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生就业途径(3篇)范文

大学生就业途径(3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生就业途径(3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就业途径(3篇)

第一篇:毕业生就业焦虑状态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采用测量法和问卷调查法,以广东高师院校2428名毕业生为样本,结合访谈法考察高师毕业生就业焦虑状态及其影响因素。旨在给高师毕业生调节就业心理和高校就业教育提供借鉴和启发。结果表明:高师毕业生就业焦虑水平较低,面试不安是就业焦虑的主要表现。高师毕业生就业焦虑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个人因素中的就业底线、就业期望和家庭因素中的父母职业、家庭收入、父母期待等。

[关键词]高师毕业生;就业焦虑;现状;影响因素

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是大学生对可能无法实现的就业目标所产生的焦躁不安情绪体验,它由就业情境引起,随着就业问题的出现而出现,随着该问题的解决而解除。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与性别、专业、实践经历、经济条件以及就业形势等有关。就业焦虑是一种状态性情绪。适度就业焦虑是有利的,它可以产生一种压力,增强积极向上的动力,但过度就业焦虑会导致烦燥、不安、失眠等心理问题。准确了解高师院校师生正确认知毕业生就业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高师毕业生自我调节就业心态、把握就业机会,有利于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教育。因此,探讨高师毕业生就业焦虑状态及其影响因素,对高师毕业生提高就业成功率和高校提高就业指导成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分别从珠三角地区、粤东地区、粤西地区、粤北地区的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嘉应学院、岭南师范学院、韶关学院等4所普通高校随机抽取师范专业应届毕业生为被试。共发放问卷2600份,回收有效问卷2428份,有效回收率93.39%。

(二)方法

测量工具为张晓琴于2005年编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诊断问卷”和相关调查问卷。“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诊断问卷”包括4个因子:(1)就业恐惧,反映毕业生面对就业所产生的心理问题;(2)就业不安,反映毕业生对就业需要满足与否的情绪反应;(3)工作焦虑,反映毕业生面对就业情景的心理状态;(4)面试焦虑,反映毕业生面对面试问题的焦虑情绪。问卷共28个项目,信度和效度达到测量学要求。采用4级自评方式,4等级为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比较符合、完全符合,赋值1~4分。得分越多,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水平越高。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生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我们先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影响就业焦虑的可能因素,由3个心理学专家从中选定11个因素编制成开放式问卷,再使用开放式问卷展开调研,在调研结果中把对就业焦虑影响较大的因素编成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具体包括学生个人因素中个人的就业期望、就业底线和家庭因素中的父母对子女的就业期望、家庭收入、父母职业,等等。调查问卷的计分方式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诊断问卷”相同,调查问卷得分高低反映影响因素对高师生的适切程度。

(三)统计学处理

笔者为主试,到被试所在教室,按统一指导语实施团体测验,当场回收问卷。测试时间20分钟。使用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

二、结果

(一)高师毕业生就业焦虑现状分析

为了考察高师毕业生就业焦虑现状,统计问卷总分及下属因子得分,并作单样本检验。高师毕业生就业焦虑题均分为2.36,处于“比较不符合”水平,问卷数据中有92.83%毕业生的题均分在3分以下,说明高师毕业生就业焦虑水平较低,大多数毕业生没有出现就业焦虑症状。因子就业恐惧、工作焦虑、面试不安得分均值与总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现为面试不安得分较高,就业恐惧、工作焦虑得分较低。说明高师毕业生就业焦虑主要表现为面试不安。

(二)高师毕业生就业焦虑的影响因素分析

为考察高师毕业生就业焦虑的影响因素,以学生个人因素(就业底线、就业期望)和家庭因素(父母职业、就业期望、家庭收入)为自变量,高师毕业生就业焦虑及其因子为因变量,进行解释型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能进入回归方程的因素。学生个人因素(就业期望、就业底线)和家庭因素(就业期望、家庭收入、父母职业)对高师毕业生就业焦虑及其下属各因子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其中毕业生个人就业底线、父母职业共可解释高师毕业生就业焦虑2%的变异量;毕业生个人就业底线、个人就业薪金期望共可解释就业恐惧3%的变异量;毕业生个人就业底线、父母职业、家庭人均收入共可解释高师毕业生就业不安3%的变异量;毕业生个人就业地区期望、父母职业、父母对子女就业单位期望共可解释高师毕业生工作焦虑2%的变异量;毕业生个人就业底线、个人对就业单位期望共可解释高师毕业生面试焦虑2%的变异量。从标准化回归系数看,学生个人就业底线对就业焦虑及因子就业恐惧、就业不安有较高的解释力,学生个人就业地区期望、父母职业对因子工作焦虑有较高的解释力。

