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企业发展地域差异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当代世界经济发展存在着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即在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化和大型化的同时,出现了生产和资本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趋势,这种趋势是以中小企业的大量涌现和增加及其蓬勃发展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空前繁荣,在地方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创新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上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率先针对我国不同形态的经济区域进行类型研究,先后提出了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珠江模式和晋江模式等各具特色的地区发展模式。此后,众多的学者对这些地区发展模式进行了详尽的探究(林承亮,2000;洪银兴,2001;史晋川,2002;陆明强,2004等)。论文百事通而这些地区发展模式的各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差异性。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数量上探寻中小企业对于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并就中小企业发展的一般模式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本文以中小企业对于地方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差异为例来说明中小企业在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以Y代表某地区在某时期工业生产总值,L,S分别代表大企业、中小企业的产值,则Y=L+S,该式两端对时间t分别求导得:dY/dt/Y=dL/dt/L•L/Y+dS/dt/S•S/Y其中,dX/dt/X(X=Y,L,S)为X量的增长率;X/Y(X=L,S)为X在Y中所占比例;dX/dt/X•X/Y就是X的增长对Y增长的贡献率。
因2005年以后我国未对大中小企业进行工业产值的分别统计,故本文采用了1995-2004年各地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数据,计算出各地区企业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值的平均增长率和大企业、中小企业对增长的平均贡献率。
根据上图,从地区平均角度考虑,中小企业对于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普遍高于大企业。并且一般来说,工业总产值增长较快的地区往往也是中小企业贡献率较高的地区。如海南、广东、浙江、福建、山东等地区中小企业对于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超过了2/3。而一些工业总产值增长较慢的地区,如黑龙江、安徽、江西、四川、新疆等,中小企业对于工业增长的贡献有的甚至低于1/3。
二、中小企业发展模式
对于中小企业发展模式的探讨可以从产权制度、价值创造和中小企业集群化模式三方面加以分析。
(一)产权制度模式
纵观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历程,私人产权和集体产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而向更高形态和更有效率的产权结构演变。
1.集体产权制度
集体产权制度是指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地方工业化的一种制度安排,是一种公有性质的产权制度,其生产资料归全体社区居民所有。在这一制度安排下,企业的资源归集体所有、集体支配和集体经营,但在形式上采取以地方政府为主组织和分配资源。这一制度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早期苏南地区中小企业的产权结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集体产权模式由于非排他性、实际所有者的缺位等问题造成了企业产权模糊,进而降低了中小企业的经营效率,集体产权模式在新形势下遭遇了困境。
2.私有产权制度
私有产权制度是一种生产资料归家庭或个人所有的具有排它性质的产权模式。在这种产权模式下,中小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同属于一个所有者。相比于集体产权,私有产权结构清晰、经济活动的外部性小是其典型特征。由于私人经营活动的收益与成本趋于一致,因而私有产权具有更强的激励功能。从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可见,“温州模式”就是一种典型的私有产权模式。
3.产权多元化
虽然集体产权和私人产权在特定的制度环境中对中小企业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孵化器的作用,然而集体产权和私人产权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中小企业产权演变必然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所谓产权多元化是指投资主体多元化,即出资人的多元化或所有权的多元化。多元化产权结构下,通过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和科学的治理结构,能够使中小企业在扩大融资途径的同时,引入现代管理方法和优秀的人力资源,从而为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合理的制度安排。
