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商业银行金融抑制改革范文

商业银行金融抑制改革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商业银行金融抑制改革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商业银行金融抑制改革

当前,由于贸易和投资壁垒的弱化使贸易与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两驾马车,但是贸易与投资活动的发生离不开金融基础。因此,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金融深化作为支撑。但是,作为金融深化的对立物金融抑制却一直束缚着我国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的发展,使其资源配置功能发生严重组曲,故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抑制问题已成为其发展的瓶颈。

(一)金融抑制及金融抑制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格利和萧认为经济的发展是金融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手段。麦金农和萧在批判传统货币理论和凯恩斯主义的基础上,论证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他们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

所谓金融抑制就是指政府通过对金融活动和金融体系的过多干预抑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而金融体系的发展滞后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了金融抑制和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这些手段包括政府所采取的使金融价格发生扭曲的利率、汇率等在内的金融政策和金融工具。

金融抑制理论认为金融抑制可导致一个国家中低生产率的传统技术和高生产率的现代技术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出现,个人、厂商面临两种技术选择:投资边际收益递减的传统技术;投产前需要大量初始投资,一旦投产收益率会很高的高新技术。如果个人或厂商受到融资条件和收入票赋的限制时,最优选择是传统技术投资曲线与最高元差异曲线的切点。如果投资者能按新技术的投资曲线与最高无差异曲线的切线斜率表示的利率融资就会选用新技术的投资曲线与最高无差异曲线的切点投产,此时厂商效用最大化。

这说明,金融抑制下取得信贷的不同待遇会导致投资效率低下、投资饥渴、盲目重复建设,使低质量的过剩和高质量的短缺相并存的二元经济。

(二)金融抑制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问题

商业银行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转的轴心、资金传输的中介和资源配置的核心,但是,我国财政金融主导下造成的金融抑制使商业银行发展畸形。根据当代金融企业的经济效率理论和我国商业银行特有的银企关系,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重问题可大致概括为“五大不经济性”和“五大双重错位”等十大问题。五大不经济性包括“规模不经济性、范围不经济性、结构不经济性、速度不经济性和网络不经济性”,五大双重错位包括“双重身份的错位、双重约束错位、双重职能错位、双重渠道错位和双重纽带错位”。

问题一:规模不经济性。根据西方经济学长期平均生产成本曲线和学习曲线,可知企业在适度规模下的生产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高。规模不经济性就是指企业的规模过小,造成企业的资源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而造成固定成本的沉淀等,以及规模过大造成的信息传导链太长,造成信息的上下不对称、管理失效、反应时滞等使生产成本增加和效益的降低。

问题二:范围不经济性。范围不经济性是指企业的经营范围的拓展带来的成本空间的节约、效益的提高。企业产品、业务、市场及功能等的关联性和多样化有利于节约成本,增加市场份额。范围经济性是经营多样化的选择和判断的需要,由于企业生产在一定的范围内存在费用、资源的互补、支持、替代的可能性,这就为企业在核心或主营业务的基础上开展多样化经营的企业提供了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益的空间和机会;多种关联经营可以带来相乘效应,即多种关联经营可以相互利用共同的市场、信息、生产、管理等链条,实现同一链条的相互叠加和相乘效应;信息向量可以在经济层面内为决策提供多样化经营范围,达到节约成本,提高效益。

商业银行的范围不经济性表现在商业银行经营范围的狭窄,金融产品单一,几乎没有金融创新,服务对象狭窄且倒挂,存款几乎成了其主营业务,不能经营投资银行、证券、保险的业务,以及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等。

问题三:结构不经济性。主要是指企业的组织管理结构、产品结构、资产负债结构等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造成企业的成本上升、效益下降的现象。商业银行的结构不经济性表现在组织机构模式不合理和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其组织机构不合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分支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与政府机构高度对应,这就造成设立机构时不考虑成本收益分析,很多机构执行了过多的社会责任,这种行政区划模式难以脱离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使分支行对同级政府负责;二是内部机构的对口设置使分行的一切经营活动依赖于上级指示,不能使工作责任心和主观能动性得到加强。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表现在存贷差大,不良资产比大,表外业务、中间业务等占比小。

问题四:速度不经济性。速度不经济性是指企业不能适应用户的速度、企业不能适应从产品概念到产品定型从而提供给市场的速度以及企业不能适应市场变动而更新产品线速度的能力。一是由于商业银行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环境下养成的过度依赖上级,不能有效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自己不能有自己特色的创新产品、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因此不能有效地适应客户的需求。二是由于商业银行不能通过利用许多的电子技术来提高自己的信息收集和处理,也就不能提高自己的经营范围经济性和速度经济性。

