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经济发达区域工业问题与对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该类地区的乡镇工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可归结如下。
1.资金缺乏。如1991年上海县全县乡镇企业压库产品约9000多万元,从1992年上半年的情况看比上一年只升不降,1991年全县乡镇企业无法收回的应收销货款达5亿元之多,造成流动资金大量滞积,制约了企业发展。企业的发展基金也严重不足。上海县的乡(镇)、村两级企业共1375个,1991年净利总计17841万元,需上交乡约1亿元,占净利总额的56.5%,剩余部分平无每企业只有5.7万元,即使企业全部用作发展基金,也是不够的。
2.企业经济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首先,政府的价格调整造成各种原材料价格上涨,加上职工报酬和其它开支的增加,造成生产成本明显上升,企业实际经济效益下降。其次,一些乡(镇)、村主要干部和企业管理者的主要精力放在如何铺摊子、搞投入、上项目上,对现有企业的再生产重视不够,对如何提高企业管理质量下的功夫不深。‘再次,企业领导者和其他管理干部大都原来是农民,实践的炼使他们增长了才干,但总的来说文化知识和专业素质都不大高,在企业管理上属“经验管理型”,管理效益难以进一步提高。最后,上级主管部门对乡镇企业的考核也有不足之处。如有的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在年终或任期终结对企业厂长的考核,尽管目标项目确定较多.,但实际上只重视产值和利润,忽视对其它目标项目的考核,并且,在考核指标体系中缺乏诸如资金赢利率、产值赢利率、工资赚利率之类衡量企业效益的指标。这些,在客观上也助长了企业忽视管理质量的倾向。
3.乡镇企业经营机制不完善。在用工机制上,决定权不在企业而在县或乡(镇)的行政部门;企业裁减人员困难,工会、劳动部门、政府主管部门的干预,往往使企业无法正常地选择工人,以至一些企业中出现了人员相对过剩;还有不少企业的职工名为合同工,但并没有与企业签订合同,因而企业也就无法正常地选择他们;少数乡镇企业中还出现了干部能上不能下的现象。另外,还有一些乡镇企业照套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机构设置,不适当地追求“大而全”,造成机构臃肿,影响了企业经营的灵活性。
4.有些地区的乡镇企业技术和骨干人员流失情况较为严重。企业一方面在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人才却在不断流出,或是流向“三资”企业,因那里的工资较高,或是流向国营大中型企业,因有“大锅饭”可吃,生老病死有保障。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的流失,使乡镇企业中原来就稀缺的技术人员更加厦乏,职工队伍的总体素质下降。企业领导者也曾采取过一些措施,如“流出”者需交纳技术培训费,不能享受乡(村)的合作医疗等,仍木能遏制人员流出的势头。近期也有“流出”者又重“流”回来的,但总的看是“流出”大于“流入”。
5.国营大中型企业不景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镇企业的发展。以上海县为例,全县乡镇企业的95%是为上海市区的国营企业加工配套产品的,有295家乡镇企业与国营企业联营。一姆说来,上海县乡镇企业生产蹭长速度与上海市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之比为l‘1.3。在这样的比例下,国营大中型企业经营不景气,对乡镇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必须指出,上述间题和困难同乡镇企业所取得的成绩相比,是次要的,是支流,成绩是主要的.是主流。但我们对问题和困难不可掉以轻心。可以说,对其作出深刻认识并切实加以解决,是推动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乡镇企业发生问题的原因何在?概括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同志和一些理论工作的看法,主要有三种。一种认为是由于乡镇企业过于年轻,自身经营机制不完善和管理工作不健全所致;第二种是认为地方政府的主管部门对乡镇企业的管理方式还未实现“转型”所致;第三种认为主要由于周围的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如三角债的困扰仍在继续、国营大中型企业不景气等。我认为,这些看法确有一定的道理,但仍存在表面和片面之嫌。如果我们并不满足于对表现现象的归纳,而是联系正在发生剧烈变革的整个社会大环境,深入到更探层次去探寻,就会发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由传统的产品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全面转变这一宏观动态环境,以及长期处于传统体制之下所形成的固有观念,是乡镇企业存在上述问题和困难的深层次原因所在。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在长期的经济实践中所形成的一整套管理方法已经模式化,传统的“思维定势”仍然在二些政府和企业管理者的头脑中不同程度地发生着作用,这不仅影响着国有工业企业,也同样地影响到乡镇企业。.再从宏观的角度看,改革是由局部到整体地逐步进行和深入的,经济体制各个部分的变革是有先有后、有快有慢,当某些局部已经作出根本性变革时,另一些局部还基本未变,各个局部本身的变革也是逐步推进而并非一步到位,这使得改革过程中既伴随着新旧体制相互摩擦和碰撞而发生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也存在着新体制发育未完成而产生的艰难和痛苦。这些因素,既作为宏观经济环境因幸从外部有力地制约着乡镇企业,同时也作为乡镇企业内部的制约因素影响着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完善、从而构成发生上述问题和困难的深层次原因。