三、讨论

(一)高师毕业生就业焦虑较轻

研究结果表明高师毕业生就业焦虑水平较低。这有悖于一些研究结论,有研究表明就业焦虑十分普遍,70.85%高师毕业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其就业焦虑总体程度偏高。但与王兰锋、王天营等人的研究结论相一致,他们认为当代高师生主体对未来获得满意工作持有适度的焦虑感,只有4.7%的人对未来就业感到非常焦虑,就业焦虑阳性症状检出率为7.60%。我们在个别访谈中发现,高师毕业生就业焦虑较轻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本研究样本来自改革开放较早的广东,广东大学生适应能力较强,能正确面对就业难问题。二是地方院校学生的择业要求相对较低,可以接受的工作岗位较多。三是严峻的就业形势已持续多年,很多毕业生已接受就业难事实。四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有成效,就业指导机构有效解决了毕业生的一些就业困惑和就业焦虑。

(二)高师毕业生就业焦虑主要表现为面试不安

面试是决定就业成败的关键环节。面试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比拼,更是心理素质的竞争。许多毕业生因担心面试而引发心理焦虑,究其原因有:一是受部分传播媒体误导。有些传播媒体给面试披上了神秘面纱,或者把面试描绘成刁钻古怪的“怪考”,加剧了考生面试的心理紧张。二是高校就业教育存在不足。就业教育重视就业知识技能的传授,但缺乏面试的有效训练。有些高校组织的面试模拟训练,学生是在熟悉的人员、场所中进行“面试压力”脱敏训练,其效果甚微。三是受面试结果“不确定性”影响。很多毕业生对面试结果毫无把握,忍受不确定性使个体倾向于认为未来情境是消极的,它被认为是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主导因素。

(三)高师毕业生就业焦虑受学生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的影响,个人因素中就业底线、就业地区期望和家庭因素中父母职业的影响作用较大

1.高师毕业生个人因素中就业底线、就业期望对就业焦虑的影响作用就业底线对就业焦虑及因子就业恐惧、就业不安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毕业生走出校门踏入社会,要面对生存和发展两大问题,就业底线是解决生存问题的基本条件。生存需要是低层次需要,就业底线满足与否成为影响毕业生情绪状态的主导性因素。另外,毕业生离开熟悉的校园,将要在陌生环境中工作,内心难免会紧张、不安,甚至恐惧。就业薪金期望对因子就业恐惧有较大的影响作用。问卷数据中79.30%毕业生期望就业薪金3000元以上。对于刚入职的毕业生来说,能得到薪金3000元以上的工作是幸运的,他们会害怕干不好而失去工作。就业地区期望对因子工作焦虑起重要的影响作用。有88.80%毕业生就业地区期望选择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人才济济,竞争激烈,发展和被淘汰的机会均较大,毕业生因要面对较大工作压力而引发工作焦虑。就业单位属性期望对因子面试焦虑起较大的影响作用。许多毕业生存在攀比心理、完美心理等预期,有38.00%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属性期望选择国家事业单位,作为普通高校学生,与优秀人才同台竞争,许多高师生担忧自己的能力和素质经不起用人单位的挑选。

2.家庭因素中父母职业、家庭收入、父母对孩子就业单位属性期望等因素对就业焦虑的影响作用父母职业对就业焦虑及因子就业不安、工作焦虑起重要的影响作用。父母职业往往是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参照物。我们在个别访谈时了解到,父母职业较好的毕业生受“一代胜过一代”观念影响,对就业岗位要求较高,但又担心自己能否适应新环境、能否胜任工作;父母职业一般的毕业生肩负父辈们重托,就业负担较重,有较强的工作稳定的需要。家庭人均收入对就业不安起较大的影响作用。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家庭人均收入较高的毕业生,其就业不安较明显。面对家庭成员收入高、成就大的无形压力,毕业生渴求良好就业前景而导致工作不安。

父母对孩子就业单位期望对工作焦虑起较大的影响作用。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一些家长的期望值往往过高,问卷数据中有77.6%父母期望孩子成为政府公务员或在国家事业单位工作。父母们希望孩子在“国字”号单位“出人头地”“为父母争光”,高师毕业生会因此产生“在未来工作中难圆父母心愿、让父母失望”的担忧。

参考文献:

[1]揭水平.大学生就业焦虑因素分析与调适方法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3(8):54-55.

