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生就业研究(5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管理探析
摘要:
大学生就业面临着相较于严峻的前景。大学生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我国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动力,但如何进行合理分配是一个难题。现下阶段,存在着很多人力资源浪费以及大学生无法就业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了我国能否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能否实现。本文就大学生就业这一问题着手,进行分析调查。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因为大学生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全的原因,以及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和落后的就业观念及少量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市场;体制;男女比例失调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行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我国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高校的数量越来越多,所以涌现了一大批大学毕业生。大学毕业生如何合理就业,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规划就成为了一个难题。
1男女岗位规划不合理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男女平等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女学生的数量也呈大幅度增长,就业量也大幅度增加。这说明了女性大学生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提供了许多力量。但是就现在这种趋势下,男女的就业平台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女生占大学生比例,1999年为39.75%,2000为41.08%,2001年为42.15%,2002年为44%,这说明女生毕业生占一定数量的比重。据相关数据统计,2005年毕业生有280万,有80万不能毕业,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女生。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性别歧视,我们也称为“女性职业性别歧视”,就是用人单位使用或明或暗的手段使女性丧失就业机会。在吉林财经大学的招聘会上,连财会,秘书这种中行甚至是女性更适合的职业,在招聘条件都写着:招聘财会*名秘书*名(仅限男性),限制了女性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据教育网有关调查表明我国高校女生比例高达44%,但在相同条件下,女生就业机会仅有男生的87%,女生毕业生初次毕业率仅有63.4%,比男性毕业生低8.7个百分点。这都表明了女性虽然毕业生比例高但是就业率低,浪费了了大量的劳动力。
2外部客观因素影响
金融危机是影响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是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日益完善,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充满活力。我国政府实行的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提出了保八的目标。我国实行的对外贸易政策是我国通世界接轨,但是同时也要承担风险。其中最大的风险就是:经济金融危机。
3大学生就业结构存在矛盾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起始于1999年大学生扩招之后才有。教育部曾经在1999年公布过44所直属本专科院校的就业率情况,当年11月份的总体就业率为82%,其中本科生就业率为85%,而专科生则仅有54%。所以,将大学生就业难归咎于扩招,似乎证据不足。所以原因似乎出现在大学生就业结构的问题上。不仅仅是中国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象,在其他国家这一现象也是存在的。2013年15-24岁青年人中将有7340万人失业,占该年龄段总人口的12.6%。美国大学生的整体失业率为7.9%,欧盟和欧元区青年失业率分别为22.9%和23.5%,希腊和西班牙的青年失业率更是达到58.3%和53.6%的惊人水平,中国也有百万之多。
4经济转型给大学生带来新的压力
经济转型或经济转轨是指一种经济运行状态转向另一种经济运行状态。这种转变有四个关键要素:转型目标模式、转型初始条件、转型过程方式和转型终极条件。其中,转型目标模式以及所谓渐进和激进两种转型方式的比较已是人们熟悉的命题,而对转型的条件研究却有所忽略。我国从九五计划开始即提出了经济转型问题。2001年5月,阜新市第九次党代会胜利召开,鲜明地提出:以经济转型为主线加快发展。这是阜新首次明确提出经济转型命题。同年12月28日,国务院正式下发文件,批准阜新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经济转型这一科学命题,迅速在全国400多个能源城市普及,并被正式写入“中央11号文件”及“十六大”报告。两会期间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经济转型再一次被提及。作为一个使用频率已经相当高而且涵义深远的流行词汇,“经济转型”毫不犹豫地走进了《辞海》。大学生要更好地实现就业,首先要对个人未来职业生涯具有一定计划。虽然在校期间并不一定就能确定目标,而且在实际择业时中还会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可以根据宏观的规划在在校期间就先行选择课程。其次是个人素质与实际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是希望从事销售类外向型工作的同学,在校期间就可以主动寻求团体合作、组织策划的社会实践机会,积累人际协调的经验,锻炼条例规整的思维。最后要认真面对每一场面试,在面试之前,即使实际上对行业并不是非常的了解,也应该在到达现场前对公司与行业概况作出一定的预习功课。在提高自我价值的同时积极相应国家政策,提高就业率。
参考文献:
[1]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18-180.
