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职生就业近况与策略探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就业单位企业化
中职教育的定位就是培育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中等专门人才,这就决定了中职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企业。以2006年为例,全国共有中职毕业生348.25万人,其中在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工作的人数占255.04万人,占73.23%。应该看到,中职生不可能不对大学生热衷的公务员,村官等职位不感兴趣,主要是因为受教育程度低,没有参与竞争的机会。
就业稳定性差
中职生由于就业时年龄尚轻,心理还不够成熟,再加上所受教育程度和就业层次较低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中职生对初次就业的单位忠诚度较低,这就导致了中职生很高的离职率,就业稳定性差。当中职毕业生被问到“您期望在目前工作单位的服务年限”时,超过九成学生的中职毕业生回答最多一年。
当前中职生的就业现状
(一)定位不准,期望值过高
首先,就业形势定位不准。很多中职生没有意识到就业环境的恶化,一线蓝领工作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随着国家产业升级,高新技术企业越来越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企业要求高素质劳动者,必然带来劳动者需求总量的减少,与此同时,下岗失业人员和高考扩招产生的大量高校毕业生也涌入求职队伍,庞大的求职队伍与有限的工作岗位必然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如果说中职生对没有技能的农民工而言尚存优势的话,那么在面对高职和本科生时,中职生的优势将消失不见。
其次,能力定位不准确,期望过高。很多中职学生对自己的技能过高估计,不能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中职学校的定位就是一线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技能,但是毕竟技能有限,大部分属于低端的基本技能,有很多工作岗位必须经过培训才能胜任。
而且技工类的职业是需要很强的实践经验的,只有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才能获得精湛的技能,同时才能获得丰厚的待遇。很多刚毕业的中职生过高估计自己的技能,择业时期望过高,难遇理想职业。
(二)中职生就业观念落后
首先,从众就业观。从众就业观是指个体在选择职业时,由于受到群体或舆论的压力,不由自主的趋向于和多数人一致的现象。中职生由于年龄较小,心理还不完全成熟,加上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依赖性强,独立意识差,容易冲动,因此不能很好地给自己定位,更没有能力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结果,在求职时盲目地随大流,人云亦云,不顾客观实际,忽略了择业最为重要的性格、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因素。还有部分同学发现别的同学签约了,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随意找家单位把自己签了,结果入职时才发现“人职不匹”。其次,终身就业观。终身就业观是指学生一次就业就是终身就业,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学生就业时就必须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发展前景、福利待遇、上升空间等等相关因素。在这么多条件的束缚下,毕业生必然变得谨小慎微,要么顾虑太多犹豫不决,错过机遇;要么就是先签一个单位在手,遇到好的再毁约。最后,攀比就业观。攀比就业观是指就业时部分同学因存在攀比心理而不考虑个人的具体情况,盲目签约的现象。攀比就业主要发生在那些嫉妒心强,爱慕虚荣的学生身上。一旦发现身边有同学签约了,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们也会很快签约,而根本不去考虑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等是否与职位相匹配等问题。攀比就业观还容易导致大家都盲目追求大城市、大企业,结果好单位竞争激烈,差单位门庭冷落。
(三)中职生自身素质欠缺
首先,文化素质欠缺。文化素质是中职生成长成才的基础,良好的文化素质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做人、做事。中职教育的定位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首当其冲的就是文化素质,然而,当今很多中职生文化素质欠缺,接人待物没有礼貌,语言表达能力弱,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这种文化欠缺必然导致中职生道德情感淡漠,团队精神欠缺,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情况出现,而这些都是和中职教育目标相背的。其次,专业技能素质欠缺。中职生在文化素质的接收和运用方面都远低于其他学生,因此其就业优势主要表现在专业技能方面。但是由于我国中职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再加上师资力量和学校硬件配套设施等方面的缺乏,导致很多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远远弱于其该有的水平。特别是对数控机床、计算机、电子等专业来说,实践课程的重要性远远高于理论。
(四)结构性失业增加就业压力
