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应对策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对西北地区某高校毕业生群体就业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心理困扰值得关注;毕业生择业观明确务实,自我发展是首要考虑因素;毕业生面临的就业条件压力较大;多数毕业生以积极的方式应对就业挫折,但社交能力偏低、回避就业压力也是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高校相关部门应加强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工作方法,为毕业生提供科学的规划和指导,以切实提升毕业生心理调适能力,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心理健康;就业态度与压力;应对方式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就业压力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1-2],教育部公布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及待业人数统计数据显示:自2007~2017年间,高校毕业生的总数从495万增加到795万,而待业的大学生总数预计超过200万,随着高校毕业生总数逐年递增,就业难成了一个社会常态问题[3]。文章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态度、就业压力以及由此导致的心理问题和应对策略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4]。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某高校抽取了各专业共2800多名毕业生并发放了调查问卷,累计回收问卷2435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260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2.8%。此次调查抽取的样本基本信息如下:抽取的总样本男女性别比为0.57∶0.4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所占百分比分别为37.2%、62.8%;有签约意向的占57.6%,无签约意向的占42.4%;来自特困家庭、贫困家庭、一般家庭、小康家庭、富裕家庭的毕业生各占总样本的10.8%、16.6%、40.5%、23.2%、9.8%;生源为大城市、中小城市、城镇、农村的毕业生各占总样本的9.5%、22.8%、26.1%、42.5%,抽取样本的基本特征与西北地区某高校学生的基本特征吻合。
(二)调查方法
此次针对毕业生的调查采用了自编式问卷,问卷分为毕业生基本信息和毕业生压力测量两个主要部分,毕业生压力测量部分细化为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就业态度、就业压力、压力应对方式四个维度。其中,问卷将心理健康状况维度划分为躯体化、焦虑、抑郁、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和敌对状况等六个因子;将就业态度维度划分为福利待遇、声望地位和保健因素三个因子;将就业压力维度划分为就业条件、就业素质、就业能力和就业环境四个因子;将压力应对方式维度划分为消极应对和积极应对两个因子。毕业生的各个因子得分越高,则反映了毕业生在该因子内的表现越显著。问卷回收后,采用SPSS18.0对问卷调查的内容进行了编码和统计分析,以下的研究结果均建立在此次调查所得数据的统计分析之上。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毕业生心理健康水平值得关注
在此次针对毕业生的心理健康基本状况调查中,高达24.9%的毕业生在该部分的因子得分超出了正常水平,如下页图1和图2所示,毕业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抑郁、强迫和人际关系敏感方面,显示出毕业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通过对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产生影响的因素分析得出,毕业生学业成绩虽然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产生了一定影响,但该影响并不显著,而毕业生职业规划的缺失才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主导因素。由此调查结果和现实情况可以反映出,目前的大学教育往往更重视学生的学业而忽略了学生求职方面的部分需求;在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中,相对于情感问题、毕业困惑、自杀现象等,择业期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并不是大学生最难处理和最主要的心理问题,因而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心理问题也要相对容易一些,但如果等到学生已经进入求职阶段才开始着手这项工作,却有些滞后[5]。
(二)自我发展是择业首要考虑的因素
在对毕业生择业过程中最注重的因素调查中,通过对22个指标的统计可以明显地反映出毕业生对择业的态度和看法。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关注的因素分析里,排在前五的分别为:上升空间大(72.1%)、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机会(70.6%)、能与他人公平竞争(69.0%)、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提供医疗保险(67.8%)、能提供养老及住房公积金等(64.0%);最不关注的后五位则依次为:工作地择偶容易(31.3%)、工作地在大城市(36.4%)、社会地位高(41.3%)、工作地离家近(42.0%)和工作自主性大,不受拘束(44.1%)。数据分析显示,毕业生最关注的择业条件中,前四位因素均属于自我发展因素;最不关注的择业条件则多属于声望地位和福利保健因素,不盲从、择业目标明确已成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显现出的一大特点。毕业生在择业心态上更加平和,更加重视工作的稳定系数和生活的幸福指数,更看中自身兴趣与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结合。虽然大学生的就业观已发生较大改变,但调查中仍反映出就业信息量少和就业质量不高等显著问题。由此可见,大学生工作机会相对不足或许是造成待业大学生群体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而可能导致部分大学生宁可待业也不愿从事不理想工作的局面。同时,我们不能忽略的一个重要事实就是,毕业生们非常坦率地表示对自己目前的就业状况不满,而这些不满主要集中在收入水平、工作环境、发展机会等几个方面。
(三)毕业生面临的就业条件压力较大
调查结果显示,在该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中,就业条件压力对毕业生产生的影响最大,其次分别为就业环境压力、就业能力压力、就业素质压力。本研究将就业条件压力定义为由毕业生的性别、户口、工作经验和待遇、家庭关系、所在学校和所学专业以及用人单位、就业信息和竞争等客观条件给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带来的压力。在毕业生就业压力感体验最强的10个测量指标中,有8个测量指标属于就业条件压力,依次为工作的工资待遇低(56.2%)、工作经验不足(52.1%)、专业不受欢迎(46.3%)、应聘人数多,机会少(39.2%)、用人单位已内定人选(26.2%)、用人单位在外地来不及赶去面试(18.2%)、所在学校知名度不高(16.4%)和家庭所拥有的社会关系欠缺(12.3%),其余2个题目属于就业环境压力,分别为毕业后需要独立生活(36.6%)、就业成本(如路费、服装、简历)高(22.4%)。由此可见,改善毕业生的就业条件对于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四)大部分毕业生积极应对就业压力分析
