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聋人大学就业问题剖析与建议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薪酬、待遇低
聋人大学生的的工资收入总体水平较低。调查显示:一般来说,不管在何种类型企业,他们的工资收入在本单位都属于最低层次。首先,从管理学角度看,企业家作为“经济人”,追求最大限度的经济利润,他们希望所有工作人员通过严格管理、甚至强施威压来实现最大限度的工作任务或者目标。企业家们更看重“员工为企业创造多少效益”,本着效益与收入成正比的原则设定薪酬体系。但是,聋人大学生自身的缺陷,短期内影响甚至制约他们专业能力的发挥;此外,基于个体歧视,部分企业领导认为他们沟通有障碍,影响工作效率、工作能力,给个差不多的岗位工作就行了,基本也不会给聋人毕业生订太大的工作任务和目标。
就业岗位层次低
根据对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2009-2011届毕业生的调查、统计,聋人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一般是私营企业占的比例比较大在95%左右的比例,福利性企业、国营企业占3%左右,三资企业不到2%的比例。从岗位类别来说,专业都比较对口、从事的都是和本专业相关的软件开发或者服装设计类岗位,一般从最基础岗位做起,此外,由于个体歧视,认为他们毕竟劳动能力有限,所以大多常常被遗忘在角落,岗位晋升空间很小,企业更不会为其量身定制职业发展规划,不会考虑作为一个特殊员工个体的长久发展。这种状况一定程度上,影响聋人毕业生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甚至自身专业潜能的发挥。
聋人大学生就业的制约因素
(一)内部因素
1.聋人大学生自身特点———语言沟通是最大障碍
聋人大学生最缺的就是语言,他们没有办法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灵感、创意,没有办法通过语言与领导、同事进行有效或者高效率的沟通。由于沟通障碍,他们自身对周围环境的敏感力、洞察力、感知力相对而言较健听人群低。所以,进入企业工作,聋人大学生在接受和传达工作指令上存在障碍,融入群体速度慢,团队合作能力不强。据用人单位反映聋人大学生生理上的障碍“影响工作效率”,因此即使有减免税费的政策吸引,企业往往倾向于雇佣肢残大学生,而不愿意雇佣聋人毕业生,这使得聋人毕业生的就业越发的困难。
2.社会认知与自身的就业期望
由于沟通的障碍导致社会认知能力低,所以绝大多数聋人毕业生,不了解社会、非常的理想化、非常的单纯。很多聋人大学生觉得,上了大学,受了高等教育,应该找个待遇不错,工作环境舒心且有发展前景的工作。所以很多聋人毕业生自身就业期望非常高,笔者所在学校,聋人工学院毕业生前来咨询,被问及就业地区,几乎二线城市不去,薪酬待遇要求月薪在3000-5000元,他们全然不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普通大学毕业生卖猪肉属于很正常的现象,一些低级的蓝领工作岗位,几乎不被大多数聋人毕业生接受。部分家长也对孩子的预期非常高,有的找到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要求为孩子推荐和健听孩子一样岗位的工作,不要把他们当做特殊群体,他们更希望孩子交健听大学生做男、女朋友;但是,真正找到工作后,家长又希望孩子作为特殊群体,应给与照顾,家长自身其实处于一个两难的矛盾的、尴尬境地。他们的这种预期,也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求职择业倾向。
3.自身的能力与综合素质
据调查,聋人大学生的致聋时间多为0-3岁,正是人类认知世界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刻,在这一时期聋儿听力障碍会使认知的形成产生遮断,影响了图式、同化、顺应的过程,直接阻碍了认知过程的发展,严重阻碍了聋生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想象力的形成。由于先天的不足,所以聋人毕业生大多数即便经过高等教育,他们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相对也不强,知识面相对较狭窄,对新技能、新知识的学习接受能力相对不是很快。除此以外,聋人大学生自身的性格、职业素质也是影响其就业的重要因素,相比较而言,聋人大学生在求职心理上处于弱势:对于应聘的岗位缺乏正确的认知,对于求职的坎坷缺乏心理准备,抗挫折能力差,容易消极逃避或者盲目自大,工作中缺少奉献精神、工作压力大时更容易愤怒、暴躁。
(二)外部因素
1.社会与家庭
从社会角度而言,对聋人毕业生的就业歧视还是普遍存在的,甚至是排斥的。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现状看,私营企业是大学生包括聋人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然而我国的私营企业目前大多数处于低端产业链,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的发展层次、规模相对而言不是很高,在没有国家关于聋人大学生相关就业支持体系建立的情况下,对残疾大学生的接纳基本也是出于“政策保护”或者“社会效益”的角度。正如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在没有实现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时,是不可能越级追求“自我实现”的,所以,我国目前大多数私营企业的发展没有达到把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真正的社会效益作为自己的经营目标的一部分,就不可能同等条件下“敞开心扉”地接纳残疾毕业生就业。从家庭角度看,聋人作为特殊人群,其各方面能力较差,家庭依然是他们生活的出发点和归宿,从家庭里获得的支持仍然是最主要的。但是,个别家长对孩子的保护过多,认为孩子本身就身体有缺陷,更或者孩子的耳聋是由于后天因素引起的更觉得愧对孩子,所以恨不得包办孩子的一切,倾其所有给孩子相对好点的一切,替孩子来咨询、替孩子投简历、和孩子一起面试,但恰恰忽略了孩子自身能力的培养,有点舍本逐末,孩子的就业力更差了。