[2]张玉柱,陈中永.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问卷的初步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8):555-557.

[3]蒋春雷.大学生就业焦虑现象分析[J].教育探索,2009(2):131-132.

[4]史琼,路遥,张雪飞.民办高校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就业焦虑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8):970-972.

作者:李运华,黄远香,黄琼珍,李达方

第二篇: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教育研究

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问题一直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和社会所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可以利用其技术功能特点帮助分析自身情况,从而选择正确合理的职业发展方向。大学生就业指导应该实现全面化、专业化、个性化和即时化。各高校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影响和价值加强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满足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需求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灵活应变。

一、大数据以及与大学生就业的联系

一场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开启重大的时代转型,这就是大数据。“大数据”是近两年来的热门词汇,我们也正处于大数据时代。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我们可以说大数据又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数据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人脑甚至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其具有数据量大、数据种类多、要求实时性强、数据所蕴藏价值量大的特点,它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改变我们生活、工作和思维的方方面面。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其主要功能就是通过数据算法分析海量数据,预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把大数据技术应用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可以有助于分析并预测未来职业选择趋势。大数据分析是将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学生需求紧密联系起来的桥梁并服务于学生的新时代技术。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然成为社会问题中的重要问题也是社会较为关注的焦点。因此,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利用其机遇来分析、解决问题。我国每所高校的教务管理系统平台,具有学生完备的各种信息数据,面对海量的数据,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手段,将这些纷繁复杂的信息与数据进行归纳整合,将简单的信息服务转化为能帮助学生分析其需求、专业以及岗位适配、薪酬比较等多功能的咨询服务。帮助高校毕业生寻找合适他们的职业发展方向,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较为不理想,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任务十分艰巨。就业总量压力大,劳动格局供大于求,就业结构性矛盾继续加剧,企业“招聘难”与劳动力“应聘难”问题并存,在应届毕业大学生中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就业率是一所高等教育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难问题与在校接受的就业指导教育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我国高等教育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尚有缺陷,难以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我们应当客观地认识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深入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

1、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不够深入学生

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开设的时间基本上都是在大三大四的阶段,课时又相对较少,许多学生已经开始投简历,临阵磨枪的效果实在不佳,就业指导教育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工作,学生浅尝辄止,根本没有起到大的作用。有些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教学研究项目,就业指导教师大都是由辅导员来担任,缺乏专业培训与有效的评估,课程质量低,学生缺乏兴趣,从而发挥不出该课程的优势。就业指导教育应该要贯穿整个大学生活,从大学一年级开始,系统地针对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来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使其更具专业化。老师要试着把专业知识教育与毕业去向结合起来,融入专业知识,深入学生大学生活,以防毕业之时手足无措而错失良机。

2、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据统计,我国百分之九十的高等院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广泛,对学生了解就业制度、掌握求职技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些内容局限于一般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与应聘技巧的介绍,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需要。为促进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跟上时展变化的步伐,任课教师应多到外面学习、借鉴经验。学生在理论知识充足的情况下,应结合实践,把理论知识运用起来,使其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且给予适当的奖励,提高学生积极性,让他们真正地做到知行合一。

3、就业指导缺乏个性化、针对性指导

根据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以及个人特质来选择的职业才是最适合、最理想的,而学校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的这些个性特质,关注的只是职业的热门程度与发展前景,课程针对性不强,从而造成了学生职业选择的盲目性。学校对于学生的就业教育指导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加强个性化指导,而不是泛泛而谈,以偏概全,这样不仅让学生找不到理想的职业,同时也会造成就业结构的不合理。

4、就业指导没有实现即时化服务功能

目前,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的教材更新慢,而就业市场变化快,课程与实际脱节,就业指导工作没有紧跟市场需求的变化,落后的教材不能有效发挥指导作用,使学生失去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积极性。

三、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就业指导应实现全面化、个性化、专业化、即时化的教育服务

