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思路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
1•改革带来民营经济的发展
“”结束以后农村首先出现了私有经济,这是大量失业和商品供应不足的产物。农业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导致农村储蓄的增加,这些储蓄流入农村的非农产业,成为改革后的第一批民营经济成分。以后又进入到城市,对国有企业产生了压力,也为其改革创造了条件。在经济改革中政治环境也变得宽松,形成了发展民营经济的条件。到1999年,民营经济至少生产出中国GDP的13%,就业8300万人,为包括农业在内的全部就业人口的12%,但是它对于中国经济的重要性远远超过这些数字。
2•民营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
1978~1986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中国改革之路,私营经济开始出现,但是只是在农村出现了个体工商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演变出专业户。1981年7月国务院肯定了个体工商户的存在与发展。民营经济促使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民收入的提高。1986年个体工商户人数为1982年的5.7倍,户数为1982年的4.6倍。1987~1992年。在此期间出现了私营企业,即雇工超过8人的民营企业。个别私企通过承包或租用国营企业积累了资产,逐渐改变了企业的所有权。1988年6月国务院颁发了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规定了三种私有制结构,即独资、合伙和有限责任制。1989年后民营经济曾经一度衰落,个体户和私营企业都明显收缩。1993年~现在。政府确定了市场改革的方向,民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见)。
3.民营经济的就业、销售及资本
民营企业总数于1999年底达到151万,为1989年的16.7倍,平均年增长率为32%。而在1997~1999年间国企和三资企业数目都在减少。在1993~1994年间年增长率几乎达到1倍,这是不正常的,1995以后逐渐恢复正常。以后中央政府为了控制过热的经济,将通货膨胀率从24%(1994)降低到2.8%(1997)。①在这样紧缩的宏观环境下,民营经济仍然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了6240万和2020万,为全国总就业的12%(包括农业)。改革20多年,民营经济的就业人数从零增加到8260万,相当于整个国有部门的总和(包括国企和政府)(见)。中国的就业结构:农民53%;国有单位12%;民营经济12%;乡镇企业18%;集体单位2%;其它单位3%。其他包括参股,合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外资公司,及港澳台投资公司。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增长源之一。在1997~1999年间新就业的人口平均每年700万人,几乎都在非国有企业上班。民营经济的就业中有3/4是个体户,1/4是私营企业。所以个体户目前是民营经济的主要就业方式。同期国有单位和集体企业平均每年下岗1600万人。民营经济的注册资本在1989到1999年间平均每年增长41%(经过通货膨胀调整后)。1999年时每个私营企业的注册资本平均为68.2万元,约为个体户的62倍。国企的平均注册资本是260万元,外资企业为210万美元。鉴2000。
4•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及减少贫困的贡献
由于统计口径不同,很难准确估计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国际金融公司2000年做了一个估计。为了探讨民营经济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我们用30个省市的资料作了回归。结果见:回归中未用北京的数据,它大大地偏离一般规律。因为北京的人均收入很大比率来自国家投资。而且靠近政治中心,所以私企就业的比率特别低。从图上可以看到,私企就业比率超过5.2%的省份,人均收入都在1.1万元以上;私企就业比率低于1.5%的省份都是比较穷的省,人均收入都低于5000元。从数字上看,私企就业比率每增加1%,人均收入可以增加1640元。这并不是说这1%的人为全省每人创造了1640元钱,而是说明私营经济在整个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它集中表现了经济活动的活跃程度。民营经济(包括个体户和私企)在1998年缴纳了工商税款的10%。从1989到1997私企缴纳的税款平均年增率为73%,个体户的年增率为61%;而国企和集体企业的年增率分别为15%和12%。民营经济也为减少贫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仅在1999年,私企即雇用了国企和集体企业下岗工人105万和农民工270万。
