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国际贸易教学论文3篇范文

国际贸易教学论文3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国际贸易教学论文3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国际贸易教学论文3篇

第一篇:国际贸易教学考核模式改革

一、国际贸易专业综合实验课考核模式的缺陷

(一)重结果,轻过程

以广东财经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综合实验课的考核方式为例,该课程曾先后采用实验报告验收式、实验考试、笔试实验成绩评定等方法进行实验成绩的评定(这些方法也适用于其他财经类实验课程考核)。通过实验报告可以大致掌握学生的实验情况,但该评定方式有可能给实验不认真而抄袭实验报告者提供可乘之机,客观上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养成。实验考试式成绩评定是课程实验结束后在规定的时间和场地进行实验考试,依据实验考试的情况评定实验成绩。笔试实验成绩评定是出试卷进行学校统一的闭卷考试,让学生根据题目对实验理论、原理和操作技能进行解答,考核学生分析、解决国际贸易相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笔试实验成绩评定方式既强化了学生对平时实验的重视,也强调了理论与实验结合的理念,但该方式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的整体实验的能力和水平,有可能形成片面考核。总体而言,这些考核方式都重结果而轻过程。对于财经类实验课程而言,实验教学不仅需要注重结果,更重要的是形成结果的过程中对相关专业知识点的掌握和灵活应用。

(二)缺乏规范的考核体系

传统的考核缺乏规范的考核体系对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整体考核,在平时成绩的评定中,仅靠出勤率及对个别问题的解答情况来衡量也略失偏颇。实践能力并非完全通过课堂得以体现,学生的课后工作量无法衡量,如果没有适当的激励和评价,也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而且,平时实验课的知识积累、原理应用、实验态度及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都无法通过传统的考核方式体现出来,而这些能力恰是需要通过实验课让学生有所提高的。缺乏完整、规范的实验课考核体系,就无法将实验课的效果很好地体现出来。一个规范的考核体系,不仅应体现出学生对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知识点的掌握,更应将学生的平时努力与期末成绩结合,并在考核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激励,在实验过程中提高理论应用、沟通交流、灵活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

二、国际贸易专业综合实验课教学的特征

专业综合实验课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而言,是一种业务能力培养及提升的有效途径。借助SIMTRADE软件,学生可以较完整地模拟进出口业务流程,并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高沟通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课教学中,广东财经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综合实验课具有如下特征。

(一)综合性

国际贸易专业综合实验课涵盖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外贸英语函电等课程内容,模拟进出口贸易过程,涉及营销、贸易、金融、英语、保险、运输等方面专业知识,培养学生语言应用、外贸专业知识运用、沟通交流、解决突发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尤其是专业知识运用方面,可以细化到市场及产品选择、商务谈判、合同签订、租船订舱、商检报关、保险、结算、单据缮制等,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及应用。

(二)开放性

实验课以SIMTRADE软件作为实验平台,在校园局域网内全面开放,实验地点不受限制,课后可以继续学习。同时,教师提前实验要求,开放实验内容。

(三)自主性

在国际贸易专业综合实验课中,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负责实验课前期系统使用答疑以及实验过程中的知识点辅导,掌握实验进度。学生占据学习的主动地位,在实验内容及进度上有一定的自主权。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自由讨论、独立思考,共同解决问题并分享经验。

三、国际贸易专业实验教学考核模式的改革思路

考核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进步,确保学生对专业核心知识点的掌握,培养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为达到这一目的,提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一种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课程学生考核模式极其重要,且能为实践教学课程的考核提供参照。

