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工商管理类人才培育战略范文

工商管理类人才培育战略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工商管理类人才培育战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工商管理类人才培育战略

作者:李培林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创新教育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石。总书记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是源头,人才是关键。教育创新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和造就出一大批深基础、宽视野、高素质,具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致力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西方发达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以教育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改革以来,以思维创新和能力创新为核心的创新教育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面临着市场化、国际化的挑战,如何根据市场的需求培养创新型工商管理人才,成为各高校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充分重视受教育者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格特质的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高校是我国科教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1999年颁布实施的《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出了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高校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级创新型管理人才。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商管理创新教育存在明显的不足。

二、我国工商管理创新教育和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利用在高校从事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科研便利条件,对本校及河南省部分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和在校大学生采用调查问卷、访谈的方式,对企业等用人单位采用电子邮件、问卷或电话访谈的方式,了解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人才需求状况以及在素质和能力方面的需求动向。通过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和数据,发现普通高校工商管理类创新型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课程设置不科学。①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缺乏以学生为本和激发创新的价值导向。首先,多数高校制订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基本上大同小异。如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在培养目标定位方面差异化并不明显。从而导致各类院校的大学毕业生层次不分明、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基本上处于“大一统”的状态,不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培养应用型管理创新人才,很难满足社会多层次需求,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其次,学生普遍认为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不仅缺乏职业导向,更缺乏企业家精神教育。多数学生不清楚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对应该学习哪些专业知识,为什么学习,怎样学习等方面存在疑惑。②专业课程体系缺乏灵活性。多数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总学分一般在150~160学分左右,并且必修课学分较多,选修课学分相对较少,学生很难享有自由选择权;另外,专业课教材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

2.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方式单一。一些高校采用“以教师为中心”,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欠缺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造成学生的参与度低,互动性少,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普遍缺乏评价教师创新教学的评价机制,造成部分教师思想僵化、创新意识不够、实践应用能力不强,其结果造成培养的学生既缺乏创新意识,又缺乏创新能力。

3.校企之间缺乏合作与互动,理论与实践脱节。多数高校较为封闭,与企业、科研院所和其他高校没有建立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大学生参与企业实践和锻炼的机会较少。虽然多数高校开设了实践和实验教学课程,但是企业运作网络模拟与现实的企业运营管理存在较大的差距,也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另一方面,多数高校创新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师的科研经费和科研项目较少,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的机会则更少,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4.缺乏引导高等教育走创新之路科学的评估方法。在高等教育评估方面,被评估的院校在评估中处于主体地位,享有充分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评估机构是一个协助评估主体总结工作绩效,分析优缺点,提供改正意见的服务性机构。但是,这种评估机制缺乏科学和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尤其是缺乏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衡量人才培养价值的重要指标,不能够有效引导高等教育走向创新之路。

5.创新教育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氛围。目前普通高校创新教育缺乏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有利于创新教育的环境和氛围,缺乏将创新融入到一般教育价值和理念。在社会环境方面,鼓励创新的社会风气尚未形成,支持创新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既不完善、又难以落到实处;在学校教育方面,高校实施的是国家计划体制,办学资源主要依靠国家分配,教育主要面向政府。高校在相当程度上按照行政化的集权模式进行管理,不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较弱;在家庭教育方面,等级观念、中庸之道、枪打出头鸟等旧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严重束缚了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我国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工商管理类创新型人才的路径

1.美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经验。美国是实施创新型教育较为成功的国家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高校不断进行创新教育,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即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美国高校的创新教育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定位较为清晰,根据学生个性进行差异化培养。美国较早采用学分制,课程体系设置较为灵活,一般在120~140个学分之间,其中有35~45个学分为主修科目,学生只要完成了规定的主修科目,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任意选修其它感兴趣的课程,修业期也没有一定的限制。在课程方面,老师可以根据新的科研成果或人才市场需求开设新的选修课程,学生修完规定学分便可毕业。第二,课堂教学方式非常灵活,课堂教学环境较为宽松。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辅导、实验、角色扮演、案例研究等启发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式。第三,重视学生的综合实践训练,普遍开设有探索意义的综合实验课,组织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注重发挥学生个性的潜能。第四,利用科学的高等教育评估方法引导高等教育走创新之路。首先,重视创新教育价值导向评估;其次,采用社会化评估的方法。大多数高校的资质和办学水平由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进行评价,这样就有利于保证评估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客观性。

2.我国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管理人才的路径。①明确工商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在培养目标方面,应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价值导向。高校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管理创新人才。首先,通过调研,分析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何种类型的工商管理人才;其次,利用SWOT分析法对自身进行分析,充分利用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和自身的优势,找出创新人才培养的正确路径;最后,借鉴国内外创新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和成功经验,以学生为本,使大学生明确自身的职业生涯目标和未来的职业导向,使学生知道学习的重点和方向,着重强化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交际能力,按照应用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路径。在课程设置方面,遵循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的整体相关性、社会适应性和动态开放性的基本要求,坚持以学科知识为支撑,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通用知识为保障,以创新知识为拓展,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建立灵活的课程体系。允许学生根据各自的基础、特长和兴趣选修课程。②实施权变的教学方法,教师应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将创新的理念和创新意识全面系统地贯穿到各个教学环节。首先,教师应调整自身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优秀的课堂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开发者和教练。其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民主的课堂氛围,采用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维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使课堂教学能够做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允许教师根据新的科研成果和市场需求开设新的选修课程。最后,教师应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并提高创新教学的能力。③加强校企之间的互动合作,重视实践与创新教学环节,首先,应重视开设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课程,通过实践教学和假期实践等环节,提升应变能力和实操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其次,可通过大学生创意创业比赛,激发创新热情。再次,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把企业家请到高校为大学生做管理创新的系列讲座,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实践导师,将企业打造成为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基地,弥补网络模拟实践教学的不足。最后,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创新教育和科研立项的经费投入,支持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科研和企业管理创新咨询等活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④完善高校创新人才教育评估的机制,引导高等教育走创新之路,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国家的政策导向非常重要,因此建议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科学的评价机制。首先,在高校人才价值评估体系中,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衡量高校工商管理人才价值评价的重要指标;第二,采用社会化评估的方法。将高校的办学资质和办学水平的评估由自我评估和政府评估的方式改变为由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进行评估的方式,由市场进行调节,有利于正确引导高校走创新之路。⑤构建有利于培养创新型管理人才的环境,工商管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因此,应从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打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政府应建立和完善支持创新人才培养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提倡学术自由,营造有利于社会创新的舆论导向和浓厚氛围。其次,高校应改变行政化的集权管理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学生为根本,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最后,优化家庭环境,营造育人氛围。家庭教育应重视发现、尊重和培养孩子的个性行为,允许孩子标新立异、允许孩子向权威挑战,允许孩子犯错误,保护和发展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营造有利于创新思维培养的良好家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