[2]靳希武.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单中惠.外国素质教育政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4]范元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09.9
[5]范国睿.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6]王霆,唐代盛.国外就业能力框架和模型研究发展综述[J].求知,2006年,S3期:214-215
[7]朱继光,祝伟.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0年,05期:69-71
作者:刘辰 张模翔 齐心蕊 蒋维 晏韦 星宇 温洪亮 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 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
摘要: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从根本上可以界定为一种结构性失业,并可运用U-V分析方法探讨劳动力供需之间的错配现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原因复杂,包含了学历、地域、性别等多重结构性因素。这一问题可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和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等方面着手,循序渐进地加以解决。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U-V分析;结构
19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使亚洲几乎所有国家都受到了影响。我国政府开始将国民经济从依赖“对外”调整为“内外兼顾”的模式,并开始制定扩大内需的政策。高校扩招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政策,因为它既拉动了教育投资又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我国输送大量人才。1999年之后,我国高等院校开始大规模扩招,精英教育模式快速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模式。高校扩招之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开始逐步显露出来。近年来,“史上最难就业季”、“史上更难就业季”频繁出现,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注,并先后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予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其原因不一而足,可以从多重视角加以剖析。本文则尝试从结构性因素的视角,运用U-V分析方法对这一问题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实质及分析方法的选用
1.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实质
如果说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现实困境,那么就有必要对这一失业现象的类型做出一个基本的定性结论。笔者认为,当今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从根本上可以界定为一种结构性失业。所谓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错位,造成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一种失业现象[1]。这种供需的结构性失衡表现在技能、文化、区域、年龄结构等诸多方面。之所以做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属于结构性失业”的判断,是基于如下两个事实:首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具有明显的群体性特征,这与摩擦性失业或周期性失业所表现出来的普遍性特征是大不相同的;其次,中国劳动力人口绝对量持续4年下降。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5年末,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109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48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6.3%,较上一年占比又下降了0.7个百分点[2]。实际上,从国家连续出台的延迟退休年龄和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可以看出我国人口红利时期已经基本过去,大学生就业并未遭遇“婴儿潮”带来的拥挤。
2.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U-V分析方法
U-V分析是从失业与职业空位的关系出发,认识劳动力市场中资源分配机能的效率的一种分析方法。换句话说,U-V分析探讨的是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同时并存的一种“悖论”(其实是一种错位)现象。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结构分析方法,因为它主要关注的焦点不是总量过剩与不足,而是结构性匹配度问题。U-V分析认为,均衡失业(U*)并非需求不足造成,而是劳动力供需之间的一种错配,U*的高低恰好反映了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机制的效率。从U-V分析的视角不难看出,采用这一分析方法来研究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十分贴切且有效的,因为结构性失业恰好就是U、V并存的一种状态,而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不过是这种状态的一个典型实例。诚然,要采用U-V分析方法进行定量研究并计算出U*值是十分困难的——事实上,就连自然失业率(U*)概念的创造者之一弗里德曼本人也一直反对预测自然失业率的任何尝试。所以,本文仅仅尝试对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些结构性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并提出初步的对策。
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结构性因素分析
1.学历结构
根据《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相关数据,2008年我国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为80.2%,本科就业率为82.3%,硕士和博士就业率分别为84.2%和84.1%。另外值得一提的是,985院校、211院校、一般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初步就业率分别为89.4%、84.3%、79.4%和83.3%[3]。从以上数据可以推断,用人单位在选择应聘者时较为关注文凭,往往认为文凭越高能力越强。文凭一旦成为大学生能力和价值的唯一判定符号,就容易出现经济学家波利斯所说的在外部利益驱动下形成的分数等级系统,进而形成“前市场分割”。所以现实状况往往是专科学生的就业选择面相对狭窄,而且薪水普遍不高;本科毕业生处于中游,择业面一般;而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就拥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且初职薪水高于其它学历结构的毕业生。
2.地域结构
从历年大学生毕业就业的区域来看,中心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如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因为经济发展水平高,对人才需求也大,所以吸引了大量的大学毕业生。《2010年中国大学生毕业报告》显示,从2009届大学毕业生分布的经济区域来看,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大学生就业率为88.7%,而东北地区经济体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79.5%[4]。众所周知,东部沿海区域一直是毕业生就业最活跃的区域,但这无疑增加了到该地区进行职业搜寻的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3.性别结构