5•所有制、地区和行业分布。
1999年底,有54%的私企是有限责任制,但其资本占了84%。有33%的企业是独资,13%是合伙制。从行业分布看最多是批发零售业,占36%。总的说来,第三产业占了私企的69%,第一、第二产业各占5%和26%。私企所从事的行业是充满竞争性的,所以淘汰率很高。第三产业所需的资本比较少。私企融资困难,也是他们多数从事三产的原因。私企在东部的发展明显地比其他地区更多。这是东部经济比较活跃的原因之一。
二、民营经济的局限性
1•经营环境得到改善,但主要发展障碍还存在
过去民营经济没有任何合法地位,改革开放之后对民营经济的政策开始改变。经过1982、1988、1999三次修改宪法,民营经济才逐渐有了合法地位。但是民营企业仍然得不到公平竞争的保障。这是当今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大困难。1988年以前民营企业只能按个体工商户注册,为无限责任,雇用人数不得超过8人。1998年以后才取消了这些限制。但在土地使用、办照、纳税、工商检查、银行贷款,甚至法院判案等方面仍有许多不公平。私企为了避免被歧视,往往假装为集体企业,就是所谓“苏南模式”的“红帽子企业”。另外一种避免私有制名义的办法是承包或租用国营企业,这些企业的控制权实际上属于个人。这种方式有国有资产流失的嫌疑,所以近两三年来江苏、浙江发展了直接产权交易,通过中介机构的帮助,这类小规模的国营企业已经名正言顺地转为民营企业了。但国家对于私营企业的产权保护还非常不够。近年来政府关闭了大量五小企业(小煤矿、小造纸、小水泥、小纺织、小化肥),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民营的。这些五小企业技术上很落后,但是经营效率很高,生产成本低,是国企的有力竞争对手。关闭他们的原因之一就是保护国营企业。过去3年中为了国企脱困,通过债转股国家免除了国企每年几百亿元的利息负担,去年民间有1500多亿元的国内资本,还有同样数目的国际资本流入到国内股票市场,其中98%以上都到了国有控股企业。换句话说,国企仍然享受软约束的优惠。在同一个市场中具有硬约束的民营企业和软约束的国营企业竞争,前者必然处于不利地位。私营企业在市场进入上有许多限制。政策规定私企不得参与使用稀缺资源的生产;不得从事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的活动;不得参与可能对公共安全产生影响的活动。然而如何精确定义这些限制,有很大的灵活性,主管审批的官员有很大的自主权。这为“寻租”创造了条件。还有些地方政府对私企设有特别限制,例如江苏省禁止私企从事娱乐业。私企从事外贸1998年以前也是不许可的,最近才逐渐开放。此外,私企的工商注册费也要比国企或集体企业高出500元。一些大城市对外来打工人员设置各种障碍,使得私企在寻找合适的工人时增加了困难。私企最大的困难还在于获得投资或银行贷款。中国上市公司中只有1%~2%是民营企业,所以民营企业几乎不可能从股票市场上得到融资。四大商业银行主要是为国企服务的,而不是为最能有效运用资金的民营企业服务的。根据人民银行年报统计,至少有3/4的企业贷款是用于流动资金的,而其中借给私营经济的(包括个体户和私企)不到1%。②私企用这一点流动资金显然是不够的,他们必须靠自己的积累或向亲戚朋友借钱。社会保险的设计更多考虑的是国企,由于社会保险的不健全,使得劳动者在私企间的流动发生困难。
2•公司治理的薄弱
大部分私企都是家族管理。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全国工商联在1997年从21个省250个市所做对1947家私企的调查,一半以上的配偶和20%的成年子女参加了企业的管理。有26%的企业业主就是经理;有17%由业主的亲友担当经理;有5%由同乡担当经理。由没有个人关系的人担当经理的不到一半。有37%的业主认为只有让亲友管理才放心。③这种家族治理也与市场环境不健全有关,在信任程度较差的情况下,它能较好地自我保护。但是这也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业主不愿意放弃对企业的控制,但是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好与高级管理者的关系。根据1997年的调查,将近一半的业主由自己对重要决策负责,不到15%交由董事会去决定。把经营权交给雇来的经理的不到1%。这是小企业发展开始时的普遍现象,但是如果不加改变,这将限制企业的成长。私企的业主大多有较高的受教育水平,但是并不一定善于经营,信息来源也不足。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全国工商联在1997年的研究,有42%的企业家是高中毕业;有20%有大专学历。但是有40%的企业家看不懂财务报表,1/10的私企没有公司章程。有24%的人只从他们产品的买方得到信息。其他主要的信息来源有电视14%,同行14%,亲友3%。私企的研究力量是不足的。只有22%的私企自己或者委托咨询公司做过市场调查。私企很难吸收技术精良的工人,因为国企能提供较为有保证的岗位和社会保障,包括住房、户口、医疗。刚毕业的大学生愿意去国企工作即使工资稍低。私企为了留住优质人才,常常提供公司的股权。私企股票很难上市,拿到股票后也不容易通过转让来兑现。
