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加工贸易模式及发展前景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我国加工贸易的跨越式发展源于改革开放和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改革开放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建设资金、技术、原材料等紧缺。出口商品缺乏高质量的品牌和国际市场的认同,出口创汇能力低下,亟待以发展加工贸易来扩大出口。随着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换加快,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将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梯度转移,以保护本国环境、降低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成熟,使跨国产业的形成成为可能,大量外资涌入中国开展加工贸易。30多年来,我国的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16.7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10535.9亿美元,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扩大就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出口竞争力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加工贸易的模式加工贸易是指经营企业进口全部或者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经加工或者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来料加工是指全部或者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由境外企业提供,经营企业不需要付汇进口,按照境外企业的要求进行加工或者装配,只收取加工费,制成品由境外企业销售的经营活动。其特点是进出口是同一客商,经营企业不支付外汇、不负责销售成品、不参与利润分配、不承担风险,只赚加工费。进料加工,是指进口全部或者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由经营企业付汇进口,制成品由经营企业外销出口的经营活动。其特点是经营企业支付外汇、自行成产、自行销售、自负盈亏、自担风险。
我国学者傅钧文、沈玉良、孙楚仁、徐美娜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我国加工贸易的存在模式。傅钧文从加工贸易在东道国的产业链和外资作用的角度,比较了日本国内产业链完整的内资型加工贸易和韩国国内产业链部分完整的内资型加工贸易模式,认为中国的加工贸易属于国内产业链残缺的外资型加工贸易,原因是中国的加工贸易主体大部分是外商投资企业,中国加工贸易的进出口绝大部分是工业制成品,而这其中大部分是对进口的国外工业制成品的简单加工和最终组装,能够体现高科技和增值含量的产业链大部分在国外。沈玉良、孙楚仁、徐美娜受Feenstra和Hanson运用合约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加工贸易生产控制问题的启示,经过大量调研,从生产控制方式(所有权和采购权等)出发,研究了我国加工贸易的存在模式,一是外资独占的进料加工贸易方式,集中在苏州、上海、无锡、深圳、广州、天津、青岛和烟台等地,主要集中在出口加工区,以中低端加工制造为主。二是以贸易商、贴牌商为主的来料加工贸易方式,仅在广东东莞存在,其外方控制者主要是我国香港中小贸易商和为品牌制造商提供贴牌的中外资企业;在顺德、惠州、中山、威海、浙江和上海的工业园区,亦存在着大量的来料加工,但都有别于广东东莞。三是以民营企业为主的进料加工贸易方式,以福建晋江为代表,在浙江和苏南地区普遍存在,大部分是贴牌生产,名义上是外资企业,实际上是为了获得外资企业优惠政策而在中国香港设立后再投资中国内地的中资企业,因而能够控制整个产业价值链。
周边国家加工贸易发展趋势日本的对外加工装配业务开展较早,在政府鼓励之下,随着质量和服务享誉全球发生了质的飞跃,摈弃了劳动密集型的轻纺产品的加工,主要从事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波音飞机机身等产品的委托加工,并积极到海外投资建厂。1985年日元升值后,日本政府积极引导其加工贸易步入“向国际发展的时代”,日本的企业在设法适应一些亚洲国家的国产化政策的同时,扩充和强化其在亚洲地区的加工装配生产,加工装配产品向中高档转移,由音响向高技术含量的彩电和录音机转移,由民用电器向办公用复印机、传真机等转移。同时,积极构筑亚洲加工网路,形成了“日本的电子厂家,以新加坡组装工厂为核心,采用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加工企业提供的零部件”的新型加工贸易方式。日本这种“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加工贸易发展模式,对亚洲地区的加工贸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韩国的加工贸易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以纺织、成衣、制鞋和木材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为主。20世纪70年代,加工贸易的重点转到了钢铁、造船、汽车、电子、石油化工、金属加工和橡胶行业,在韩国出口中占据了较大比重。20世纪80年代,出口加工贸易失去竞争优势,韩国企业开始到中国和东南亚等地开展委托加工,再将成品或半成品返销国内或出口到第三国。
新加坡政府于1967年颁布了“豁免所得税(经济扩展奖励)法案”,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业,当时主要集中在纺织品、服装、食品、塑料、皮革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外国直接投资所占比重较大。20世纪70年代末,新加坡的加工贸易逐步转向飞机部件、自动化器材、电子器材及配件、通讯设备和医疗设备等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品。20世纪90年代后,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进行研发合作,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加工贸易出口的主要产品。我国台湾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大力扶植纺织工业的加工贸易,七八十年代将重点转向机械、电子、资讯等技术密集型工业,90年代后,我国台湾以IT产业为主的高科技生产加工走在世界前列,信息产业和半导体产业产值分别跃居世界第三和第四位,其半导体集成电路生产技术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台湾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加工生产基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加工贸易产业均经历了从简单加工装配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向重化工业领域的资本密集型工业的转型,再向以IT为核心的知识密集型工业升级的道路,生产职能在整个经济活动中逐步降低,研发、设计、物流配送等服务性职能上升,总部经济得以快速发展。我国加工贸易模式的发展趋势