(一)建立科学、规范、完整的考核体系

当前的国际贸易专业实验课没有一个完整的考核体系,主要以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来决定总评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取决于学生课堂出勤率和平时实验完成的情况,而期末成绩则由实验报告成绩或闭卷考试成绩决定。虽然兼顾了平时及期末两方面,但由于缺乏细化的指标,考核无法涉及实验过程中知识积累及应用过程,有失偏颇。科学的考核体系需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全面反映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体现公平合理。故而,需要设计能够体现知识点、语言应用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应用熟练程度等方面的考核体系,从不同程度循序渐进地进行考核,并合理分配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比例以及各自指标所占考核比重。规范性体现在对考核体系的公开化、制度化上,在制定出考核体系后,可通过学校或学院制度的方式将其在相关专业公开,并以此作为考核监督。完整的考核体系需贯穿实验全程,对实验前预习、实验中操作及实验后整理进行全面考核,将教师评价、系统评分及学生互评三方面结合起来。

(二)以人格本位与能力本位为考核宗旨

国际贸易专业综合实验课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大纲为基点,以实验过程为主导,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该实验课涵盖了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课程,作为一门可以作为校内实习的专业实验课,需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基础。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自行选择角色,合理安排时间,发展自己的事业,并运用所学来应对进出口业务中的变化,在这种过程中管理和发展自我,而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借助SIMTRADE,学生成立自己的公司,扮演进口商或出口商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创造更高的效率,需要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通过口头、书面交流与对方达成一致,与他人合作及交流的能力得以锻炼。还有部分学生,在完成多笔业务后,总结出口报价、单据缮制的经验,并将其公式化,经验得以推广。经过这些锻炼,学生不仅应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还将所学数据处理的知识灵活应用。专业综合实验课是学生在校学习与适应社会的一种过渡,专业知识、技能操作得以训练。同时,积极向上的解决问题能力和人际合作能力得以锻炼,体现“人格本位”补充和完善“能力本位”的新理念,这两者有助于学生适应社会。

(三)考核内容应涵盖国贸专业知识

专业综合实验课在考核内容上应多方面涵盖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细化教学大纲知识点,结合能力培养的需要,将内容考核贯穿实验过程。对于要求重点掌握的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相关知识,通过期中考试进行考核,及时让学生认识到知识掌握的不足之处,在后半学期的学习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利用综合案例的考核解决业务问题,要求学生查找案例或根据自己所做业务进行总结,并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外贸英语函电则通过实验过程中往来邮件进行考核。

(四)注重多种考核方式的综合运用

在考核方式上,对传统考核方式进行改革,采用多方位考核,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和知识运用。通过课堂提问、案例评析、BLACKBORAD考试、系统评分、实验报告等进行多方位考核,并注重过程激励,将实验过程计入成绩考核。在综合实验过程中,学生对软件使用及业务的熟练程度是循序渐进的,业务能力是逐步提高的,这种进步需要在考核中体现出来,从而避免以学生最终成绩定学期成绩,也可以减少实验报告抄袭而引起的不公评分。

四、国际贸易专业综合实验课考核模式改革的保障机制

为保障专业综合实验课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一)完善实验课考核制度

实现多方位、过程性的考核,需要有完善的实验课考核制度,明确考试内容及考核方式,合理、科学地分配各考核指标的比重,并严格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二)加强考试信息反馈

改革后的考核模式注重过程及考核反馈,在案例分析、期中知识点考核及实验过程考核后,应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以便学生根据考核情况改进学习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激励手段提高学习兴趣。这些可以通过BLACKBOARD平台实现,在期中知识点考核结束后,会立刻出成绩并告知正确答案解析,案例分析则借助BLACKBOARD平台中的小组讨论进行案例交流和分析,并在论坛上加以解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经验等也可以在该平台上交流学习。

(三)建设高质量的题库

对于专业课知识点的考核通过BLACKBOARD平台完成,这就需要建立高质量的题库,题型要多样化,体现公正性和严密性,在多样化的考核中体现合理性和针对性。

作者:刘娟单位:广东财经大学

第二篇:教学法在国际贸易的应用

一、《国际贸易》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贸易》课程的性质

《国际贸易》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其内容既包含国际贸易理论也包含国际贸易政策,还涉及到部分国际贸易实务。在我国高校经济类专业课程中,国际贸易课程不仅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其他如金融学、投资学等专业的核心课程,许多高校还将其列为学科建设的重点内容。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日益深化及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客观现实,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凸显了《国际贸易》课程的重要性及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性。