3•财务公开和公司信用
大多数私企倾向于隐瞒他们的财务报表,为的是少纳税。按现有的税法企业被迫扩大他们的利润以多缴税。方法是硬性地压低职工的工资,超过限度的部分不许计入公司成本,而要在税后利润中列支。④这种不合理的税务规定鼓励企业作假账,以挽回多缴税的损失。有时候税务局还预征企业所得税,企业还没有赚到钱,却先要缴税。企业只好把自己的流动资金拿来缴税,经营马上发生困难,不得不缩小规模。此外,公司要交33%的公司所得税,而业主还要交20%的个人所得税,有重复征税的问题。所得税税率从国际比较来看并不高,但是中国的政府服务很差,社会保险很不完善,这样的税率就显得太高了。企业往往做三本账,一本给税务局,一本给银行,一本给自己用。由于财务不透明,私企很难吸引外来资金,也不容易得到大的合同。企业隐瞒利润还有别的原因。高赢利的企业常常被政府多收各种额外费用,或要求赞助。企业提供赞助固然可以增加其知名度,但各级政府的访问,别的企业来学习,打乱企业的正常工作,也增加其经济负担。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产品很多,大部分是民营企业所为。原来国企之间有三角债,现在民营企业之间也出现了三角债。许多民营企业家不敢和陌生人做生意,怕交了钱收不到货。反而愿意和外国公司做生意。这种信用环境大大地缩小了企业的活动空间,降低了经济效益。
4•劳资情况
私企中工人的利益往往被业主所忽视。工人,特别是农民工常常超时工作,工资不能按时发放,住宿、医疗、工作条件都很差,没有保险,没有养老金,引起大量劳资纠纷。据上海的统计显示,私企的劳资纠纷比其他企业的增长更快。在2000年三季度有375件劳资诉讼案件,比上年增加了92%。⑤经常性的劳资纠纷增加了企业成本,限制了它的发展。现在的私企雇用了大量农民工和下岗工人。由于找工作困难,他们不得不接受很差的劳动条件。80%以上的私企都没有工会组织,⑥因而职工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劳资双方缺乏沟通的渠道,对劳资双方都是不利的。
三、民营经济发展的前景和问题
1•参加世界贸易组织有助于建立公平、开放、有效的市场
一般认为中国参加WTO之后,市场规则将更上轨道。现在国务院颁布的条例有些不完全对民营经济开放,⑦有些地方政府颁布的条例是出于地方保护或垄断利益,不符合WTO的原则将被取消。虽然WTO讲的是国际贸易,由于有国民待遇精神,中国的民营经济原来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会有所改变。有些双边或多边合约直接涉及民营企业,例如中美入世谈判中规定中国粮食进口中必须有某一百分比由民营企业来做。⑧国家计委已经宣布,凡是对外开放的行业也都将对内开放,这也给民营企业更多的机会。入世以后,由于降低关税,国内的经济结构会经历较大的变动。基本形势将是原来的国有垄断行业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会经受强烈的竞争,但是民营经济大多数在劳动密集行业,所以对他们是利大于弊。
2•民营经济对国企改革的意义
国企改革已经被公认为我国经济中最紧迫的问题之一,而且始终没有找到出路。其实国企改革的前景和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首先,国企改革必然有大量职工下岗,能够吸收这些下岗人员的唯一地方就是民营企业。1997~1999的三年中,国企加上政府有2700万人下岗,另外有2100万人从集体等单位下岗。其间,新吸收的就业人数是2200万人,其中95%以上是民营企业吸收的。如果没有民营企业帮助吸收下岗人员,国企改革造成的大量下岗将诱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要想使国企改革顺利进行,必须加速民营企业的发展。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国企改革如果成功,他必须是有效率的,有竞争力的。他必须是和民营企业来竞争。从更大的范围来看,国企和民企又是互补的。他们的经理、职工、资金、信息都应该和民营企业有充分的交换。此时国企和民企的行为是相似的。西方国家有许多办得很好的国企,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相反,如果国企和民企永远在两条轨道上运行,互相不交换,不沟通,国企不参与竞争,靠软约束支撑,国企永远也不会变得有效率。
3•开发西部给民营企业带来的机会和问题
