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加工贸易技术进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从进出口商品结构、出口渠道、生产主体看技术进步
从广东进出口产品的商品结构来看(图1,图2),最初是以初级产品的出口为主,随着加工贸易的蓬勃发展,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也随之节节攀升,1990年为200.51亿美元,2005年达到2332.73亿美元;而初级产品出口的份额越来越小。但就进口来讲,虽然工业制成品占的份额较大,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初级产品的进口在1995年后一直在缓慢增加,这说明广东在借助其地理优势进口某些原料、原材料的同时利用加工贸易,加工成成品出口。
另一方面,在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中,高新技术产品的份额不断加大,外商投资企业是生产的主体,而加工贸易方式是出口的主渠道。
在工业制成品中,技术含量高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的比重非常大。机电产品从1990年占工业制成品的31.8%上升到2002年的63.3%;高新技术产品在2000年,2002年,2005年分别占工业制成品的19.2%,27%,35.8%。
其中,2003年广东省共出口高新技术产品481.74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了55.6%,占同期全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额的43.7%,占广东省全部出口商品总额的比重为31.5%,出口净增172.12亿美元,对广东省出口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0%。
在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加工贸易出口主渠道的作用显著,1999年,120.3亿美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就有113.3亿美元是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占94.2%,占加工贸易出口额的18.8%。2003年,481.7亿美元出口中,93.6%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达到450.8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额的38.1%,而一般贸易出口才15.5亿美元,只有3.2%。由此可见,加工贸易出口产品中的高技术含量不断增加。
还有,非常明显的一点是,外商投资企业是生产高新科技产品的主体。在2001-2003年中,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高新技术产品为170.21、236.16、379.1亿美元,均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的76%以上。而2003年,国有企业出口71.3亿美元,仅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14.8%,外商投资企业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为83.1%,远高于国有企业的3.9%。。这在一定程度表明了广东省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领域中国有企业相对竞争力和控制力的落后和不足。
2.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广东加工贸易的结构转型
分析可知,目前,广东高新技术产品有9成以上是通过加工贸易出口,那么这些产业在广东的发展状况和前景如何呢?
从发展状况来看,将1992年和2002年的情况进行对比,10年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在迅猛发展:由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从693家增长到1731家,民营科技企业有1150家发展到3952家;从事科技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由3.71万人扩充到17.01万人;专利申请量1992年是4656件,2002年上升到27596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002年是1992年的29.25倍,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从3.47亿美元,增长到309亿美元,增长了88.05倍,1992年只占了全省出口贸易额的1%,而2002年上升到了26%,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45.72%,其中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293.63亿美元,占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94.85%。由此可见,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在近10年来得到持续不断高速地发展,加工贸易是其产品出口的主渠道,而高新技术产业又是加工贸易得以升级换代的核心。
从产品技术含量来看,目前广东省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超过4,000种,类别涵盖了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目录所有11种技术领域,但主要集中于电子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四大技术产业。据有关资料显示,在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中,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产值占全国3成多,新型陶瓷电子元器件基片占全国5成,生物工程药物产值占全国5成,智能化、节能环保型家电占全国产量的6成,软梯销售额占全国的3成多。
从产品技术水平来看,2001年,珠三角在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中,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占6.2%,国际先进水平的占21.9%,国内领先水平的占35.6%,三项共占全部高技术产品的63.7%。
从产业主体来看,广东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形成了国有、民营、外资三足鼎立的局面。作为加工贸易主体的外商投资企业,大批投资广东的高新技术产业。到2004年上半年为止,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广东投资,设立了10万多家外商投资企业,其中世界500强企业在广东设立了400多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在广东省投资设立了200多家研发机构、地区总部和采购中心。使计算机、电子信息、通讯设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有力地推动了广东省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另外,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也颇为迅速,1990年以来,其发展速度达到30-60%,截至2001年底,全省有3952家民营企业,其中被认定为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有537家,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35%,当年度高技术产品产值达到1126亿人民币,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32%。同时,民营企业也注重R&D的投入,2001年投入研发资金为58.9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投入的55%,在他们开发的新产品中,有60%属于高新技术领域,其中70%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3.加工贸易带动国内配套产业发展,实现技术转移和技术外溢。
发展国内配套产业,是加工贸易带动产业升级的主要途径,也是广东外向型经济实现技术转移和技术外溢的直接渠道。通常情况下,当地采购率越高、采购产品的技术含量越大、内资企业进入配套体系越多,技术转移和外溢效果就越明显。
改革开放之初,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我国通过开展加工贸易,承接了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转移而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某些中等技术产业,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的升级换代,促进了技术进步。但由于我国加工贸易政策方面的原因,大多注重量的大小,并把它作为各级政府的一项政绩,因而在开展加工贸易时,没有有效地进行筛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
通过分析可知,广东加工贸易在起步阶段,并未增值,以静态加工贸易增值系数(当期出口/当期进口-1)作为参考,1989年后该系数才呈明显的上升趋势。1989-1994年间,增值率一直都在20%以上。1994年后,迅猛攀升,从1995年的31%上升到2001年的52%。最近几年虽有回落,但基数仍在上升,增值率依旧持高,这说明加工贸易产品在国内的附加值不断提高,进入了良性循环阶段。
从图4可以看出,广东进料加工内需率虽呈上升趋势,但比率偏低,1997年以来维持在40%-50%之间,说明附加值不高。就国内配套值1而言,1994年以前较低,利用国产资料不多,1995年以后,进料加工采购国内原材料比率不断增加,从1995年的49.64亿美元,发展到2005年的394.25亿美元。这说明进料加工在带动国内供应链,发展增值服务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国内配套产值的提高,意味着加工贸易与国内相关产业的关联度加强,有力地带动了我国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出口,延伸了加工贸易的产业链。
结论
由前述分析可知,广东的加工贸易给广东带来了技术进步,在利用外资过程中由外资企业带来的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效应明显,内需率和国内配套值的提高,说明加工贸易在提升产业结构,引进技术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技术进步是指人们在生产中使用效率更高的劳动手段、先进的工艺方法,以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运动过程。技术进步的类型有:1)劳动节约型的技术进步。由劳动者技能的提高而增加产品产量、减少活劳动消耗的技术进步。2)资金节约型的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带来的效果超过了新的投资。3)劳动与资金不变型的技术进步。在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力和资金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产品产量的技术进步。一定时期的技术水平、技术发展速度和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表明技术进步的程度。它反映了生产力中物质技术基础的变革,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当代国际贸易的特点之一是产品的增值链加长,即一种产品的生产可能包括几个国家的共同参与。在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占一半左右,而广东的加工贸易占了全省的7成左右。加工贸易企业进口国外的关键料件和设备进行组装生产,在加工过程中摸索、了解和吸收国外同行的知识和技术窍门,逐步掌握生产这些中间产品的能力,使产品国产化率不断提高。在出口过程中,国外的消费者会对产品的性能进行反馈,使企业能根据市场的需求改进产品结构,增加产品销量,同时促进企业创新和学习世界新技术。这些在进口和出口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学中属于“干中学”(Learning-by-doing)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