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2020年11月7日,第九届“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学术研讨会于暨南大学管理学院顺利召开。会议由经济研究杂志社、北京大学财务分析与投资理财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商学院、暨南大学管理学院、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联合主办。研讨会致力于通过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相结合的研究视角,构建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打造学者们互动交流的平台。会议开幕式由暨南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黎文靖主持,暨南大学校长宋献中首先代表本次学术研讨会的承办单位对各位参会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宋献中校长充分肯定了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领域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政策意义,并鼓励青年学者密切联系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开展学术研究。随后,《经济研究》编辑部副主任谢谦,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姜国华,南京大学商学院会计学系主任陈冬华,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刘星,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财务处处长叶康涛,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罗婷先后代表会议主办方致辞。开幕式之后,广东省原副省长陈云贤,全国MPAcc教指委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王化成教授,南京大学原校长助理、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范从来教授分别做主题演讲。陈云贤的演讲主题为“湾区金融发展助推经济双循环”,他深入剖析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内涵与逻辑,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难点与突破点、金融深化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未来金融深化发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王化成进行了题为“会计指数与宏观经济运行”的主题演讲。他提出,会计指数是利用企业会计信息编制的,包括会计宏观价值指数、会计综合评价指数以及会计投资价值指数三部分。他以会计宏观价值指数为主,深入讨论了会计指数这一微观信息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范从来的演讲主题为“经济金融共生关系的初步分析”。他基于中国金融发展的现实背景,构建了经济与金融共生度指标,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深入分析和探讨了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共生关系。他认为,遵循和追求经济金融的共生关系,是下一步中国经济金融高质量发展需要遵守的重要原则。本次会议共计收到论文投稿111篇,按照严格的评审流程,经过秘书处初筛和匿名评审环节,共录用15篇论文作为报告论文。研讨会后作者根据评论意见修改论文,其中的优秀论文经《经济研究》编辑部审定后进入期刊匿名评审流程。本次会议论文的选题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特征,着重关注国家经济主战场中具有突出意义的重要经济与管理问题,紧扣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热点,展现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微观意义和微观企业行为研究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启示。根据论文主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届报告论文进行综述。
一、宏观经济政策与企业创新
企业创新具有长期性和收益不确定性等特征,因而更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巨大影响,明晰这种影响有利于探寻影响创新的体制机制。罗进辉和巫奕龙研究了空气污染对企业绿色创新行为的影响,发现企业所在城市的空气污染越严重,绿色创新水平越高。评论人唐松认为文章的逻辑链条较长,建议明确内生性问题的解决方法。杨国超认为文章应考虑企业进行绿色创新的目的,是否存在迎合专利申请的行为。王满和孙涵基于上市公司的绿色专利数据探究2012年《绿色信贷指引》的出台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他们发现《绿色信贷指引》的出台有助于推动“两高一剩”行业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活动,并提升创新的边际价值。评论中,余明桂建议文章加强假设的逻辑推理和理论分析,权小锋则建议补充绿色信贷对公司影响的实际案例,并对文章的研究设计、稳健性检验和异质性检验等方面进行了评论。
二、政府管制与企业行为