1、全面化

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缺乏服务职能的发挥,只重视管理职能的发挥,他们将就业指导工作仅理解为找工作、落实工作单位,就业指导机构的教育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为此,我们应该不断丰富就业指导教育内容,比如进行就业心理辅导、择业观教育、就业法规教育等理论知识的强化。同时加强就业基地建设,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开展基地挂牌工作。就业实习基地每年定期到校园开展招聘会,开拓人才市场,刺激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样不仅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也使传统单一的教育形式向现代全面的教育模式转化,使就业指导教育更加地全面化。

2、专业化

就业指导教育在我国的高校尚属于初始阶段,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水平有限,所以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指导教育队伍不够专业化。具体表现为指导人员配备不足、高层次高素质专业人员欠缺、就业指导课程不受校领导的重视等。要想实现就业指导教育的专业化,关键是要建设一支专业的指导教师队伍,加强教师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掌握就业技能。培养一批实干型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对课程做出科学的规划,系统构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实现专业化教学指导。定期召开就业工作专题会议,进行就业总结与发展规划,鼓励毕业生从基层做起,并制定相应的补助政策。知识要不断更新才会有所进步,学校要重视教职工就业指导培训工作,鼓励积极参加校内校外各类职业培训。教师教育思维要跟上时代步伐,学生也才不会落后于时代。

3、个性化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曾说“兴趣比天才重要。”兴趣是一个人做事的动力,所以在指导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指导。就业指导课程不仅仅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还必须要有针对性与实用性,学以致用才是最终目的。在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对市场需求形势的分析,这样才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教育。抓住重点,根据学生兴趣爱好,针对学生个性,组建相关就业协会,定期开展就业活动,为毕业生提供全面周到的就业服务,进行个性化咨询与指导,避免毕业生择业的盲目性。

4、即时化

就业指导教育应实现即时化,即时分析就业现状,快速获取就业信息,及时做出相应对策。在互联网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手机媒体是大学生的主要媒体工具,学校可鼓励引导学生关注QQ群、微信公众号或订阅相关就业周刊杂志等快速获得就业信息,实时掌握就业动态。教师队伍要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及时收集就业典型案例,开展巡回报告,营造就业指导良好氛围。

四、总结

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院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逐年增长,就业问题也随之而来,就业问题成为社会焦点,就业指导课程已逐渐成为高校的重要教育方向。一所高校的就业率清晰地展现了该校的教学水平,影响着该高校的社会知名度。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有效提高学校生源质量的基础。以往的就业指导课程都是纯粹的理论课堂,忽视了实践与能力的培养,课堂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没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就业指导课程不健全不完善,关键还是缺少一支专业的指导教师队伍,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都是由辅导员担任,知识储备不丰富,业务能力低,难以满足就业指导工作的要求。就业指导课程不完善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具体表现为:第一,就业指导课程不够深入学生;第二,就业指导课程落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变化;第三,就业指导缺乏个性化、针对性指导;第四,就业指导没有实现即时化服务功能。总理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鼓励高等院校适应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高等院校应主动适应时代需求,完善就业指导体系,构建良好的创业实践平台,把服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落到实处。

作者:梁国初;赵雪玲 单位:玉林师范学院

第三篇:数学专业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摘要]大学毕业生就业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大学生的发展前途和千万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地方院校数学专业师范生存在就业竞争力不足的问题,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地方院校数学专业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对学生进行分类型培养,明确职业目标;牢抓数学专业基础课,打好数学功底;多设专业选修课,提供更多选择;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关键词]就业;数学专业;师范生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尤其是地方院校数学专业的师范生,受专业性质的影响,在就业时他们大多选择教师行业,而在应聘时,由于受自身教学能力、专业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很难受招聘单位的青睐。其他想从事非教师行业的学生,在求职时,往往出现对应聘岗位相关领域了解甚少,实践操作能力较弱的问题,这也成了他们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提高数学专业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应当被提上日程。

