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职生就业高流动因素探微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学校因素
很久以来,职业学校依然沿袭初中教育的模式,重理论轻技能,片面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没有结合当前的社会实践情况,与社会的需求、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有明显脱节现象。这样使得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进入企业后,无法较快地适应企业的需要,延长了学生的就业适应期,也必然加大毕业生就业后流动的可能性。在学校的师资方面,职业学校的教师多数仍来自师范院校,有着丰富的教育理论,却缺乏我们职业学校所特需的职业技能。教师总量也是缺乏的,特别是“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学生的技能水平不是很好。我们每年走访合作企业,有不少企业表示,职业学校的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有待提升。
对于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来说,即将步入社会去适应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所以对毕业生就业前的指导工作尤为重要。通过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引导学生开拓思路,提高认识,了解社会的就业形势,客观的分析自我条件,掌握科学的求职方法和技巧,从而顺利就业。然而,对于大多数职业学校来说,就业指导工作只是一门类似于德育课的非正式科目,可有可无。即使有的学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也是在学生即将毕业时临时添加的课程,如怎样填写求职信、如何参加面试等。根本没有完整的指导体系,更谈不上全程性的服务体系。学生就业后会遇到很多问题,他们不知如何应对,往往会选择逃避,从而加大了其流动性。
毕业生实习就业的跟踪服务工作不到位。传统的职业教育观念认为只要把学生送到企业去,我们学校就没有责任了,结果导致学生在企业只能依靠自己去适应去打拼,结果那些性格内向或是个性较强的,亦或是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便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和角色,最后不是选择离开就是被单位淘汰。我们学校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很好,我们一直坚持跟踪服务管理一年,而且跟踪人员多数为毕业生的班主任或专业老师,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学生都可以寻求帮助,从很大程度上稳定了学生角色乍换的紧张情绪,提高了学生就业的稳定率。
企业因素
从我们接触的企业来看,正规的企业(不论是中型还是大型)都有着自己的管理理念,特别在招聘员工方面有着完整的计划,不会因为临时缺人而四处奔波。当然,相对于前者,就有一些企业由于订单的增加或企业的扩充而需要大批的员工,这时他们便毫无要求,只为招人。员工刚进企业便要与老员工一样按照企业严格的制度生产和生活。学生刚从学校出来,无论是从身体还是从心理上,他们是需要一定适应期的,不能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
企业的管理制度也对学生的就业稳定有着很大的影响。如企业文化、企业员工的福利制度、企业的管理模式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稳定率。笔者记得很清楚的一个例子,我们有一次回访企业看望学生,有一个学生看到我们哭了,多番询问才告诉我们,他们岗位主管总是用很不文明的语言和他们交流,呵斥批评就如同家常便饭,并且不是一个主管,而是绝大多数的主管对员工都是如此,这说明该企业就是以这种方式在管理。平心而论,即使他们不是家中的宝贝,是不是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呢?更何况他们刚走上工作岗位。我再举一个正面的案例:一家多年合作的企业,他们有职工图书馆,有职工作品展览馆,有绘画的、书法的、雕刻的,等等。该企业还有职工大学,凡是想要进步的员工均可到职工大学参加学习,学业结束后取得高一级的学历文凭,并且企业给报销一半的费用。我们且不谈费用的问题,单单从这个企业的内涵管理来看,他们已经走在行业的前列。
校企合作模式单一,没有实现无缝对接。目前,绝大多数的职业学校都在走校企合作之路,并且也越来越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多为订单培养,输送学生,培训员工等。合作形势较为单一,校企双方的渗透性不强。校企之间的对接应该是无缝的,不仅包含以上模式,还包括更多的双向介入,如学校的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如企业的运作模式,管理制度等,都应该双向渗透,让学生特别是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能提前适应,这样才能减少因不适应而造成地流动。
学生因素
我们职业学校的生源有两种情况,一是平时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上的学生,中考发挥一般或没发挥好,二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一直成绩不好的学生。特别在我们这个地方,外出务工是目前农村劳动力最多的选择,于是留守儿童这个社会问题在我们这儿颇为常见。种种原因使得我们的学生多数家庭并不富裕,理论学习能力较差,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不良……中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在去年之前还只是两年,甚至有些职业学校为了利益将入校1年或是1.5年的学生送到企业,生源的质量加上时间的短暂,如何能培养综合素质较强的毕业生?目标不明确,学习无动力。一直以来就不是老师喜爱、家长表扬的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已习惯被忽视,他们大多没有目标,没有理想,学习更毫无动力。如果我们的老师也同样如义务教育的老师一样仅仅去追求成绩,那我们的学生也必将延续他们得过且过的行为习惯,浑浑噩噩的渡过短短的两年半时间。
就业心理有待调整。笔者曾做过调查,发现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考虑就业单位的第一要素是工资待遇,而不考虑自身的条件,企业的发展等。另外,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特别是农村的孩子,虽然富裕程度一般,但家长的溺爱却甚于城市家庭。所以学生自小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加上学校的安逸生活,一旦去适应稍有劳动强度的工作便显得力不从心。其次,学生的就业心理不成熟,存在盲目从众的现象。比如在选择单位的时候,看别的同学选择哪个单位自己就选择哪个单位,在就业过程中,看到有的同学离开单位,自己也盲目的选择离开。还有部分学生会有那山更比这山高的心理,总认为下一个单位更好,无疑增加了就业后的流动率。
家庭因素
传统的观念一直在影响着学生家长。因为我一直从事招生就业工作,所以和家长接触较多,他们一直对职业学校不认可,认为职业学校毕业生学历低、收入低、工作辛苦……只要有可能,他们宁愿花钱让孩子上普高,而不考虑自己孩子的情况,有的学生被迫读了普通高中,却因力不从心而中途辍学。就此,课题组于今年2月走访了几个合作企业,在和企业的老总或人事主管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在学生就业后不断流动的原因中家庭因素竟也占到了很大的比例。一位人事主管告诉我们,一个员工因为下班晚到站台十多分钟,公司班车开走了,她就大哭了起来,打电话给家长,家长气坏了找到孩子原先的学校大吵,说企业太不人性,第二天便让自己的孩子递了辞职信。还有的家长在接到刚走上岗位的孩子打电话回去说工作辛苦,十分心疼,就说辛苦就别干了,回家吧。其实同样身为父母,我们能理解这些家长的心情,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既不辛苦又能拿到高薪呢?但孩子如果一直在我们的庇护下成长又怎能长大,怎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作为职业学校,不仅要保证毕业生的高就业率,更要保证其稳定率,保证其就业质量。综上所述,造成中职毕业生就业高流动的原因是多元的。
应该辩证而全面的分析成因,找出解决办法,这需要社会、学校、企业、家庭、学生的共同配合和长期努力。这既是中等职业教育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真实体现,也是实现其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
作者:李静单位:江苏省宿豫中等专业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