到42.5%、37%和14.8平方米。农村绿化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市各级直接投入农村绿化资金超过80亿元,全面推进农村“绿色通道”、“绿色基地”、“绿色家园”和沿湖沿江绿化建设,建成太仓金仓湖等一大批生态绿地。2003年以来,全市新增林地绿地80万亩,森林资源总量达160万亩。全市形成了布局合理、景观优美、安全稳定的城乡绿色生态系统。
二、苏州市建设低碳经济面临的困境
2009年苏州市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0.857吨标煤,比2008年下降5.37%;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电耗为1252.01千瓦时,比2008年下降7.02%;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016吨标煤,比2008年下降9.48%。苏州经济以制造业为主,对资源和能源依存度较高。苏州又是自然资源匮乏的城市,原煤、原油等的自给率为零,所需原煤、原油等一次能源全部依靠外地调入,从而形成了以二次能源电力的消费和生产供应为主的能源格局。随着苏州市工业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张,电力供应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能源消费增长与资源制约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①能源消费总量快速增长。随着苏州经济的高速增长,特别是重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能源消费总量呈现较高的增长速度。“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为6.8%。其中,焦炭、热力、电力、原煤、汽油、柴油年均增长分别为32.0%、27.5%、23.2%、17.0%、6.1%和6.5%。②八大行业能源消费超百万吨标煤。根据对全市35个工业行业分析,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8个行业能源消费超过100万吨标煤。八大行业能源消费3908万吨标煤,占全市份额高达91.3%;其中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消费份额分别为32.2%和28.6%。③全社会用电量逐年攀高,工业用电占八成多。2009年苏州全社会用电量占江苏全省的26.6%,达880亿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高达83.9%,达739亿千瓦时,超过上海市,位居全国首位。④能源利用效率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从工业行业内部的能源利用效率看,在各种工业单品的能耗指标值上,苏州部分行业如钢铁冶炼技术、水泥生产技术等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但大部分高能耗行业单品能耗值相对国内、国际先进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苏州市二氧化碳的排放相对较高。苏州市二氧化碳排放主要由工业及建筑和交通运输的二氧化碳排放构成。据清华大学测算,苏州市在2005年至2008年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持续增长,2006年、2007年、2008年分别同比增长20%、17%、2%,与能源消耗总量的增长趋势相一致。2008年能源消费前十个行业排放二氧化碳总量为11862万吨。按同系数推算,2009年前十大行业的排放总量为12676万吨,同比增长6.9%。建筑和交通运输的二氧化碳排放也比较严重。据清华大学估算,2008年苏州市建筑耗能排放二氧化碳为246—672万吨;交通运输排放量为892万吨;其中客车排放占62%、货车占18%、轿车占14%。预计随着苏州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全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仍将逐步增加。具体排放预测数据见下表1。如何有效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实现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在全国抢占进一步发展的先机,并摸索出一种好的经济转型模式,成为苏州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三、促进苏州低碳经济发展的措施
苏州要想真正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就是要实现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全面地向低碳转型。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和构建低碳社会,实现资源、技术、资金等要素的重新整合,为实现苏州未来可持续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编制低碳规划,创新低碳城市政策体系制定苏州低碳经济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强化低碳经济发展的规划引导,建立苏州低碳经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体系。制定促进低碳产业发展的措施。基于市场运作机制,研究制定促进低碳产业发展的标准和经济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低碳经济发展相关领域,推动经济社会向低碳方向转型。
(二)优化能源结构,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大力推进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尽早完成市区及常熟、太仓、昆山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建设工程和吴江、张家港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新项目;在吴江、相城试行依托大中型畜禽养殖场和酿造企业,合理配套安装沼气发电设施;积极扶持以苏州工业园区“金太阳”光伏发电为代表的太阳能发电项目。健全强制淘汰管理制度。强制淘汰高耗能、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重点加强对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这五大苏州市高能耗行业的技术改造和能源利用率监控。建设低碳建筑示范区。全面推广节能、绿色民用建筑。新建民用建筑必须100%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结合老城区改造,加快推进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积极拓展建筑中采用浅层地表热、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广度和深度,努力降低建筑能耗。重点加强对政府办公楼等大型公共建筑用能情况监督。
