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谈城镇化质量与产业经济空间耦合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文章旨在通过分析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与产业经济的空间特征及其耦合关系,以解释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水平、增长方式与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内在关系。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耦合分析模型和测评指标体系,空间差异和聚类特征,测算城镇化质量和产业经济的耦合度。结果显示:重庆市区域城镇化和产业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空间差异;空间聚类特征与目前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基本一致;区域城镇化质量和产业经济指数的耦合情况分别处于拮抗、磨合和高耦合阶段,五类耦合类型的划分也与主体功能区划分有较高一致性。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产业经济;空间聚类;耦合模型
引言
国内学者在研究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关系的过程中达成共识,认为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发达的第三产业是城镇化发展的三大主要驱动因素。城镇化实质上就是通过生产力发展引起的人口和各种经济要素从农村向城镇流动聚集的社会发展进程。以往关于(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经济空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关注产业集群在区域城镇化发展中的空间分布和差异化特征;二是分析区域产业经济(工业、旅游业等)的空间区位与城镇化发展的耦合关系;三是单独考察各产业发展与城镇化(质量)的耦合协同性等。有关城镇化(质量)和产业经济耦合的研究主要采用了耦合协调度模型、熵值法等定量研究、空间分析等研究方法。在新时期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型,从新思考城镇化发展质量与产业经济的空间特征和耦合关系,对于深入认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心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等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重庆市直辖以来,城镇化进程迅速推进,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相互促进,近年来GDP年均增长率均保持在全国前列,作为西部地区和长江流域重要经济中心,重庆市在国家战略部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产业经济与城镇化质量空间发展差异及其耦合作用关系进行重点阐释,运用空间分析法分析重庆市区域经济与城镇化的空间差异、聚类情况,产业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质量做耦合分析。通过对重庆产业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质量在空间截面上的分异分析,寻求构建产业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质量的耦合关系模型。
1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
1.1研究方法
1.1.1AHP层次分析法本文采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经济产业指数指标体系。AHP是指将复杂问题中的各种要素建立起有条理化且相互联系的要素层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该方法作为一种多准则方法已被广泛使用,其可以兼顾对复杂结构决策问题进行主、客观分析优势,是一种实用的多方案或多目标的决策方法。
1.1.2空间分析法本文运用散点象限图分析产业经济和城镇化质量的空间差异,运用K-means算法分析二者的空间聚类情况。K-means算法随机地选择k个对象,作为初始聚类中心,根据其与各个簇中心的距离,对剩余的每个对象赋给最近的簇,然后重新计算每个簇的平均值。这个过程不断重复,直到准则函数收敛。通常采用平方误差准则定义如下:式(1)中,E表示数据库中所有对象的平方误差的总和,p表示给定的数据对象,mi是簇Ci的平均值(p和mi都是多维的)。该方法试图使生成的结果簇尽可能地紧凑和独立,尝试找出使平方误差函数值最小的k个划分。若结果簇密集,而簇与簇之间的区别明显时,其效果好。本文使用SPSS(ver.18)来计算K-means。
1.1.3耦合分析法本文把城镇化质量与产业经济两个系统通过各自的耦合元素产生相互影响、彼此依赖的现象定义为城镇化质量-产业经济耦合。在遵循重庆市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构建城镇化质量和产业经济指标体系,并通过数据标准化处理、综合处理和耦合度模型对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借鉴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概念及容量耦合系数模型,最终推广出多个系统(或要素)相互作用的耦合度模型,即:参考刘耀彬等(2005)关于耦合度的研究成果,对耦合度值及其对应耦合类型归纳,如表1所示。
