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国际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使2009年成为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党中央国务院采取果断措施,实施有力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总体态势。认真学习贯彻中央“两会”精神,总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经验,深入研究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完善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和举措,将有助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我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一、深刻领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内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紧紧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使经济发展朝着有利于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前进。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把握更加深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不仅仅指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的转变或从外延增长向内涵增长的转变,还应该包括以下几项基本转变。
1.向发展目标多元化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用综合的目标体系来考察经济运行情况。这些指标应包括: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等)的优化程度;公平分配和消灭贫困程度;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承载程度;减少失业的程度。除以上经济指标外,一些社会政治指标通常也被列入发展目标之中,如教育水平、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人民参与国家管理的程度和水平,以及个人的发展程度等。
2.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并举转变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快速的经济发展,我国就总体而言已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但还远不是世界经济强国。从世界500强企业与中国500强企业的规模和盈利能力比较来看,2009年,中国500强资产总额只相当于世界500强资产规模的7.1%,营业收入相当于世界500强的9.32%,利润总额相当于世界500强的6.6%。中国500强的收入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分别是4.64%和9.44%,而世界500强则分别是6.42%和14.67%。从中国自主品牌在世界上的位置来看,尽管中国已有170多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以自主品牌参与国际市场的尚不足30%。由此可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是我国迅速、平稳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型的战略选择。
3.向经济结构全面优化转变
以前有些人单纯地认为,只有推进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才能不断向城市转移,城市化才能得以实现,从而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的现代化。当然,工业化道路是发展中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但要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不平衡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就不能简单地套用一些国家单纯地推进工业化的增长方式,而必须统筹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东部的率先发展与中部的崛起、西部的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相协调,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发展相适应,对外贸易全方位展开与国内需求的不断扩大相平衡。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经济结构、一二三次产业结构、区域发展结构全面优化,最终使经济增长的效率最大化。
4.向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发展方式转变
知识经济作为独立的经济形态的出现和发展,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将彻底改变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由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并存的三元经济结构。中国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赶超发达国家,实现强国之梦,就必须从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方式转向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方式。
二、后危机时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
1.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制度保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与市场都具有配置资源和调节利益关系的功能,但性质和作用方式不同。市场机制通过反映环境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信号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消除资源环境利用方式不合理和企业内部效率低下引起的生态代价和社会成本问题。政府通过法律、制度和补偿机制,创造市场机制起作用的条件,消除外部性引起的生态代价和社会成本,实现资源环境的合理分配与有效利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障碍主要源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不健全,在提供制度保障时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是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当务之急是建立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以及环境治理等外部成本的资源类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优化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税收、信贷优惠和国家投资与补贴政策,扩大节能、节水产品实施政府采购的范围,硬化资源对投资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约束。
二是加强竞争制度建设,处理好垄断和竞争关系,优化竞争环境。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关于竞争秩序和竞争环境的法制和制度建设得到加强,竞争在促进创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强。但竞争秩序和竞争环境仍面临地方保护、行政垄断、垄断性并购、知识产权保护以及行业自律限制定价等问题。目前应改变长期重视产业政策、忽视竞争政策的倾向,将竞争政策确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基础政策。
三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收人分配关系,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既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人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也要调整财政支出,把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集中投入到司法、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就业、生态等领域,为社会有效运行提供必需的安全、稳定、预期和公平环境。
四是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从现代化目标和国际比较看,我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偏低,努力扩大内需是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但要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从资源禀赋尤其是人均水平看,不具备奢侈消费的条件,从文明传统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看,也不该接受不健康、不文明、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因此,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另一方面要运用正确有效的经济法律手段,矫正过于奢侈和浪费资源的消费方式。
2.积极推进政府改革,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是关键
着力抓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抓好政府改革,变政府的资源配置主角为公共服务型主角,切实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四大职能。另外,建立全面评价政府和公务员绩效的指标体系。考核政府和政府官员政绩不再主要看GDP及其增速,除GDP外,还要看失业率、资源利用效率、环境和生态保护、教育和文化发展水平、社会保障程度、人均收人水平、科技创新成果和专利申请数量、医疗卫生状况、法制环境、市场秩序、治安状况、诚信程度。
3.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是第一竞争力,但自主创新并不能自动实现。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要从科研体制改革人手,形成良好制度环境。没有良好的制度环境,就难有独立、自由、宽松的科研环境,同样也就难以催生创新精神,从而难以产生创新成果。其次,要从国家层面整合创新要素,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提供持续创新的组织保障。这方面,建立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公平有效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以及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自由企业制度尤为重要。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从根本上有赖于一大批高扬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大旗企业的崛起。.实现我国经济向质量与效益并举的转变,关键是技术的自主创新。从既有的约束条件来看,我国的自主创新应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一是跨越式创新。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整体技术水平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技术创新只能是有选择、有重点的自主研发,必须在关键领域掌握自主技术。二是集群式创新。这主要是指通过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实现同一类型企业的集体创新和技术外溢,从而突破单个企业创新资源不足的瓶颈制约。三是协作整合式创新。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在跨越式创新的条件下,单靠企业自身的创新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在政府的协调指导下,实现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力量的整合,以协作的方式推进自主创新。
4.突破单一结构优化理论,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是全面的结构优化,从而突破了以刘易斯、库兹涅茨、钱纳里等为代表的单一结构优化的经济发展理论体系。全面的结构优化主要包括:(1)通过农民市民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优化城乡结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2)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3)通过鼓励自主创新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4)通过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以及泛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形成多区域增长极的共同协调发展;(5)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推进公共经济与民间经济的结构优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6)通过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参与经济全球化下互利共赢的国际经济合作,推进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结构优化。
5.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种需要,不仅是不断提高收入水平,获得更多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也包括获得清洁的水、清新的空气、绿色的空间、惬意的环境等。但是,一些地区不顾自然规律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导致生态系统整体功能退化,越来越多的区域成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空间。一些地区超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过度开发,导致水资源短缺,绿色空间锐减,环境污染加剧。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快速增长和收入增加带来的生活水平提高。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求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实现经济增长,而且也要求以尽可能少的污染物排放实现经济增长。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我们确定更全面、更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的发展方针。在经济发展中要体现这一核心,就需要一方面通过一系列相应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以及加快教育、卫生等事业的发展,尽可能创造条件,推进人民群众机会均等地参与经济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另一方面要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保证人民大众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受益者。新晨
6.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确保可持续发展
随着工业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凸现。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广泛采用节能减排技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形成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是用现代技术特别是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迅速淘汰那些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二是开发新能源,特别是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等清洁能源,使我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对煤、油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三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通过环保的产业化、市场化,促使环保产业的良性循环。由于环境保护是外部性非常强的产业,单靠市场不可能达到社会所需要的水平,还必须借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依法有序地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