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长期以来,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拥有丰裕的自然资源被认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重要的先决条件。在区域发展的初期,自然资源富集地区依托资源优势,通过资源的开采、加工、贸易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并在"路径依赖"等效应的作用下,使区域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不断加强,从而形成了长期依赖自然资源推动的发展模式。但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自然资源对区域增长的贡献逐渐下降。近几十年来,一些资源富足的发展中国家与资源短缺的发展中国家相比,其经济表现差强人意,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这一悖论被称为"资源诅咒"。大量统计分析和案例也验证了"资源诅咒"假说:丰裕自然资源和资源产业的兴起,不但没有带来预期的发展,反而产生了区域经济增长缓慢、区级贸易条件恶化、经济结构失衡、"反工业化",以及收入差距等问题[1]。由于"资源诅咒"效应的现实存在,使得对于研究资源富集地区如何摆脱这一诅咒约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关于资源诅咒的一个综述
发展经济学的先驱Prebisch和Singer首先发现了发展中国家出口初级产品并不能成为本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他们从国家对外贸易的结构差异出发,发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中,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是一种历史趋势,并提出了贸易增长的"贫困化"陷阱理论[2]。
1993年Auty在研究产矿国经济发展问题时第一次提出了"资源的诅咒",这一概念是指丰富的自然资源长期对经济有着极强的抑制作用。Sachs和Warner(1995)的研究发现,在1971年自然资源产品出口占GDP较大比重的国家在接下来1971-1989这18年中都经历了低的经济增长率。这种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负面作用在排除了其他影响因素(如初始人均收入水平、对外贸易政策、政府效率和投资利率)之后被证明是客观存在的。Sachs和Warner(1995)指出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固定的模式。那些严重依赖资源发展的国家将成为经济发展方面的失败者,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如俄国,尼日利亚和委内瑞拉都经历了相对缓慢的经济增长,相反,日本、香港、韩国、新加坡和瑞士这些只有有限自然资源的国家却获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率。Sachs和Warner(1995)总结说:"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令人吃惊的特征便是那些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远远不如资源匮乏的国家。"1997年和2001年,Sachs和Warner用初级产品出口占GDP的比重作为资源丰裕度的度量指标,对87个国家的跨部门数据进行了分析,引入了许多特定变量,包括当时的经济类型变量(初始GDP、商品价格趋势、投资)和结构类型或制度类型变量(经济开放度、法律制度的力度),结果显示资源丰裕度与人均收入增长存在负面的相关关系[3,4]。中国学者徐康宁、王剑(2006)以中国省际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对"资源诅咒"假说进行了检验。计量结果显示,该命题在我国内部地区层面同样成立,多数省份丰裕的自然资源并未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反而制约了经济增长[5,8]。
2甘肃省经济增长具有资源依赖型特征
2.1甘肃是我国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
甘肃省是我国能源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之一,能矿开发已成为甘肃省的重要经济支柱。目前已探明储量的81种矿产中,在全国排第一位的有11种,前五位的有29种,前十位的有53种[6,7]。2007年甘肃省主要能矿资源基础储量在全国31个省份中均处于中上游水平。
2.2甘肃优势工业行业主要集中在资源型行业
利用波士顿矩阵进行工业优势行业的筛选。
以2004-2007年间甘肃省名义经济增长率16.97%和2007年各行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是否大于5%可以将各行业分为四类。根据波士顿矩阵分析方法,上述Ⅰ类行业为主导产业,特点是在工业总产值中占有较大比重,且增长速度高于GDP平均增长率,这类行业需要加大投资以支持其迅速发展。Ⅱ类行业属于问题行业或潜在优势行业,特点是高增长率、低市场占有率,对这类行业应采取选择性投资战略。III类行业属于衰退类行业,其特点是低增长率、低市场占有率,对这类行业应采用撤退战略。甘肃省4个Ⅰ类行业均为资源型行业,Ⅱ类行业中有一半是资源型行业。再从工业增加值来看,2007年甘肃省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063.84亿元,其中石化工业完成增加值271.0亿元,有色工业完成增加值225.88亿元,电力工业完成增加值124.83亿元,冶金工业完成增加值92.89亿元,这四大资源型行业占到工业增加值的67%以上[12]。由此可见,甘肃省优势工业行业主要集中在资源型行业,其经济增长具有典型的资源依赖型特征。
3甘肃省资源依赖型经济的资源诅咒分析
3.1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
为了采用量化方式具体分析甘肃省资源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本文采用以各省煤炭、石油、天然气三种矿产资源的基础储量占全国的相对比重而构造的资源丰裕度指数(RAI)来衡量各地区自然资源贫富的差异,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中煤炭约占75%,石油约占17%,天然气约占2%。
在各地区物价基本统一的基础上,选取各省区1991和2007年的名义地区生产总值来计算各省区年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同时选取2007年各省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三项指标来度量各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①。分别以各省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纵轴,以RAI为横轴,做四组散点图(图1),可以清晰地发现一个规律:四组图中各散点均非常近似地收敛于由高向低和从左到右的一条拟合线,即我国资源丰富地区(RAI值较大的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要比资源贫穷地区(RAI值较小的地区)低很多。在上述5项指标中,甘肃省的RAI值在26个样本省区中位列第11位,处于中游水平,而1991-2007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2007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6个样本省区中分别位列第23位、第25位、第26位和第26位,明显处于最落后省份水平。在图中,甘肃省始终位于拟合曲线的右下方,这说明相对于甘肃省拥有的资源优势来说,其经济增长速度和发展水平明显偏低,远不如浙江、广东等资源贫乏的省区,由此可以认为,甘肃省经济发展被资源所"诅咒"。
3.2资源诅咒的成因-要素转移效应引发"荷兰病"