(二)价值创造模式
随着一体化的加剧和生产的垂直分离,产品价值链之上的价值创造的各个环节是由不同类型企业的分工合作来完成的,不同企业在产品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和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构建。价值创造模式要求中小企业的经营活动始终处于价值区间上,持续向市场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品或服务,以实现价值最大化。
1.协同创造模式
中小企业的协同创造模式是指中小企业与相关企业进行联合,共同参与价值创造,融入产品价值链的一种发展模式。协同创造模式可以是以某一核心企业为中心,众多依附于核心企业的中小企业,为其提供配套协作服务;也可以是处于平行地位的众多中小企业联合。这一模式的本质在于联合体中的单个企业只参与价值链中的某一环节,而将其它功能虚拟化,从而集聚企业的有限资源,构建其核心竞争能力,形成一个富有弹性和伸缩性的虚拟组织网络。通过协同创造,中小企业容易建立起相对稳定的供销渠道,降低了其经营成本和市场压力。在企业联合体竞争优势得到加强的同时,中小企业也获得其自身的发展。
2.特色模式
特色模式是指中小企业依据“人无我有、人有我专、人专我转”的原则,凭借自己快速灵活的特点,迅速进入空隙市场,推出与众不同的但符合顾客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在特色模式下,空隙市场的开拓者具有先行优势,而特色产品的开发者具有差异化优势,这都有利于中小企业占据高价值区间,从而获取超额利润。但是,当市场空隙或产品特色不复存在时,中小企业应当迅速将竞争优势转移到新的领域或产品上,进入下一个价值创造循环。
3.个性服务模式
个性服务模式是指中小企业在充分了解特定客户需求的前提下,为特定客户群体提供符合其个性需求的产品或服务。个性服务模式一旦建立起来就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因为能够赢得客户的信任,满足客户的切实需求,构筑起独特的优势地位而不被其他企业所替代。
(三)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模式
产业集群化已经成为我国部分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方式,产业集群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不少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产业集群的类型进行划分(陈继海,2003,钱平凡,2004,李渝萍,2006)。本文着重考察产业集群内部核心中小企业的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三种主要模式。
1.平型产业集群模式
众多从事相同或相似生产经营活动的中小企业在地域上的集中所形成的产业集群模式。平型产业集群模式内的中小企业处于相互平等、相互竞争的地位,彼此之间的经济交往仍按照市场原则进行。由于这一集群模式内的中小企业在工艺流程、产品特色、产品质量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各中小企业在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容易提升集群的知名度和形成共同的品牌效应。并且各种行业协会和商会组织的存在,有利于集群内中小企业统一战略决策,建立统一的品牌和营销渠道,使得集群规模效应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2.中心—卫星型产业集群模式
众多小企业围绕一个或少数几个“核心大企业”最终产品的生产而形成的产业集群模式。在这一集群模式下,大企业位于集群的支配地位,主要负责产品的开发、最终组装,并生产那些技术难度高,附加值大,对规模经济反映灵敏的配套产品。大量的卫星中小企业则处于下属或外围,分工生产技术要求较低、批量较小、专业分工度较高的相关零部件或半成品。中心—卫星型产业集群实现了企业间关系的高度合作与协调,通过垂直分工的方式避免了全面的过度竞争,并且促使核心企业提高其专业化程度,有利于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的提升。这一类型的产业集群在我国的地域分布上主要位于一些大中城市的边缘地带。新晨
3.“产—销”型集群模式
两个起主导作用的企业群体——生产性企业和销售性企业在地域上的集中所形成的产业集群模式。销售性企业群主要是向集群外的市场提供产品的经营者,而生产性企业是指向销售性企业提供中间制品或服务,并不向集群以外的市场直接提供产品的经营者。一般来说,生产性企业作为专业化生产者,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一个专业化工序的承担者,在自己的工艺范围内不断革新和开发新技术,以适应市场要求。
三、结论与启示
中小企业对地域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研究表明:我国中小企业工业产值的增长对于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这足以说明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最为重要且最具潜力的驱动力。同时,笔者的研究发现,地区经济增长与中小企业的贡献存在明显的正相关,一般来说,经济发展越快的地区,往往也是中小企业最活跃、发展态势最好的地区,并且经济增长的拉动主要靠中小企业的发展。然而,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存在的地区差异,不仅表现为中小企业对于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不同,而且也表现为中小企业在产权制度、价值创造、产业集群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本文旨在从以上三个方面探讨中小企业发展的一般模式,但同时应当指出,由于各地区历史背景、制度环境、资源禀赋各异,因此,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地选择合理的中小企业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