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失衡的客观局面使得许多用人单位不仅提高了入职门槛,而且在性别方面有意无意地增设了“附加条件”。尽管当今社会都在呼吁给予女性平等的就业权,但“女性就业难”、“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仍然是劳动力市场的常态。之所以存在性别就业难度的差异,一是因为传统文化中对性别的歧视与偏见,二是因为女生生理上与男性的差别以及承担的社会角色的不同。就业单位往往因为女性的生理特点、婚姻因素、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等原因而不愿聘用女大学生。这对于女大学生就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三、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应对策略
从U-V分析的视角看,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主要就是要努力提升求职者与职业空位之间的匹配度,从而使失业率降到最低。为此,需要从供、需两侧以及市场机制等方面多管齐下,寻求良策。
1.改善地区产业结构,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从需求侧而言,扩大有效需求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最有效路径。通常情况下,地区的产业结构很大程度上被劳动力需求所影响。许多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产业结构单一,重点分布于第一或第二产业,导致当地的劳动力需求也简单,致使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所以从长远考虑,在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应该大力发展就业弹性大的服务业,从而吸纳大学生就业。
2.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范式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
从供给侧而言,培养更有竞争力、更适合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无疑可以提升人、岗匹配度,降低结构性失业率。对于不少核心技能而言,从实践经验中学习是最为有效的方式。因此,高校应当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最好让学生有机会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锻炼这些核心技能。
3.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提供优质高效的双向选择平台
从管理侧而言,信息在职场的双向选择中至关重要,不仅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而且有助于提高供需双方选择的满意度。市场信息的不充分与不对称,可能造成毕业生面试失败、劳动技能无法施展的不利结果。所以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与监管成为当务之急。“视聘”等新兴的“互联网+招聘”模式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值得深究和推介。
4.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实现多形式就业
从个体而言,心理因素的调适对于提高就业率意义重大。就业意识,例如就业意愿、职业评价、择业动机等,直接影响到结构性失业的严重程度。如果每个大学生都追求实惠、轻松而又体面的工作,势必加剧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天之骄子”的自负往往让一些好高骛远的大学生饱尝失业的苦果。不再只把自己的眼光放在公务员或公司高层上,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主动到基层去,到艰苦的行业去就业、创业,放下莫名的优越感,用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平常心去从事自己的职业,或许才是最明智的选择。2015年的大学生在就业趋势上一方面自主创业持续上升,另一方面“重心下沉”趋势初显,可谓一个良好的转折。
四、结语
总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结构性失业,表现为劳动力供需匹配的一种错位,造成了资源配置的负“熵”。正如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所言,我们面临的第一个矛盾不是劳动力数量问题,主要还是要提高整体劳动力的素质[2]。在多种举措和多重变数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终将成为一个历史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河清.劳动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吴斌.中国劳动力人数四连降预计25年后1/4中国人超65岁[N].南方都市报,2016-01-19.
[3]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2004—200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作者:陈晨 丁福兴 单位:苏州科技大学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关系研究
摘要:
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中国社会的焦点问题。从出口导向型增长加速国内劳动力需求,这必然会影响中国的整体就业形势,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就业状况不容忽视。毕业生仍需面对来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创业不仅可以实现个人理想,但也可以让他们意识到他们的社会价值,发挥自身的优势,从更根本的层面上大学生创业,也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进一步减少就业问题。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创业;关系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接受过大学教育而还未完全走进社会的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代表着最先进的流行文化。大学生代表年轻有活力一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提高大学生就业培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首先,把校内学历教育课堂作为提升教师本领的第一舞台,建立了相互听课、评课制度;其次,建立了教师学习提升的激励、检查、考评制度,激励督促教师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理论、业务知识,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和业务素质;再次是送出去培训、观摩示范课、选派教师及学生代表参加其他高校举办的校园招聘活动;不断充实壮大校外教师师资库,加强创业教育,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使更多劳动者在学习中逐步转变为创业者,有效满足大学生创业愿望,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工作也是高校应该重视的工作内容之一,本文试从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内在逻辑入手,而后分析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关系,最后总结了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具体措施。
1、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内在逻辑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内在逻辑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主创业丰富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二是宏观就业形势给当代大学生自主创业带来了机遇。
