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保税港概念界定与建构思路范文

保税港概念界定与建构思路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保税港概念界定与建构思路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保税港概念界定与建构思路

出口对拉动一国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出口国在出口的同时又希望它国的出口(即出口国的进口)不要过多影响到本国的产业发展,因而会出台限制措施保护本国产业不受进口的冲击。但国际贸易需要自由、便利的贸易环境,于是各国通过设立自由港、保税区等“境内关外”特殊区域为国际贸易创造条件。

一、相关概念界定

1、保税与保税区

保税是对货物而言的,是指经海关批准未办理纳税手续先行进境,在境内储存、加工、装配后再复运出境的货物。保税区是指经主权国家海关批准,在其海港、机场或其他地点设立,允许外国货物不办理进出口手续即可连续长期储存的区域,它是海关监管的特定区域,具有保税仓储、出口加工、转口贸易三大功能。

2、出口加工区

出口加工区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利用外资、发展出口导向工业、扩大对外贸易而设立的以制造、加工或装配出口商品为主的特殊区域,区内企业享有进出口环节税收优惠和工商税收优惠,可以说出口加工区是开发区的特殊形式,是吸引外资的重要途径。

3、保税物流园

保税物流园区是指经国务院批准,在保税区规划面积或者毗邻保税区的特定港区内设立的、专门发展现代国际物流业务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物流园区实行保税区及出口加工区叠加政策,即国内货物进入园区视同出口,园区货物内销视为进口,相应办理报关手续,实行退税或征税,区内货物自由流通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保税物流园类似于出口加工区,但保税物流园区不能进行加工业务。

4、保税港

保税港是经国家批准设立的,在港口以及与之相连的特定区域内,具有口岸、加工、物流等功能并享受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港区的特殊优惠政策的特定经济区,它是目前我国继经济特区、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园之后的开放层次最高的区域。

二、我国保税港及其业务发展现状

1、我国保税港发展历程

保税港伴随我国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战略的实施而诞生,是我国在对外开放进程中促进国际贸易的一种探索,是海关监管的一种模式创新。发展保税港,将更好地发挥港口的地理优势和区位优势,促进腹地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高枢纽港核心竞争力,实现我国国际航运业的崛起。我国保税港发展经历了起步阶段、区港联动阶段、保税港阶段等三个阶段,并将逐步向自由港迈进。起步阶段主要是国家在沿海一些港口城市设立保税区,保税区内以加工贸易为主。1990年中央批准在上海设立外高桥保税区,1992年以后国务院陆续批准设立了天津港、大连、张家港、深圳沙头角、深圳福田、福州、海口、厦门象屿、广州、青岛、宁波、汕头、深圳盐田港、珠海等13个保税区以及享有保税区优惠政策的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区港联动是参照国外自由贸易区的做法,在保税区的的基础上,将保税区政策向港口扩张,港口的功能向保税区延伸。2003年底,国务院批准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与外高桥港区联动试点,随后陆续批准青岛、宁波、大连、张家港、厦门、深圳、天津等7个保税区实行区港联动。保税港就是在时空上延伸“区港联动”政策,港口与陆地区域相融和,叠加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港区的特殊优惠政策,逐步向自由港发展。保税港是国内目前保税物流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区位优势最明显的监管区域,使区域资源整合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运行。我国自2005年设立保税港以来,现有上海洋山、天津东疆、大连大窑湾、海南洋浦、宁波梅山、广西钦州港、厦门海沧港、青岛前湾、深圳前海湾、广州南沙、重庆两路寸滩、张家港、烟台、福州等14个保税港。我国保税港有别于国外的自由港,只能说是自由港的雏形,还不是国际上公认的自由港。虽然我国保税港区在地理位置选择、区域管理方式、区域社会性、进出口税收、优惠政策、区域功能等方面与国外自由港相同或相似,但我国设立保税港区的目的、自由度、区域性质、管理体制等方面还不同于国外自由港。我国设区的目的在于寻找新的开放型经济增长点,而不是国外的最大限度地获取国际自由贸易给国家经济带来的好处;我国保税港区进出口税收相当于关外,保税港区仅仅是具有口岸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海关管理还没有真正实现自由港那样的同步“境内关外”;我国实行单证与货物监管同步管理,国际自由港区一般只实行单证管理;我国实行一线、二线、区内三重管理,一线货物仍需备案,自由、便捷的管理措施并不能贯穿于物流整个过程;我国保税港区管理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而不是由专门机构负责对自由港实行宏观经济管理与协调。

