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经济负面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问题的提出
1992年,墨西哥与美国、加拿大达成《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并在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作为第一个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以下简称协定),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协定》共有8篇27章,内容涉及关税、贸易、投资、金融服务、知识产权等方面。《协定》规定,自1994年1月1日起,美、加、墨三国之间约9000种商品中的近一半商品的关税立即取消,其余的商品将在协定生效后的15年内分阶段取消。墨西哥同意自协定生效之日起,立即取消来自美国的近50%的工业品的进口关税;农产品方面,立即取消25%的进口许可限制,并在10到15年内完全实现农产品自由贸易;投资和金融服务方面,墨西哥国民经济绝大多数部门都对美、加投资者开放,并允许外资在金融服务行业领域控股。
在NAFTA签署初期,一些国外学者认为墨西哥将从中获取更大的利益,实现扩大贸易、增加就业、提高引资规模,而美国并不会获取太大利益,因为较之美国,墨西哥国内市场狭小,需求有限。Lustig,Boswoah&Lawrence(1992)通过计量分析估计,从长期看,美国的实际收入将仅增加0.11%到0.25%之间,而墨西哥实际收入将至少增加12%,就业将增加6.6%。美国的国际经济学研究会的一项研究预计,NAFTA将净增171000个工作岗位,并使成员国每年增加120到150亿美元的GDP,其最大的受益者将是墨西哥。美国的经济战略研究会估计,NAFTA将使美国在10年内减少净工作机会636000个。Scott(1999)认为,从1994~1998年,美国因NAFTA而丧失了大约440172个工作机会。
NAFTA生效10年以来,实际情况又是怎样呢?尽管个别产品的过渡期到2009年才结束,但是目前绝大多数产品已经实现了贸易自由化,已经对墨西哥经济、贸易与投资、就业、工资、环境及劳工等方面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二、NAFTA对墨西哥经济的负面影响
NAFTA的实施加速了墨西哥经济转型,促进了出口的飞速增长,带动了外资大规模流入,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衡量一个区域合作协议是否成功的标准不是一国的GDP、进出口额等宏观指标,而应该侧重于它是否真正改善了一国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是否增加了人民的福利待遇,是否提高了一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这几个方面看,NAFTA对墨西哥经济的负面影。向不容忽视,本文将从就业、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收入分配与贫困,对美国的依赖度等方面对此进行实证分析。
(一)就业
墨西哥劳动力资源丰富,20世纪70年代的高出生率造成了90年代中期的待业人数居高不下。另外,80-90年代妇女出外工作率明显上升。总体上看,墨西哥劳动力从NAFTA前的3230万上升到2002年的4020万人,这意味着每年仅仅吸收新增加的劳动力就需要创造大约100万个工作岗位。”
按照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贸易开放会增加劳动力密集国家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增加工作机会、就业岗位和从业人员的工资待遇。然而实际上,NAFTA对于解决墨西哥的就业问题没有起到预期效果,关税减让对墨西哥的冲击远远大于美国。在NAFTA生效前,美国对墨平均关税率就已经很低,只有4%,而墨西哥对美国平均关税率高达11%。所以,NAFTA生效后,墨西哥的经常性项目持续逆差,1994-2000年分别为-296.62亿美元,-15.77亿美元,-23.30亿美元,-74.48亿美元,-157.26亿美元,-140.13亿美元和-176.90亿美元,其中农业贸易逆差最大。另外,服务贸易也存在一定的逆差。顺差则集中在制成品贸易方面,目前制造业产品出口占墨西哥总出口的90%,而传统的支柱产品石油仅占7%。
下面我们分三大产业来分析墨西哥的就业情况。
1.制造业就业状况
(1)非客户工业。2003年非客户工业制造业的总体就业人数低于1994年,具体而言,比NAFTA生效之初减少了10万人(非正式部门就业不计算在内),(见图1)