1.1自主创业丰富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选择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是政府和大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各方还尝试用各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所有现有的各种各样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大学生就业主要是大学生村官、军队、报考公务员和工人,直接报考研究生,大学生商业计划,西部志愿者项目和特设岗位教师等等。
1.2宏观就业形势给当代大学生自主创业带来了机遇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加,社会和经济发展不能满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这样的情况,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有一定的能力选择自己创业方面可以找到出路,可以为社会减轻就业压力。大学生在学校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使用寒暑假期进行工作实践和创业实践,为毕业后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2、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基本关系分析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基本关系有利于研究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具体措施,笔者认为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的基本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业是解决就业难的重要途径;二是宏观经济趋势要求创业带动就业;三是劳动者具有很强的创业要求。
2.1创业是解决就业难的重要途径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换和调整产业结构,根据科学技术的工作内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使经济增长的速度吸收劳动力的数量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差距。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宏观经济增长不再是扩大就业,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特别是在中国的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模式,高度重视自主创新的工业增长因素。大学生应该更加注重自我的概念创新,为了进一步创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经济增长机制和扩大就业机制。
2.2宏观经济趋势要求
创业带动就业中国的宏观经济趋势已经成为现在很长一段时间,当前中国大型企业的实际发展战略,吸收主要依靠大型企业的发展。然而,中国加入WTO后,面对全球市场的竞争,大型企业开始思考如何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逐步放弃原来的方式,规模经济和低成本的发展,依靠创新来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这种改变发展方式,将不可避免地减少企业吸收就业。
2.3劳动者具有很强的创业要求
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私营企业用户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在吸收就业方面能力非常有限。因此,政府应采取的政策和措施是,鼓励大胆创业的大学生,这样他们就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机遇,进一步缓解和解决就业问题。事实上,是他们愿意出售劳动力,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高估了创业的难度,使许多相对谨慎保守的人选择放弃很多商机,作为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甚至不到百分之一,和相应的比例高达20-30%在发达国家,对于限制劳动者的需求业务有一些障碍。
3、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措施
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促进大学生创业成功,有利于我国大学生整体就业形势,要想促进大学生创业具体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环境;二是建立大学生启动资金贷款基金;三是方便大学生公共服务;四是提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培训服务。
3.1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环境
早在金融危机开始之前,企业家精神提出了家族企业,进一步加快建设城市,这样的背景下,应该努力培养各种业务对象和政策支持和创业平台。但是,只是一个指导性文件,政策和措施为大学生创业没有具体实现,宏观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因此需要进一步改善。
3.2建立大学生启动资金贷款基金
在金钱方面,政府助学贷款支持自主创业指导,设立基金的主要目的是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具体细节的意见,贷款应用程序对象应该是企业法人,并设置一个时间登记地点和遵守的规定相应的税收关系,在此基础上,这一领域将包括高新技术产品、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
3.3方便大学生公共服务
为确保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和商业环境,地区和重要的改善公共服务和支持。程序首先通过登记手续,希望为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开设专门窗口,提供政策咨询服务,有很多优惠措施,如大学生可以优先接受建议,注册大学生创业相关的处理优先级,一个大学生自主创业注册为主等等。
3.4提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培训服务
大学生知识水平较高,但业务和能力并不乐观。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就业和创业战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创业的成功率,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引导大学生就业政策。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中国社会的焦点问题。从出口导向型增长加速国内劳动力需求,这必然会影响中国的整体就业形势,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就业状况不容忽视。大学毕业生在人群中,尽管当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并介绍了很多关于就业和就业政策和措施。与此同时,企业不断创新用人的概念,所有这一切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余洁.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策略探究[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2(2)
[2]杨新莹,王伟静.论经济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3)
[3]任振成.关于我国就业与创业环境的几点思考[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4]刘东菊.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作者:张雷 韩兵兵 单位:北华大学体育学院 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浅析
摘要:
当今社会,教育体制的缺陷和扩招政策的实施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但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却是最大的影响因素。大学毕业意味着“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转变,但这一时期大学生对于社会的了解不够透彻,大部分存在只求高岗位高酬劳,忽视基层低收入的就业心理。只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才能实现从学校向社会的无缝链接。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观;人生价值;就业
