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探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对当前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就业观教育不足是一重要原因。因此,针对现实问题,从分析当前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基本内涵入手,对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业观教育等方面呈现的诸多不足和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进而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就业观的自我培养与塑造,高校大学生职业教育理念、模式和层次提升等方面,提出了加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就业观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其中,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95万人,相较2016年增长了16万人[1]。而相对于扩招后2012年的212万人[2],5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激增了近4倍。从增长率来看,自2011年以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年度增长率基本上保持在2%~5%左右,近7年的时间,累计毕业生的人数达到了5075万人。伴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激增,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正成为当前一项十分重要而又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然而,就在当前很多大学生面临就业难问题的同时,却有大量劳动就业岗位出现求贤若渴、招聘难的情况。一方面是大学生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苦恼,另一方面则是有很多企事业单位为招不到合适的员工而发愁[2],出现了“有人无事干”和“有事无人干”的矛盾局面。尽管导致如此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劳动力市场制度不健全、信息不对称和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等,但大学生普遍在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尤其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传统模式的就业观教育日趋难负重荷,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另外,目前很多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方面,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育方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上面,方式单一,内容陈旧,导致了大学生在择业就业和创业方面缺乏相应的引导,很多大学生对就业创业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文字和想法层面上,再加上多样化网络信息的蜂拥而至,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思考与决策的难度,进而无法作出实际的规划,也不能准确地对自己进行职业定位。那么,正确引导大学生与时俱进地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进而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缓解“就业难”问题,就成为当前高校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教育任务,也是一项亟待研究的重要理论课题。因此,本文尝试从当前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内涵入手,分析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基本内涵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社会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诸多影响,且影响程度日趋加深。单从大学生就业方面来看,社会网络深深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认知、情感和行为决策。其实,从广义上来说,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包括择业观、狭义就业观和创业观三个方面,且三者之间紧密联系,同时各自的特征也十分明显。大学生择业观是一个社会的、历史的范畴,择业观的形成是受个人、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作用,而使得大学生对职业选择形成的思想意识或认知,同时也是个人价值观在职业选择方面的深层次反映[3]。直白地说,就是大学生愿意去选择什么样的工作,从事哪一种职业。这与狭义就业观有着重要的联系,但两者之间的区别也是明显的。所谓大学生的狭义就业观,是指大学生对就业的目标、方式、意义和环境等方面的基本意识或态度,其不仅受大学生自身“三观”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社会、家庭以及其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制约[4]。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快速增长,而就业岗位的增速相对缓慢,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对此,创业正日益成为解决就业难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尤其是随着国家层面的创新创业战略目标的提出,创业更是吸引了很多大学生的关注。大学生创业观则反映在他们对创业目的、意义和方式、途径等方面的认知和态度。从观念的演变历史上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制度的转变,大学生的择业观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服从分配,二是双向选择,三是自主择业[3]。而相应的教育模式则也是结合时代特征而围绕这三个阶段逐步展开的,尤其是自主择业阶段,高校对大学生择业引导日益重视的同时,很多高校还专门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同时也加大了毕业生实习管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深入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定位和选择,提升择业认知和能力。对此,进一步的问题可能在于:如何在传统课程开设等模式下,紧密结合当前的网络环境特征,通过多样化手段,深度把握大学生择业观的变化特征,进而实现更为有效的引导。从纵向来看,大学生的狭义就业观经历了多重演变过程,尤其是由早期的注重政治和社会地位的被动就业观,逐步发展到注重经济地位的主动就业观,再到注重市场和个人能力发展的本位就业观[4]。随着不同阶段就业观的演化、变迁,也对大学生就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对此,当前的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培养切入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理性思考,如不能一味追求工作清闲却收入高的“理想工作”,应该摒弃一项工作必须是“终身制”的思想意识。二是培养大学生就业的独立性和自觉性,鼓励学生直面就业问题,勇于面对市场竞争和环境变化,而不是单纯地追求通过考研和出国来缓解就业压力。三是注重培养、拓展学生的就业视野。随着大学生自主择业制度的建立,大学生就业地点、岗位、专业对口与否等都可能时常发生变化,因此,对学生就业视野的拓展意义重大,此时,网络环境的影响无疑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相对于大学生择业观和就业观教育,大学生创业观及相应的教育管理起步较晚。放眼国际,大学生创业观教育,较早兴起于美国。1970年,美国普度大学召开了第一次创业学术会议,与会人员对创业成功案例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随后,在1973年,国际创业会议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与会人员对创业案例与大学生创业教育之间的双向关联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形成了一系列较为突出的研究成果,为后续的大学生创业观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74年,学者Vesper创立了创业研究兴趣团体,为系统地、团体合作式地进行创业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自1980年以后,国际上基本每年都有较大规模的创业教育研讨会召开,探讨创业教育研究的最新内容和仍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重要课题[5]。关于我国创业观教育的现状,虽然在重视程度、教育方式和关键环节等方面都有改进提升,但其教育成效却不明显,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是高校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比重较一些发达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王晓笛和张军璞、刘涛和宋智华、郑超等研究认为,网络环境对当前大学生创业影响显著,尤其是网络舆论引导和网络信息快速传递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至关重要[6-8]。