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地方加工贸易升级调查及建议范文

地方加工贸易升级调查及建议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地方加工贸易升级调查及建议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地方加工贸易升级调查及建议

2012年3月2日,广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调研组赴东莞进行调研。调研组在一天内走访了两家企业,并分别与东莞市政府、有关镇、相关政府部门和五家企业召开了座谈会。

一、东莞加工贸易的现状与经验

(一)现状

东莞是全国发展加工贸易最早的城市之一,也是全国加工贸易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目前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主要是港资和台资。2011年,东莞外贸进出口总额为1352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进出口占外贸总额的约77%;在外贸出口总额中加工贸易出口占81%;在加工贸易总额中,来料加工占73%;规模以上外资企业形成的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8.8%。加工贸易在东莞的经济结构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2010年11月,东莞成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近年来,东莞积极推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转型应对危机,以升级推动增长,取得较好成效。

(二)经验

1.市场多元化,商品内外销。以前不少企业从只做海外市场,现在东莞加工贸易企业转为兼顾内外市场。2009年起,东莞加工贸易企业国内销售总额超过1500亿元人民币,占内外销总额的30%强。

2.加工贸易兴,通关环境好。因为30年加工贸易的蓬勃发展,东莞形成了便捷通关的良好营商环境。

3.园区化发展,城市建特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波及到东莞,但松山湖却一举招商250多亿元。园区经济的本质是城市的“经济特区”。东莞运用特殊政策扶持园区企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4.产业高端化,延伸产业链。加工贸易只控制着微笑曲线的最底部的一段,两头均掌握在别人手中。越靠近两端,利润就越高,掌控力也越强。“转型升级”就是要让企业努力向两端攀爬。东莞企业从OEM到ODM转型比较成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加工贸易企业将境外的产品研发设计等创新环节转移到东莞,实现研发设计本土化,从原来的单纯加工制造,逐步转向技术研发创新。东莞市出口300强企业基本上实现了“设计+生产”的运作模式,ODM生产制造产品出口占全市加工贸易出口超过60%。除了上述经验外,东莞各级政府特别重视企业发展,形成了为企业服务的良好风气和传统,这也是东莞的一个好的经验。

二、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困难及原因分析

东莞依赖外资,“三来一补”、加工贸易蓬勃发展,但在快速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也留下了一些问题。在产业上,东莞处于国际分工中的低端环节,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使用劳动力多,占用土地多且分散(东莞的建成区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约为其总面积的40%),能源消耗较高,缺乏自主品牌。从企业规模上,中小企业占了绝大部分,缺乏大型的龙头项目。在调研中,企业和基层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自身普遍存在迫切的转型升级需求。

(二)希望政府应主动介入辅导企业进行产业链升级。

(三)东莞如何留住最有价值的企业员工,特别是有经验的高层员工,在教育机会、享受新莞人入户政策方面希望东莞市给予企业更多支持。

(四)希望国家稳定加工贸易政策,不要再用紧缩的办法对待加工贸易企业。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缺乏统筹,原有利益格局成阻力在传统的“三来一补”、来料加工的模式下,形成了地方小政府(如各镇)与委托加工企业共享利益的格局,为了使建好的厂房实现租金收入,各镇在招商引资时全面开花,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和总体布局,引入的项目规模小且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2007年以后,国家也采取了对低端加工贸易的一系列政策限制,特别是2008年以后,随着美国、欧洲接连不断的危机、萧条,加之国家内部政策调整、成本的较大幅度攀升,这种政府、企业利益共享的平衡关系被打破,经济结构的严重问题也随即暴露出来。

2.镇区分割特征明显,难引龙头企业入驻在城市发展格局上,东莞缺乏中心聚集能力,原有的土地利用模式使产业集聚的内部规模过小,资源布局较分散,损失效率。其原因是各镇区产业布局不尽合理,使得各镇区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分割与竞争,资源使用效率难以优化。一旦有大型龙头企业进驻东莞,需要通过跨镇区的土地资源整合就会难以协调。东莞现在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经济运行态势,有部分原因就是由于难以腾出具较大规模的工业用地。

3.外贸依存度过高,受国际市场竞争影响大东莞为外源型经济主导,外向依存度极高,受国际经济波动影响大。当前,世界经济走势不容乐观,加之东莞处于产业链低端,随着国内周边地区及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发展,这种靠粗放型加工贸易的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而新的模式尚未建立。

4.成本升势难逆转,高附加值产业尚未集聚珠三角地价、劳动力、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使东莞加工贸易企业经受生存考验,人民币升值也不断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电力严重不足和劳动力不足等问题都将在较长时期内困扰东莞的加工贸易企业,东莞必须尽快将产业链延伸到高附加值区域才能适应这种变化。

