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劳动密集加工贸易行业的发展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当前,我国的对外贸易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长期以来我国坚持的外向型经济战略即依赖于林毅夫等人所强调的比较优势理论,这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在过去的30多年发展中,加工贸易企业对中国的市场经济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更是为解决中国劳动力剩余问题做出了卓越贡献。我国应该继续维持现有的政策不变,进一步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解决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的各种优势在慢慢的消失,特别是近年来,受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人民币汇率的升值以及源起美国的金融风暴影响,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需要认真研究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和举措。
一、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的定义和特点
(一)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的定义加工贸易是指一国的企业从境外保税进口全部或部分原材料辅助材料元器件零部件包装物料等,通过加工或装配形成制成品,并将制成品复运出口的经营活动,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又称为劳动集约型加工贸易企业,是指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加工贸易企业,即产品成本中活劳动量消耗所占比重较大的企业。
(二)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的特点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技术含量不高,比如纺织服装、玩具、工艺礼品、制鞋、食品加工企业等;二是资本有机构成低,劳动者占用固定资产的数额较低,在产品成本中活劳动消耗所占比重较大。因而,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具有单位投资能吸收较多劳动力、技术操作要求较低、资金周转快的特点。一些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金短缺,技术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的优势,弥补资金和技术力量的不足,积累建设资金,加快经济建设。
二、我国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历程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之初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来料加工”阶段,第二阶段是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的进料加工阶段,第三阶段是90年代中期以来加工贸易的新阶段。加工贸易为国内企业融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渠道,使我国形成了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制造业平台,特别是国内企业通过深加工结转方式为跨国公司进行配套生产,使用外方技术、营销渠道实现了“借船出海”;推动我国实现了初级产品为主向制成品为主的出口结构的转变。与此同时,我国所面临的国内国际压力也在不断加大,环境资源保护与能源节约要求越发强烈,贸易摩擦日趋频繁,国际贸易失衡日趋严重,出口结构急需改善,外贸增长方式有待改变。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我国加工贸易的80%由外商投资企业控制,60%以上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我国已成为廉价供应欧美国家消费的“世界制造商”。在我国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产业链不断延长的同时,也存在外资主导、总体处于价值链低端、国内企业获取利润较低以及监管体制不完善等问题。
(二)目前我国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同行业恶性竞争的冲击。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投资起点低、技术含量也低,因此进入门槛低,很容易形成同行恶性竞争,挤压利润空间,不利于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
2.材料成本大幅提升。自2006下半年开始,各种生产原材料价格猛涨,导致工业企业成本猛增。成本的急剧上涨迫使工厂不得不向客人提出涨价的要求,而客人为了谨慎应对瞬息万变的消费市场又不得不降低购买意向,大幅削减订购计划,这样工厂订单便随着成本的上涨而急剧下滑。
3.人力资本的制约。对于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来说,人力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非常之高。因此整个市场人力成本的上升将对该类企业产生很大影响。劳动力成本的逐步上升直接导致招工的困难和人才的流失,直接压缩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利润空间,使其生存受到严重威胁。特别是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劳动合同法》不仅提高了企业职工的工资标准,而且也强制性规定了职工应当享受的福利标准。这虽然在制度上保证了企业工人的合法权益,但在客观上对于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来说无疑是沉重打击。
4.人民币大幅升值。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就踏上了快速升值的通道。对于产品全部出口的加工贸易企业来说,利润本身就很微薄,在人工、原材料等各项成本都上升的情况下,人民币快速升值尤如雪上加霜,许多出口企业不得不以产品涨价来进行对冲,其市场议价能力受到严重抑制。
5.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一直延续至今,加工贸易企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最直接也最严重。首先,危机从金融层面转向经济层面,直接影响出口,而中国国内需求的增加无法弥补美国经济对华进口需求的减少。其次,次贷危机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的弱势地位,加速了美元的贬值速度,从而降低了出口产品的优势。美国联邦储备局不断降低利率、为银行注入流动性资金与我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形成矛盾,导致大量热钱流入中国,加速了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进程,从而使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优势降低,对美出口形成挑战,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出口呈现加速下滑态势。特别是对于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中的玩具之类的非生活必需品行业冲击最大。