2、保税港业务发展现状

各地以保税港获国务院批准为契机,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利用优惠政策,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各地保税港区在发展基本功能的同时,也选择了一些特色功能作为发展重点。如洋山保税港区重点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实现港口经济与产业经济的联动发展,打造国际航运中心;东疆保税港区重点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贸易、航运融资、航运交易、航运租赁、离岸金融服务等八大业务,建设国内首个自由贸易港区和北方航运中心及国际物流中心;大窑湾保税港区突出港口、物流、加工和展示等四大功能,全面发展港口作业、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转口贸易、出口加工、展示等七个方面的业务,打造东北亚地区重要国际航运中心;钦州保税港重点发展整车进口、国际酒类交易、原油仓储交易、有色金属储存交易、粮油食品集散和冷链仓储等六大业务,打造中国-东盟国际航运物流枢纽。2011年洋山港区集装箱吞吐量1309万标箱,其中水水中转601万标准箱,国际中转92万标箱,全年靠泊船舶13569艘次,干线船舶装卸4786艘次。从保税港的发展状况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国内现行的航运管理和海关监管等规则影响国际中转业务的开展。如吸引国内出口货物中转进港时不能及时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在吸引国际航班集装箱中转业务上无法开放“外轮捎带”市场而限制了国际中转箱量的提升,对国际集装箱拆拼集拼中转业务海关备案程序繁琐。二是投入产出低。从目前与保税港区税收结构类似的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园区的情况来看,投入产出远低于其它区域,特别是税收收入与投入的比例更低,虽然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部效益明显,但对地方政府来说长期入不敷出,会造成地方政府财政负担过重,影响保税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影响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三是产业选择困难。物流、加工、贸易是保税港区发展的三大功能业务,但目前大部分保税港只有物流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加工和贸易的集聚进展缓慢。四是港、区没能有效合一。在物理形式上保税港区实现了保税区和港口的合一,但在业务流程、管理等方面没有完全合一,政策优势难以体现,业务发展没有跳出保税物流园区模式。[1]

3、宁波梅山保税港

宁波梅山保税港是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五个保税港区,于2008年2月批准设立;2010年6月通过国务院正式验收,梅山保税港一期2.5平方公里区域正式封关运作;2010年8月开港,集装箱码头投入试运营;2012年3月国务院同意梅山港区口岸开放。目前梅山保税港已有韩国、西非、南美等近30条国际航线挂靠港区,启动了保税业务。宁波梅山保税港还处于基本条件建设阶段,业务刚起步。但从规划定位看,宁波梅山保税港区将“重点发展以国际贸易为龙头、以港航运营为基础、以现代物流为支撑、以离岸服务和休闲旅游为配套的现代服务业,致力于建设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城市的核心功能区、 、长三角建设资源配置中心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功能区、国家建设自由贸易区的先行试验区。”与国内其它保税港相比,特色并不突出。

三、宁波梅山保税港的发展思路

1、吸取其它保税港的发展经验

目前,国内已有几家保税港区陆续封关投入运作,在功能创新、业务拓展和政策突破方面进行了探索,积累了一定的发展经验,值得梅山保税港借鉴。比如最早设立的上海洋山保税港,正从开发建设阶段过渡到产业集聚及功能拓展阶段。洋山保税港充分利用深水港枢纽优势,拓展大进大出的海运功能,发展集装箱转运业务和物流增值服务,完善物流产业链,积极参与国际物流竞争;保税产业集群发展,一些世界知名贸易企业、制造企业、物流企业进驻落户保税港区,探索出进出口分拨、供应商库存管理、出口集拼、保税加工等新型业务模式;在政策和规范监管方面,出台和实施了国内货物“入区退税”、“先报关、后进港”、“属地报关、口岸放行”、进出境货物电子备案、“分批出区,集中报关”等报关流程以及入港区货物“一次移箱”查验流程等创新性监管模式,审批管理事权委托管委会集中办理,形成了高效的政府服务环境。

2、做强国际物流

充分发挥已有港口资源条件优势、区域经济优势和地缘优势,大力发展国际中转业务和国际集拼装业务。长三角地区外贸出口量大,宁波港对接浙江、江西、闽北、皖南、湘鄂等,发展国际中转业务和国际集拼装业务具有地理优势。梅山保税港作为宁波港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享有其它港区不具备的保税港政策,开展国际中转和国际集拼装,不仅可以降低出口商的物流成本,也可以实现出口货物增值服务。建立进口商品分拨中心,如PTA分拨中心,做好进口货物仓储分拨业务,国外货物进入港区以保税方式存储,需要时报关缴税后出区进入国内市场,或通过转口贸易中转到其它国家,特别是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邻近国家,从而带动国际贸易特别是转口贸易的发展。发展出口分拨业务,国内货物进入保税港区视同出口,办理退税,使出口商进港就提前享受出口退税鼓励政策;货物集中存放保税仓库中,经过流通加工增值服务或综合处理,按照目的地进行货物集拼后离境;出口分拨业务有利于跨国采购,跨国采购反过来又促进出口分拨中心的形成及出口分拨业务的发展。