(2)客户工业。客户工业发展迅速,NAFTA生效后,墨西哥的客户工厂的数量增长了17%,从业人数增长了46%。但是,由于客户工业(即出口加工工业)这种贸易形态具有“两头在外”的特点,其中97%的零部件来自进口,只有3%属于墨西哥本土生产,生产中对进口投入品的依赖性很强,生产的产品绝大多数出口海外,对墨西哥本国经济的前后关联度很小,因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出口增长乘数效应的发挥。同时,加工贸易属于典型的“飞地经济”,对其过度依赖将使一国面临较大的风险,一旦外资由于某种原因出现大规模撤离现象,该国经济将受到沉重打击。实际上,这种撤资现象在墨西哥已经出现。为了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美国原来集中设在墨西哥北部的从事客户工业的跨国公司开始迁往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中美洲和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已经取代墨西哥成为美国的第二大出口国。OrreniusandBerman(2002)指出,2002年1月有24万名从事客户工业的墨西哥工人失去了工作。
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客户工业解决了墨西哥较大比例的就业问题,但工人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因为大多客户工厂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差,是名副其实为跨国公司赚取超额利润的“血汗工厂”。
总体看来,在NAFTA生效后的10年间,墨西哥制造业产品的迅速增长并未伴随着相应的就业量的高速增长,而且二者之间的偏离日益呈现出上升趋势。
2.农业就业状况
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后,墨西哥农业成为NAFTA后受冲击和伤害最大的产业。同美国相比,墨西哥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价格偏高,不具备国际竞争力,无法同美国的农业竞争。另外,美国巨额的农业补贴进一步使得墨西哥农业的处境雪上加霜。NAFTA生效后,美、加两国,尤其是美国的农产品大量进入墨西哥市场。1993-1998年,墨西哥农牧产品对美国的出口增长了35%,但同期墨西哥从美国进口的农牧产品增加了48%,其中,大豆增长50%,玉米增长94%,小麦增长73%,羊肉增长223%,大米增长135%。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以来,墨西哥对美国的农业贸易均呈逆差,并且逆差水平比NAFTA前进一步加大,2002年达到高峰。②日益上升的农业贸易逆差导致墨西哥农业就业机会减少。1993年末,墨西哥农业雇用了810万人,然后开始呈现出下降趋势,到2002年末,仅雇佣680万人,下降了130个就业岗位,农业吸纳的就业人数比例从1993年25.7%下降为2002年的17.3%(见图2)
为了保护墨西哥农民,NAFTA规定墨西哥农产品在15年内分阶段减税。而实际上,墨西哥政府受1994年末的金融危机影响,出于降低国内产品价格,抑制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的考虑,提前取消了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和价格支持,因而1994年1月到1996年8月,谷物价格下降了48%。2001年,墨西哥农产品对美贸易逆差超过20亿美元。即使总体上对NAFTA持肯定态度的Lustig(2001)也认为:“墨西哥的市场导向改革损害了农业发展,政府干预的消除留下了职能真空,许多农业生产者难以获取信贷和技术支持,因此对于信贷、保险市场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提高生产率的政策不能单纯依靠取消政府干预,而是应更多地寻求政府和市场之间的适当平衡”。
3.服务业就业状况
目前看来,NAFFA对墨西哥服务业的总体负面影响相对较小,但是也呈现出较小的逆差。然而,服务业对于全面理解墨西哥就业形势至关重要,因为目前服务业解决了越来越多的就业,就业比例从NAFTA生效前的51%上升到1997年的57%,大多数劳动力是从原农业部门转移过来的。
从图3可以看出,NAFTA后墨西哥的三大产业年平均就业增长率均呈下降趋势。数据显示,NAFTA创造了200万个新制造业岗位,减少了130万个农业就业岗位,而墨西哥每年新增就业人口为100万,因此,目前墨西哥比1994年NAFTA生效之前,其失业人口更多。
(二)工资和生产率
如果扣除通货膨胀因素的话,大多数墨西哥人的实际工资比1994年以前还低,平均实际工资下降30%左右,也就是说,NAYFA并未有效地提高普通墨西哥人的工资和生活水平。除了个别临近美、墨边境地区以外,墨西哥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的工资也低于1993年的水平。数据显示,拥有学士和硕士学位的人员在2000年的工资比1993年还低,但是同期的工人劳动生产率明显上升,也就是说,生产率的上升伴随着实际工资水平的下降(见图4)。