(二)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贸易》课程具有内容广、难度大及理论实践性强等特点。一般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形式较为单调和枯燥。

传统《国际贸易》教学以“粉笔+黑板”为主,虽然多媒体早已进入大学课堂,但部分课件仅是将黑板内容搬到了多媒体上,有些课件内容是大量的纯文本堆积,部分教师由对着课本转向对着课件照本宣科;还有一些课件配以较多的声音、动画与视频,殊不知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的听觉、视觉疲劳,因注意力分散而忽略了知识重点。

2.以教师为中心,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讲授法的优点是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便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其缺陷是过于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热情。这种被动“填鸭式”教育造成学生多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对知识没有充分理解,遇到实际问题仍然束手无策,导致学生对该课程逐渐产生厌倦和恐惧情绪。

3.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缺乏创新精神。

《国际贸易》作为一种偏理论的课程,其实践性也很强,既懂经济学理论,又懂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师最受欢迎。但国内尤其是中西部地区高校普遍缺乏“双师型”教师,很多教师没有做过相关实务,给学生上课就只好侧重于理论知识和贸易政策的解释。一些学生在开课之前,对《国际贸易》寄予较大期望,期许能从中学到实用性知识,但在后来的学习的过程中,却发现不知道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业务中去。学生感觉不到课程的有用性,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意愿。结果是教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却不买账。

二、《国际贸易》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哈佛大学商学院,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领域,案例教学法已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该方法看重的是案例分析的过程,而不是让学生强记案例内容,或寻找最终答案。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学生是参与者,是教学的主角通过案例分析,教师给学生提供足够自由的空间发挥思考力和创新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国际贸易》课程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1.案例教学法是《国际贸易》课程的必然要求。

《国际贸易》课程本身实践性与操作性较强,很多国际经济现象如国际分工、绿色壁垒、反倾销等均能在国际贸易中找到理论依据和政策来源。案例教学法是“授之以渔”的教育方法,便于教师将现实中发生的案例进行简单、抽象加工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2.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的有效手段。

研究表明,学生越多地参与课堂讨论,他们接触的知识就越多,理解就越深刻,知识掌握的越牢。案例教学法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气氛。特别是在没有标准答案的案例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多角度地进行讨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实现现代教学理念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学生在《国际贸易》理论的学习和掌握过程中一般以简单记忆为主,并不太明白这些理论的内涵,由于国际贸易理论模型假设过多,不容易在现实中找到完全对应的案例。因此,在分析现实社会的案例时,学生通常不知道应该运用何种理论解释国际贸易现象。但是案例教学法倡导的是发散型思维方式,不求惟一答案,因此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业务水平。

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国际贸易理论水平和知识储备,还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要求教师对整个案例教学过程能够精心组织与引导掌控。在备课和讲课的过程中,教师也会更加关注国际经贸方面的最新信息和案例,从而通过案例教学,使教师到达教学和科研的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三、《国际贸易》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制约因素

(一)教学案例方面的制约

要在课堂上成功地使用案例教学法,选择合适的案例是首要条件。但是研究和编制一个好的案例,通常需要较长时间,因此使得案例法的推广受到一定限制。以前,《国际贸易》教学使用的案例多来自于欧美国家,由于政策、法律、文化等差异,这些案例通常不适合中国的现实。如今,部分教材开始使用国内案例,但有些大案例因为太过繁杂和缺乏时效,难以达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还有一些较小篇幅的案例,虽然满足了时效性,但由于缺少系统加工,案例内容不完整且没有深度,很难作为开展案例教学讨论的材料。