“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道出对青年大学生的希望,要求青年大学生既要有“读万卷书的志向”又要有“行万里路的气魄”,同时希望青年大学生能够在提高自身的同时敢担当,擅担当。折射到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就是希望每一位即将成为社会人的青年学生在择业时能够将个人利益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起来。
1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呈现出来的是多元化选择与利益性偏向的结合,是功利主义与金钱至上的倾向。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与西方利益主义价值观的相互碰撞,是市场经济时代带来的就业观的实质性转变,从而通过大学生的毕业选择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功利主义凸显:现如今大学生对于选择何种职业并不是通过理性的判断而作出的决定,而大部分是根据用人单位所能提供的薪金报酬而作出的选择。第二,自我意识觉醒。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自主择业”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过去的安置分配已经不复存在,更多的是大学生自己的选择,从而有利于大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职业,也有利于市场运行的平衡推进,满足了大学生对于个人兴趣和独立选择的需求。第三,公平意识强烈。由于市场机制的运行,竞争成为市场不二的主题,“熟人社会”的现实慢慢显露。在当今社会,人们之间讲究人情面子,“找关系,走后门”的事例处处存在。因此,大学生普遍希望营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第四,创业意识不足。现如今社会所能提供的岗位远远不能满足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巨大的就业压力使得大学生重新考虑自己创业当老板。但是,由于资金的缺乏或经验的欠缺,许多大学生不敢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同时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经济秩序有待改进,导致能够创业的空间很小,因此,创业这一选择对于大学生来说比较困难。
2大学生就业观存在问题的原因
2.1对社会就业形势的误判
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对于社会的就业形势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仍缺乏细致的研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高校扩招计划的实施,中国社会的就业压力变得空前巨大。市场竞争体制的运行使得分配安置的“铁饭碗”打破了,大学生只有选择到就业市场上展示自己的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才能实现就业。同时就业原本就是用人单位和应聘者的相互选择。但这种就业现实并没有使得部分大学生觉醒,而仍然只是一味的追求高职位,高薪金。因此,对就业形势的误判是导致大学生不能合理定位求职方向的主要原因之一。
2.2学校教育理念存在偏差
现如今,大学教育多以课堂教学形式进行,过分的理论传播对于大学生就业来说起到的作用只是知识层面的意义,而缺乏实践的锻炼。面对空前剧烈的竞争形势,通过面试场上的最后关卡才能走向自己理想的岗位,就业实践课程的开设才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人与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已经成为市场的主旋律。对于就业而言,现如今只有大学生通过自己的业务能力争取岗位才是符合市场规律和国家政策的正确做法。但是由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20世纪中后期大学生“包分配”的基本国策的影响,当代中国人思想中仍然保留着“铁饭碗”的岗位认知,对于能进一个稳定岗位安稳一生的生活仍然比较向往。当今大学也同样存在着“找编制,求稳定”的就业教育理念,而这种就业观念的指导只会使大学生失去奋斗拼搏的精神,使他们迷茫在就业的路途中。
2.3家庭教育的缺陷
“家庭的长期影响、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将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品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位老师。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关键。但当前“找关系,花黑钱”“求稳定,怕竞争”是许多家庭灌输给孩子的思想,如此“呵护”和“关心”,往往使得大学生不能向着自己想要就业的方向奋斗,从而打击到大学生们的工作兴趣与热情。因此,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和自主化,一定程度上隐含着被动性和服从性。家庭教育的缺陷使得大学生只能听从父母的“分配”,而这种影响也逐步抹杀了大学生的求职热情。
2.4自身定位不准确
大学生普遍对于自我的认知态度是“我是大学生,本身素质较高,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不愁找不到好工作”。他们在校期间对社会充满憧憬和幻想,对未来职业心怀期待。但当他们步入社会的门槛,走进求职的大门,就会发现自身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差距,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同时,对于大学生择业而言,选择能够将社会需求和个人自身发展相统一的职业更有利于实现个人价值。但是,一些社会价值观念淡化的大学生在择业时更加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忽视了社会价值赋予他的责任,将价值取向放在一种功利主义的位置上。这种这种自身定位的失策,不利于个人在岗位上的持续健康发展。
3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的对策思考
3.1合理分析社会就业形势,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大学生需要具备分析当前就业形势的能力。大学生普遍追求好岗位、高薪金,而忽视了现今社会对于实践经验的重视。但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打击毕业大学生的就业情绪和承受能力。大学生在明确就业形势的情况下,需要针对形势,提高自身能力,适应社会的基本要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更希望聘用一些动手能力强的人才,而不是“高分低能”,工作能力差的大学生。同时,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需要转变自己高标准的就业理念,要树立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的工作观,提高能力,适应环境。
3.2扭转学校就业教育偏差,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学校是一个人人格塑造的地方,是人成长成才的培养地。学校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可谓最为深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有效实施,市场经济步伐的不断推进,中国社会的就业现状已不再是高文凭包分配的年代。各大高校需要转变潜在的鼓励“先编制”再竞争的理念,而是应该促使广大学子树立奋斗拼搏的精神,发扬自己的个性,追寻自己的理想,具备奉献社会的信念,走到西部,支援边疆。
3.3完善家庭就业教育理念,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要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父母的思想观念需转变。父母应该鼓励自己的孩子去社会打拼,学习自我生存的能力,而不是把自己的就业观念强加到孩子的择业理想之上。同时,家庭是大学生创业的最强动力,鼓励大学生创业既是大学生就业的要求,也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良方,更是社会需要大学生和家庭承担的责任。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需要拥有创业的思想准备。家庭作为孩子不懈向强的保证,必须为孩子灌输创业的理念,使大学生们都能保持创业的激情。