(三)收入分配不均与贫困
墨西哥的收入分配不均程度很高,NAFTA后的收入不平等程度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加剧。无论从个体角度,还是从公司角度出发,这一特征都体现得非常明显。
从个人收入来看,1984年,墨西哥的基尼系数为0.47,1989年增大到0.53,1994年进一步扩大到0.54,2000年上升到0.6。2003年,墨西哥极端贫困人口占31%,一般贫困人口占18%。最新统计材料显示,10%的家庭收入丰厚,在国民经济总收人中占的比重上升,90%的家庭收入在国民经济总收人中占的比重下降或基本不变。尽管墨西哥政府出台了不少扶贫计划,但贫困人口仍在增加。墨西哥福克斯政府的财政部长承认:“在贫困和不平等程度方面,墨西哥可以获得世界冠军”。
从公司收入来看,NAFTA加剧了墨西哥的二元商业结构现象。拥有国际融资渠道的大型出口导向公司获取了墨西哥产业增长的大多数利益,50家最大的公司(其中主要是客户工业公司和跨国公司)的出口占墨西哥总出口的50%,20家企业集团控制了国民经济3/5以上的产出。墨西哥的一些劳动密集型部门的农业、轻工业企业和中小企业,由于资本短缺、技术水平落后等原因,还不具有国际竞争力。
三、启示
10年时间对于分析NAFTA对墨西哥经济影响的长期效应还不足够,因此,我们尚不能妄下结论,但是从中至少可以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对发展中国家参与和建立垂直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提供有益的借鉴。
1.发展中国家应慎重签署垂直型区域一体化协议,签约时,应争取单列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保护条款或特别保障条款。
因为,按照一体化理论中的关税同盟论,缔结区域一体化的国家间会产生贸易创造效果,即指产品由过去成本较高的本国自产转向从成本较低的同盟国进口的过程和现象。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产品成本高于发达国家,所以短期内的利益分配不均现象不可避免,在垂直型区域一体化协议早期,发展中成员国会面临更大的冲击。
2.劳动力密集型的发展中国家寄希望于主要依靠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来解决国内就业问题是不切实际的,在缺乏完善有效的配套政策的情况下,其危害尤为明显。
这一点已经被许多国家的一体化实践所证明。贸易自由化在带来一定新增就业机会的同时,也会因竞争等因素,使东道国损失一部分原来的就业岗位。同时,世界范围的自由贸易实践也证明,自由贸易并没有有效解决各类国家的国内就业问题。
3.农业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应该加长农业自由化的过渡期,放慢农业自由化进程,以留出足够时间完成本国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从农业部门向其他部门转移,从而顺利完成城市化进程。
众所周知,农业一直是各类国家关注的敏感行业,也是新一轮多哈回合谈判的焦点和难点问题,发达国家在此方面毫不让步,其巨额的农业补贴已经使发展中国家蒙受了巨大损失。在此情况下,发展中国家更应该注重保护本国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不宜盲目参与农业自由化,而此方面墨西哥已经提供了前车之鉴。
4.应该走出劳动生产率上升即意味着工资上升的认识误区。
墨西哥的贸易自由化实践已经表明,劳动生产率上升并不必然导致工资上升,如果想把劳动生产率上升的利益转化为工资的上升,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政策和加强机构职能,健全相关劳动法律法规、收入分配机制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等等,以尽可能地帮助在自由贸易中利益受损的社会群体。
5.应高度关注和解决区域贸易自由化引起的分配不均和贫困增加现象。
分配不均和贫困增加现象目前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是各类国家政府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对于经济实力较弱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压力更大。近期独联体各国相继发生的“天鹅绒革命”、“橙色革命”、“郁金香革命”已经为人们敲响了警钟,如果分配不均和贫困问题解决不好,将会直接威胁到一国社会稳定的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