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绩效评价范文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绩效评价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绩效评价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绩效评价

广东是国内开展加工贸易最早、加工贸易规模最大的省份,加工贸易已经成为广东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它使广东长期占据着全国各省份经济总量、对外贸易额、引进外资额等多项经济指标的榜首位置。2010年广东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为4460.8亿美元,占广东进出口总值的57%。可以看出,加工贸易是广东省经济发展的助力。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加工贸易已成为广东外向型经济的主体。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广东发展加工贸易的传统优势在弱化,广东省加工贸易的发展出现困境,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广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存在契待改进的地方。

一、广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内外环境

1.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内部压力

首先,广东省加工贸易发展已经出现无地可用的状态,这是因为广东省加工贸易产业相对集中在产业链的组装生产环节,对土地、劳动力、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比较高,而产业布局又集中在相对狭小的小珠江三角洲区域,另外,近年来广东省能源短缺,劳动力无限供给状况也已悄悄发生实质性改变,劳动力短缺和工资成本上涨使得以获取微薄利润的加工贸易企业生产经营难以维系。2010年,“用工荒”冲击华南和东南地区,广东省各企业纷纷出现招工难的困境,对此,广东省加工贸易企业,特别是投资在“珠三角”地区的加工贸易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只能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走品牌优势,而非人力优势,进而提高利润空间。其次,现今“长三角”地区凭借着其良好地理、产业、技术、人才优势已经对“珠三角”地区形成了强劲的竞争压力。“长三角”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超过“珠三角”。2011年1~3月“珠三角”外贸进出口总值为1933亿美元,而“长三角”对应的数字为2731.52亿美元。同期“长三角”的出口为1486.64亿美元,“珠三角”的出口为1100.1亿美元;“长三角”进口1244.88亿美元,“珠三角”则为832.9亿美元。如果加工贸易产业不能顺利实现转型升级,加工贸易“草根”经济的特性将使广东经济“空心化”的可能性极大增强。

2.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具备良好的外部机遇

为了更好的获取利润,和应对新的国际分工形式,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策略有了新的变化。它们将部分高端产业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对不同的生产环节、分销网络、供应链管理以及研发、运营中心开始在全球范围内重新进行配置,产业转移的结构开始出现知识化倾向。首先,随着跨国公司在空间上把不同的生产环节或工序分配到具有不同比较优势的地区,建立起公司内部的研发、生产和分销系统的全球产业体系,使企业内分工转化为国际分工。其次,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开始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其中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保险、旅游和咨询等服务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信息、电子产业)转变成为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

二、广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绩效分析

1.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取得的成绩

广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型;二是从纯粹的贴牌生产向委托设计生产、自主品牌生产转型;三是加工贸易主体向多元化的转变;四是加工贸易产业链的延伸。1998~2000年间,广东省的进出口走的是低端产品,所创收益是依赖于本地的劳动力优势。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中塑料,橡胶及其制品,纺织原料及其纺织制品,贱金属及其制品,占进出口的较大份额。当时广东省的高新产业技术含量不高,技术进步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仅为40%;R&D经费占GDP的比重仅为0.3%,工业八大支柱产业中属于技术密集型产品部门的产出仅占支柱产业部门的30.1%,占全部工业总产出的20.1%,整个工业类型还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由于受到人力、财力、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在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梗阻”。自从广东省开始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之后,广东省加工贸易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第一,要素密集度的转变。从2000年开始,广东省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渐渐的以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为主,2000年,广东省的进出口总额为1701亿美元,机械,电气设备及其制品占有39.47%的比例,当时广东省加工贸易的商品结构以纺织,玩具,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中间型技术与制造工业转移至广东,技术的引进和广东政府对于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的重视,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发展越来越有喜色,加工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2006年起,机电产品出口占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78.55%,一直到2010年年度,一直保持着78.55%以上的水平,特别是2007年甚至占有了114%的高额比例。同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也节节攀升,2000年,广东省高新技术出口为170.20亿美元,而至2006年高新技术类型产品出口额为全年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44.52%,927.7亿美元,且2006~2010年度,增速稳定,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44.52%以上,并于2009年达到62.43%,1393亿美元最好成绩。然而,与机电和高新技术相反的,纺织,服装,鞋类等传统商品在加工贸易中所占比例却有所下降。从此处看广东省加工贸易的商品出口结构得到改善,不断优化,慢慢向着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

第二,从纯粹的贴牌生产到委托设计生产、自主设计生产。广东省加工贸易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走过了以下阶段,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从简单的加工装配到零部件,机电产品的加工装配;90年代则陆续出现高新技术产品加工和属地化加工装配;现今则是由纯粹的贴牌生产(OEM)到委托设计(ODM)和自主设计生产(OBM)。从0EM-ODM-OBM的模式,对产业链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企业有自身的全球营销网络和渠道及自主研发能力。广东省加工贸易自发展以来一直是广东省GDP的重要保证,现今广东省拥有加工贸易企业3.3万家,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身具备研发实力的厂家,加工贸易企业至2009年共获得名牌称号629个,占全省的33.7%,其中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90个,占全省的54.5%;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270个,占全省的30.6%;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9个;省著名商标240个,占全省的32.2%。自主品牌的创立,意味着OEM-ODM-OEM转变的成效。

第三,加工贸易市场结构越来越优化。从加工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来看,结构更为合理。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启动,双方经贸往来必将进一步增强。2009年全省对东盟出口268.29亿美元,增长8.2%;与东盟双边贸易进出口额占全省外贸总额的10.4%,比重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目前,东盟已成为广东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改变了原先原料来源过于依赖日本和台湾的情况,同时东盟成为了广东的第四大出口市场。同期,对香港出口1159.40亿美元,下降13.4%;对美国出口688.65亿美元,下降10.9%。两地出口合计占广东出口份额的51.5%,比重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美国和香港两地出口的减少,东盟等新兴地区的市场开拓,优化了广东省的市场结构。在优化市场的同时,也积极开展内销,2009年内销11615亿美元,由外向内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东省加工贸易的外贸依存度,同时也利用了具有巨大潜力的国内市场。

