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宏观经济突出问题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我国的国民经济延续了2003年以来连续四年的经济繁荣,宏观经济呈现出良好发展的态势。一是总供给增长和总需求增长均呈明显的上行态势。从供给看,工业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产品销售额稳步提高,企业利润大幅增长;二是货币信贷持续过快增长,狭义、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幅度较高;三是贸易顺差继续扩大,价格总水平继续保持低位增长。总体来看,我国的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但信贷增长过猛、投资在高位上再次加速增长表明,新一轮投资过热的苗头显现;而投资增幅继续高于消费增幅、房价偏高而CPI偏低等表明,经济增长的结构性矛盾又有加剧趋势,宏观经济面临再次过热的风险。
一、当前宏观经济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1、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在高位运行
去年下半年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一直维持在高位运行。虽然今年一季度增速比去年同期有所回落,但仍达23.7%。当季投资增速回落,有可能是去年下半年调控投资带来的适应性回调,还难以说是趋势性变化。另一方面,目前各层次的货币供应量都继续保持高位增长态势,特别是利率水平的偏低和大量的游资存在,为投资增长提供极为宽松的货币环境,再加上地方政府仍然高昂的投资热情和大量投机资金的驱动,住宅投资过热继续发展,很可能带动整体投资再次强劲反弹。从近几个月的情况看,投资过热的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但必须注意到,我国的新开工项目仍然很多。新开工项目决定着未来的投资增长速度,如果按建设周期算,2006年在建的投资规模需要到07甚至08年才能发挥效益,这就意味着今后一段时间投资仍将会保持较快的速度。
2、货币市场流动性过剩
近几年存贷差的大幅增加可以大致反映流动性过剩的严重性。据统计,2006年1-9月累计存贷差比2000-2003年间存贷差的平均值高出1倍左右。目前流动性过多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三个层次的货币流动性呈同步增强趋势,三次货币供应量增长均处于偏快增长区间,为信贷和投资继续大幅扩张提供了非常宽松的资金条件。其次,当前利率水平仍然偏低,这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货币供应量仍会保持在高位增长。三是外汇储蓄的过快增长使货币流动性被动增加,特别是目前人民币慢升值得趋势实际上进一步增强了国内外对人民币升值投机的预期。从今年一季度的数据来看,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较多,几乎占到全年信贷投放预期目标的一半。M1和M2增速明显,二者的剪刀差在去年末闭合以后重新扩大,定期存款活期化重新抬头,货币流动性增强。
3、贸易顺差继续呈扩大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贸易顺差同比扩大231亿美元。由于持续多年的投资高增长,源源不断的转化为生产能力,在超过国内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势必进一步扩大出口。按今年一季度的发展趋势,全年外贸顺差很能会突破2400亿美元。贸易顺差扩大奖产生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是加大人民币升值得压力;二是加大了货币调控政策的实施难度;三是引起我国产品出口的贸易摩擦加剧。
如前所述,当前经济运行中的所谓“三过”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经济形势好中有忧,由于持续多年的经济和投资的高增长,经济平衡关系在变化,深层矛盾在积累,潜在风险在加大。如果任其发展,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会趋于下降,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局面将难以为继。
二、“三过”及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分析
1、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扮演着重要的经济建设者的角色,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却不到位。这就造成政府财政收入被大量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而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支出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我国的国有企业积累了大量的资本,由于国有资本预算制度迟迟没有实行,利润不分红,而近年来石油化工、电信等垄断性利润大幅增长,使其投资能力被过度放大,直接导致了投资资金充足。
2、国民收入分配过于向政府和企业倾斜。
近年来,政府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幅远高于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水平。政府所得份额不断增大,在政府职能尚未转变得条件下,必然直接或间接的推动投资高增长和投资率达攀升。企业在高利润的驱动下,也会进一步扩大再生产和增加投资,这是造成投资增长过快的最直接原因。
3、国际收支不平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由于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较低,跨国公司不断向我国转移生产能力,导致出口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增加。长期以来,为了追求经济的高增长,很多地方采用了增加出口的措施,我国政府也采取了鼓励出口的战略和政策,包括在沿海地区设立大量以出口为导向的开发区,通过优惠政策大量招商引资,实行出口退税等,造成国内资源配置向出口企业倾斜。这一系列措施导致的结果就是我国的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国际收支不平衡现状有愈演愈烈之势。