问题五:网络不经济性。网络不经济性是指企业不能享受通过网络联结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实现生产、流通领域的网络化、管理行为的职能化和内部管理的有效协调等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改善而造成的损失。虽然商业银行在全国建立了许多的分支机构和网点,但是其非但没有给自己带来应有的经济效益,相反却造成了机构的臃肿和信息的上下不对称,使其效率低下。

问题六:双重身份错位。双重身份错位表现在银行既是市场主体又是政府的附庸。虽然经过了多年的改革,银行开始趋向商业化改革,市场主体的倾向变得明显。但是由于国家所有、行政管理再加上改革滞后,银行虽然是法人,却没有相应的财产所有权。因此,银行不具备资产风险的法律滞后,银行虽然是法人,却没有相应的财产所有权。因此,银行不具备资产风险的法律能力,缺乏抗风险的压力意识和动力意识,无法以企业的身份进行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和自我约束,不能与工商企业进行平等互利的相互选择,一切经济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直接控制。

问题七:双重约束错位。双重约束错位即银行面临的债务硬约束和债权软约束的非对称。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负债绝大部分来自于居民储蓄,而居民债权对银行具有强硬的约束力;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资产绝大部分发放给国有企业,但是由于国有企业与商业银行的产权同质性使得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债权和债务关系变得模糊,相互间的金融交易不能建立在信用基础上,从而造成银行资产的财政性占用和长期拖欠,使银行对企业的债权约束力弱化,导致银行软资产和硬负债的非对称结构。

问题八:双重职能错位。双重职能错位即银行的经济调节职能与行政管理职能错位。银行在市场公平竞争的基础上与企业进行双向自主选择实现资源配置和经济调节职能。但在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作为政府机关承担着对企业行政管理职能,这就难免在两职能行为发生干涉时,往往以牺牲经济管理目标来实现行政目标。

问题九:双重渠道错位。双重渠道错位也就是商业银行的资金借贷与供给渠道的错位。由于国有企业所有制上的优势,由于企业的资金由银行统管,从而使企业吃银行的大锅饭,并因为缺乏有效的约束而形成对银行资金的倒逼,使银行自身效益受损,使银行资产质量日益下降。由于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建立,企业的税负和利息负担较重,自我积累能力低,只能依赖银行,这就使银行资金的财政性供给机制继续发挥作用。由于企业的自有流动资金占全部流动资金的比重不到20%,使银行贷款高达80%,由于行政干预和企业治理不当,使银行的流动资金贷款大量沉淀和流失,成为银行的不良债权。由于过去财政性贷款需求的无偿性,那么在新的利益格局形成后,企业开始具有相对的自我利益,由于投资的机会成本为零,而投资利益可以分配到企业和个人,于是企业在资金需求的无偿性和经济性的驱动下,造成企业对贷款需求的刚性依赖,导致企业忽略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

问题十:双重纽带错位。双重纽带错位即银行、政府和企业间的市场纽带与行政纽带尚未割断造成银行资金财政化倾向的继续存在。

(三)商业银行的改革思路

商业银行的改革思路大致可以概括为从宏观上的动手术、输血,从而促使微观上产生造血功能。

1.规模经济性、结构经济性解决思路:金融企业上市

从发展趋势看,金融企业上市将是一个较好的提高规模经济的途径。上市能通过重组银行资本和募集混业资本来打破过去单一的资本结构,上市交易将迫使贷款业务采纳商业标准。这将有助于解决国营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三分之一,而贷款占银行全部贷款三分之二的问题。

根据近期出台的相关政策和证券市场扩容方面来看,我国金融企业有可能采取依次“批量”上市:上市的第一梯队将是现有规模不大的股份银行整体上市,如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第二梯队应是历史较长、规模较大的国有商业银行分拆部分业务上市,如四大商业银行和交通银行等的信用卡业务、国际业务等。第三梯队将是保险公司,其中中国人保、平安保险公司、太平洋保险公司将采用分拆上市的方式,而华安财险、泰康人寿、新华人寿等则可以整体上市。第四梯队是证券公司,它们可以整体在主板发行上市,也可以分拆技术含量较高的如网上交易业务在二板发行上市。

2.范围经济解决思路:混业经营

混业经营能为客户提供较全面的服务,可沟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将各种金融业务进行有效组合,创造利润调节、客户资源共享等优势,从而大大降低经营成本。因此,从发展趋势上看,混业经营体现了金融市场内部相互沟通的基本要求,有利于提高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因此,随着金融竞争的扩大和金融信息化的发展,银行、证券、保险业务的各种相互交叉正在扩大。