(二)教师方面的制约

1.认识上的制约。

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国际贸易案例教学实施模式,部分教师在选择案例、教学准备、教学实施等环节时比较随意。有的教师认为案例教学无非是在讲完书本内容后,拿出一小段时间让学生讨论一下,作为课堂知识的一种补充,或只是为了增加讲解的趣味性。结果案例教学演变为“一言堂”或只是对学生的简单提问,难以使学生变成教学主体,也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精力上的制约。

与传统讲授法相比,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包括课前准备、课上讨论以及课后总结都费时费力。在设计案例时,教师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具有较强操作性和诱导性的案例。如果课堂讨论时,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参与,就会打击教师的积极性,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三)学生方面的制约

1.基础知识衔接断档,学生学习难度增大。

《国际贸易》课程理论部分包括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贸易政策的福利效应分析等,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经济学基础,《西方经济学》往往是先修课程。但在实际学习中,受课时限制,有些西方经济学知识并没有传授给学生;考试后学生也没有再复习巩固,导致一段时间后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模糊甚至遗忘;有些专业把《西方经济学》列为双语教学,教学效果却不佳,最终学生英语也没有学好,该掌握的经济学知识也没有掌握,并进而对所学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内容感到难以把握。

2.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

案例教学法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积极参与。由于长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习惯了在学习上过度依赖教师,自主学习能力较弱,主动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不高。因此,部分学生对案例教学法不适应,课前不做准备或者准备不充分,课上不敢、不愿或不好意思发言和参与讨论,课堂冷场的局面时有发生。另外,部分学生本身对理论课没有兴趣,认为在以后的工作中用不到这些理论,对案例教学也缺乏热情,这都制约了案例教学法的效果和教师的积极性。

四、提升《国际贸易》案例教学效果的策略

(一)正确处理案例教学与其它教法的关系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案例教学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案例教学法并不排斥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切忌把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对立起来。此外,并不是所有的《国际贸易》教学内容都适用案例教学法,对一些理论知识,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系统讲授,直接向学生传递知识,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曲折和困难。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理选择案例,做好案例总结

教师在选择国际贸易案例时要考虑到案例的典型性、针对性及时效性,既重视数量,更要重视质量;要注意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的案例,尽量选择第一手案例资料;另外,编写案例要注意规范性,要便于学生阅读分析。问题的设置应经过深思熟虑,要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并且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案例涉及的内容不宜过多过细,否则容易导致学生抓不住重点,而无所适从,影响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和讨论。对案例的总结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案例教学的后期,教师要进行总结述评,指出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讨论的思路是否正确、分析方法是否恰当等。总结通过案例教学,取得了哪些收获,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讨论等,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精心组织现场讨论,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案例教学法的初期,可能会出现学生不适应情况。如部分学生仅充当旁听者,不积极参与,走过场,有抵触情绪,或不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导致气氛紧张等。此时,教师要注意掌控课堂氛围,进行正确引导,对学生的参与给予积极肯定,帮助其树立信心和兴趣。另外,教师可将其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纳入考核范围,使学生重视课前的准备、课中的讨论和课后的总结。改变过度强调卷面考试成绩的课程考核方法,加强对课堂参与情况的考核力度,把课堂表现与期末成绩挂钩,在对课堂踊跃发言,积极讨论的学生进行合理有效地激励后,案例教学的优势与良好效果必然会逐步显现。

五、结语

教学实践表明,在《国际贸易》课程中采用案例法教学,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是双赢。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及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表达能力、自信心等也得到了提高。因此,案例教学法可以应用于国际贸易教学中,并且有很好的推广前景。

作者:王丽辉单位:许昌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第三篇: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

一、“国际贸易”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国际贸易”课程的性质

“国际贸易”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其内容既包含国际贸易理论也包含国际贸易政策,还涉及到部分国际贸易实务。在我国高校经济类专业课程中,“国际贸易”课程不仅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其他如金融学、投资学、财政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许多高校还将其列为学科建设的重点内容。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日益深化及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客观现实,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愈发凸显了“国际贸易”课程的重要性及选用恰当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必要性。

