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水平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国际贸易》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要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大大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的国际贸易人才。
关键词:
国际贸易;教学水平;建议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逐渐加深,国家和区域之间的经贸往来越来越频繁。在这种背景下,外向型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也不断增加,相应地就会需要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人才。《国际贸易》是国际贸易专业重要的核心课程之一,高等院校应该加强本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根据外部人才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方向,才能培养大批优秀的国际贸易人才,适应当前的经贸形势。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在现阶段《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地阻碍了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因此,广大高校教师应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和外部人才的现实需求在教学方法上积极和大胆地创新,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
1《国际贸易》课程的特点
《国际贸易》课程的理论基础是国际经济学,内容包含理论和政策两方面的内容,采用经济分析方法完整地阐述了国际贸易的内容。作为经济类专业学生,《国际贸易课程》是必修课。课程研究的是国际间商品交换的操作程序,能够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业务的基本知识和流程,培养具备进出口业务操作能力的专门人才的课程。《国际贸易》课程研究的是国家之间的商品交换活动的应用性学科,因此涉外性较强,理论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近年来随着学科的进一步交叉融合,不仅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开设《国际贸易》课程,一些非国贸类专业甚至非经济类专业都开设了《国际贸易》课程,诸如工商管理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等,本课程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世界经济和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2当前高校《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的存在问题分析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中国的外贸行业同世界经济联系得更加紧密,对高素质外贸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但是不同高校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在《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主要表现为:
(一)教学基础状况不完善很多高校对国际贸易教学投入的教学资金有限,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实训设备不全,导致无法完成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国际贸易》课程涵盖有较多的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本身具有偏理论的特点,老师在讲解过程中,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还是以教材为主,造成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除此之外,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尤其个别学生英语基础较差,接受能力有限,无法对教材内容全面的理解,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
(二)教学内容重视理论轻视实践《国际贸易》课程理论性较强,且较为抽象。教师在教学过程都比较重视理论的讲解,而轻视实践教学,往往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培养出的学生往往是纸上谈兵,只懂理论不懂实践操作,很难满足现实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师作为中心,单方面的理论讲解,缺乏联系实际的教材,学生很难发挥主动性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所讲的理论内容和现实不能有效联系,学生觉得这些内容离自己很遥远,学习的意义不大,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热情,由此造成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理论在讲解过程中也比较枯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不能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这种脱离实践的理论教学很难让学生体会到理论知识蕴涵的政策含义,会让学生认为国际贸易理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较差,只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上的理论基础,进而更加轻视本课程的学习,不利于教学目标的推进。
(三)教学方法单一在目前的《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主要还是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一直在课堂上讲,学生以听讲和记笔记为主,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性。这种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没有给学生提供思考问题的机会,学生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这种方式使本来就晦涩难懂的理论变得更加枯燥无味,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四)教师外贸实践经验不足我国大多数高校《国际贸易》课程教师的培养方式都是从学校再到学校,理论功底很深厚,但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国际贸易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国际贸易的交易形式、政策、法规等都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超前于教材的。如果老师还是不走出学校,把主要精力花费在理论教学和科研中,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也是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这就违背了我们培养胜任国际贸易人才的根本目的。
3提高《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水平的建议
(一)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适应时展在理论讲解过程中,要紧密联系实际。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在原有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要适时更新,能够与时俱进,强国际贸易课程的实践性,适应时代的发展。密切关注国际贸易的政策措施、贸易规则等内容的不断变化,对有现实意义的当代国际贸易理论、有实际运用价值的新理论和区域经济集团的相关知识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使教学重点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迅速调整,加深具有现实意义的新理论的讲授。而且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强调学生对理论的应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要强调外语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与专业知识有关的英语讲解。比如可以用英语板书、母语授课的形式,能够扩大学生对专业英语词汇的积累,又用母语进行讲解,便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刻理解,对于一些英语基础不好的同学也不会因为语言障碍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同时鼓励教师与外贸企业中经验丰富的外贸人员合作新编教材,对原有的知识及时更新,适应当今外贸形势的需求。
(二)多种教学方法混合使用,加强师生互动性在《国际贸易》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互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是指老师根据所讲的内容确定一个或多个讨论主题,让学生进行课堂互动讨论,老师适时地补充和总结,引导同学们找出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同学们在充满激情和互动的氛围中掌握了理论知识。案例分析法是老师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们从实际的案例分析中学习知识。比如讲到跨国公司,就可选取几家耳熟能详的跨国公司,分析其特点和发展历程,可选取如苹果、三星、可口可乐等跨国公司分析,能使学生轻松地就能掌握跨国公司的相关内容。这种将理论和实际案例进行融合的讲授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式教学法是将学习内容分成一个或多个任务布置给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学习,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从主观上降低学习的难度。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把和国际贸易相关的实际案例搬进课堂,模拟实际案例中的场景,让学生扮演场景中的各个当事人。情景模拟教学法打破了原有传统教学中的以老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增加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建好实践基地,扩大师资队伍加强学生实践基地的建设,从企业聘请具有较强业务能力的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培训,重点是技能方面的培训。加大实训室的建设,配备新型设备,强调教学实践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理论知识丰富,又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成为符合时代需求的国际贸易高素质人才。同时高校要多与外贸企业开展合作项目,及时地把国际贸易最前沿的理念补充到教学中。还应该扩大师资队伍建设,不能仅仅把教师的学历作为衡量教学水平的标准,还应该更多关注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四)鼓励教师学习和参加培训大多数《国际贸易》课程的老师都是理论功底比较深厚,但普遍缺乏外贸工作经验,在授课时也很难把理论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达不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因此高校要为教师外出培训和学习创造条件,比如鼓励老师到企业挂职、出国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综上所述,要提高《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水平,高校应该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尤其是新型实训室的建设。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打破过去那种以老师为中心的单项式授课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各种教学方法混合使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国际贸易》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经济学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如果学生只学习理论,缺乏实际业务技能的学习,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国际贸易人才。因此老师在讲授《国际贸易》课程时应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田园.国际贸易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3(09).
[2]陈云.“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教学改革探讨[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2).
[3]于洪丽.浅谈国际贸易发展及其课堂教学[J].知识经济,2013(21).
[4]魏松峰.关于独立学院《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3).
作者:焦聪 王菲 李庆利 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