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设计类学生就业建议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相对滞后的课程设置
普通高校中,由于该专业起步相对较晚,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上也只能经验地借鉴其他的学科(工科、理科、文科等)或者是参照其他美术院校的办学模式,依葫芦画瓢,总是跟在别人后面,所得到的方法模式及办学思想适应不了行业需求。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很难适应社会需求,面对竞争强烈的就业市场,缺乏就业自信心,缺少竞争。
1通过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确保就业质量
首先,在课程的设置上要紧贴市场需求,在开好相关专业基础课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让学生在校学得真实,出校干得踏实。其次,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要充分考虑到设计专业的“设计—产品—商品”的特点,形成有专业学术带头人、专业教师、设计公司或与专业相关的企业负责人及设计师等互为补充的师资结构。如时下有的高校推行的“工作室制”、“项目制”等,让学生以助手的身份跟进设计项目,直接参与到项目设计中,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无缝对接,广受欢迎。
2通过以人为本的“本土化”设计锁定就业市场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人们对商品的需求已从过去的实用性向美观、个性方向发展,在现代社会中审美因素更为突出。而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看,消费者的消费偏好与当地的文化传承、消费习惯等密不可分。因此,设计“产品”应突出“本土化”特征,遵循当地的民风习俗。例如:曾经有位来自深圳的某知名设计公司老总在给学生讲案例时,就提到他们单位有个设计师在南方设计的产品很受欢迎,北方一企业闻讯赶紧请他来做设计,可结果却差强人意,原因就是这位南方设计师没有考虑到北方气候干燥,有些材料不适合使用等本土特点。
3通过开展“四年不断线”的社会实践提升就业能力
设计艺术类专业具有天然的实践性,学生能力实用性的训练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真正实现课堂实践化,实践课堂化。一年级进行认知性社会实践,认知自己、认知社会;二年级进行体验性社会实践,体验专业、体验行情;三年级进行专业性社会实践,要求所有学生必须进行“对口”专业实习,将“学生”产品提前投放市场,尽快实现与用人单位的相互了解,实现从“准就业”到“正式就业”的顺利过渡;四年级进行“真题真做”的毕业设计,让学生直接参与设计,进行实弹演习,实现从“准设计师”到“设计师”的完美蜕变。
4通过开设个性化的职业规划保持就业激情
设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自由写生”生活,决定了这类学生思想更“自由”,更“随性”。如何保持其“异想天开”的创意个性和规范的大学生活及社会认同之间的平衡,“职业发展教育课”的开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培养学生认清自我、厘清目标的同时,让学生学会向新媒体学习,关注相关论坛;向“大师”学习,研究适合自己喜好和潜力的设计风格;向市场学习,多走多看多思,不能关着门搞设计。
真抓区域协同发展机遇
服务社会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能,高校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四十条中明确指出,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提高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面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京津冀”“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原经济区”等),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势不可挡。首先,高校就业服务机构要加强与周边区域企业的交流,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信息与指导,扩大择业范围。其次,高校应因势而为通过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为学生打造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目标,把个人追求转化为推动区域经济建设的实际行动,努力成为带头兵和先行者最终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作者:晏玉珍单位: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