(三)壮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优化低碳发展促进低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造以苏州工业园区纳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基地、苏州高新区新能源科技产业园、太仓生物医药产业园等为代表的一批新兴产业发展载体。加快扶持以重大技术创新与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代表苏州形象的绿色、低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为主攻方向,高起点培育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引领低碳产业群的崛起与壮大。优化工业内部结构。以沙钢集团获得江苏省低碳经济试点单位为起点,鼓励工业企业进行低碳经济试点,控制能耗高的冶金、化工、造纸、纺织、建材等行业规模,降低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比重。提高现代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以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和中国金融BPO示范区为抓手,推进苏州工业园区城市CBD、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等一大批商务服务集聚区建设。
(四)发展低碳装备,夯实低碳经济发展基础苏州具备良好的装备制造业基础,太阳能与风能发电装备、新能源汽车、智能输配用电设备、重型装备与工程机械等产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为制造业的技术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苏州有条件依据自身优势探索发展适当的低碳支撑装备制造业,抢占国内外低碳经济转型带来的先机和市场。在新能源、新材料、交通和建筑节能技术和装备方面,走出一条有苏州特色的全新低碳发展模式,将不仅为低碳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也为苏州自身的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奠定基础。
(五)厉行资源节约,推动生产过程清洁化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制定苏州市循环经济条例,总结推广清洁生产典型经验,使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量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强节约用水管理。落实“节水三同时”制度,加强节水减排,开展用水审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节水型城市、节水型社会。强化金属材料回收利用。鼓励用可再生材料替代金属材料,加强废金属回收利用;鼓励采用以废金属为原料的短流程工艺再生利用。回收利用垃圾与废品。逐步建立完整的工农业剩余物料、废料利用的产业链,引导企业推进节材技术进步。开展“绿色施工”。通过节能、节水、节材、节地,提高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排放,保护环境。
(六)紧凑城市布局,实现城市生活低碳化城市紧凑化。按照城市结构尺度及规模,在都市区域层面、城市空间层面、社区空间层面及组团空间层面等4个维度上加强城市空间紧凑化,其核心是通过城市紧凑化促使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并大幅减少城市交通能耗,实现城市生活的便利化、低碳化。
(七)发展低碳交通,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实现高铁、城铁、公路客运、城市轻轨、公交、公共自行车等各种交通方式之间“无缝隙衔接、零距离换乘”。全力推进市区及市域轨道交通网、公交专用道、公交首末站建设,提高线网通达深度,方便城乡居民出行。完善城市低碳公共交通体系。依托苏州金龙汽车公司的研发、生产能力,推广节能与新能源公交车的使用。推广普及苏州城市公共自行车,优化公共自行车设置区域。通过完善停车收费制度、探索拥挤收费制度、鼓励慢速交通方式等,促进节能减排。
(八)保护湿地资源,增强碳汇综合能力强化湿地保护。加强对以太湖为代表的300多个湖泊、2万多条河流周边湿地资源的保护。在苏州成立省内首家湿地保护管理站的基础上,全面完成湿地资源调查,编制完成沿江地区综合开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在3个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2个国家级湖滨湿地公园、5个省级湿地公园建成的基础上,按期完成“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重点推进东太湖滨湖湿地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环湖岸线200~500m宽度范围内的滨湖湿地区,努力把苏州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湿地群”。全力推进绿化建设。继续全力推进“绿色通道”、“绿色基地”、“绿色家园”和沿湖沿江绿化建设。加快林业发展步伐,不断提高森林、湿地和绿色植被汇集、固化二氧化碳的碳汇能力。
(九)典型带动全面,积极培育低碳示范区通过开展“低碳示范园区、企业、社区”活动,在园区、企业、社区开展低碳生产和生活示范。全面推广低碳技术和低碳发展,普及低碳的经济增长、发展方式和生活模式。通过示范、评优、奖惩等系列低碳企业创建活动,推动企业向符合低碳城市发展要求的方向转型。全面推进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清洁生产审核、ISOl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环保标志产品认证工作、创建一批低碳发展示范园区、企业、社区。
(十)提高全民意识,确立居民低碳消费方式普及低碳知识。组织系列专题讲座,利用电视、报刊等大众媒体,向全体市民宣传低碳知识,倡导低碳型消费观念。编制低碳生活指南。在市民的生活方式上进行积极引导,鼓励使用高效节能空调等节能家电、节能照明,倡导消费低碳认证产品,自觉抵制塑料袋包装、过度包装、一次性包装产品。推进低碳社区建设。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主旨,从社区设计开始到消费、管理始终贯彻绿色的理念,让社区达到既保护环境又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提升居民生活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