在转轨经济体,由于政企关系的存在使企业行为容易受到政府管制的影响,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政府管制的有效性与潜在问题。游家兴、刘璐和张哲远通过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文本分析捕捉创新型政府的典型特征,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为研究切入点展开实证检验。发现地方政府创新意识越强烈,越有助于提高当地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评论中,何贤杰建议文章对创新型政府进行更清晰的概念界定,突出与其他创新型政府衡量指标的区别,从而强化研究贡献。曹春方认为文章需厘清理论逻辑,并对创新型政府的测量问题和实证检验等方面进行了评论。闫伟宸发现2018年开始实施的国企改革“双百行动”对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有显著提升影响,并且在央企、商业类国企和经营状况较好的国企中更加明显。评论人辛清泉认为入选“双百行动”的企业并非随机产生的,文章对“双百行动”影响信息披露的逻辑和路径分析需要明晰。梁上坤认为“双百行动”可能受到同期政策的叠加影响,建议文章更全面地介绍国企改革“双百行动”,并根据研究框架逐条检验作用路径。孟庆斌、刘建涵和吴卫星发现加强金融监管显著降低了实体企业的金融化水平,而且是通过银行来间接产生影响的,在金融投资收益更高、信息披露质量更低的企业样本中更为明显。评论中,刘慧龙指出文章要明确金融监管的概念,并对金融监管指数的赋值问题、机制检验以及内生性问题等方面展开点评。卞志村认为文章理论模型需要完善,理论设定也需要考虑中国国情,以利率指标度量监管的松紧程度也有待商榷。
三、货币及信贷政策与企业行为
货币及信贷政策作为重要的宏观政策,可以从货币发行量、利率机制、信贷规模等方面对企业的融资行为产生深刻影响,进而作用于企业投资与绩效等方面。唐文进、丁赛杰和李芳利用《人民日报》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从企业杠杆率视角剖析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具体效果及其作用机制,发现结构性货币政策可以实现结构性调控的政策目标。评论中,游家兴建议文章更好地凝练研究贡献,并对文章的中小企业判断问题和内生性问题进行了点评。王宇伟从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定义、企业家预期的同质性以及企业负债的变动等角度对文章展开了细致的讨论。李增福、李铭杰和潘正研究逆回购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发现随着逆回购的数量增加,企业家的长期贷款会增加;在不考虑逆回购数量影响的情况下,如果银行具有更低的预期中标利率,企业的短期贷款会减少、债券发行会增加。评论中,许志伟建议文章的理论模型要考虑信贷市场的均衡情况,关键假设的分析也要更严谨。胡诗阳认为文章应进一步明确理论逻辑和制度背景。
四、制度改革与企业行为
制度供给是改革的龙头,是我国转轨过程中纲举目张的关键,制度的不断演进势必对企业行为产生深刻影响。徐子慧发现户籍制度改革后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会上升,该结果在改革后落户门槛较低的城市中更为明显。评论中,万华林建议文章加强户籍制度改革背景和效果的论述,并从理论假说、替代性解释等方面进行了点评。罗进辉建议文章考虑从“员工承诺”角度对逻辑和机制检验进行阐述。赵仁杰和张家凯发现社会监督试点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社保实际缴费率和参保概率,且中央强制试点的政策效应要大于地方自发试点。评论中,沈永建认为文章需提炼边际贡献,理论分析与作用机制也应更严谨。窦欢建议进一步区分社保缴费与税收之间的关系,剥离社会监督对税和费的不同影响。刘强、张欢和方红生以2014年“去产能”规制为准自然实验,发现“去产能”政策显著降低了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劳动雇佣粘性。评论中,罗婷指出文章需要适度提炼研究贡献、丰富理论分析。褚剑认为应结合中国制度背景和文献展开讨论和分析政府干预的具体形式。李青原和肖泽华利用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发现放松行业准入管制抑制了企业“非市场”战略,还发现增加政府干预成本、减少企业寻租活动是放松行业准入管制抑制企业“非市场”战略的机制。评论中,孟庆斌认为文章可以进一步丰富机制检验的内容,用PSM方法缓解样本选择性偏误问题。刘莎莎指出文章要更清晰地梳理制度背景。
五、区域发展与企业行为
国家层面先后出台了多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旨在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洪正、张琳和肖锐从产业升级视角出发构建了国企发挥先导产业跃升作用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分析表明中国特色金融分权的形成主要是由经济赶超发展过程中国企主导的产业升级所致。评论人钱雪松认为理论模型构建需要考虑到产业升级在金融分权理论分析框架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张俊生指出文章需明确分权的实质性内涵,对于金融分权的变量度量需要更为准确。周怀康、张莉和刘善仕采用上市公司员工在线简历大数据,发现城市房价对企业人力资本流动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评论中,李青原指出应考虑理论的适用性问题,同时也存在反向因果、样本选择偏误和遗漏变量问题。李晓溪建议要更加突出文章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在实证方面可以考虑将个体异质性纳入分析框架。
六、其他经济政策与企业行为
学者们还从多个角度研究了不同的经济政策对企业行为产生的影响及作用路径。孟为、张宇、王彦超和姜国华发现公司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后的外汇衍生品投资可能性提升2.58%,企业通过持有外汇衍生品可以有效缓解汇率风险敞口、降低未来会计盈余和股票价格的波动性。评论人叶康涛认为可以进一步增加文章的理论意义和政策内含,并对文章的实证提出建议,李增福则建议加强机制分析。张一林、梁玮和郁芸君发现隐性担保作为中国影子银行体系长期存在的非正式制度,内生于中国影子银行体系早期发展阶段的特性,并且随着影子银行发展阶段的变化,隐性担保的作用也在变化。评论中,贾鹏飞认为文章需要加入更多的中国元素,理论模型的建立和设计也要完善,高洁超则从理论分析和模型设定两方面展开评论。
七、结语
闭幕式上,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系主任饶品贵向大会简要总结了今年研讨会论文评选及汇报的主要情况,并对各位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下一届“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学术研讨会将于2021年在重庆大学举办,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辛清泉教授热烈欢迎广大专家学者明年继续积极参会,期待大家携更丰硕的研究成果相聚于美丽的山城重庆。
作者:饶品贵 罗勇根 陈冬华 姜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