(一)我国加工贸易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加工贸易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的增加做出了突出贡献,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弊端越发地显现出来,大部分拥有自主经营权的企业仅做贴牌生产,技术含量低,对加工能力要求不高,产品附加值也低,处于国际产业的低端;少数外资加工贸易企业掌握专利、品牌,把持着高端加工贸易。如广东的电子产品就是为港澳台电子工业进行加工装配,甚至是简单的加工装配。我国加工贸易产品向科研、产品设计、制造、销售、运输、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发展,延长产业链条的道路仍很艰难。从要素禀赋上看,我国的加工贸易原有的劳动力优势正在逐步丧失,我国的人口结构和劳动力供需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劳动力成本上升,有些地区出现了用工荒,再加上周边国家劳动力优势的凸显,导致大批跨国企业将代工订单转向成本更低的越南、缅甸和印度等地。从加工产品上看,虽然近几年各地区在大力扶植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但是仍存在着主要技术和工序在国外或被外商掌握等问题,如电冰箱包括压缩机在内的主要进口部件约占其总成本的40%,激光打印机中的激光发生器和硒鼓等关键部件也都来自国外。2010年以来,原材料成本不断攀升,中小民营加工贸易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未得到妥善解决,我国的加工贸易发展可谓举步维艰。
2010年以来,世界经济呈现缓慢复苏态势,但内生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发达国家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大环境下,合作动力明显不足;面对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其推动企业全球化的意识有所下降。据联合国的报告,2009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锐减39%,从2008年的1.7万亿美元降至1.04万亿美元。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受到重创,一系列突发事件,增加了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目前,引领世界经济振兴的新增长点仍未出现,全球经济仍处于寻求新的转型和稳定增长的过程中。这必将对我国的加工贸易模式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外贸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高转变,从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赋予了我国加工贸易模式发展新的内涵。2011年8月2日,商务部、海关总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三部委联合《关于建设珠江三角洲地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包括创新加工贸易管理模式、优化加工贸易产业布局、加快加工贸易模式转化、促进加工贸易延长产业链、加强转型升级融资保险支持、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拓展内销内涵等13项措施,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加工贸易的持续发展。
(二)我国加工贸易模式的发展趋势
2008年广东省就针对珠江三角地区的资源环境、土地状况以及加工贸易的存在模式战略性地提出了“腾笼换鸟”政策,不巧的是当年爆发了金融危机,广东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也就未形成大气候。这次商务部等三部委联合提出建设示范区,定会加速广东的“腾笼换鸟”的进程。商务部陈德铭部长提出,通过政府的推动和帮助,使广东的加工贸易从一般的来料加工、进料加工向两端延伸:一端是往研发延伸,另一端是往营销延伸。随着广东加工贸易发展“软环境”的不断改善,以东莞为代表的“贴牌”来料加工贸易企业,将改变中外资模式,转型为独资企业,继而走上自有品牌的发展道路。
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中以中低端加工制造为主的外商独资企业,掌握着企业的控制权,甚至以指定国家、指定企业的方式控制着整个价值链,以企业内交易或跨国公司之间的契约贸易为背景,加工贸易完全取决于要素禀赋因素,因而较难实现加工贸易升级。但是,随着我国环保政策的不断完善,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等要素禀赋因素的变化,这些加工贸易企业将会重新考虑其在全球加工制造的分布,将中低端加工制造转向它国。民营企业加工贸易将是带动我国加工贸易升级的主力军。以福建晋江民营企业为代表的加工贸易企业,一小部分做到了内外贸一体化,注重研发和品牌建设,外包一部分制造业,在国内外均打出了自己的品牌,企业发展良好。还有一部分被称作“名义外资企业”的民营加工企业,虽然能够控制整个产业价值链,但是大部分还是为外国品牌做贴牌生产,一般都是品牌制造商掌握采购权,加工企业不重视研发,缺乏长远发展战略。随着资本积聚和知识能力的积累,这类加工企业会逐步意识到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从贴牌转向发展自有品牌,致力于新产品的开发、设计和产品的营销,延长产业链。还有一类高技术民营加工贸易企业,自己有专利、有品牌,它们会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向产业链的中高端发展;也可以借鉴我国台湾经验,大力发展生产技术,使其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或者学习日本“走出去”,在人力、财力、技术和管理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大胆走出去,创建“中国的厂家,以某国组装工厂为核心,采用某国的加工企业提供的零部件”的新型加工贸易方式。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创新加工贸易监管模式,在吸取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中国实际出发,综合发展出口加工区,对加工贸易实行封闭管理。随着各地出口加工区加工贸易和保税物流功能的完善,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将逐步走进出口加工区,享受出口加工区的优惠政策和更加有效的运行环境,继续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的增长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