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启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国外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积极与高校进行合作,为高校提供就业体验活动,这对于大学生将书本与实践相结合,从理想走入现实,脚踏实地地学习和工作,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是十分有益的。国外高校专业设置遵循市场规律,根据市场的要求来培养人才,高校与企业联系较为紧密,订单式培养较多,避免了资源和人才的浪费。
二、国内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确实得到了各级政府、高校和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注,就业政策与就业服务正不断完善,总体上是对毕业生有利的,特别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人事制度壁垒已经打破,市场导向、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也正逐渐完善。但相对国外,还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1.网络建设问题。
网络信息获取渠道不畅,信息准确性、可靠性缺乏保障:建设网络市场的重要前提是需求信息的获得数量与质量,校园网络的推广滞后,企业用人信息的来源渠道有限,一般是企业主动联系学校后用人信息,信息的数量有限,另一方面,摘取的其他网站、报刊的信息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数量的不足,但信息的可靠性降低了,时效性和针对性不强。
2.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问题。
部分高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盲目,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缺乏大学生就业信息的宏观指导和信息预警。如前几年计算机、生命科学等专业人才全面走俏,许多原来没有这些专业的学校纷纷增开这些专业,而原来有这些专业的学校则纷纷扩招,教育投资项目一轰而上,其结果必然导致这些专业的人才相对过剩,给国家、高校和个人都造成了重大浪费。
3.就业指导方面问题。
(1)实际上,很多高校真正专职做就业指导的教师和工作人员数量非常少,很难满足政府文件或大学生的要求。在参加评估时,各校一般将涉及就业工作的人员都列入专职人员,就能够达标了。另一方面,就业指导教师素质良莠不齐,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2)就业经费保障方面:部分高校的就业经费无法达到要求,有的就业经费还要划至二级学院,有些高校的就业经费勉强能够维持日常就业工作的支出,如就业市场的开拓、学校品牌的就业宣传推广,而外出的培训、学习、交流,近几年基本没有系统开展。但从评估角度,各校均会将相关经费算在就业经费中,经费投入没有不合格的。(3)就业指导流于形式,不能引起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够。基本每所高校采取的方式都是临近毕业了才想起帮助毕业生找工作,而不是从大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主动见习、实习及自主创业的观念。
三、启示
1.政府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切实落实各项就业政策。
为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一些政策的操作涉及多个政府部门,落实执行起来有障碍,惠及至毕业生时头绪多,如国家大力提倡毕业生自主创业,并出台了若干优惠政策,但毕业生真正走上创业之路谈何容易,更有一些部门因为种种资格限制,不能为其落实优惠政策,可见国家政策落实的执行力和执行效果还比较差。建议政府成立有效的统筹监督部门,畅通毕业生反映问题的渠道,及时监督、调整、完善就业政策措施,真正将各级政府的政策落到实处。
2.高等学校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努力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力。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全程化、系统化、全面化。由于很多学生的专业是盲目选择的,因此,在学生刚入学时,学校就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其所学专业的具体情况,包括专业课设置、就业情况、考研情况,等等。介绍要注意防止片面化,报喜不报忧,要把本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的优劣势全面地介绍给学生。自我认知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职业规划辅导应着重于就业的心理和心态的辅导。多和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2)建立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人员队伍。一方面以本校现有教师为依托,加强培训,通过国际合作选派教师去国外进修或攻读创业学硕士或博士学位;另一方面,必须使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更加畅通,使高校的教师和学生能够到企业进行进修、搞科研、见习和实习,企业人员可以经常到校内,零距离地与专业教师及学生进行交流。校企之间的合作应该得到高校的充分重视,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实现双赢。
3.企业应积极参与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环节。
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和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人才的培养环节中来,有两方面工作可做:一是企业可根据人才需求情况,积极参与到高校教育教学中来,通过开展“定单式”人才培养等模式,把毕业生入职培训转移到高校进行,利用高校资源,从而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二是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实习、实训的基地,学校以企业需求为依据为企业培养实用型人才,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满足企业自身择优选才的需要,缩短新员工的适应期,实现大学生、企业高校的共赢。
作者:王莉单位:大连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