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模式:(1)商业银行在其法人实体内部设立非银行金融经营部门、经营多种金融业务,这种是绝对的混业经营,如德国的全能型银行;(2)商业银行通过投资设立控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与其投资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是母子关系,一个法人一种金融业务,来实现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业务的混业经营。此种混业含有分业的迹象,如英国、日本,我国的中信等。(3)商业银行通过业务的协同兄弟关系的混业经营,来实现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利益共享,但不能直接从其他金融机构中取得利润,只能通过业务关系或关联交易来实现。如:我国光大集团,及美国金融控股公司等,其机构模式是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是兄弟关系,它们同属于一个母公司。从《商业银行法》看,由于第3种模式的混业经营使金融控股公司既实现了混业经营,又不受控制,既不违背现行法律,又有利于监管和各金融业务较为独立地运作及自我管理。所以该模式较为可行。

从银行的角度,构造一个金融控股母公司的途径,第一步,银行的全部或部分股东必须将其对银行的全部或部分股权转让给与某一非金融公司或金融控股公司,使该非金融公司先转为控股银行的公司,银行转为已存在的金融控股公司的子公司。第二步,该银行控股公司再投资成立非银行金融机构,转变为金融控股公司。这样,银行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成为同属一个母公司的并列关系,达到利益协同,共同发展的目标。

3.网络经济、速度经济解决思路:采用信息技术

信息经济新经济大大增加了金融企业的风险,这就要求政府加强对金融产业的监管。在金融企业中受新经济技术进步影响最大的是银行的零售业务和房屋贷款业务,其次是信用卡业务。商业银行业务的电子化包括经营电子化和管理决策电子化。

金融产业本身可以采用更先进的交易设备和交易手段,这样一方面,要在新的形势下提高产业的竞争力。首先,金融产业内部大量使用计算机技术和设备,可以大大加快信息流动速度、提高效率;其次,金融产业本身的优势就是为顾客提供各种金融需求服务、提供私人信息服务,解决经济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再次,信息技术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防范金融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4.解决商业银行的五大双重不对称问题的思路:信贷资产证券化实现银企双赢

信贷资产证券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指资金短缺者采取发行证券的方式在金融市场向资金提供者直接融通资金的融资证券化。另一种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现金流动收入的资产,转换成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行为的资产证券化。

首先,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显著改善金融机构的经营效果和资产负债状况。商业银行依靠自身留存收益增加资本金变得越来越困难,加之中央银行进一步强化了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管理,提高了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这样就导致银行资产规模无法迅速扩大,影响了经营效果和竞争实力。而证券化为商业银行改善上述状况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证券化将会对其产生两种效果:银行将金融资产出售所得现金,一是冲减负债可以使资本金在总资产中的比率相对提高,二是投资于其他金融资产,那么银行的资产结构得到改善。

其次,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显著地改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财务状况,减轻企业的债务负担。这是因为:第一,资产证券化能将流动性低的资产转变为流动性高的现金;第二,证券化交易能将未来预期的资产收益转变为当前实现的现金收入;第三,证券化交易可以通过资产负债表外融资,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第四,证券化交易可以将现金用于企业当前经营和长期发展,使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再次,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使国家在不增加新投入的条件下,实现银行不良债权的转移,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的获利能力。

因为贷款占用形态较为复杂,不良贷款确定的时间界定和标准又有差异,信贷资产证券化研究操作方法可以在定原则、定标准、定办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信贷资产证券化。

第一,定原则。按照“先清后分,先劣后良,先点后面”的原则,将需要证券化的资产剥离出来。“先清后分”就是清理资产账户,如实反映信贷资产占用形态,做到底数清楚,然后分出银行的好坏资产,再通过一定程序进行认定。“先劣后良”就是把某一时点已经形成的真正难以收回的不良资产首先列人证券化账户,由专门机构管理,待这部分资产转化成功,再将可证券化的理想资产也转入专门机构管理,以此逐步转移银行风险。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解决不良资产应是当务之急,可以通过证券化的过程卸掉包袱。“先点后面”就是选择问题较大,不良资产占比高的商业银行进行试点,总结出经验后逐渐扩展到所有商业银行,这样做可以防止运作过程出现不畅,导致金融风险的发生。

第二,定标准。证券化资产的基本标准有:1.一定时期有低违约低损失率的记录;2.贷款在未来能够变现,并能偿还本息;3.贷款抵押物品有较高的变现价值;4.有符合法律程序的借款合同文本。

第三,定办法。从国外经验看,大多数是成立专门机构专门收购国内银行的呆账和资产,以改善银行的资产状况,帮助市场恢复信心。其机构完全按照市场机制运作,收购银行呆账后清理有关资产使其增值,再根据市场价格出售这些资产。

摘要:金融抑制一直束缚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随之带来经营规模、范围、结构、速度和网络的不经济性,造成身份、约束、职能、渠道和纽带的双重错位等一系列问题,须以强化改革,促进金融深化的协同策略予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