总体而言,我国大学生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的教育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尤其是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大学生就业制度,对大学生的择业、就业和创业的认知、理性思考与就业实施等方面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尽管目前高校在大学生择业、就业和创业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当前网络环境下,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品质教育、择业与就业关系引导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制度的转型,以及当前社会网络的日益拓展,大学生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教育都需要及时作出调整。但是,笔者通过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对大学生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教育,仍然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落后,不利于大学生就业观的调适和转型随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不断凸显,近些年很多高校都在寻求解决办法。于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始倍受青睐,并相应地开设了门类不同的专业教育课程。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受到高校教育管理方式、课程开设的路径依赖等因素的影响,很多高校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都开设得相对较晚,通常是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时开设,而且通常是以上大课或会议讲座(如“就业形势分析”报告会、“毕业生就业”动员会)等形式开展。这种教育方式缺乏对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式、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方面信息的及时传递,导致大学生的信息获取与社会现实脱节,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因此,结合当前网络环境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带来的便捷和多样化特征,来全程化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实现择业观和就业观的顺利调适和转型,就成为大学生择业就业观教育中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
(二)大学生职业品质教育相对缺乏,导致学生短视行为频现近些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违约率居高不下[9],究其原因,是因为网络环境下,针对大学生就业择业的热点信息通常更新较快,而大学生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思虑的时间过短,再加上许多大学生职业品质教育缺乏,在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时,容易这山望着那山高,反反复复,随意违约,短视行为频现。另外,即使已经就业的大学生,在短期内不断跳槽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对工作单位的忠诚度不够,说明这些学生也缺乏必备的职业品质,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高校对大学生职业品质教育引导的不足。在网络信息发达的今天,职业品质教育的缺失,可能会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容易打乱高校和就业单位的正常工作计划安排;另一方面,如果大学生频繁违约,缺乏诚信,不仅会影响大学生个人的发展,也会对该生所毕业的高校声誉带来不良影响,从而影响该校后续毕业生的就业。
(三)高校创业观教育起步相对较晚,教育成效亟需改进我国高校创业观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基本是伴随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转型而开展起来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很多都是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或一些成功案例。然而,由于制度、文化、资源环境和配套服务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使得很多引入的模式出现“水土不服”,问题频现。尽管我国早已实行了自主择业制度,但自主创业人数极少,成功者则更是少之又少,很多大学生都将创业当作是就业“走投无路”后的无奈选择。究其原因,主要是创业环境不够理想。现在大学虽身处日新月异的网络社会中,看似信息发达,手段多样,但这也导致信息筛选的费时、费力,从而使大学生决策困难,再加上相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导致大学生创业的难度极大。当然,大学生创业素质缺乏、创业观念落后,以及创业教育不足也是大学生创业难的重要原因。
三、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在网络信息日新月异的今天,因地制宜、恰如其分地完善大学生的就业观,需要大学生自身、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和其他政府机构等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良性发展。
(一)加强大学生就业观的自我培养和塑造就业是高校毕业生面临的一项重要人生课题,他们需要处理好7个方面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竞争与风险的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升学与就业的关系、主动与被动的关系、择业与就业的关系,以及就业与创业的关系。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网络信息来源多样、职业选择变动频繁的情况下,大学生应主动适应潮流发展,多方获取信息资源,培养健康的心智,同时锻炼信息筛选和决策的能力,快速进行自我调整,树立长远职业目标,并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向目标迈进。在职业选择上,可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同时应注重培养自身坚毅的品格,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及良好的职业操守,在前行的路上才能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二)提升大学生职业教育的理念、模式和层次首先,要注重多样性的网络连接,这有助于大学生择业、就业和创业观念的自我塑造、培养与正确引导,能帮助他们消除就业、择业时所面临的诸多未知因素而产生的畏惧心理,并激励他们创业的激情。其次,要注重网络环境下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每个大学生的出生背景、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高校传统职业教育中的“上大课”与“就业形势报告”等教育形式和基本教育理念,难以满足不同大学生的需求,而便捷的网络环境则为我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可以依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网络展开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最后,在教育层次上,高校应改变传统的单方面助力大学生择业、就业的方式,应进一步将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通过网络环境下的自组织体系或微平台等创业教育新模式,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兴趣,鼓励大学生通过就业来积累工作经验和必备知识,进而为最终创业奠定基础。
(三)多方合力共建,改善大学生的就业环境利用当前多样化且通畅发达的网络渠道,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其他社会机构等应联合起来,积极优化大学生的就业环境,实现信息的及时共享,尤其是需要政府部门果断决策,打破垄断,消除不公,为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以及通过政策来正确引导人才的流动。此外,还可以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的导向作用,从另一方面来引导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以助力于高校大学生职业教育,从而使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
作者:夏茂森 江玲玲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