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宏观经济学教学运用范文

宏观经济学教学运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宏观经济学教学运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宏观经济学教学运用

一、宏观经济学理论和教学的特点

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认识各主要学派的思想,吸收理论的精华,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因此,要适时开展研究性教学,不断引导学生进行理论、问题和政策的思考。第一,理论表述方法的多样性。宏观经济学是对现实经济世界的认识,是对现实经济规律的抽象,为了使抽象的理论便于传播、讲解和掌握,长期的理论和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叙述法(文字表述法)、算术表示法(表格法)、几何等价法(图型法)和代数法(模型法)等分析方法,同一种方法可以用来解释不同的理论和问题,同一理论和问题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述,灵活地选择科学的、通俗易懂的方法,是宏观经济学基本素养的一个体现。第二,理论的复杂性。经济学流派较多,不同流派在理论和政策主张上差异非常大,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很难对每一种流派都作详细的解剖,一般是以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为主线,适当介绍其他主要学派在同一问题上的观点,以开拓学生的思路与知识面。第三,理论的发展性和实践的多变性。宏观经济理论随经济现实的发展而发展,是发展变化最大的学科之一,新理论层出不穷,教材编写的滞后要求教学中必须对新理论进行补充。由于资源禀赋、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历史传统、政策和政治文化的差异,不同国家需要解决的经济问题存在着较大差异;即使是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对的经济问题也在变化之中,尤其是开放经济下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在理论上没有现成答案,要求不断地探索和研究。第四,与经济现实的联系性。学习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目的之一是洋为中用,让学生用理论来分析和研究中国经济问题必然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设计时,尽可能将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但是,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宏观经济学是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发展起来,并用来分析这些国家经济问题的。由于西方国家以私有制为基础,经济结构相对完整,企业有充分的活力,对宏观经济政策反应较为敏感;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发展充分,为政策在各类市场的传导和协调,提供了较好的条件。这样,无论是以需求为导向,还是以供给为导向的政策工具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由于机制惯性,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要真正成为具有经济性、营利性和独立性的主体,还需要继续改革,在受到诸方面制约的情况下会使西方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在中国运用的效应大打折扣。课序上,多数专业宏观经济学课程是在低年级开设的。由于学生缺乏对西方经济社会的了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又使他们产生了学习的欲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来理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经常会得出错误的结论。通过研究性教学,帮助学生科学地理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和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性教学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当今世界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发展迅速,宏观经济学教学的目的不再是仅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基于强调科学原理形成过程为主要特征的研究性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面向教学的过程,通过将理论的产生、演变、作用等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创造性思维的成果,从而建构学生自己的知识和理论体系,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路径。创造性思维是相对于习常性思维(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而言的,强调主动性和创见性。通过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开拓人类认识的新领域,从而是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的高级、复杂的思维,是人们智慧升华的表现。创造性思维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狭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定义出新的变量,提出新的假设和假说,形成新的结论和创建新的理论等探索未知领域的思维活动,属于高级、尖端的思维,对历史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有重大的作用,这种思维对本科生来说,很少有人能达到。广义的创造性思维则是指思维主体有新的认识、新的观点、新的价值等的思维活动,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有这种思维能力,我们所讲的本科生创造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正是基于这种理解的。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固然重要,但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主体毕竟是学生,要尽可能发挥学生现实的、潜在和未挖掘的能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研究性教学,可以为学生奠定研究和创新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也是研究性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

三、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的几点思考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理念,体现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之中。它要求我们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和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才能实现教学的目标。

(一)宏观经济学开展研究性教学,要以教学团队形式和教师的科研来推动

在大多数院校,宏观经济学的教学都是由若干教师同时担当的,这样就可以形成教学团队。研究性教学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如果单凭个别教师的专业知识,在指导的时候可能会感到捉襟见肘,充分利用不同教师的兴趣爱好这一有利资源是重要的。如有的老师对西方理论与中国经济的结合有研究,有的教师对宏观经济学的多媒体教学感兴趣,有的教师偏好于宏观经济数据的分析,有的教师热衷于对社会经济问题的认识,有的教师对计量经济模型较为精通等,这些都是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所必须的,因此,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要尽可能采用团队形式。近三年来,由作者指导的学生,一篇论文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奖,三篇论文获得江苏省优秀论文,二篇文章获得江苏省优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等奖,形式上我是导师,实际上是一个团队共同的成果(这个团队有研究生、年轻教师、经济管理部门的领导和专家)。无论理论探讨、数据调查,还是结构分析等,都是由这个团队一起来完成的。特别是涉及到计量模型,往往是这个团队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研究方法,再由一位青年老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专门给予指导。这位老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掌握了更多计量模型的运用,个人也取得了较为优秀的成果(包括课题和论文),成为一个新生的教学和科研力量。

