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创新创意与就业创业融合发展教学探析范文

创新创意与就业创业融合发展教学探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创新创意与就业创业融合发展教学探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创新创意与就业创业融合发展教学探析

[摘要]创新创意实践与就业创业服务融合发展教学模式顺应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开拓型人才为目标。其顺利实施需要高校更新育人理念,树立创新创业共识;革新教学方法,多方式培育大学生创新创意思维;完善实践体系,多渠道培养大学生创意实践技能;设计专业辅导课程,科学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计划;搭建协同育人平台,推动创新创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创新创意;就业创业;教学模式

党的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1]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再次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最关键因素。”创新型人才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承担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需适应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实践技能的复合型卓越人才。党的报告指明,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创新创意实践是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就业创业服务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需以提高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而不断改革与创新教学方式与运作形式。

一、创新创意实践与就业创业服务融合发展的教学模式的提出

高等教育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高校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融创新性与实践性为一体的创新创意实践有助于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高校大学生正处于各方面能力拓展与提升的关键时期,他们有接受创新思维训练的需要,也有参与创新创意实践的意愿。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就业创业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参考,是人才输出的重要指标。就业创业服务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关乎学校发展战略全局,贯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学生就业质量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反映。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与教学程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方法论体系。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的目的是实现由教育理论向教学实践的过渡,进而产生实践张力,实现教学效能。创新创意实践与就业创业服务融合发展的教学模式将创新创意与就业创业两者相结合,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开拓型人才为目标,旨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时代要求下将创新创意实践纳入教学体系,在课程教学中强化创新思维与创意创造能力的训练,在实操体验教学环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思考的积极性,注重提升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和实践探索能力,进而达到增强就业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树立创业观念、提高创业能力、提升职业素养的目标。

二、创新创意实践与就业创业服务融合发展的教学模式开展的必要性

(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新时代呼唤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能人才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发展急需知识创新,知识创新呼唤时代的创新性人才。所谓创新性人才,是指在社会各行业系统掌握专门知识与技能,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取得创新成果并创造出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人才。当今经济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创新思维、创新精神,而且需具备创新知识与创新能力、能够实实在在地为社会发展提供助力支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2]大学生创新意识强,善于接受新事物,创造能力及可塑性强。处于时代浪潮前端的大学生具备成为弄潮儿的主观意愿,应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及时掌握职业发展动态,有意识地加强创新创意训练,主动参与实践。为使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度对接,适应时展需要与大学生发展需求的创新创意实践与就业创业服务融合发展的教学模式顺应而生。

(二)适应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高校需构建科学的就业创业实践教学体系高等教育始终与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同向同行。高校作为社会的子系统,需适应社会发展,为社会发展服务。高等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创新驱动方面具有良好的带动作用。高校应勇于进行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服务质量,提高大学生及社会对高校就业工作的满意度。为更好地满足新的产业变革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减少大学生在高校与社会的适应时间,提升产业的对接度,高校需构建科学的就业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实践体验,形成鼓励创新与追求探索的良好氛围。大学生在接受新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需要亲身实践,在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完成作业的精深度、创新创意作品的专业化等方面得到同步提高。“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3]高校开展创新创意实践与就业创业服务融合发展的教学模式,能够为专业发展拓展空间,优化教学资源;能帮助学生及早接触社会,帮助大学生实现由“能就业”向“就好业”转变。

三、创新创意实践与就业创业服务融合发展的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实施路径

(一)更新育人理念,树立创新创业共识思想是行动的指南,高校育人工作队伍首先应充分认识到高校在引领社会创新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创新型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创新思想,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鼓励大学生勇于创业,是高校积极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与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新时代要求高校更新育人思想,转变育人理念,认清发展形势,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整体素质的角度出发,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青年学生成长规律,根据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与认知特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职业发展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整体着眼、统筹设计、凝心聚力,积极探索与创新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上着重于创造性、技能性、实践性,注重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创业意识的培养,以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与实践实操技能为落脚点,与时俱进地改革教育方式。高校教师队伍只有不断创新教育方式,主动更新知识结构,积极探索培养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大学生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

