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学习成绩对就业培训的影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当下就业形势严峻,社会飞速发展,特别是在“互联网+”的时代,毕业生的学习能力能否紧跟社会的发展要求也是衡量高校就业质量的指标之一。本文利用SPSS软件选择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将学生在校成绩与就业后获得培训及学习机会两者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
关键词
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其中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向社会输出人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就业制度的变革,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严峻的社会就业形势和高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迫使大学生越来越关注目前的学习对于未来求职就业的影响和意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用人成本在不断增加,在“物联网+”的时代,对企业和个人都提出了共同的要求,即需要不断学习和创新。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人才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经营资源,也是企业一切资源中最为宝贵的财富,正因为如此,目前企业在选人用人的标准不断提高,不仅注重专业型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更关注具有学习能力、团队意识、发展潜力的人才,因此学生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也成为企业单位用人关注的重点之一,而学生在就业选择中也比较倾向于有发展空间的用人单位,注重企业提供的培训及学习机会,以争取更好的发展。
本文对已毕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利用SPSS软件选择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分析学生在校成绩与就业后获得培训与学习机会之间的相关性影响是否显著。基本原理如下:首先提出零假设:H0:两总体均值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H1:两总体均值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即显著性标准值为0.05。当P值小于等于0.05时,拒绝零假设,说明两者相关性显著;当P值大于0.05时,不拒绝零假设,说明两者相关性不显著。
1样本描述
本文的调查对象是南京晓庄学院往届大学本科毕业生,本次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问卷384份,问卷回收率85.3%。
1.1学生在校成绩样本数据描述表1是对被调查对象大学期间成绩的统计,在此做简要说明,笔者用分数来体现成绩,没用GPA即学分绩点是考虑到各高校对学分绩点的折算标准和方法不同,即同一分数不同学校折算成的绩点不同,这样不利于横向比较。本样本中成绩的测算公式是成绩=(课程成绩学分)总学分。
从表1中可以看出,8人即2.1%的被调查对象成绩在65~70分,毕业生成绩在70~75分的31人占8.1%,75~80分130人占33.9%,80~85分的188人占49%,85~90分的27人占7%。
1.2毕业生就业单位样本描述表2是被调查对象就业单位分布情况,其中党政机关40人占10.4%,学校及科研院所151人占39.4%,著名国企或外企47人占12.3%,民营企业97人占25.3%,其余的6人为考研或出国占1.6%,自己创业的15人占3.9%,其他就业类别占7%。
1.3毕业生获得就业培训与学习机会样本描述表3是被调查对象在就业过程中获得培训与学习机会的统计,培训与学习机会非常好的毕业生有80人占20.9%,培训与学习机会较好的有169人占44.2%,培训与学习机会一般的有124人占32.5%,培训与学习机会较差、非常差的分别占1.3%和1%。从此表中可以看出,超过40%的毕业生能够获得较好的培训与学习机会,而培训与学习机会较差的毕业生占被调查对象的2.3%,这个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用人单位和就业者对学习与培训的重视程度。
2学生在校学习成绩对毕业后培训与学习机会的影响分析
表4可以看到学生在校成绩分布,70~75分的有31人,80~85分的有187人,他们在培训与学习机会上的均值差为0.35,表5中P值为0.018小于0.05,那么拒绝H0假设,从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出本样本数据中在校成绩对工作后的培训与学习机会的影响是显著的,即在校成绩好,获得培训与学习机会越多。
3结果与建议
从以上数据分析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本样本数据中学生在校成绩与工作中获得的培训与学习机会之间的相关性影响是显著的,即在校成绩好,获得的企业培训与学习机会越多。可见,在校学习成绩虽然只是一个数字,但是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后在校成绩好的毕业生获得培训与学习机会较多,有利于毕业生根据职场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观念,不断补充新知,学习社会所需的实用知识,帮助自身迅速适应社会的发展。
(1)高校需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笔者在一线从事学生工作十几年,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当前大学生毕业就业时基本上都需要3~6个月的适应期才能达到基本要求,这也说明了大学生就业能力与企业的用人标准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大学毕业生也普遍认为,就业的最大困难就是缺乏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企业要求就业个人一上岗就能立即产生效益,因此,在选人时对工作经验要求较高,这点恰恰是目前大学毕业生缺乏的,因此,高校在进行入学教育和就业指导时,要不断深入企业调研,明确企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及时调整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培训,缩短学生适应社会时间,以最快的速度融入企业,增强学生的竞争力,提高就业质量。
(2)高校需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训练,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存在听指令被动学习的习惯,而在企业发展中,用人单位往往要求员工能够主动地学习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从而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企业带来更好的效益。因此高校在培养人才时,不但要传授专业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方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曹同艳,崔昱,杨璐.奖学金激励效应与就业薪酬的相关性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0.6(10).
[2]王冬.学习绩效的内涵及其评价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8.23(2).
[3]王绍让.基于企业用人标准匹配下的大学生就业力培育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2).
作者:曹同艳 单位:南京晓庄学院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