由于乡镇企业在经营管理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带有结构性和体树性,是经济体祝“转型”过程中矛盾和冲突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反映和表现,因而,上述问题的根本消除仅靠企业自身的努力是难以做到的,它需要以整个宏观经挤和社会条件的全面转变为前提.但这并不等于说,在完成全面“转型”之前企业就无能为力了,地方政府和企业可以在改造小环境和企业内部的改革上作出努力。
二、我认为,当前应当从更新观念、完善企业经营机例、提高企业管理质量三方面作出努力。
(一)以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为动力,按照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破除旧观念,确立新观念。
十余年来,我国乡镇企业的不断成长壮大,从一个角度来说,乃是不断突破传统观念的结果。然而,当前经济发达地区乡镇工业发生的上述困难表明了仍然存在着若干不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陈旧观念,其一,在乡镇企业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上存在着“求全观”,在一段时间里,乡镇企业的兴起一直遭到一些人的非议,被斥之为“次等工业”、“不正规”。现今,尽管党中央肯定了发展乡镇工业的重大意义,但是,求“正规”,向城市大工业“靠拢”的思想仍然存在于一些乡镇企业管理者的头脑中,由此而产生了片面地照套国有企业纵横交错、科室齐全的管理系统的做法,造成机构臃肿,影响了自身的灵活性。其二,在内含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的关系上缺乏正确态度,轻前者而重后者,存在一种片面的数量上求多的观念。我国传统体制的一个弊端是再生产的粗放性,经济增长主要是依赖于投入的增加,而缺乏通过内含的提高来实现。由此而形成的粗放型经济增长观念对现今乡镇企业的影响不可低估,主要表现在:生产的扩大主要是采取追求更多的项目和新建更多的企业,而不是同样地重视现有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质量的提高,产值的增长主要是产生于投入的增加而不是同等重视企业内在效益的增进。我认为,当前乡镇企业的发展确实需要以外延扩大为主的方式来实现,但即使于此,对于现有企业也绝不能忽视通过内含的提高来增强其实力和后劲。其三,地方政府的主管部门对乡镇企业的管理上,存在着与对国有企业进行传统“隶属”管理的类似情形。我认为,在乡镇企业发展的初期,由于企业内部各方面职能的不健全和缺乏经验等,地方行政部门对企业实施保护、扶持是必要的,但在企业逐步走向成熟后,主管部门应当落重企业应有的自主权,必要时可通过调控手段去规范企业行为,而不能直接代替企业行使用工等权力。行政主管部门对乡镇企业的工作出于“不放心”、“害怕出乱子”而对乡镇企业应有的权力抓住不放的“求稳”观念,实质上是视企业为“附属物”这一陈旧观念在乡镇工业管理中的反映。
那么,在乡镇工业的发展中应确立什么样的新观念以迎接新的挑战?根本的一条,是深刻领会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精神,彻底摆脱凡事以生产关系作为度量标准,即先考察一下姓“社”还是姓“资”,这一陈旧观念的做法,坚持以生产力作为度量标准,即一是说,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改革的目标,凡是有利于为乡镇企业解“禁”松“绑”,增强其活力和促进其参与市场竞争的做法,都是在解放企业的生产力。
(二)以划政和企业之间关系为中心,改革企业用工制度和发展机制为突破口,完善乡镇企业经营机制。
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虽然都需要改革,但二者改革的含义有所不同。国有企业现存的经营机制是以原先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为基础而形成并与其相适应的,从整体上说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需要整个地予以转移‘而乡镇企业本身就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自它存在的第一天起就享受不到传统体制的种种保护和优惠,只能在市场竟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因而乡镇企业的经营机制从整体上说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基本适应的,只需对其局部作出改革就可,这显然是属于完善,而不需要整个经营机制的转型。当前乡镇企业的经营机制不完善,其原因固然有企业自身的因素,如劳动合同制度不落实,在机构设置上贪大求全,以及企业领导者的某些认识上可能存在偏差等等,但我认为,原因的根本方面还是在于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在我们调查的该类农村经济地区中,一般的情祝是,乡(或村》一级的党委(或支部)成员,大都既是行政乡(或村)的负责人,同时也是乡镇企业的主要领导人,即具有党、政、企“三合一”的特点。十余年的实践说明,这种“三合一”的企业领导结构由于能够群策群力,能有效地依靠党政系统的力量,因而在乡镇企业发展中确是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这一企业领导结构在当前已表现出来的一些消极作用,更要估计到该结构对乡镇企业的未来可能发生的不利影响。“三合一”结构本身已经表明乡镇企业中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痕迹。地方各级党政部门的意向、政策和措施会很自然地直接影响、制约乃至支配企业,企业领导者在考虑企业的经营管理问题时也往往需要兼顾到党政方面的利益和要求。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企业的经济行为服从于党政部门的行政行为,也容易造成企业“机关化”,影响其活力和效率。我认为飞上述的企业缺乏用工和选择职工的正常权力,上交乡的利润偏多,以及企业管理机构趋向臃肿等问题,其根本原因正是在于未能正确划政企之间的关系。