2.学校的教育与培养
我国现阶段的特殊教育水平远远落后于普通教育,聋人大学生教育往往采取的是单独编班,单独授课,和普通大学生教育采用不同标准,使用不同教材,对同等教育层次的聋人的要求也比听人低很多,从而导致聋人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其次,高校中,聋人大学生的就业服务支持体系也不是很完善,聋人作为学校中特殊的一个人群往往在接受教育过程中被独立出来,但是在其他附加教育或者服务中又被忽略,比如:很多高校没有专门的聋生就业服务中心,校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往往没有专门了解聋生特点的懂手语的就业指导老师;校级名家讲座、沙龙等活动往往没有手语翻译或者实时字幕,这样很多聋生被剥夺了开阔视野、提高知识积累的机会,导致聋生实质上依旧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不利于他们自己素质的提高。
解决聋人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一)政府层面
政府完善残疾人就业的相关政策、法规,引导、监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我国必须积极地制定与完善残疾人就业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某种类型、某种规模的企业接纳某种残疾人的比例数,同时国家给予接纳一定数量残疾人的企业配备需要的就业支持系统:手语翻译或者实时字母、手语学习网络课堂等,对于没有接纳残疾人就业、未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需缴纳“残疾人就业基金”来支持残疾人就业。其次,在执法层面上,应当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机制,成立专门的机构,比如授权委托中残联,每年定期对企业里的残疾人工作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于落实不到位的企业,中残联可以上报相关执法部门,由执法部门给予一定数额的罚金,并将罚金列入“残疾人就业基金”。最后,成立聋人就业协会,各省、直辖市成立分会,每年根据各省状况,定期举办聋人职业素质培训或者技能培训等,使已经就业的聋人大学生能够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爱岗敬业、紧跟时代步伐、企业需求,挖掘并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学校层面
1.高校要加强对聋人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支持借鉴美国对高校聋人毕业生的就业支持与服务,培养专业的手语翻译,为聋人毕业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服务。首先,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可配备一定数量的手语翻译人员专门从事聋人毕业生的就业研究及为聋人毕业生开辟实习基地、就业市场并提供就业咨询和指导。从聋生刚一入学,为他们开设“新生适应课程”纳入学分,让聋生较早的认知大学、了解就业、职业。校内学生会、社团等必须吸纳一定得聋人大学生,使他们能加入第二课堂活动,融和进健听大学生的世界中。大二、大三年级联系实习单位,一方面让聋生有机会理论联系实际,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增强聋生社会认知力,开拓视野。聋生进入实习单位,教师必须跟进,及时为企业配备翻译,向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聋生的特点,及与聋生沟通的技巧。此外,高校对聋人大学生毕业1-2年内可以尝试“召回”,这一前提是,学校必须成立专门就业服务机构,跟踪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如在跟踪过程中,企业提出毕业生在某方面存在知识、技能或者自身素质上的严重不足,可以“召回”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针对性的再学习、再教育,经历过一段工作历练的聋人大学生此时会对工作、生活、学习有一个新的认识,他们会更珍惜“召回”后的再教育、会努力为下一步的工作打好基础。
2.探索改革高校聋人教育的模式全纳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之一,全纳教育通过增加学习、文化和社区参与,减少教育系统内外的排斥,应对所有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在高等特殊教育中推行全纳教育现在全国正在探索过程中。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从2005年开始,连续5年通过鼓励聋人大学生在其他学院辅修第二学位的做法开展全纳教育的探索,仅2008年进入第二学位专业随班就读的学生数为20人,2009年已确定26人,占毕业生总数的30-40%。此模式目前还在探索实践中,期待后期将有新的突破,能为各兄弟院校提供借鉴。
3.紧跟经济发展,探索就业模式———鼓励倡导聋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已经成为大学生今后就业的一个方向,根据聋生自身的特点,针对性的开展创业培训、模拟实训,鼓励倡导聋生自主创业,笔者认为不失为一个好的就业模式。随着网络经济如火如荼的发展,网购几乎成为每个人每月或者每周甚至每天必做的“工作”,开个网店,对聋生来说也是个不错的选择,网络的“旺旺”沟通,恰好避免了语言沟通的障碍;参加创业大赛,发挥聋生的思维优势,比如进行艺术设计、服装类设计等,通过大赛进行成果转化,也是个很好的创业途径。因此学校可以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上下功夫,通过结合社会各种力量,进行政府资助性质的模拟实训,帮助、鼓励、引导聋生自主创业、就业。
作者:刘晓艳李强单位:天津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