20世纪60年代,已是制成品出口主要国家的荷兰发现大量天然气,荷兰政府大力发展天然气业,出口剧增,国际收支出现顺差,经济显现繁荣景象。可是,蓬勃发展的天然气业却严重打击了荷兰的农业和其他工业部门,削弱了出口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这种以削弱其他行业发展为代价使资源型产业在繁荣时期膨胀发展的经济现象被称为"荷兰病"[11]
。文中认为,甘肃省在一定程度上也面临着"荷兰病"的困境。
3.2.1资源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吸引了大量投资
甘肃省在资源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生产要素将向收益高的部门聚集,自然会吸引投资向资源型行业集中。1994-2007年间,甘肃省国有经济中采掘业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在4~10%间波动,总体水平高于全国采掘业占总投资的比重,如2004年甘肃省国有经济中采掘业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为6.435%,高于全国采掘业投资占总投资3.40%的比重[12]。
3.2.2资源型产业的挤出效应削弱了甘肃省的总体竞争力
经济学认为资源始终是稀缺的,如何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命题之一。甘肃省在资源型产业的投资比重过大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挤占"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产业发展所占需的要素投入,从而使甘肃省的经济发展陷入进一步依赖于采掘业和资源型产品加工业的循环之中,而决定现代区域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始终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弱势地位又进一步拉大了甘肃省与全国及发达省份间的相对差距,最终便甘肃省的综合竞争力处于较低水平。肖红叶等人的研究表明在1985-2004年间甘肃省竞争力总指数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排名从未进入过前20名,最高是在1991年排名第20名,最低是在2002年位列第29名,其中2004年位列第25名;从产业竞争力来看,甘肃省在20年间排名最高为第18位,最低为第29位,自1990以后,甘肃省产业竞争力持续走低,其中2004年排第27位[9]。
4摆脱诅咒的路径选择-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第1期周亚雄等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资源依赖型经济的资源诅咒分析·27·世界工业化历史进程表明,一大批资源依赖型区域在市场竞争的驱动下,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活动,使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要素,提高了其经济发展的效率,改善了资源、环境利用方式,改变了区域经济增长方式,为资源依赖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4.1甘肃省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的优势和机遇
4.1.1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是指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欠发达地区能够通过借鉴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验教训,有效地利用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资本、先进技术,学习移植发达国家或地区先进的制度,使潜在的后发优势变为现实优势,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10]。从甘肃省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来看,甘肃省仍属于发展水平较低的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依然较大,从而存在着较大的后发优势潜力。
4.1.2政府部门对科技创新的日益重视
近年来,甘肃省政府一直将科技创新作为全省发展的核心战略,全省范围内开展了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相继制定颁布了相关条例、规定,较大地改变了甘肃省科技创新的大环境,推动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快速发展。
4.1.3国际国内技术、产业的转移加快
利用国际技术扩散,加强与技术交流合作及产业协作,不仅可以改善本国、本地区的技术能力,还能通过各种渠道和机制促使本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机制的形成。当前,国际新一轮产业、技术转移正在持续深入,这为甘肃省提供了新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4.1.4国家对资源型地区(城市)转型的重视
至2009年3月国务院共确定了包括甘肃省白银市、玉门市在内44个城市为国家资源枯竭型转型城市,中央财政将给予这些城市转型发展的资金支持。
4.1.5国家、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
区域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和国家创新体系在地域、结构、功能和目标等方面具有高度关联性,国家创新体系必将以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为依托,通过促进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来实现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提高,这意味着甘肃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将在政策和财力等方面获得国家的支持。
4.2甘肃省经济发展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推动型转变的路径选择
4.2.1技术创新的路径选择
从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自主创新主体和区域创新网络体系尚未形成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甘肃省经济及创新发展的趋势,在甘肃省科技创新应选择从引进→模仿、学习→合作创新→提高研发能力→自主创新的动态转型之路。
4.2.2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管理创新包括企业管理创新与政府管理创新两个方面。甘肃省企业管理创新应遵循从以模仿创新为主、自主创新为辅,到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创新路径,逐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企业管理模式。甘肃省政府管理创新应以自主创新为主,政府职能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政府管理理念从控制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创新,政府组织结构从机械封闭式到弹性开放式创新。
4.2.3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制度创新有政府主导型和需求诱发型两种模式。在甘肃省经济发展方式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的过程中,制度创新应选择由政府主导型→需求诱导型、"先政府、后市场"的渐进式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