关于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全球流动性普遍过剩是外部原因。近年来,发达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加上我国汇率相对低估导致存在套利机会等,是造成我国目前流动性过剩的外部客观因素。而从更深层次原因来看,高储蓄率、政策的出口导向模式是流动性过剩的基础原因。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资金供求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高储蓄率所引起的国内投资与消费的失衡,最终导致了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流动性过剩。此外,国有银行上市融资、城乡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国内流动性过剩的程度。
三、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对策建议
(1)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调控
在当前宏观调控取得初步成效的情况下,今年要继续把控制投资过快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要谨防出现二次宏观调控后投资再度反弹的情况,即使经济增长调整压力加大,也坚决不能放松对投资的控制,尤其不能放松对房地产及重化工业投资增长的适度抑制。继续把好土地、信贷两个闸门,特别是要继续落实国家对房地产调控的各项方针政策。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取得预期效果。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全面清理在建项目和新开工项目,严格审查各类拟开工项目,凡不符合环保、能耗等市场准入标准的项目,该停建的一定要停建。去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新开工项目的清理工作,纠正了一批违规建设项目,查处了一批典型案件,有力的促进了科学发展观在全国范围内的落实。今年要继续保持这种从严控制的势头,巩固清理成果,确保固定资产投资不反弹。
(2)严格执行土地调控政策
落实土地管理管理目标责任制,加强对耕地和基本农田的保护,加强土地规划、年度计划控制,实行土地违法问题问责制。严格用地审批管理,全面清理土地使用过程中的不规范、不合理现象,要求出问题的地方或部门限期整改,严肃查处土地违法案件。加强工业用地管理,从严控制工业用地比重,同时调整工业用地政策,强化征地补偿制度,规范土地出让的收支管理。政府部门应该在目前土地调控政策的基础上,及时把相关方面的行政政策性措施制度化、法制化,使宏观调控更加规范化、效率化。一要打破地方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二要通过立法形式赋予农民在土地征用和征购过程中与地方政府平等的法律地位;此外,针对当前环保和能耗调控目标实现难度较大的问题,要继续强化环保的约束作用,坚持以资源节约合环境保护为经济发展的切入点,淘汰落后产能,积极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加强金融调控
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要从体制机制等根本因素入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要将财政、货币、产业和贸易等政策手段予以组合运用,多管齐下,以期达到最好效果。从短期来看,可以进一步调整出口导向政策,优化出口结构,有效管理出口增长,坚决抵制以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出口创汇的做法,同时要改革外汇管理制度,改革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调整,切实减少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被动投放。长期来看,应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逐步提高消费率、改变高储蓄创造必要的制度条件。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改变资金和其它资源过度集中于东部发达地区的现象,以及由此引起的投资消费失衡、区域发展失衡现象。要从金融角度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新增贷款,加强市场准入的审核和监督检查,特别要强化环保标准。适度压缩对工业的投资和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增加政府对新农村建设和公益性服务业的投资,切实有效地执行重点行业的产业政策,加大对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
(4)综合利用、合理选用各类调控手段
宏观调控的手段上,可以综合采取多种手段,如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指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如税收政策、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产品购销政策、价格政策、产业政策等。经济杠杆是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价值形式和价值工具,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法律手段指政府依法制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通过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保护公有财产、个人财产,维护各种所有制经济、各个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个人的合法权益;调整各种经济组织之间横向和纵向的关系,保证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行政手段是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方式来调节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纵向性、无偿性及速效性等特点。在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下,还不能放弃必要的行政手段。尤其当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失调或社会经济某一领域失控时,运用行政手段调节将能更迅速地扭转失控局面,更快地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当然,行政手段是短期的非常规的手段,不可滥用,必须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加以运用。总体而言,以上三种调控手段各有利弊,各有千秋。实行宏观调控时应该综合采取这三种调控手段,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同问题有选择、有侧重的加以使用,以达到最佳的宏观调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