3.4自我分析,合理定位,明确就业目标
“我们今天的教育追求实用的,眼前的东西太多,而追求内在的,理想的东西太少。太实用终究无大用。这就是教育的辩证法。”当代大学生普遍对于自身的期望值偏高,对于社会的种种现实了解较少,不能很好的适应和接受来自社会与理想差距的冲击。他们往往忽视了实践能力这项社会最需要的基本素质。所以,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实现就业的最重要环节。只有把握“实力才是竞争的本钱”这一思想观念,才能打赢就业这关键的生存之战。大学生需要细致分析自身存在的特殊优势,认真学习关乎就业择业的重要课程,提升自身素质,找寻自我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点,树立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实现存在的价值。
4结语
总之,当代大学生要合理定位自身优势,结合社会需求,找到自我奋斗的目标,做出更加实际的选择。同时,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环境,大学生需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新式就业观念,从而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旧式就业理念。总之,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结果。他受到社会、学校、家庭、自身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转变现错误就业观念需要各方的努力和协调。大学生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建设者,需要社会为其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思想观念,也需要自身的坚持和奋斗。就业对于现如今的中国社会已经成为稳定和谐的关键,纠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是拯救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根本方略。
参考文献:
[1].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王坤庆.关于精神教育内涵的再思考[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2(01).
作者:马晓燕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五篇:新常态下的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变革不仅会给大学生就业带来新的问题,也将给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分析经济新常态下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深入研究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就业;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出由于经济增速换挡、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动力切换等原因引起的新增就业岗位减少、结构性失业增加、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等新的就业问题。这使原本就不容乐观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更为严峻,对大学生的择业观、就业观必然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研究如何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也更为紧迫。
一、经济新常态下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帮助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将与就业有关的思想理念,通过特定媒介作用于大学生的思想,帮助他们理性认知就业形势,提升思想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成才观。经济新常态与以往不同,突出强调了和谐发展,更多的红利政策将向基层、西部等不发达地区倾斜,而这些地方较之发达城市必将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和创业空间。因此,通过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厘清经济新常态下的就业环境和形势,结合自身优势,选对就业方向,迈出成功就业的第一步。
(二)帮助大学生理性面对挫折,培养健康心态
经济新常态使中国经济发展告别高歌猛进,步入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这在一定时期内会对大学生就业形势产生重大压力。加之大众化教育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基数猛增等问题,大学生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面对未知的未来,难免会产生焦虑、无助、彷徨等负面心理。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既是要避免大学生在象牙塔里把就业环境憧憬为阳春三月,也避免把就业环境想象成数九寒冬,树立正确挫折观,磨炼意志,培养阳光心态,从而使其理性而自信地面对未来。
(三)帮助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抵御不良思潮
经济新常态是我国在认真、全面总结以往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科学提出的新的发展观,而西方一些敌对势力却趁机大事宣扬“中国衰败论”,试图用一些假象或是片面理解以断章取义的方式攻击中国,这对于一部分大学生而言极具迷惑性和误导性。这些大学生很容易受其煽动,被其利用,动摇其社会主义信仰。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将中国的经济前景、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发展战略及国际环境等融会贯通,综合、全面地向同学讲解,可激发爱国主义情怀,激励大学生自觉地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国家理想紧密相连,为早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中国梦的努力奋斗。
(四)帮助大学生树立创新观念,培养创新能力
经济新常态下,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大学生要突破就业瓶颈,决胜职场,激发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是必经之路。但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多数同学对创新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虽有认可,但多为纸上谈兵,缺少实际行动。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和教育的关键。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就业岗位的解析和行业发展趋势的介绍,可倒逼大学生正视创新创业,并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去探索和实践。
二、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并没有单独设置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而是将其作为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或是就业指导课程。学时不足导致教学内容浮于表面,教学流于形式,深度不够,广度不足,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而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在两门课程中同时涉及,不同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缺少统一标准和科学评审,很容易产生教学内容或是重叠或是疏漏等情况,大大削弱了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