一、中小学对数学教师的需求

为了解各中小学对数学教师的需求,笔者走访了30所学校,向这些学校的数学教师招聘负责人了解他们对刚毕业的数学专业师范生求职者的要求与期望。总的来说,用人单位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热爱教育事业。只有爱一行,才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有可能将自己所有的精力投到教学实践中,这也是以后成为一名优秀数学教师的基本前提。其二,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必要的数学专业知识与理论是中小学数学教师学科素养的基础。教师只有掌握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熟悉数学知识的整体结构,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其三,具备良好的教学基本技能,包括从容不迫的教态,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有条理的逻辑思维,工整的粉笔字,布局合理、美观的板书设计等。教师具较好的教学基本技能,才能把知识很好地传达出来,使学生能够理解、接受,同时,这也是衡量新入职教师成长周期的一个标准。其四,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这里所说的课堂组织能力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以及学习交流的能力。其五,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恰当地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中,不仅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增强课堂知识的生动性与形象性。被访问的招聘负责人表示,除了以上的要求外,他们希望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求职者具有的能力与素养还有很多,比如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充满激情的生活态度、幽默风趣的性格等。但这些能力与素养对教师来说是比较高的境界,求职者可以在以后的工作生涯中慢慢培养,而前面具体列述的几点则是对刚毕业求职的学生的基本要求。

二、地方院校数学专业师范生就业竞争力不强的原因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数学专业的师范生不仅可以选择需求量不小的数学教师,还可以应聘其他一些与数学相关的行业,例如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银行等。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学生普遍就业竞争力不强、就业率偏低的现象?原因主要如下。

(一)缺少系统的职业规划

在大学里,很多时间是由学生自己支配的,因此,自学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但很多大学生进入校园后不知道自己以后要从事什么工作,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职业规划,平时得过且过,除了去上课,完成学校要求的任务外,很多时间都被浪费了。等到毕业的时候,他们有想当教师的,有想考公务员的,有想进证券公司的,有想进辅导机构的,但是由于没有足够系统的准备,在应聘时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就突显出来了。

(二)专业知识基础不够扎实

自从国家实行免费师范生政策以来,市区、县城或市郊区的很多中小学在招聘数学教师时明确规定招聘对象为免费师范生,这无疑减少了地方院校数学专业师范生的就业机会。值得思考的是,这些学校招聘为什么只针对免费师范生?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受传统评价与印象的影响,学校认为不管是中学的数学知识,还是大学的专业知识,免费师范生都掌握得比较好,而地方院校的师范生相对则会逊色很多。因此,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成了地方院校数学专业师范生就业竞争力较弱的一个因素。

(三)实践能力较差

经调查得知,很多中小学数学招聘负责人表示,地方院校数学专业的师范生教学基本功不够硬,讲课不够从容,不能把数学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生,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面也不是很熟练。而另一些有招收数学相关专业岗位的公司、企业则反映很多地方院校数学专业的师范生,连一些基本的Excel、简单C语言编程等都不会用,所以他们一般更愿意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见,实践操作能力不强也是地方院校数学专业师范生就业竞争力不足的一个原因。

三、提高地方院校数学专业师范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发展本科职业教育。很多地方本科院校也在此转型之列,而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的宗旨之一就是为社会培养服务型人才,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本文所探究的地方院校数学专业的师范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不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学生分类型培养,明确职业目标

为解决学生无职业生涯规划而导致大学四年毫无目标、碌碌无为,在就业时迷茫不知所措的问题,可对学生进行分类型培养,具体如下。(1)大一第一个学期,通过主题班会、专题讲座、个人谈话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三个问题:其一,我来大学是为了什么?其二,毕业后,我想从事什么行业?我能从事什么行业?其三,在这四年我应该怎么做,毕业时才能如愿地竞聘上我想从事的工作?这三个问题要求每个学生都写下来并将其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2)大一下学期,要让学生确定好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根据学生的就业意识,将学生分成三个类型:从教型,、非从教型(毕业后直接工作但不从事教师工作)、读研型。学生的就业意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可根据自身的特点与优势进行“自我调控”。此外,每位教师都应作为学生的就业指导教师,负责四年全程指导和帮助解决学生在生活、学习、就业思想上遇到的问题。在这四年中,就业指导教师要不定期地跟学生见面、交流、谈心,及时了解学生关于就业的意向、思想、行为等动态。

(二)牢抓数学专业基础课,打好数学功底

数学专业的师范生必须打牢数学专业知识基础,强化数学专业基础课。只有这样,才能在竞聘教师岗位时具有优势,在学习其他专业领域(如计算机、金融等)的知识时不感到困难,在考研时有保证。具体的措施如下:(1)从头抓起,具体落实。学生从进校开始,就给他们强调学好专业课的重要性,提出专业课学习标准。数学专业任课教师及就业指导老师要对学生进行督促、检查。(2)专业知识竞赛,全体参与。在上数学专业基础课期间,每个学期举行1~2次的数学专业知识竞赛,每个学生都要参加。(3)师资配备要好,课时不能少。数学专业基础课应尽量安排高职称且教学效果比较好的教师上,以确保质量过关。另外,可以适当地给专业基础课增加一些课时,以便学生学得更细、更透彻。

