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增殖经营新目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市场稀缺定价原理与城市个性定价
在现代市场体系中,城市是一种受市场调节的价值化的资产。在市场竞争中要实现城市的增殖经营,就有一个按照市场竞争规律经营城市资产的问题。在市场经济中,稀缺性是市场定价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论是最原始的物物交换,还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交换,都是满足某种稀缺需求的交换。产品的稀缺程度越高,越能获得高的市场定价。即使同类产品之间的竞争,也是产品质量高、服务好的产品具有竞争力。同类产品具有不同的质量和服务这也是产品稀缺性或个性的表现。总之,市场不断为稀缺产品进行高定价的同时,淘汰缺乏个性和非稀缺产品的这种机制,就是一个鼓励创新,促使产品多样化的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市场经济从短缺经济向目前的过剩经济发展的过程,正是市场经济的稀缺定价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90年代以前形成的短缺经济时期,是在市场调节的作用下,将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短缺一个一个地弥补起来。90年代以来,当中国经济从短缺走向过剩时,市场的稀缺定价机制又开始了新的调节,一方面将缺乏竞争力的产品,也就是将缺乏个性的产品淘汰出局的同时,另一方面,又将经济发展中新的稀缺通过市场价格信号表现出来。这些新的稀缺信号就是目前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就是目前中国需要发展的新产业和新产品。
在中国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发展同产品一样受到市场稀缺定价规律的制约。在十五期间中央之所以推出城市化发展战略,这本身就是适应中国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明智决策。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之所以需要城市化,是因为城市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稀缺的因素。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中国城市同农村相比,受计划经济控制的程度要高的多,所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是首先从农村开始,走的是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但经过20多年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改革与发展,城市中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障碍基本消除,特别是随着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本总量推动型增长向技术主导型增长转变,城市所拥有的技术、人力资源要素积聚的优势,使城市成为以技术进步为动力的经济增长的有利场所(中国80%的技术、人力资源要素积聚在城市)。从90年代开始,城市经济的发展由乡镇企业向城市转移,这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的重心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城市自然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中的稀缺因素,在市场力的推动下21世纪中国的城市化将有一个快速的发展。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之间的竞争将成为中国21世纪市场竞争主要内容而出现。在企业竞争的基础上出现的城市之间的竞争,将会使中国21世纪的市场竞争呈现错综复杂的格局。城市之间竞争的加剧,必将刺激城市经营的兴起。这正是目前出现城市经营热的深层原因所在。在市场竞争推动下出现的城市经营,决定了21世纪中国城市的经营,也必须按照市场稀缺定价规律进行。因为
城市作为经济增长要素流动和积聚的平台,经济要素在城市之间的积聚和流动也是按照市场稀缺定价规律进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城市对经济增长要素具有的吸引力、积聚力和增殖力,来自城市资产的独特个性。一个城市越是具有吸引城市流动资产积聚的洼地效应,那么城市越获得的高的市场定价。所以要使经营的城市获得高的市场定价,不仅需要提高城市总资产的质量,更要提高城市资产独特性和城市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在城市经营的竞争中,形成吸引城市流动资产积聚的城市洼地效应。缺乏个性的城市,就像缺乏核心技术和专有产品的企业一样,很难在城市经营的竞争中实现增殖经营。
城市个性丧失与城市资产过剩
在市场力推动下城市化和城市经营,需要一个多样化和富有个性的城市群体出现,但在计划经济观念影响下形成的城市之间相互模仿攀比式的竞争导致的是城市个性丧失和潜在的城市资产过剩的风险。城市个性的丧失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增殖经营的最大障碍。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的开放城市不论在产业选择,还是在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设计上,大都是在引入、模仿发达国家中完成了初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沿海城市模仿就是创新,模仿就是个性。因为当国内大部分地区仍处在旧经济体制下时,模仿就能创造稀缺。所以,从80年代以来,以深圳为代表的沿海开放城市对西方现代化和城市发展创造性的模仿,在全国形成巨大的轰动效应。这种轰动效应形成的洼地效应,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和人力资源的积聚,所以这种轰动效应使沿海开放城市获得了巨大的收益。
但是,进入21世纪后,当模仿成为全国一种普遍的做法时,模仿就不再是个性的显示,反而意味着现代中国城市个性的丧失。特别是在城市建筑方面,攀比式的模仿形成全国千孔一面的城市建筑,连外国人都感到吃惊。德国建筑学会会长汉派尔看过中国的城市建筑后讲:现在我驾车从北京外围向内时,我不知道自己在那里?我可能是在迈阿蜜、新加坡或在法兰克福,所有的高层建筑都是一个样,没有各自的特殊的个性,只有从写的字上我才能看出是在中国。这不是一个好的未来。我到过上海等其他中国城市,我认为中国的城市正在发展中一步步失去自我。我感到很遗憾。中国就像俄罗斯和意大利一样,都有自己的性格。有个性的人民通过建筑展示自我,我担心你们通过模仿外来的建筑而逐渐丧失自我,而要在重新找回传统的中国特色就会很难。(1)
