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国企革新崛起的突破点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对河南经济发展的简要回顾和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大力发展经济和文化、教育、科学等各项社会事业,经济发展与全国平均水平及先进省份的差距逐步缩小,特别是中央做出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后,河南抓住机遇,充分发挥优势,实现了国民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主要经济指标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2005年,河南国民生产总值10535.2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1236元,成为全国第五个经济总量超万亿元的省份,居中西部地区之首。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和实现利润均大幅度增长,位居全国前列。
虽然近年来河南经济获得了比较长足的进步,但经济总量大而不强、农业特征突出仍是当前的主要问题。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
1、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高:近1亿人分布在18个地级市、108个县市,2000个乡、上万个村里,没有特大城市,现有的城市缺乏辐射能力;
2、“三农”问题比较突出: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6个百分点,并且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不高;
3、产业经营方式还比较落后:主要是粗放型增长方式,资源消耗过大;
4、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全国范围私营及外商投资企业合计产出占全国总产出比重为30.3%,河南仅为13.21%;
5、高科技产业比较薄弱:与发达地区相比非常薄弱,并且竞争力不强;
6、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内在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
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年河南围绕中部崛起的目标所取得的成绩与河南后发优势的显现以及国际产业转移、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欠发达地区的中西部扩散、转移密切相关,而河南正处于全国中心和连贯南北,承东启西的位置,使河南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二、国有企业在河南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国有企业是河南国民经济的支柱。目前,河南的国有企业约有2800家,其中大型、特大型省属国有企业有33家,进入中国500强企业的有9家。长期以来,河南国有企业由弱到强,为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5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5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为10535.20亿元,与2004年相比增长14.1%;全部工业增加值为4923.00亿元,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7%,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6.7%,而国有企业在河南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功不可没。
河南的历史与现状表明,河南在粮食生产、有色金属冶炼加工、能源、机械装备制造和农业产品加工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河南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些方面的优势。
应当说,中部崛起的重点和难点在农业,突破点却在工业,尤其是在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搞企业绩效考评实施的难点及对策研究好了,有助于提高河南的工业水平,从而更好地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结合,形成良性互动,推动社会经济健康蓬勃发展。
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已有20多年,大体经历了放权让利、利改税、承包经营、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配套改革、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不同阶段,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是也应看到,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发展至今,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
就河南而言,国企改革也存在很多尚未解决和不完善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还没有进行改革或改制;已改革或改制的企业中,多数只是管理和分配方式有所变化,而产权制度改革不到位;不少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走过场;政企尚未完全分离,企业自主权仍在受控,社会负担沉重,无法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中小型企业改革进展缓慢等。
总之,大部分国有企业资产质量不高,内生机制尚未形成,激励不足,缺乏活力,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国有企业的发展,也影响了河南的整体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竞争的出现以及产品和要素价格的逐渐放开,使得国有企业自生能力的问题开始显现。
我国的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地位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基本力量,这个特殊性质决定了它的目标是多重的,不但有经济性目标,而且有社会福利性目标,为此国有企业必须承担许多社会责任,比如政府负有安排城乡劳动力的责任,国有企业因而有了大量冗员。同时,学校、养老、商业、环保、社会安定、医疗、住房在改革后也由财政拨款转为企业供给。这种非市场的政策性负担使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和非国有企业相比处于不利地位,而负担带来的亏损由国家给予政策性优惠、补贴来弥补。于是,企业的经营失败归咎于政策性负担,而政府承担责任后,又导致国有企业资金受到约束。
国企改革的目的是推动其逐步建立自负盈亏的市场化经营机制,但回顾过去的改革措施,由于政府过多的行政性干预,所以只是治标不治本,企业的自生能力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从内部讲,虽然国有企业绩效低下和传统治理结构有共生性,但二者并非因果关系,实事上它们皆由国有企业自生能力低下所决定。自生能力不解决,改革只能是表象的,必然会“按下葫芦起了瓢”,这正是国有企业改革迟迟不能突破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