(三)多设专业选修课,提供更多选择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学生就业问题成了很多地方高等院校面临的关键问题。因此,学校不仅要改进就业指导模式,还要优化课程设置,使其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应减少一些已经落伍的必修专业课课时,提高专业选修课的比例。前面1~4学期主要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并要求学生打牢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基础。第5、6、7学期主要设置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主要分为三类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如数学教学论、中学数学解题方法、数学教学技能训练、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数学应用类课程(如最优化方法、数学模型与实验、运筹学等)、数学专业知识提升类课程(如数学分析选讲、高等代数选讲、数值分析、泛函分析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就业意向对相应的课程进行选修。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有针对性地为学生以后想从事的工作打下了专业理论基础。

(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学校要根据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对应的社会岗位的需求,构建有效的教学实践体系。

对从教型的学生:(1)成立师范技能协会。主要以“以老带新”(高年级的学生带低年级的学生)的模式进行指导管理,可将其作为学生进行各种师范技能比赛的平台之一。在学生入学时就鼓励他们加入该协会,在中途有兴趣加入也可以。(2)练习粉笔字、钢笔字。学校第一学期就开设粉笔字与钢笔字课程,要求学生在上课期间认真学、练,在课余时间多练习,指导师范技能协会在新生第一个学期每周举行一次粉笔字、钢笔字沙龙,并举办粉笔字、钢笔字比赛。(3)启动看、听、说模式。看,既包括组织学生观摩优秀教师上课的视频,也包括组织学生到中学或小学观看教师是如何上课、如何管理学生的,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总结优缺点,以便于日后的讲课练习与实践。听,是指适当邀请本地中小学的一些经验丰富的优秀的教师来学校给学生做讲座,讲座的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说”是指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说课练习,主要由学生的就业指导老师负责。指导教师要给学生系统地讲解关于说课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说课示范。然后,学生自行准备,说给教师听。最后,教师评析,学生修改。(4)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鼓励学生选修或自学几何画板、多媒体课件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等课程,要求学生在平时说课、讲课的练习中都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5)讲课的训练。学生上完相应的教学技能训练课程,经历了看、听、说以及课件制作的过程后,就可以进行讲课练习了。主要的步骤如下:备课—讲课给就业指导老师听—点评、总结、改进—小组练习—再试讲给老师听—再点评、总结、改进。(6)实践上课。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或顶岗的中小学进行至少两个月的实习。其间,除了实习带队教师的监督、指导外,就业指导教师也必须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状况,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7)比赛与招聘模拟。定期举行师范技能比赛,如说课、讲课、课件制作等,鼓励有从教意向的学生积极参与。对大四的学生,在他们开始找工作前,可举行1~2次的教师招聘模拟。最好能邀请一些中小学的数学教师招聘负责人过来做面试官。

对非从教型的学生:(1)掌握意向职业相关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修数学应用型课程,并提醒学生只有努力才可能学有所成,在竞聘岗位时通过基本关。(2)多考证书。鼓励学生积极考相关证书,如此既可以督促自己学习,巩固深化知识,也可以为找工作增加砝码。(3)模拟操作与训练。由于应用型数学操作性比较强,因此应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相应模块的模拟与训练。

对于考研型的学生:(1)及早确立目标。要提醒学生及早确定考研的决心,并考虑好考哪个学校,要不要跨专业等问题。(2)巩固专业基础课,增强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有考研意向的学生,在开始就要加倍地打牢专业基础课的基础,学好专业主干课,并且不断地巩固专业课,选修提升型的课程。

在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形势下,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成为了衡量各高校办学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而普通地方院校,由于受地方、生源、师资、设备等条件的影响,面临的就业问题更严峻。地方院校数学专业的师范生必须改变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根据社会所需对学生进行分类型培养,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缓解就业严峻的形势。

参考文献:

[1]洪涛清.“植入式实践教学”提高师范生就业竞争力的个案研究———以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例[J].丽水学院学报,2013(35):88-91.

[2]蔡吉花,倪岚,张秋杰.以就业为导向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5(35):77-79.

作者:钟丽燕 单位:百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