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结构调动中加工贸易发展方向范文

结构调动中加工贸易发展方向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结构调动中加工贸易发展方向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结构调动中加工贸易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的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外贸出口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据统计,我国的加工贸易从1978年的2.35亿美元,增至2001年的1474.5亿美元,增长了627倍。但是,1998年以来,主要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之进口关锐调整和国家实施进一步规范加工贸易的一些政策措施,使加工贸易持续低迷,前景并不乐观。在加工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我国的加工贸易在产业主体、产业转移环节以及产业转移重点等方面明显具有传统加工贸易特点。其中相当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总体发展水平较低,部分产品加工程度不高,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低,特别是一些项目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这些都将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一、加工贸易在我国各产业结构中的弊端

加工贸易,通常是指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贸易方式,即从国外进口原材料或零部件,在国内进行加工装配,产成品出口到国际市场。加工贸易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是我国利用外资的重要形式。

(一)引进技术质量不高,产品增值率低我国的加工贸易,特别是在来料加工,外商企业完全掌握市场和销售渠道,严密控制关键技术,把技术和产品的开发能力大多留在境外,而中方只参与简单的加工装配环节。中国境内的加工环节多属于产品加工装配的边际环节,在整个产品的增值链条中只占小部分。据统计,外商投资企业从事加工贸易的增值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低于国有企业的增值率。这种只重进出口,不重加工效益的外商投资企业的进人,会造成生产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延缓了整个加工贸易的升级和提高,从而延缓了加工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带动作用。

(二)与上游产业关联度小,贸易波及效果差我国目前所开展的加工贸易,不仅技术含量低,而且中间投人品没有实现国内替代,而主要依靠进口,加工贸易通常只是个别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一种贸易方式,即使具有一定的贸易规模,也主要局限于本企业和少数相关企业。整体规模的扩大对其他企业和地区的辐射作用不大。因而,加工贸易的发展就不能给国内企业发展带来新的市场,也就很难通过加工贸易带动相关工业发展以实现产业结构的改善与升级。另一方面,我国政策鼓励外商投资于劳动密集型等下游产业,对上游产业的关心不够,造成产业结构向下游产业倾斜,客观上造成了加工贸易的产业关联度不大。

(三)出口加工贸易技术溢出效果差在我国的出口加工贸易中,出口加工区的外资企业为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不得不将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方法和工业技能传授给雇佣的当地居民,因而使发展中国家能从出口加工区获得额外利益。但是,跨国公司往往把次要的价值链放在发展中国家,进人出口加工区的技术含量并不高,并且有些面临淘汰,尽管这些技术同设区国同类行业的生产技术相比仍然领先,但已不可能促进设区国的总体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且,跨国公司的交易往往在企业内部进行,一般都尽可能避免同设区国经济发生直接联系,不愿将关键技术和生产技能进行转移。东道国大多管理技术水平不高,接受技术转让的能力有限。由此可见,出口加工区技术溢出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二、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针对我国当前传统加工贸易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端,中央提出“走出去”战略。实现“走出去”战略的途径很多,但从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来看,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境外加工贸易将是主要方式。

(一)避免重复建设,节约社会资源针对我国目前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我国应走一条存量盘活与增量相结合的道路。存量盘活主要解决生产能力过剩和大量闲置,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盘活资本存量,积极推动境外加工贸易的发展,把产品价值链较低的一部分放在境外,能够避免国内重复的低劳动建设,能够把节约的社会资源放在增值链较高的那一部分建设中,实现资源合理化利用,消除经济中的瓶颈制约,从而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二)发挥比较优势,带动设备、技术出口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低工资的比较优势。但是一个行业的竞争优势一般很难在一国长久保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人提高,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这种竞争优势就会转向水平更低的国家。另一方面,我国已进人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的新时期,已涌现了不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和在世界市场上具有竞争能力的产品及一批素质良好的企业。由这些企业掌握的成熟技术具备了向国外转移的条件,是我国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的技术基础。对于这些我国已经属世界领先地位的技术,完全可依据比较优势外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积极利用这些国家低廉的劳动力市场和丰富资源发展本国经济。而对这些技术经过引进,消化吸收和改进创新,也正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所需要的。我国企业应该积极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时机,在开放的经济中利用别国有利的资源为我所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高国内产业的产品科技含量,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一部分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且具市场潜力的国家和地区转移,有利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利于为境外加工贸易的开拓提供优越的环境。