在模仿中形成的城市建筑失误和城市个性丧失的问题,不仅仅是建筑规划和设计问题,这反映了在中国城市经营中的一种流行的思维方式。这种缺乏创新的模仿式的城市经营,造成的后果不仅表现在城市建筑上,还表现在城市雷同的产业结构和自给自足的城市发展功能上。从城市增殖经营的角度看,丧失城市个性也就等于丧失了城市增殖的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不仅不会为没有产业个性、没有城市形象个性以更高的定价。而且还会使大量产业结构雷同、城市形象相同的城市资产淘汰出局,像被市场淘汰的过剩产品一样,形成过剩的城市资产。
从目前看,在模仿中形成的缺乏个性城市资产,可能会在以下三个方面形成城市资产的过剩:
一是雷同化的产业结构,形成城市的流动资产的闲置和过剩。国内的许多城市在确定城市的产业发展战略上,不是从城市特有的产业发展优势和市场优势出发来制定产业发展战略,而是按照自上而下的文件规定,将中央对全国一般性战略规划,死板硬套成为地方的发展战略。于是出现许多地方城市的产业发展战略成了中央或其所在省市发展战略的翻版。所以出现了中央提出要在十五期间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到了省、地、市甚至乡镇都提出要搞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和地区之间重复投资形成剩余资产尚未消化完的情况下,如果我们不能从观念和制度上走出计划经济束缚的、过度重视自上而下的政府指令,而忽视纵横交错的市场的力量,那么我们在十五期间还会重复产业雷同的老路。使一些城市的资产,不仅不会增殖,反而成为被淘汰的负资产。
二是缺乏地方文化和历史特色的城市建筑,使本来具有旅游价值的城市失去旅游价值。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和历史,中国的许多城市都有悠久而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资源,如何利用城市建筑的语言使这些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在与现代经济或现代建筑技术的融合中,变成一个城市旅游资源,在这方面,我们做的很不够。
三是不顾城市本身发展的需要,进行富有特色和个性的城市规划,而是中小城市模仿大城市,大城市模仿国际化大都市,追求最大的广场、机场、剧院和超高建筑。城市建设不是在特色和个性上做文章,而是在大、高上相互攀比。其结果出现了一批类似进城农民形象的城市。一个中小城市建一个特大的广场或剧院,就像一个进城的农民穿一件不合身的西服一样难看。一些大城市,过分追求城市建筑的华丽和所谓的气派,其结果使城市形象成了俗气十足、打扮妖艳的贵妇。这些失去个性的城市,不仅丧失城市特有的审美价值,而且那些闲置的广场、机场和利用率极低的剧院等城市建筑成为城市剩余资产。
认识城市个性的内涵,挖掘城市增殖潜力
中国城市个性的丧失,除了受计划经济影响和中国几千年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经营观念上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城市化认识和对城市经营上的知识准备不足。自1949年解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政府可以说有两次进城。第一次是全国解放后进驻城市,建立一个计划管理城市的模式;目前,中央提出在十五期间实施城市化战略,中国政府面临着第二次进城,肩负着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立一个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城市管理模式。这两次进城,虽然发生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但有一点相同,就是这两次进城都是在没有足够的知识、人才和观念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的。都是先进城,再学习。目前中国城市经营者对城市个性认识不足的问题,就像一个刚进城的农民,需要一段对城市生活方式和审美感觉的学习之后,才能渐渐地适应和驾驭城市生活。
现代城市的个性,最直观的感觉和把握是虽然来自城市建筑和城市景观,但是城市的个性决不等于城市的建筑和景观。一个城市的个性形成和个性的内涵是一个系统集成。正如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可以从其着装和行为举止中表现出来,但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却是由他的职业、文化修养、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生活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决定的。一个城市的个性形成也是如此,她是各种因素的综合。一个城市的个性,至少由以下几方面的因素来决定:
一是城市的产业特性是构成城市个性的基础。城市的产业定位,应当按照产业分工和城市所具有的先天优势和后天优势来确定。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城市的产业只能是整个经济产业链中的一部分。而且所选择的产业必须是符合该城市特有的先、后天优势。一个城市具有的先天优势和后天优势,是一个城市的专有资源,这些专有资源恰恰是其他城市很难模仿的,那么在此基础上确立产业也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在市场稀缺定价作用下,资源的专有性越强则意味其稀缺度越大,在此基础上确立产业就越具有发展优势。获得的市场定价也越高。如深圳经济的发展是其具有比邻香港沿海的地缘优势和中央的特区政策(后天优势)结合的结果。闻名全国的浙江的义乌小商品城的崛起,也是其先天优势和后天优势的充分发挥的结果。昆明作为著名的旅游城市,是特有的自然资源决定的,北京中关村的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是北京特有的后天优势所决定的。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崛起的一大批经济发展城市,并不是简单模仿的结果,而是具有的独特先天优势和后天优势综合发挥的结果。
二是城市的历史与文化独特性,是构成一个城市内在品质的个性所在,是标识一个城市个性中最具有传神的因素。虽然中国五千年的民族统一的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史,使中华民族有最基本的统一文化,但中国民族统一的历史与文化发展的同时,并没有阻碍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如何将这种最能表示一个地区和城市文化个性的历史内涵挖掘出来,使其成为现代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做的很不够。如何在现代与历史、地方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中,打造具有传神个性文化特质,是21世纪中国城市文化塑造面临的难题之一。