西部有丰富的土地和自然资源,也有很大的市场。现在中央提出开发西部,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国内外民营企业都有意进军西部。中国发展银行将在几年内投资4000亿元到西部,用于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油气田、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⑨这无疑会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也给民营经济带来机会。但是西部经济落后的原因并不是缺乏资金或人才,因为过去有大量资金和人才从西部流向东部。西部落后的真正原因是市场没有发展起来,政府仍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主要作用。西部开发要能成功,必须将资源配置的主导权从政府转向市场。这次西部开发如果仍然是政府手中掌握着大量资源,并且主动去从事资源的配置,只会加强政府的作用,削弱市场的作用,其结果很可能是事与愿违。
四、民营经济的发展政策
1•建立公正的法律环境
公正的法律环境不但是社会安定所需要,也是经济发展所需要。企业家需要法律的保护,合同需要执行,违约要有制裁。国内外的历史经验还说明,保护私有财产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这条经验开始被接受,保护私有财产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法律的实施要受到检验。这将进一步帮助我国改进法律环境,国家的治理逐渐转移到民主法治的轨道上来。一般认为保护私有财产是富有者的口号,其实不然。社会中的富有者往往不是弱势群体,他们的财产并不缺乏保护。如果他们的财产得不到保护,也就成不了富人,相反他们有时候是靠侵犯别人的财产而致富的。所以需要保护的人恰好是穷人,保护私有财产是穷人的口号。当前最需要保护的正是农民,他们的财产得不到保护,或者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从此可以看到保护私有财产的迫切性。从西欧的历史看,自从提出了保护私有财产的口号以后,个体工商业才能免于特权贵族的侵犯,逐渐繁荣起来。所以有人说,保护私有财产是道德之神。要完善对财产的保护,不但要有政府的努力,也要有国际国内各方面的配合,而且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才能消除过去发生过的对私有财产的多次侵犯的影响。
2•改善投资环境
除了保护私有财产,政府对投资环境的改善同样具有十分的重要性。现在大家都明白基础设施是投资环境,很重要。但是目前更为重要的是投资的软环境,包括政府管理部门对企业的服务,法律纠纷的公正审判,企业之间互相关系(竞争或互补)的处理,劳资关系的规范化等等。当前,这些方面无一不是问题多多,企业运行起来困难重重。
3•发展中介组织,改进企业治理
民营企业的内部治理可以通过发展中介组织帮助他们来改进。中介组织是指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审计所、咨询公司、商会等等。会计事务所和审计所可以帮助公司做到财务透明,有利于吸引投资,建立信用。咨询公司可以帮助企业选准市场,确定投资项目,设计内部管理和激励机制。商会则能帮助企业得到信息,和政府沟通,建立行业标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这些组织都很不发达,功能不健全,有待大力发展和改善。
4•改善社会信用,减少资金流动的阻力,扩大经营范围
最近的统计数字表明我国有将近2万亿的银行存款没有贷出去,⑩同时又有大量失业人员。资本和劳动不能结合,是当前中国最大的经济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社会信用不良,不敢轻易地把钱借出去,或者说资金流动很不通畅。信用不良不但影响投资,也影响商品交换,造成市场萎缩。改善信用需要政府、企业、司法系统和人民群众共同的长期的努力。
5•改善私营企业的融资
私营企业资金困难的问题普遍存在。统计表明,1999年银行借给个体户和私营企业的贷款仅为580亿元,不到借出的全部短期贷款63890亿元的1%。○11这和民营经济的产值占GDP的13%完全不成比率。银行不愿意借钱给民营企业是有原因的,因为贷款的数额小,相对的成本就高。而且万一发生坏账,银行可能要负刑事责任。国有银行的这一套做法很难改变,所以为私营经济融资最好的办法是发展民营银行。这已经为浙江的民营信用合作社所证明。他们对当地的情况很熟悉,能够以较低的信息成本保证运行的安全。尽管在一系列不合理的限制条件下,仍然能够生存而且获利。我国进入WTO的5年以后,外资银行将享有国家银行同样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理由不让民营银行开业。但是民营银行会遭遇不少问题,首先是存款保险,还有风险管理。此外,地方股份公司股票的柜台交易应该有管制地恢复,这将有利于民营企业的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