第四,加工贸易产业链不断延伸。加工层次越来越多,加工程度越来越深,加工链条越来越长,产业链的整体附加值越来越高,深加工结转在广东加工贸易中所占比重迅速提升。深加工结转是指加工贸易(来料加工、进料加工)企业将保税料件加工的产品结转至加工贸易企业深加工后复出口的经营活动,未经加工的保税进口料件不得结转。2010年广东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总金额达1176亿美元,加工贸易采购国产原材料的比重不断提升。带动国内配套产业的产值在5300亿元人民币。加工贸易的增值率也不断提高。

2.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进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技术因素制约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步伐。其一,技术的扩散效应不足,关键技术、专利技术大多仍掌握在外商手中,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出口产品比重较低;其二,技术吸收和创新能力相对较低。广东产业的技术吸收和模仿创新能力距离现实产业发展的要求和未来产业发展的目标都有很大的差距;其三,研究与开发经费的不足是消化吸收和模仿创新的首要障碍。研究与开发经费的低投入直接影响了对转移技术的消化吸收。

第二,加工贸易出口依赖外资现象严重。这样不利于本土企业参与国际分工,也不利于其实现最大收益,加工贸易转型的主动权也会落入外商手中,发展规划和方向也会受到外商的影响。2010年,外商投资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加工贸易总额的80.5%,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及民营企业投资的加工贸易出口额仅为总额的13.89%,私营企业仅为5.61%。加工贸易出口创汇的对外依赖性仍然很强。

第三,产业布局过于集中。广东省加工贸易产业布局高度集中在珠三角的狭小区域中,与周边地区形成明显的梯级,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偏少的布局。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的迅猛发展,加大了区内土地、电力等资源供给压力和环保压力。而加工贸易企业偏好在通关能力强的口岸集聚,更造成区域产业分布密度高,给进出口运作、管理带来诸多困难,优化产业布局迫在眉睫。

三、广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策略

1.积极促进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创新鼓励企业的技术创新与进步,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要提升加工贸易生产的附加价值,一方面,要引导与促进从事加工贸易生产的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从简单的原始设备制造商向原始设计制造商升级;另一方面,要吸引跨国公司将更高技术含量的生产环节向我国转移。为此,我们既要进一步完善促进外资企业在华开展研发活动的政策体系,促进在华外资企业增强其研发能力,提升研发成果,从适应性研发向创新性研发转化。继续鼓励外资企业在华建立独立的研发机构,从事面向全球的原创性研发工作;同时结合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积极支持从事加工贸易的本土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又要鼓励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

2.注重本土企业的发展在利用市场机制引进项目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政策导向,引导外资流向产业关联度大的技术密集型投资领域。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国内相关配套产业的建立和发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为跨国公司做配套生产来提升国内加工贸易上游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促进本土企业更多参与加工贸易。本土企业对加工贸易参与不足,加工贸易发展与国内经济运行总体上联系不密切,是加工贸易需要改进的重要方面。本土企业参与加工贸易,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本土企业积极为已经开展加工贸易的企业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替代部分加工贸易进口的中间投入品的配套,这既可以“借船出海”,又可以在配套过程中充分发掘加工贸易的“溢出效应”;另一方面,本土企业学会在全球配置资源,进行“全球采购、全球销售”,这将令本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大增强。

3.优化加工贸易发展布局加工贸易区域转移是市场作用的自然过程,但政府必须加以适当的引导,才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各级政府要以战略眼光,规划和组织协调加工贸易的梯度转移工作,优化全省加工贸易产业布局。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珠江三角洲地区受各个方面因素的限制,如地理空间和环境、资源的发展等的制约,应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把外资引进从粗加工型、资源消耗型向深加工型、技术创新型转变,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模式的转型。东西两翼地区要发挥资源优势和已经形成的产业基础,既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原有的基础发展地方特色工业和海洋产业,同时有选择地承接一部分珠江三角洲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和辐射,在产业发展上与珠江三角洲进一步形成互动互补的关系,提高工业化水平。

4.优化东西两翼和山区的综合投资环境优化东西两翼和山区的综合投资环境,在投资硬环境方面,首先要进一步加快东西两翼和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把东西两翼和山区纳入珠三角“一小时经济圈”,提升其承接产业转移的综合优势,继续加大东西两翼和山区的交通、通讯、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其次要进一步搞好东西两翼和山区的产业转移园区的建设。在投资软环境方面,要大力优化政务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和人文环境,创造一个有利于企业降低营商成本、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竞争力的投资环境。

5.积极开拓出口新市场和扩大内销两手抓广东省加工贸易长久以来形成了东亚、东南亚、珠三角、美欧产业链格局,但市场分布仍较为集中。即加工贸易出口主要目的地是北美、欧盟和亚洲,进口主要来源地是东亚、东南亚。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致世界经济衰退,而广东约68%的出口集中在欧美、日本和港澳地区,这些国家需求的减少直接导致广东出口的减少,并影响了加工贸易对GDP的贡献度及拉动能力。因此,在加强与欧美各国经贸往来的同时,积极开拓地处亚、非、拉和中东欧等地区的新兴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不仅有助于外贸企业度过危机,对广东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再看内需,我国居民消费能力越来越强,对于物质的需求原来越追求多样化,虽扩大内需有滞后效应,但加工贸易的产品销路和转型升级的长久需求来说,应该要向国内延伸,坚持走出去和扩大内销两者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