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还要以教师的科研促学生研究。一方面,教师要有科研。科研上的造诣高,课堂上才会给学生更多的启迪和思维。不做研究,只搞教学,只能是教书匠;只做研究,不搞教学,则不是教师。近年来,我们教学团队的教师主持国家、部省级、厅局级课题近三十项,大多数是围绕现实经济问题而设计的。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参与课题资料收集、实地调查、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等,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一批成果。此外,要做好教学工作,还必须进行教学研究,通过教学研究课题去研究教学模式、研究课程体系、研究教学规律、研究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等等。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学生参与科研训练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研究小组中,在其中担任部分基础工作;一种是学生自己提出项目方案,并在校内或校外自主联系指导教师。作者在经济增长理论教学设计时,组织教师和学生参与了一个地区委托课题的调研工作,主要探讨该地区民营企业的状况,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等。调查历时近一个月,学生对不同类型企业的职工来源、文化程度、工资水平、企业家的成长过程、企业投资选择及并购、产品生命周期、市场销售及竞争等诸方面感受很深,由学生完成的调查报告得到了该区区委和区政府的高度重视,该区组织了广泛的学习和宣传,研究报告还获得了2006江苏省大学生优秀调查报告一等奖。一名学生还利用调查中的数据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这篇论文获得2007江苏省大学生优秀毕业论文二等奖。

(二)宏观经济学开展研究性教学,要以厚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数据资料为基础

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力,善于观察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出问题。但对于刚接触专业基础课,缺乏理论知识基础和宏观经济的感性认识,又习惯于教师教学生学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的大学低年级学生来说,这种能力是不够的。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帮助学生建立理论知识基础,又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数据资料。

一是开展研究性教学要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经济学学派很多,不同的学派假设条件、理论基础、分析方法、政策主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同一种经济现象可以用不同学派的理论来解释,同一种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不同的经济现象。从理论体系上来看,如果不能让学生涉及到更多学派的理论,学生即使对现实经济进行了调查,也无法选择适当的理论给予合理的解释,从而也就难以达到教学的目标。在开展研究性教学之前,要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主要学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结论、政策主张作详细的讲解。比如,为什么现在用GDP而不用GNP作为最基本的经济总量?根据消费函数,消费决定于收入,是什么含义的收入?投资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是利率、资金数量,还是长期利润率的预期?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解决?凯恩斯反对用削减工资的方式增加就业,但克林顿担任美国总统期间却采用了低工资政策,实现了高就业,带来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如何理解?等等。在教学中,我们遵循“理论——问题——政策”的思路,首先强化理论模型的讲解,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基础。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我们还设计了《走近经济学》经济学基础知识竞赛活动,通过竞赛,让低年级学生认识经济学的基本要求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高年级的学生,看到他们在经济学基础上存在的差距,利用在校期间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特别是给准备进行社会经济调查和考研的学生指引方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是要给学生提供中国和西方国家宏观经济的背景资料。社会实践、原型启发、问题意识和丰富的资料等,都是创造性思维不少缺少的条件。考虑到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分析方法独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流派林立,并且随经济现实的发展而发展,是一门发展变化最大的课程。我们教学团队研究与借鉴相结合,为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提供丰富的理论与实践资料。近三年来,为了及时跟踪理论前沿,我们组织教师就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新进展和新发现、西方宏观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转变、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运用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探讨,形成研究报告近二十份;为了强化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结合,我们组织教师对中国经济分析面临的挑战、可持续发展理想模式的探讨、新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投资与经济增长、失业问题及其对策、经济波动与经济政策、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等进行了专题研究,形成研究报告十余份。这些专题性教学辅助资料,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较好的便利条件。