1.2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所用数据主要来自于《重庆统计年鉴2016》、2016年重庆市各区县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等面板数据。初始数据均经过正负标准化处理以及综合指数计算,标准化处理公式如下:其中,Cij和Zij分别表示第i年第j个指标的初始值和标准化处理后的值;max(Cj)和min(Cj)分别为第j个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综合处理公式如下:其中设xi为城镇化质量指标,设yj为产业经济指标,对应的权重分别为wi和wj。
2重庆市城镇化与产业经济发展的空间分析
2.1指标体系与权重
新型城镇化质量包含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两个方面,是由内涵式城镇化模式要求下的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要素匹配程度、空间优化程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城乡发展协同性的总称。而产业经济指标主要从总量、生产、消费、投资四个方面来选择指标。本文拟选取新型城镇化质量和产业经济作为指标体系,其中,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标包括:城镇化发展水平、城镇化发展效率2个二级指标和17个3级指标;产业经济指标的包含4个二级指标和7个三级指标(国民生产总值y1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y12、二、三产业占比y21、工业总产值y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y3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y41和实际利用内资y42)。结合层次分析法,通过构造成对比较矩阵(见表2),计算单排序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公式如下:计算最下层对最上层总排序的权向量,通过对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根据各二级指标当年在同级数据中的重要程度对之进行排序,并通过计算加权得到各指标对应权重。依据指标权重,本文构建起新型城镇化质量与产业经济指数的指标体系(见下页表3)。
2.2空间差异分析
根据指标体系及其权重,结合重庆市2016年统计面板数据,通过数据标准化处理,得到重庆市产业经济和城镇化质量指数标准化值(见下页表4)。将上述标准化值,以产业经济指数st为X轴,城镇化质量指数st为Y轴,在坐标轴上绘制出38个区县的散点式象限图(见图1)。通过图1可见,重庆市38个区县经济发展不均衡,其城镇化发展也各有差异,说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差异明显,都市区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渝西地区经济水平也增长较快,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则明显滞后。其中,都市区:都市区各区城镇化发展速度几乎均快于经济发展速度(渝中区、渝北区除外)。渝西地区:除都市区外,多数区县城镇化滞后于经济发展,而江津、合川、永川等地的城镇化略快于经济发展。渝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差距不大,城镇化水平总体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渝东南地区:各区县城镇化水平均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2.3空间聚类分析
通过K-means聚类方法和计算公式(1),设k=4,计算均值结果见表5。根据聚类结果将产业经济指数和城镇化质量分为4个类型,进行聚类空间分析。由表5可知,随着从都市区中心向外围扩散,各区县的产业经济指数和新型城镇化指数逐渐减小,具体表现为西部地区明显高于东部地区,都市区高于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
3重庆市产业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质量耦合分析
3.1耦合度测度结果
基于耦合模型(3),结合公式(4)至式(7)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代入标准化数据计算耦合度,计算结果可划分为五类产业经济指数均值和新型城镇化质量均值(见表6),其中,1类表示高耦合-高城镇化质量型,2类表示高耦合-中高城镇化质量型,3类表示中高耦合-中高城镇化质量型,4类表示中耦合-低城镇化质量型,5类表示低耦合-低城镇化质量型。
3.2耦合结果分析
根据表6结果,在折线图上反映出重庆市区县产业经济指数、城镇化质量指数和耦合度趋势(见下页图2)。从整体上看,重庆市县域产业经济与城镇化质量耦合度在空间分布上呈“西高东低”分布格局,耦合度范围介于0.450~1.000之间,不同耦合度范围分别表示重庆各区县产业经济与城镇化质量耦合的不同时期:拮抗时期(0.300<C<0.500)、磨合阶段(0.500<C<0.800)和高耦合阶段(C>0.800),其分别代表各区域的城镇化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转型发展阶段和稳步发展阶段。在拮抗阶段的区域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经济在共同提升中快速发展,产业经济是助推城镇化快速提升的重要因素;处在磨合阶段的区域城镇化与产业经济处于磨合发展,调整转型发展之中,城镇化质量提升已经从依赖产业规模、二次投入的增长方式转型产业升级、全要素产出比提高关,向管理、知识资源要效应的发展阶段;处在稳步发展的高耦合区域城镇化发展与产业发展进一步相协调,产业转型已趋完善,经济增长方式日益转变,二者是良性耦合的发展关系。