所谓的结构性失业主要是指劳动者因知识、技能和观念等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而导致的失业。中国以前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为主,大多数企业技术含量低,生存能力弱,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取竞争优势。由于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密集型产业受到强烈的冲击,企业只有通过裁员和消减招工人数来降低成本。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往往与这些密集型产业挂钩,以保证中职生的就业率。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势必要进行产业升级,这样就会产生人民难以接受的悖论,一方面企业人力资源缺乏,招不到能够适应产生升级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必须裁掉不能适应产业需要的冗员,同时,因为中职院校不可能及时做出专业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因此,结构性失业加剧了中职生的就业压力。
(五)中职生缺乏必备的求职技能
与其说中职生缺乏求职技巧,倒不如说中职生根本就不懂的运用求职技巧。求职技巧之所以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原因是受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因为大部分人一直坚信“酒香不怕巷子深”,觉得只要学好书本知识,掌握该会的技能就可以了,无须理会所谓的求职技巧。学校举办的求职技巧课,也只是流于形式,主要通过讲座和授课方式向学生传授求职技巧,但是一方面受师资力量的限制,很多学校的职业指导老师自己对求职技能都很陌生,讲课时只能照本宣科;另一方面,由于只是口耳相传,缺乏必需的实战演练,因此很难取得成效。求职面试是一件看似简单实则纷繁复杂的事情,如果不懂得应有的求职技巧,的确会让学生无所适从。在这样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社会,求职者必需要掌握“自我推销”的艺术,否则空有一身能耐,也只能负剑空叹了。
(六)中职生就业缺乏劳动保障
中职毕业生就业长效机制是指保证他们充分发挥专业技术特长,立足就业岗位,在专业生产中良性、持续发展职业人生的效能保障运作措施。要想长效机制发挥其应有的效用,不能仅仅依靠用人单位和就业者自己去履行职责,必须要劳动监督部门,政府部门和中职学校等部门联合起来才能确保就业长效机制良性运行。当前中职生的就业现状是中职生直接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关系,加上就业形势的严峻,本就处于就业弱势地位的中职生往往受到不公正的劳动待遇。据教育部的一项调查显示,中职毕业生的劳动关系主要以事实劳动关系为主,其中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率不到15%,即使除了在试用期的毕业生后,仍有58.62%的学生未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中职生就业对策
(一)准确定位,脚踏实地
首先,认清自己。中职生要想准确定位自己,必须先认清自己,明确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就中职教育而言,中职生的优势在于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有一定的技能,对用人单位的薪酬要求不高,但劣势在于文化水平有限,所掌握的技能比较单一、低端。就中职生个人而言,必须要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以及将来愿意从事的职业等等。其次,脚踏实地,从基础做起。目前我国就业形势极为严峻,特别是低端产业的劳动力竞争更为激烈,中职生必须摆正心态,抢抓机遇,遇到合适的岗位就要积极争取,要牢固树立在岗位上学习、历练、发展的思想,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初级劳动者。中职生就业时最为忌讳的就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觉得只有到大城市,大公司才是就业,但是中职教育的定位就是培养初级劳动者,所以不可能一开始就能够走上高端岗位,所以中职生一定要善于自我调节和自我激励,做好立足基层,服务基层的思想准备,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努力进取,勇于克服各种苦难,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二)树立科学的就业观,适应社会需要
首先,合适的就业观。中职生在就业时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准确定位,选择一个自己愿意从事的职业,这样才能将社会利益和个人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同时选择这样的职业可以更大程度的激励自己为之奋斗,也更有发展的空间,所以在择业时,一定不能盲目跟风,攀比斗气,而应该立足于现实,量体裁衣,只有这样才能找到人职匹配的职业。
其次,多次就业观。中职毕业生普遍年龄偏小,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人生的起步阶段,所以不可能实现一次就业终身就业,何况如今社会瞬息万变,多次就业在所难免。中职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很难一次觅到优秀的职业,但是随着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劳动技能的提升,中职生可以选择自己更为理想的职业,也就是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
最后,创业就业观。创业是一个更高层次上的就业,因为它不仅创造了职业,满足了求职者自己的需求,而且向别人提供工作岗位,满足了他人的需求。中职生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占有的资源,把握好创业的时机,关键是要有创业的决心和为之奋斗的激情。
(三)提升文化知识,强化技能,增强竞争力
首先,提升文化知识。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文化知识薄弱,也正因如此他们才选择上中职学校,学习一技之长。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是提高中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方法,是学校生存和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是营造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第二课堂,通过诗歌鉴赏、口语表达等方式来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必须注重文化课程的比重,不能只重视技能教育而忽视了人文教育。