(三)宏观经济学开展研究性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经济问题研究的方法

宏观经济学有很多独特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则是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如何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去研究现实经济问题呢?第一,在课堂讲授中,要教会学生对经济变量进行科学的界定(即定义)。比如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一定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简单的一句话,却有多层意思,首先,经济问题的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引起的,没有资源的稀缺也就不需要经济学了;其次,由于资源的稀缺带来了两大经济问题,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问题,由此引导学生去了解和掌握这两个基本问题;再次,解决经济问题与基本经济制度有关,不同的制度之下,解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方式是不同的,这样引导学生去了解有哪些类型的制度及其特点;最后,经济学是一门科学,以此可以激起学生了解经济学发展历史及其演变的欲望。第二,注意假设条件。假设是一种理论所适用的条件,任何理论离开了假设可能就不或不完全成立了。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往往习惯于现成的答案,满足于对结果的记忆,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假设的重要性。我们在讲授之前可以让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三角型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小学生都知道的,大学老师问出了这么简单的问题,学生很少有直接回答的,他们在思考!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事实上,180度是有条件的,即平面上)。通过与过去知识的联系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学经济学不是背概念、原理或结论的。第三,理论的表述方法。一般来说,经济理论可以用文字、表格、图形或函数关系来表述。在既往的学习中,数学与经济等理论是分离的,也许一个学生数学学得很好,但在经济生活中究竟有什么意义,他可能不太清楚。比如,曲线的斜率表示什么?它表示不同变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正斜率越大,表明横坐标的变化比纵坐标的变化速率要慢,即横坐标的变化对纵坐标的变化不够敏感,或者说是缺乏弹性的。让学生回忆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并对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诸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产生联想,从而就能创造性地用几何方法分析更多的经济问题。

(四)宏观经济学开展研究性教学,要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和改变错误的认识

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非这样不可”、“非理解不可”、“非搞出个新方案不可”、“人家能干我也能干”,这些心理情绪使得人们爱动脑筋,这样就能排除困难和挫折,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达到创造发明的目的。怎么去找问题呢?方法是很多的。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或进行资料数据的检索,或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与所设想的事物(现象)相似,从而引起联想。比如,在应届大学毕业生招聘会期间,可以组织低年级学生去调查,这样他们不仅能了解一个层面劳动力市场状况,而且能了解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好毕业就业的准备。再比如观察到独生子女多了,企业开发了虾条等食品,联想进入老年社会了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在讲授失业与就业理论时,指导两个苏南籍的学生在苏南地区选择典型地级和县(市)级单位各一个,分层次探讨劳动力需求结构特点;两个苏北籍的学生在苏北选择典型地级和县(市)级单位各一个,分层次探讨劳动力供给结构特点。进而合作研究了江苏农村二级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性,并提出了“订单教育”是解决江苏农村二级劳动力市场非均衡问题有效途径的建议。学生将理论知识准备、数据的收集整理、论文的撰写等通过合作研究形式,融为一体,不仅这份研究报告获得江苏省大学生优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等奖,而且这四个学生最终都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本科毕业论文。当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教学取得成绩的时候,也给以后的学生产生了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一方面,学生自己研究成果的推广,丰富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调动他们开展研究的积极性。

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改变以往错误的认识。总量是反映了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较多的经济总量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由于缺乏对实际的了解,学生学习时往往凭感觉理解理论,容易形成错误的观点。比如:A=B,能否得出A+C=B+C?这在数学中是没有问题的,但以此来解释经济现象时,就要考虑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了。如果等式两边是独立变量,不受其他因素影响,上述结论是成立的。当等式两边是非独立变量时,如在左边增加C时A会增加,右边增加C时B会减少,上述结论就不成立了。由此,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和三种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之间的关系了。再如,从现实经济运行来看,究竟是欠发达地区,还是发达地区资金短缺?学生的感觉上是欠发达地区穷,缺乏资金;而发达地区富,资金充裕。事实上,资金在发达地区投资收益更高、机会更多,从而发达地区更容易出现资金短缺;考虑到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系统反而资金过剩。

(五)宏观经济学开展研究性教学,要关心学生和提供必要的条件

低年级学生对研究性教学有热情,但往往重点和难点把握不住,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与学生一起对主题研究的重点进行分析,并充分估计到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采用SWOT法,根据参与学生的知识基础、性格特征等,对以往学生活动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剖析,帮助学生做好知识和心理的准备;同时,要对主题研究的外部环境利弊进行分析,提高研究活动的针对性,减少学生在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比如,在调查过程中涉及到个人隐私或企业秘密时,如何打消被调查者的思想顾虑获得可靠的数据,这既要辅导学生有关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又要指导与被调查者接近和交谈的方式等。建立供学生进行调查的渠道,对研究性教学活动是很重要的。在教学设计时,要尽可能征询与主题有关的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专家的意见,收集他们相关的资料信息,建立调查访谈渠道,为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和便利条件。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已经培养了一大批各种类型的学生,包括研究生、全日制本专科生、成教本专科生、国家职业经理和营销经理、公务员等,他们中很多人或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上,或在经济管理部门工作中取得很大成就,邀请他们参与指导学生,或直接对他们进行调查,会使研究性教学更加经济、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