5.国家政策倒逼,新经济增长点未形成国家限制“两高一资”产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这一决心是非常明确的。2007年以来不断扩大的禁止类、限制类目录等措施,都表明对低端加工贸易的紧缩政策将持续,长期来看,以OEM为主的这一加工贸易方式将会面临更严峻的政策环境,东莞应意识到并寻机突破,寻求新的增长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发展支柱。

三、东莞外经贸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仍在延续。经过危机后的恢复性增长又被欧洲债务危机打断,世界经济复苏的形势尚不明朗。国内经济处在增长放缓的通道,我国宏观经济将可能实现软着陆。中国经济将面临外部环境巨大变化的挑战,也将面临生产要素价格全面上升的压力。我国将以稳中求进的策略做好今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工作。在意识到困难的同时,应该看到,我们也面临着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从经济发展规律看,每次危机过后,都必然会有一轮经济高速反弹的周期,谁抓住这个机遇谁就可以赢得新一轮的发展优势。1973年石油危机,日本抓住了机遇,使日本成为超一流经济强国。1987年金融危机后,信息技术革命爆发,美国抓住了机遇,几乎这一时代最著名的公司都诞生于加州硅谷,美国又把日本等国甩在后面。当前,如果我们能克服眼前的困难,通过结构调整,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抓住新一轮经济高涨期,东莞经济将会继续走在珠三角开放型经济的前列。美欧相继出现的危机、国家政策的趋紧,给了东莞一次历史性机遇,以内外环境倒逼的方式进行转型升级。根据上述对东莞现状、优势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同时结合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提出以下两个建议:短期目标是努力保住份额,稳定存量;中长期目标是打造新增长点,创新增量。整个工作的主要着力点在于创新增量。

(一)“稳定存量”作为今明两年的目标

1.思路在中国整体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之际,加工贸易不转、慢转都不行,盲目转更不行,所以判断要清楚,决策要科学,路要走稳。在现有产业方面,也即“存量”上,今明两年,以保住原有市场份额为主,以确保东莞总体平稳发展。

2.实施措施

(1)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不仅是东莞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共识,更应该在思想上充分统一,成为东莞企业、镇区政府乃至村一级政府的强烈共识。思想认识上高度统一对推进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2)透彻分析现有产业,对有条件的加工贸易企业支持其保住市场份额,应对好当前不明朗的国际经济形势。利用省、市已有的鼓励政策措施继续支持加工贸易企业(如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内销的政策,鼓励企业提升技术、研发水平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政府主动介入,辅导企业进行转型升级,多普及宣传国家、省市的相关政策。

(3)对加工贸易的提升提出明确目标,从OEM转为“ODM+OBM”的比例要有阶段目标(两年内每年提升5-10%),强化区域合作,把具备条件可以转出的产业、企业尽早转移。

(二)“创新增量”作为今后的中长期目标

1.思路作为今后5-10年的目标。应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在一个有一定规模(例如50平方公里以上)、具备一定条件的园区(如松山湖高新区)设立转型升级示范区,先行先试,努力打造“增量”,培养新增长点、打造1-2个新兴产业,在产业链的更高端上服务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参与竞争。充分利用东莞已有的产业基础和城市环境的优势,借鉴港澳的营商规则,吸引高水平、龙头带动作用强的大企业入驻,以局部区域的跨越式发展带动东莞整体经济的转型升级,用5年打造一个新增长极、10年在经济上打造一个新东莞,为广东的“科学发展、从容建设”探索一条新路。

2.实施措施

(1)抓好示范区的高标准规划和建设,并不断完善、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为吸引所需引进的人才提供优良的环境。

(2)做好前瞻性强的产业规划,明确项目的高准入门槛,重点引入行业带动性、创新能力强、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环境友好的项目,着力培育产业链。电子信息产业及后续的延伸服务业、通讯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东莞有一定的基础,在充分论证可行性后可以作为一个产业方向,形成全产业链的发展。制定具体办法鼓励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其他形态的相关高端服务业进入示范区。

(3)整合政府现有的各类产业、科技资金,同时撬动社会资金参与,在所选定的1-2个产业方向上形成产业引导基金或金融产品,以形成大倾斜的政策支撑。同时在土地和其他政府资源上也予倾斜,打造新增量。3-5年可见产业链雏形,8-10年形成新一轮发展的产业支撑。

(4)充分利用不同国家级功能区的政策,形成在示范区内的功能叠加,特别是要注重国家级高新区和综合保税区的功能赋予。

(5)对需引入的产业实施更为主动的“策划式招商”。要极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工作,不仅要选资,而且要与项目共同策划今后的发展模式。

(6)落实有效措施,保护知识产权。可以考虑政府介入、金融保险机构参与,形成知识产权的保险产品,让创新企业放心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