结果显示,该校毕业生采取积极态度和消极态度两种压力应对方式的得分均值分别为2.63和2.01,说明毕业生在应对困难时,更倾向于采用积极应对的手段(如下页图3所示)。进一步分析发现:在积极应对因子所包含的指标中,指标1(能理智地看待当前的就业困难)和指标13(对自己能成功就业充满信心)的测量得分较高,指标9(与他人交谈,倾诉就业烦恼)的测量得分较低;在消极应对因子包含的指标中,指标10(不愿过多去想就业中的困难)和指标4(幻想自己有找到工作的过人之处)的测量得分较高,指标16(幻想自己已经解决了就业问题)和指标8(通过吸烟、喝酒、吃东西、逛街等方式,来缓解压力)的测量得分较低。以上数据说明,大多数毕业生都能采取积极的态度去应对挫折,但部分毕业生回避就业压力、毕业生社交能力普遍偏低仍然是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从不同性别毕业生的需求出发,应该增强男生应对就业素质压力、就业能力压力和就业环境压力的能力,女生则更应注重缓解因就业条件带来的压力。
(五)毕业生获得的师长支持度偏低
对于毕业生来说,他们能够获得的社会支持普遍来自学生、学校、师长和家庭,社会支持无论是对毕业生的学业发展还是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职业发展等多方面都影响重大,并且社会支持系统与毕业生的处境呈现出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即毕业生的社会支持系统质量越高,他们产生不良问题的可能性越低,反之则亦然。调查结果显示,该校毕业生获得的社会支持力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同学支持、学校支持、家庭支持、师长支持,作为朋辈群体的同学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给予的鼓励和陪伴是毕业生获得的最大支持系统,而能够在就业过程中给毕业生提供信息和指导的师长却是毕业生最弱的社会支持系统。并且分析结果显示出,学习成绩位次处于两个班级极端的毕业生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而学习成绩列班级70%~90%的学生得到的支持力度最小。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师长给予的帮助至关重要,但师长给予毕业生支持力度最低的现实值得反思。
四、启示与建议
(一)加强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应由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和就业指导中心共同商讨教育方案,以必修课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有效地解决大学生面临的一系列就业问题,使就业指导更加系统化、长效化,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增强学生心理危机的应对能力。毕业班辅导员、班主任应多与毕业生进行沟通交流,引导毕业生为求职做必要的心理准备,鼓励毕业生正视就业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并及时调节自己的心理,避免累积问题,应积极就业。同时,辅导员和班主任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处理就业心理危机的方法以缓解毕业生的心理压力,如改变传统的咨询观念,提倡毕业生在面临困境时找专业教师进行一些必要的辅导等。
(二)改变传统观念,转变就业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
近些年,毕业生的就业、择业观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学生不再将工作地点作为主要的考虑因素,就业指导和市场开拓可重点放在西部地区,抓住国家目前开发西部的有利时机,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择业需求;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正视毕业生对西部就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引导学生选择与自身特点最匹配的工作,以避免学生仓促择业、频繁跳槽的现象。为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学校相关部门的工作重点应从传统的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转变至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多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习实践活动,通过丰富毕业生的亲身感受与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行业、地区乃至单位的具体岗位的相关信息,尽可能降低职业信息的不对称,在此基础上做出更理性的职业选择。因此,学校要切实以广大毕业生的利益为出发点,努力为学生开辟更多的就业市场,提供更多的优质就业机会。
(三)调动一切力量,全方位为毕业生服务
首先,应当保质保量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信息是大学生求职择业前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任务,高质量的就业信息存在于大量而广泛的信息当中,所以,相关部门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运用各种手段准确地收集符合毕业生择业需求的就业信息。其次,改善毕业生的就业条件,即使就业条件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但学校的教育管理部门仍应尽力发挥自己所能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条件。除此之外,来自师长的支持力度对毕业生也非常重要,应充分调动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一切力量,加强对毕业生的引导和帮助,形成“就业工作,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蒋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5).
[2]孟勇,张磊,张慧.大学生就业压力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2,(4).
[3]李胜强,李虹,金蕾莅.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类型及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
[4]陈宇红.高校贫困生就业压力及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问题[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
[5]陈宇红.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2)
作者:苏瑾;符丹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