三是城市独特核心价值和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个性的灵魂。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从中央到地方非常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但我们按照统一的价值观抓全国性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忽视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精神和城市价值的建设。尽管我们没有有意识地去发现和挖掘,事实上由于每个城市都具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和城市精神。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城市恪守的价值和精神,都不是一种简单外部强加进入的东西。一个城市的精神和价值是其不同的产业、不同的历史与文化、不同民俗与传统、特有地缘环境等因素长期积累与沉淀的结果。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一个城市的精神既包含着具有的时代和民族特色的价值和精神,同时也包含着这个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经济等因素决定的本土特色的价值和精神。现代城市的价值和精神,应当是这两种价值与精神的统一。
四是城市建筑和城市景观的独特性是城市个性最直接、最集中的表现。城市建筑和城市景观不仅具有满足城市生活、生产的功能,还有表现一个城市内在个性的功能。正如不同少数民族具有不同的服饰一样,具有不同个性的城市,也应当具有不同的城市建筑特色。成功的城市建筑和城市景观,应当是这个城市独特的产业、历史、文化和城市精神以建筑语言的再表达。目前中国城市个性丧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充分利用城市建筑语言来表达我们应该表达的东西,我们在盲目的模仿中丧缺了城市的自我。
五是城市功能的独特性是城市资源最有效发挥作用的需要。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与文明发展的中心,城市具有使生产要素在积聚的基础上产生规模效益的功能,这都是城市的一般功能。但由于不同城市具有不同的产业、不同的城市规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由此决定了城市的具体功能也不尽相同。比如有些城市更具有经济中心的功能,但其不见得就是政治中心;有的城市是政治中心,但其不一定就是文化与艺术发展的中心。特殊的地缘优势,有些大都市可以是商务中心,但有些城市规模虽然大但不具备建立商务中心的条件。一个城市的功能要根据其本身的需要和城市具有的多种优势来确定,而不应当按照一般城市功能将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建成同时具有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的中心。现代中国城市不顾本身的优势,以丧失本身的个性为代价,盲目追求功能齐全的城市,其结果不仅导致城市发展资源的浪费,而且也会影响城市的长远发展。
总之,城市个性是城市特有的多因素的综合。城市个性的塑造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不是单抓某一方面,就可以完成城市个性的打造。
从模仿创新向原始创新转变,打造富有个性的中国城市新格局
城市经营中打造城市个性的问题,在本质上是一个城市经营创新的问题。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学习、模仿就是最大的创新,那么走向21世纪的中国城市经营和管理,这种模仿式的创新已不能满足中国城市发展的需要。从现在开始,要使走向21世纪的中国城市具有国际竞争力,具有强大的增殖力,面临着从模仿创新走向原始创新的转变。
从模仿创新走向原始创新,这并不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模仿创新的道路是错的,并不是对模仿创新的简单否定。在模仿创新中建立一大批沿海开放城市,虽然有些城市的建设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这是学习必须付出的代价,就学习的代价和收获而言,应当说学习的收获远大于学习的代价。在改革开放的20年中,能在如此短时间内建立一大批现代化城市,充分证明了中国人所具有的创新性学习能力。正是从这种成功地创新性学习中,中华民族找到了近代史以来不断寻找的民族自信。这种自信又恰恰是从事原始创新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讲,模仿创新是我们走向原始创新的必经之路。所以我们不能满足于这种模仿式的创新,必须在走完模仿创新的道路之后,适应中国城市本身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迅速地向原始创新转变。
面对全球化与多样化并存的时代潮流,打造城市个性需要的原始创新,只能是一种开放性、综合性的原始创新。一方面我们要继续学习世界先进的城市管理经验、理念和管理技术;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满足于在模仿中重现这些东西。而是要在开发、引进的基础上,至少要增添两件东西,一是创新的自信与主体,这是原创的动力和源泉;二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具有生命力的文化、艺术、历史、管理、价值、理念等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这是创新所需要的新要素。将世界上先进东西与中国历史上具有生命力的传统东西相结合的基础上,注入原创性的精神、观念和方法所打造出的具有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东西,这就是开放性、综合性创新的根本所在。
原始创新,不仅需要创新主体的觉醒,创新观念的激活,创新方法的科学,更需要创新资源的增加、创新知识更新和创新空间的再开拓。只有在这样的原创中打造出的富有个性的现代化城市,才能被全球化所接受,被市场所认可,才能使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世界城市文明之林中留下一片具有独特标记的绿荫。沿着原创的路子走下去,我们看到的21世纪10年、20年之后的中国城市,将不再是目前缺乏民族、地方特色标识的城市,未来的城市将是一个富有民族、地方特色同时兼备时代精神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