(三)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配置和产业调整经济全球化极大地增强了资源的流动性,创造了资源有效配置的可能和机会。要想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受益,就要有驾驭资源跨国流动和配置能力。生产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内容,从根本上决定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向和力度。境外生产形成的庞大的全球生产经营网络,已逐步替代了传统的出口贸易,全球生产经营网络使企业不再受到国界的限制,利用全球资源捕捉商机,从而具备从全球各个角落吸取发展能量的能力。国际直接投资是实现生产全球化的主渠道。我们要扩大利用外资的领域和规模,积极吸收服务,营销等领域的资本,拓展发展空间,转移长线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国际分工是生产全球化的直接基础。企业通过跨国投资,在境外组建各种分支机构,来担负不同环节的生产任务,把分布在不同国家的生产分工掌握在自己手中,组织全球分工与协作的企业,以自己直接从事的少量生产环节为基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居于主动。我国企业要逐步形成核心竞争力,避免陷人主要从事低附加值的业务,始终处在国际分工较低层次的“低附加值陷阱”中,必须走出去,拓展企业内部的国际分工。

三、促进加工贸易发展的措施

针对我国开展境内外加工贸易的现状,有人提出要取消境内加工贸易。在此,笔者认为,我国目前还不是资本输出国,不具备大规模对外投资的能力,境外加工贸易还只是处于探索阶段,只是带动出口的一个新的起步。过早取消加工贸易,在短期内势必会造成出口贸易额的减少,引起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因此,我国政府应采取一定的措施与手段,尽量完善传统的加工贸易,走一条境内加工贸易与境外加工贸易相结合的道路。

(一)实现加工贸易投入品本地化。加工贸易对外商来说可以降低采购成本,对我国来说可以带动上游工业品的生产和出口,延长产品链,提高加工深度,带动产业升级。因此加工贸易中间投人品本地化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我国基础产业(包括机械、电子、化工等行业)的基础材料、原器件等生产发展滞后是一个长期未得到解决的问题。而价格、投资、税收等政策几乎都是向下游倾斜的。因此,不从根本上扭转对中间品的歧视政策,就难以实现加工贸易中间投人品的进口替代。有关部门应对现行政策法规进行清理,对不利于加工贸易企业在国内采购材料的规章加以修订。

(二)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与传统产业的梯度转移不同,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出现跨越式转移,促进了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兴起。这种背景使得我国加工贸易面临两大机遇:一是沿海地区承接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转移的高新技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二是内地有条件的地区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可以承接沿海地区转移出来的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提高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的程度。我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必将大大加速我国产业结构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因此,有必要选择开放式发展模式,大幅度降低以信息技术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关税,参加WTO信息技术产品协议,同时借鉴国外科技工业园的经验,将有条件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创办成规范的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加工区,从而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突破产生强大的示范效应。

(三)加强对境外加工贸易的风险管理。目前,我国境外加工贸易主要是境外带料加工,这种方式是典型的跨国直接投资,其核心是我国企业将成熟技术和现有设备向海外转移,从而带动国产零配件、原材料和半成品的大量出口。海外直接投资总是伴随着一揽子资源的转移,投资金额大,风险高,特别是在非洲地区。因此,国内企业在做好市场容量、产品定位、竞争趋势等经济技术分析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投资的国际保护。

(四)加强对境外加工贸易的信货管理。各商业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要高度重视境外加工贸易业务在扩大出口、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积极作用,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外贸政策的需要,在切实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对国家确定的境外加工贸易给予积极支持,促进境外加工贸易业务的发展。对境外加工贸易业务的信贷支持重点是我国在设备、技术上有较强优势的轻工、纺织、家用电器等机械电子及服装加工等行业贷款银行要加强和改进服务、积极探索和完善服务方式和手段,加强对贷款的监督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