乡镇企业带有“三合一”特征的领导结构,是不能适应未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的。需要逐步实行党企分离、政企分离,使企业领导者只代表企业,而不能同时也代表其它。因而,对于完善乡镇企业经营机制的工作,应当以姗政与企业的关,系为中心,以改革企业用工制度和健全发展机制为突破口。党的十四大作出了坚持转变政府机构的职能和精简机构的决定,并把它规定为今后数年内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这为该类农村地区中实施政企分离和完善企业经营机制提供了前提和外在压力。各地应当利用这一有利时机,逐步加以实施。在具体的实施办法上,各地可根据情况而定,但我认为,起码有这两件事是普遍应当做的。首先应当改变地方政府对乡镇企业直接管理的方式,把权力还给企业,同时帮助企业管理者提高政策水平,健全企业各项制度。其次,需要改变乡镇企业隶属于乡(镇)行政性公司的组织结构方式,可以使公司向实体转变,乡镇企业也可向企业集团方向发展。如果这样做了,地方政府部门就可以从具体事务中摆脱出来,更好地指导和帮助乡镇企业,协调好企业之间的关系,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当然,对子企业的一些不规范行为,政府也可以通过各种调控手段给予规范、引导。最后,作为完善经营机制的一个方面工作,乡镇企业也可以有步骤地搞一些股份制试点。股份制形式可以多样化少如企业内部职工购股的形式、企业之间相互参股的形式、与外资合作的形式等。这样做,既有利于缓解企业资金的短缺,也有利于增强企业内部职工的主人翁感勺使之更加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三)从基础工作入手,强化企业管理。
该类地区的乡镇企业,有相当一些为大中型企业,机器设备较为先进,年产值在千万元以上。数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努力下,企业管理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但距现代管理要求仍存在相当的差距。从前面所述的企业存在的问题中,也明显地纂露出企业管理工作中钓种种缺陷。由此,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乡镇企业从基础工作入手来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
首先,应当坚持舍弃“求大”、“求全”等观念,根据效率、精简的原则,按照企业的规模和生产经营的需要,优化企业管理机构的设置。必须采取措施消除管理机构臃肿现象,精简二、三线人员,增中一线生产人员.同时,努力提高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础一支精爱本职管理业务的企业管理队伍,以适应现代管理的需要。
其次,克服经验主义,实行科学管理。实践说明,经验管理难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提高效益。从目前乡镇企业的实际出发·,实行科学管理必须作好三方面的工作。第一,严格制度管理。进一步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把企业的所有环节用制度规范起来,还要教育广大干部职工严格照章办事,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当然,制度管理的关键在于企业领导,厂长必须敢抓敢管,有章必循,违章必究,奖罚分明,并坚持常抓不懈.第二,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是乡镇企业管理的重点。91年上海县全县乡镇企业压库产品达九千多万元,我认为,除了产品种类不符合市场需求结构外,产品质量缺乏竞争力可能也是一个原因。因此,从企业领导到一般职工,需要进一步强质量意识,牢固竖立“质量是企业生命”的巍念。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质量保证体系通过强化工序质量控制来严格工艺管理,并伴以质量监督和质量检查制度,把产品质量及工作质量与职工的物质利益挂起钩来。第三一,加强以成本核算为‘重点的财务管理。必须坚决制止少数企业中财务管理的混乱状况,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同时,在原材料采购、储备、使用等各个环节上建立起整套行之有效的控制制度,特别是要严格考核生产过程中的单位产品实物消耗量,把生产成本降低到最低限度。第四,健全考核各项管理的指标体系。特别是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考核,不仅要有衡量绝对量的指标如产值、销售额、利润等,还要有衡量相对量的指标如百元产值利润率、工资利润率。用指标体系来全面衡量企业管理的实绩。
最后,加强乡镇企业职工队伍建设,提高全体职工的素质。第一,提高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乡史”、“村史”、“厂史”(即本乡、本村、本企业创业史)的教育,教育职工继续保持创业时期的艰苦奋斗作风和顽强拼搏精神,由此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并形成独特的企业精神。观察一些成功的乡镇企业,它们在艰苦创业过程中一般都形成了独特的企业精神,广大职工都具有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如上海县的马桥乡旗忠村被誉为“华东第一村”,该村1978年的工业是零,八十年代经过银苦创业,到1990年实现利税2278.63万元‘1”1年创产值3.7亿元、l这一成绩的取得,靠的就是“旗忠”精神。第二,提高企业职工队伍的业务和技术素质。由于该类地区的乡镇企业大都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和较先进的物质设备基础,因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便成为企业跃上新台阶的关键。企业对于一些较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需要,当前可以通过引进的方式。在企业人员队伍中,领导者的管理素质、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一般技术劳动者的素质是企业内在素质的基础。对各层次人员的素质提高,可以采取迭出去进行脱产培训的方式,也可采取不脱产就地培训方式。从长远看,无论哪一级哪一类人员,皆应通过培训方能上岗。当然,提高职工业务和技术素质是一项具有战略性和根本性的任务,地方政府和乡镇企业切不可因“目前还过得去”而弃之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