将重庆市区县新型城镇化质量和产业经济指数的耦合度值进行归类计算均值,结合耦合度均值和城镇化质量均值,可将重庆市大致分为5种耦合类型:高耦合-高质量型、高耦合-中高质量型、中高耦合-中高质量型、中高耦合-低质量型、低耦合-低质量型(见表7)。根据表7和耦合类型的空间分布情况,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在五个区域里的顺序是:1>4>2>3>5,产业经济指数的顺序是:1>2>4>3>5,说明产业经济指数高的地区,城镇化质量相对较高;然而渝东北、渝东南地区的结果显示城镇化质量虽然较高,但产业经济指数并不高。在重庆市域内,产业经济指数和城镇化质量指数的耦合度值普遍偏高,尤其是1、2、4类,耦合度分别为0.998、0.983和0.907,3类和5类分别为0.825和0.553。重庆市各类型区域新型城镇化质量和产业经济耦合特征如下:(1)高耦合-高城镇化质量型。该类型的耦合度0.990<C≤1.000,城镇化质量Q≥0.600,产业经济指数0.500<E<0.750,包括南岸区、江北区、沙坪坝区、北碚区、九龙坡区、渝中区。(2)高耦合-中高城镇化质量型。该类型的耦合度0.950<C≤1.000,城镇化质量0.480<Q<0.600,产业经济指数0.280<E<0.850,包括渝北区、巴南区、璧山县、江津区、永川区、铜梁县、涪陵区、大足区、合川区、长寿区、万州区。(3)中高耦合-中高城镇化质量型。该类型的耦合度0.790<C<0.950,城镇化质量0.500<Q<0.680,产业经济指数0.100<E<0.320,包括黔江区、大渡口区、荣昌县、潼南县、綦江区。(4)中高耦合-低城镇化质量型。该类型的耦合度0.710<C<0.950,城镇化质量0.300<Q<0.500,产业经济指数0.060<E<0.200,包括云阳县、武隆县、垫江县、梁平县、南川区、忠县、城口县、丰都县、奉节县、秀山县、开县、石柱县、彭水县。(5)低耦合-低城镇化质量型。该类型的耦合度C<0.700,城镇化质量Q<0.460,产业经济指数E<0.065,包括酉阳县、巫溪县、巫山县。
4结论
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总的来说,重庆市38个区县经济发展不均衡,其城镇化质量和产业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呈显著性差异。都市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城镇化程度较高,而东北、东南地区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城镇化率较低。(2)从空间聚类结果看,重庆市区县大体可根据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经济指数值分为4类,各类包括区县范围基本与都市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地区、渝东南地区重合,且指数值逐类递减。(3)从耦合分析结果来看,重庆市县域产业经济与城镇化质量耦合度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西高东低”,耦合度范围介于0.450~1.000之间,分别处于产业经济与城镇化质量的拮抗时期、磨合阶段和高耦合阶段,各阶段代表城镇化发展质量对产业发展的不同依赖程度,也说明各区域采取的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差异。
参考文献:
[3]朱丽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南昌城市群与产业集群空间耦合构想[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5).
[4]徐维祥,刘程军.产业集群创新与县域城镇化耦合协调的空间格局及驱动力——以浙江为实证[J].地理科学,2015,35(11).
[5]李涛,廖和平等.重庆市“土地、人口、产业”城镇化质量的时空分异及耦合协调性[J].经济地理,2015,35(5).
[6]王娟,王建平.甘肃省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耦合的量化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5,(11).
[7]张引,杨庆媛,等.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与比较分析[J].经济地理,2015,35(7).
[8]孙平军,修春亮,张天娇.熵变视角的吉林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判别[J].应用生态学报,2014,25(3).
[9]杨惠珍.我国新型城镇化形势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3,(20).
[10]沈宏超,洪功翔.新型城镇化质量测度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36(3).
[11]刘耀彬,宋学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及其预测模型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34(1).
[12]重庆市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201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作者:张亨溢 陈政 张引 宗会明 单位: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