(二)革新教学方法,多方式培育大学生创新创意思维教学方法是根据教学内容,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与学的方法,是师生在教与学的交互组织方式。教学方法影响教学质量,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教育现代化理应同步发展。围绕学科核心概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评价体系、学生特点等,各高校根据相关学科特色和专业发展定位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创新教学方法,强化教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高校教师应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提高其参与度,在主导课堂教学时营造出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这就要求高校改革偏重理论讲授的“灌输式”与“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更多采取启发式、关联式、探究式与参与式等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思辨能力,注重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式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师生平等对话,友善沟通,共同研讨,在平等互动的交流中愉快学习,着眼于学生特性,尊重个体差异,强调个性化的发展,使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健康的发展。可采取小组讨论、头脑风暴、角色扮演、情感体验、网络互动、个别辅导等多元化、综合性的教学方式,将创新创意思维训练与创造能力提升训练有机结合,让创新创意意识入脑入心,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的发起者,使教师成为自愿付出的教育者,使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与大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有机融合,促进教学相长。

(三)完善实践体系,多渠道培养大学生创意实践技能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理论的提升与思维的训练,更需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大学生思维活跃,行动敏捷,学习能力强,适当地加以引导与带动,即很容易激发其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高校需不断完善实践体系,丰富实践方式,活跃教学氛围,创设多元化的实践体验环境,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领悟知识要点,在问题导向的丰富实践中感悟知识,潜移默化地吸收文化精髓,实现由理论知识向实践真知的转化。高校可根据学科特点与学生特性,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发挥资源优势,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需求,引导学生在团结协作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具体来说,可采用课题制教学形式,以项目实践的方式创设情境,提升真实体验感,增强教学实效性;也可采用实习考察方式,以亲身体验强化理论知识内容,体验运作模式,增加社会阅历;亦可采用项目孵化方式,支持学生在教学实践基地增强创业体验,提高管理能力;可定期开展创新创业技能训练类工作坊,为志愿投身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对口服务;还可依托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平台,模拟市场运作,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创业意识,提升实践技能。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应特别注重过程的跟踪与辅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用批判与创新思维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在不同层面、不同情境中理解教学内容,成为知识应用的创新者,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拓宽视野、理解知识、建构问题、拓展能力、积累经验、产生情感、获得智慧、感知意义、丰富精神、铸就品格,真正意义上达到思维训练、能力培养与技能提升,引导学生以职业发展为导向,及早树立职业意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强化就业创业观念。

(四)设计专业辅导课程,科学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计划创新创业教育属于系统工作。科学的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指导与依据。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计划过程中,除了强调专业特色、将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融合发展外,还需设置专门的具有层次性与立体性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系统设置教学内容,建立独立的学分体系,在创新创业学院的组织协调下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合力编写具有特色且实用的创新创业教材与创新创业案例汇编等参考资料。高校在实施与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开发系统的专门辅导课程,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指导,确保第一课堂的实效性。要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依托学校、学院两级实习实训教学资源,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大学生创新创意孵化园区等,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意与创业实操场所。制定专属的训练计划,聘请行内专家学者与业界成功人士进行分类指导,加强大学生创新创意实践与就业创业能力训练。另外,高校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时可结合创新精神与创业活动的开展,活化教育方式,活跃第二课堂,多维度、多渠道地开设如专家论坛、主题演讲、专题研讨、创客空间、创新创业大赛、创意实训工作坊等多形式的活动载体,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有创新精神与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交流与发展平台。

(五)搭建协同育人平台,推动创新创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培养的主体具有多元化特征。除高校外,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也拥有自身独特的人才培养优势与条件。创新人才培养的资源分别掌握在不同的创新主体手中,任何一个创新主体都不能够有效掌握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必须依靠其他的主体提供支持,形成协同效应,共同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需要优化育人氛围,拓宽育人渠道,搭建协同育人平台,打造创新创业联盟,建立多机构、多部门、多单位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特色,可联合相关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社会企业等合作共建育人资源,建立基于产学研结合的教育平台,通过联合共建实验室、共建实践创新基地、开展基于项目的合作、建立战略联盟等形式,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国内教学资源与国外教学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的“小课堂”延伸到课外、校外和国外,变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国内国外“三结合”的“大课堂”。合作各方以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为支撑,联合开发学科前沿课程、专题研讨课程、问题中心课程等新型课程,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发挥合作单位的资源优势,注重教学知识的转化,组织专家对较为成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进行深度辅导,促进项目孵化与落地,推介创业商机,从资金、设备、条件、环境等方面大力支持创新创业,做好创业跟踪服务,为项目面世提质增效,实现由教学成果向创业实操的转化,推动创新创意实践与就业创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创新创意实践与就业创业融合发展的教学模式顺应时展与社会需求,为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如何落实与完善这一教学模式有待日后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实践探索与总结。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国务院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EB/OL].

[3].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30.

作者:卢秀峰 余汉生 单位:广州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