(二)教育内容存在滞后性
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确保大学生成功就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帮助学生解读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认知自身优劣势为基础,以树立正确择业观、就业观为目标,这就要求其教育内容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及时将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国家发展的方针政策、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就业信息融入到教学中。经济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由于教材编制、出版等问题,导致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关于经济新常态的产生的原因、内涵、特征以及如何应对等内容涉及较少,从而导致大学生对其认识严重不足。
(三)创新教育重视不足
创新是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驱动力,因此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企业衡量人才的一个必备要素。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企业青睐,赢得良好的就业机会,必须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企业发展的人才。但由于传统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抹杀学生的好奇心;以往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也更多关注如何增强大学生的适应性、职业精神、健康心态等方面,对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不足,使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缺少爆发力。
(四)就业思想政治教育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经济、社会、就业、哲学等多方面知识,这对从事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多数高校都没有建立专职的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相关工作基本是由辅导员、思政课教师担任。繁琐复杂的学生管理事务已经让辅导员自顾不暇,几乎再没有精力和时间开展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政课教师由于专业限制等原因,对经济形势、就业现状了解得不够全面,致使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必然大打折扣。经济新常态是一个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做好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工作建立一支专职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关键更是基础。
三、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考
(一)设置专属课程,建立教学体系
大学生作为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其就业不仅涉及千家万户,更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而大学生能否成功就业,与其思想意识的正误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各高校应该吸取国外高校的教学经验,将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贯穿在整个学校教育全过程中,建立科学、持续的教学体系,设置就业思想政治课课程,给予充足的学时开展教学。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系统的教学帮助学生实现从认知认同-情感认知-行为认知的三个层次建立客观、理性的思维模式,进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成才观。
(二)与时俱进,积极编制校本教材
经济新常态对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出新要求即教学内容要突显“新、全、实”三个特点,“新”强调教学内容要紧跟国家的经济政策、发展战略、就业政策等大政方针;“全”体现的是教学内容要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保等多方面内容,需要360度的综合分析;“实”则要求教学内容要实用,能够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具有指导性。为满足以上要求,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一改以往的教学思路,积极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直接从企业、招聘公司获取教学参考资料,根据本学校学生特点,编写校本教材,这样既可减少由于出版、印刷而引起的滞后问题,又解决大众性教材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三)重视创新思维培养,提升创新能力
中国已经迈入创新2.0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在中华大地掀起的创新创业的高潮。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将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创业能力,树立正确的创业观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并贯穿整个高校教育中。通过创新政策解读,创新案例分析,唤醒创新灵感,激发大学生创新热情,养成善思考、勤思考、乐思考的思维习惯,并赋予大学生关于异想天开,突破常规的勇气和智慧。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水平
经济新常态是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并将成为常态化,所以做好经济新常态的就业指导工作必然离不开一直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结合目前多数高校存在的问题,建设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将高校辅导员作为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通过培训、实习及量化考核等方式,使辅导员逐渐具备从事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和能力。同时通过明确工作职责,规范工作流程,积极使用信息化系统等措施将辅导员从繁杂的琐事中解脱出来,使其更专心、更细心、更耐心地从事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第二,建立全员育人的思想,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就业指导课教师等所有任课教师要肩负其教育责任,以大学生全面的成长成才为目标,以成功就业为基础,将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第三,高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到校担任兼职教师,将用人单位的选聘要求及最新的就业咨询带到学校,以实现学生与企业的无缝对接。经济新常态是我国迈向更高级发展阶段的明确宣示,关于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兴未艾。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培养健康心态,自信、坚定地迎接未来,则需要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张志萍,吕建秋,刘智强.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0(8).
[2]胡天生.以生涯辅导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10(17).
作者:刘丁慧 单位: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