三、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发展的对策
(一)调整结构,拓展市场
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应该及时调整出口市场结构,走市场多元化发展战略之路,一是拓展出口产品,对西方消费者的特点和心理需求,大力开发宗教信仰类等产品;二是企业在稳步发展北美洲和欧洲国家市场之外,应当努力开拓南亚、中东、中亚、南美、东欧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出口市场。
(二)转变模式,产业升级
纵观各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其加工贸易产业都经历了从简单加工装配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向重化工领域的资本密集型工业的转型,再向以IT为核心的知识密集型工业升级的道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本质上就是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其实现形式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提高具有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本身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如果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在生产中使用最先进的生产和环保等技术,那么它就是一个朝阳产业。因此,在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升级的同时不必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打压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在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转而发展成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业。二是加工贸易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加工贸易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实现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样才能保持一个国家加工贸易的长久发展。三是加工贸易产业从国内转移到国外。加工贸易是一个在全球不同国家或地区游动或转移的产业,这是由国际经济的总体发展进程与结构来决定的。如果加工贸易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逐渐消失,则该国的加工贸易必须实现转型升级,其中一个重要的实现形式是将加工贸易从国内转移到国外,即加工贸易从资源缺乏的国家或地区向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转移,以适应国际经济大循环的必然趋势,保证加工贸易企业的生产成本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之上。
(三)成本管理,全程控制
受长期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往往只注重生产成本的管理,忽视成本分析与研究,这种成本管理观念远远不能适应新经济环境的要求。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应树立成本的系统管理观念,将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强调整体与全局,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为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成本管理不能再局限于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而是应该将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分析,以及产品的设计;向后延伸到顾客的使用、维修及处置。按照成本全程管理的要求,涉及到产品的信息来源成本、技术成本、后勤成本、生产成本、库存成本、销售成本,以及对顾客的维修成本、处置成本等成本范畴。对所有这些成本内容都应以严格、细致的科学手段进行管理,以增强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人本管理,招培并举
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多数属于外来务工人员,人员总体素质相对偏低,人员流动性很大,因此更需要实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重视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战略性招聘方案。劳动密集型企业要根据企业规模及发展目标变化,重视外部因素的影响来制定与之匹配的合理的招聘计划。企业招聘人员,根据岗位和职位特点,认真考察求职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作风,考虑其能否为企业创造相应的价值,决定企业是否聘用某位员工或者是否把其提升到某个工作岗位,使企业得到其持续发展需要的人才支持。二是建立科学有效的培育机制,提高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劳动密集型企业应认识到人力资源的“发展性”和“资本性”,重视员工的培训,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制定匹配的培训计划。在人才培养问题上改变一些短期行为,注重员工的再培养,使员工在知识、技术上不但更新,使员工与企业同时发展,从而留住人才和吸引更多的外来人才。
(五)文化建设,创新为重
企业文化蕴涵着企业的价值观念、企业目标、管理方法、制度、员工的行为规范、企业历史传统等等,其核心是价值观念。在企业的价值观念中,要确立创新、求变、追求卓越的内涵,要形成并推广以创新为重心的价值观念,使之成为全体员工的共同追求?良好的企业文化能激发创新精神,鼓励创新行为,促进创新成功?建立创新型的企业文化,首先是观念的创新,企业文化因素决定了企业对市场的选择,影响企业经营策略的制定,而创新观念常常能使企业出奇制胜。其次是制度创新,创新制度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与企业创新精神、企业创新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相适应的企业制度、规章、条例、组织结构等?良好的制度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基本保证?在现阶段,我国企业设置和构建的创新制度文化应包括:创新组织体系的设置、创新的行为规范、创新的管理制度、创新的激励制度、创新的考评制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