3、积极引入加工与贸易元素

积极引入贸易元素,重点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为大宗商品交易创造条件。建设专业保税商品交易市场,以市场载体,虚拟交易和实体交易相结合。积极引进和培育区内具有贸易功能的项目,如金属材料交易、船舶与船用配套用品交易、进口整车交易、红酒交易、罗汉松等海外珍奇花木植物交易,使其发展成为兼具交易、配送和结算功能的交易市场。创造贸易便利化条件,优化保税港区软环境,使梅山港企业运作便利程度不断向国际接轨。做好模具加工、无公害蔬菜加工、海产品加工、医疗器械元件装配、电子仪器产品组装、太阳能集成装置等现有加工项目建设,积极引进新的加工装配项目,寻找和培育集聚性强的龙头项目,进一步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使之成为宁波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4、协同发展都市功能

保税港区内除了海关、检验检疫、管委会及必要的金融商贸服务设施外,不允许发展居住、零售等社区性项目。但由于梅山港位置较偏僻,离宁波市区较远,要吸引人才和充分发挥保税港的作用,在保税港区周边合理规划建设社会生活性设施很有必要。根据现在梅山的地理水文条件,除了建设临港商务中心、宾馆、商场和必要的衣食住行设施外,还可以开发休闲旅游,逐步健全金融、保险、教育、文化、医疗、休闲等都市功能,营造良好的商务和居住环境,提高区域的吸引力和支撑力。梅山保税港招商引资负责人介绍说:“梅山不只是单纯的保税港和产业集聚区, ,会发展成为一个小香港。”另外,积极探索功能创新,力求在仓单质押、离岸金融、国际租赁、保税展示、技术交流与培训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业务上取得突破,并早日形成产业。与有关部门积极沟通,创新行政管理机制。由于保税区域接近港口而远离市区,无论是业务创新,还是发展贸易或加工,需要给予更加优惠和自由的政策支持,政府管理创新尤为重要。

四、梅山保税港仓储业务拓展路径

1、贸易、加工与物流业务齐发展

保税仓储是国际物流产业链中间的重要环节,与区域内的实物贸易、加工以及货物中转密切相关,要发展保税仓储物流,就要大力发展与之相关的贸易、加工以及货物中转业务,这也是保税港的三大基本功能业务。对于梅山港来说,首先要发挥梅山的特殊优势,即同时具有国家级保税港区和省级产业集聚区的双重性质,发展与保税港政策功能相匹配、高效能的开放型产业,以产业发展拉动仓储物流的发展。二是积极发展国际采购、进口货物分拨、出口货物分拨、国际中转、国际集拼等业务,拓宽保税仓储物流渠道。三是引进规模航运企业,发展航运物流业,积极开辟国内国际航线,拓展航运市场,扩大航运规模,促进航运企业集聚。四是引进知名大型仓储物流企业,为港口仓储物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五是完善港口功能,促进港口升级,提高港口的吸引力,特别要注重港口软环境的建设,提供低成本的商务服务、收费低廉的港口服务、先进装卸效率、互联互通的信息平台、优质的口岸服务、良好的通关条件、优惠的金融政策。六是健全港口集疏交通网络,启动和推进货运专线、疏港高速、现有公路拓宽等交通集疏运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集疏运效率。[2]

2、加大揽货力度,拓展港口腹地

仓储的对象是货物,货源是发展仓储的基础。目前,货源竞争非常激烈,全国除重庆两路寸滩外的保税港定位趋同现象严重。对于梅山保税港来说,就近北有上海洋山、南有厦门海沧和福州保税港的竞争,同时还要面临周边各类港口、保税物流园、保税区的竞争。首先,宁波地区各港区、保税区要加强协调,避免自相恶性竞争。其次是政府扶持货代业的发展。对于出口货物境内终端港,只有揽到货,仓储物流发展才有可能。正因为货源竞争的激烈,货代企业利润空间被大幅度压缩,除了一些一代和规模较大、兼营集卡运输的货代企业,可以说基本没有利润可言,因而货代行业需要政府给予扶持。三是拓展港口腹地。梅山港主要以华东、华中地区为主,立足浙江,通过在异地设立揽货网络或分支机构、与外地货代合作、吸引外地货代企业来甬设立分支机构等途径,拓展赣、闽、皖、湘、鄂等省的出口货源市场。四是拓展台湾、东南亚、日韩、欧美等境外进口货源市场。

3、错位发展专业仓储物流业务

在加快发展一般货物进出口仓储物流基础上,与其它保税港错位发展,拓展专业仓储业务。一是加强与国内外期货交易所合作,为其提供期货交割仓储服务。期货交易数量大,物流均衡,仓储业务稳定。梅山保税港区要与宁波保税区合作,主动对接上海、大连和郑州三大国内期货交易所,力争成为金属、燃料油、橡胶、大宗农产品以及化工原料交割仓,促进宁波大宗商品集散地发展。二是与区内乃至宁波地区交易市场配套,发展进口红酒、整车和船舶及船用配套用品等商品仓储。三是与区内加工企业配套,发展农产品、海产品及工业产品仓储配送业务。四是建立消费品国际采购仓储配送中心。五是结合生产企业JIT发展理念,为区内及周边大型生产企业提供仓储、流通加工、采购、配送等一体化服务。六是建设恒温恒湿仓库,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进出口食品、水果等特色仓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