其次,强化技能。过硬的技能是中职生成功就业的根本保证,因为技能是中职生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中职学校可以在提升学生技能下功夫,改进设备,引进师资。实践出真知,要想提高学生的实用技能,必须通过多次反复的训练和技能娴熟的老师从旁指导才能成功。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提供相应的实验场所和实验设备,同时可以聘请企业工厂里的技术人员作为专业课程的指导老师,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的技能,又可以使学生学习的技能接近实际需要,从而为就业打好基础。
(四)积极转型,主动调整,培养新型人才
产业升级和经济危机虽然会造成暂时的就业危机,但是通过分析发现,每次产业升级和经济危机过后经济都会有一个较快的发展过程,这必然导致巨大的就业市场。落后的产业模式在激烈的竞争中和经济危机的影响下,要么进行产业升级,要么破产倒闭,中国以前的经济模式和产业结构已经难以为继,产业升级势在必行。中职学校在经历就业阵痛的同时也要看到机遇,因为产业结构调整必然导致对新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和对失业人员的再培训,而这都必须通过职业教育来完成。中职学校想要抓住产业升级带来的机遇,解决中职生就业面临的窘境,就必须转变办学思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育适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中职学校把能力本位和素质本位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仅能掌握一种技能,从事简单的机器操作,而且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升,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五)加强就业指导,提高求职能力
要想找到合适的职业,仅有专业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尤其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很多中职学校虽然成立了就业指导部门,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职业指导队伍,所以收效甚微,再加上激烈的生源大战,很多中职学校十分重视招生工作,但却忽略了就业指导工作。殊不知,良好的就业是学校招生的根本,是学校得以发展壮大的前提。中职学校应该在学生刚入学时就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奋斗目标,激发学习热情,提升综合素质。职业指导课不仅仅要传授学生选择职业、获得职业、收集、处理招聘信息的方法,更要传授学生如何应对面试,赢得信任,推销自己的技能。特别是面试环节的训练,可以通过开展模拟面试来找出不足,提升技巧。还可以邀请一些企业的领导者,或者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来学校开展讲座,都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六)建立劳动监督机制
首先,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法律监督是最为有效的监督方式,只有有法可依,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们才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中职毕业生在劳资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面对激烈的就业压力时,他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在受到不公平待遇时,只能采取忍气吞声的做法。这就要求政府机关在立法方面为给予保护,完善健全劳动仲裁,劳动争议,劳动诉讼等方面的相关法律。
其次,充分发挥工会职能。工会是保护职工利益的群体组织,但是现在很多企业的工会组织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当职工遇到不公正待遇时,工会难以替职工讨回公道,甚至有的工会已经沦为企业主的附属机构了。工会职能的弱化导致职工对工会的不信任,遇到不公正待遇时只能以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政府机构应该大力扶持工会组织,使其具有独立性,从而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最后,社会监督。社会监督主要包括社团监督、公众监督、舆论监督等等。要想彻底改变中职生的职业环境,单靠政府机关和企业工会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行业协会、社会团体、新闻媒体等全力配合,形成联动机制。同时,中职生自己也要提升素质,提高觉悟,强化自身修养,养成自我监督的习惯,这样必然能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小结
中职生的就业现状的确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解决问题的本质还是提升中职生自身的素质,使中职生能够适应现阶段的企业需求和社会发展,从而使中职生从就业难、就业质量差的窘境中走出来。中职学校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思路,不仅培养学生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素养,全面提升中职生的素质。当然,中职生就业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单靠学校、社会、政府和学生自己哪一方努力都是不可能解决好的,各方必须共同努力,才能帮助中职生走出就业困境。
作者:陈新单位:广西玉林市机电工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