2.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贸易”课程具有内容广、难度大及理论实践性强等特点,一般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比较注重各个知识点的传授,却忽视学生的思维创新、动手能力的培养,教材内容与社会现实脱节较严重,无法承担起培养国际贸易人才的目的。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方法单一,形式较为单调和枯燥。

传统的“国际贸易”教学以“粉笔+黑板”为主,即便现在多媒体早已进入大学课堂,但部分课件制作仅是黑板内容转移到了多媒体上。有些课件内容是大量的纯文本堆积,教师由对着课本转向对着PPT照本宣科,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还有一些课件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PPT课件配以大量的声音、动画与视频,殊不知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的听觉、视觉疲劳,由于注意力分散而疏忽了学习内容。

(2)以教师为中心,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讲授法的优点是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便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进度。但其缺陷是过于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而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热情。这种被动“填鸭式”教育造成学生多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对知识并没有充分的理解,遇到实际问题仍然束手无策,导致学生对该课程逐渐产生厌倦和恐惧情绪。

(3)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缺乏创新精神。

“国际贸易”作为一种偏理论的课程,其实践性也很强,既懂经济学理论,又做过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师最受欢迎。但国内高校尤其是中西部地区高校普遍缺乏国际贸易领域的“双师型”教师,很多教师没有做过国际贸易方面的实务,给学生上课就只好侧重于理论知识和贸易政策的解释。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开课之前,对“国际贸易”寄予较大期望,期许能从中学到实用性知识,但在后来的学习的过程中,却发现不知道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业务中去。学生感觉不到课程的有用性,自然也就失去了学习的意愿,失去了创新意愿,结果是教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却不买帐。

二、“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与做法

1.确定课程的总体建设目

本课程确定总体改革思路为认真学习和吸收国内外“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围绕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切入点,以教材、团队、实践为建设重点,以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创新为关键,培养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践知识、具备综合分析与创新能力、满足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在创建学校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力争用3~5年左右的时间将“国际贸易”课程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为培养出业务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贸易人才服务。

2.具体做法

(1)注重教学方法的多元性。

讲授本课程时,根据学生的特点,将“案例教学”、“启发教学”、“互动式教学”、“情景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引进课堂,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本课程部分内容采用相关案例(如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部分)贯穿于教学之中,使学生能非常容易地理解和学习相应的知识。国际贸易实务部分在讲课的开始会安排一个相关的引例,一章结束后安排相关的一个案例,要求学生在课外详细阅读相关案例,并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行业的背景知识,结合案例后面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通过两个国际贸易实务中具体经典的案例,增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使理论与实践得到较为充分的结合,引发学生学习进出口实务的兴趣。

(2)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国际贸易”的教学中,注重理论和实务并重,但侧重于实务部分,将有关理论有机融入其中,保持知识体系的完整。有针对性地组建一批国际贸易实践的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到外贸公司去参观、学习,增加实践认识,使学生了解整个外贸流程,逐步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学习与工作奠定基础。本课程还将教学与全国国际商务业务员职业考证相融合,上课内容与考证内容相融合。采取“以考促改”、“以考促练”的方法,推进实施“课证融合”改革,使学生毕业时能获得“双证”,顺利实现就业。有针对性地购买国内外优秀实验软件,强化对实验指导教师的培训;开发和建设网络课程资源平台,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全天候的网络、电子教学服务;

(3)改革考核方式,有效激励学生。

经过多年的摸索,笔者将课程综合成绩评定分为三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实验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60%。具体地,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上课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其中考勤占平时成绩的30%,课堂表现占平时成绩的30%,作业占平时成绩的40%。实验成绩以上课表现含出勤等占30%,实验操作70%。此外,笔者还注重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促进学术梯队建设。不断提高青年教师专业业务能力,扩大教学团队学术交流的层次和规模,努力建设一支知识面广、科研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三、结语

教学实践表明,在“国际贸易”课程中进行教学改革,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是双赢。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及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教师也会更加关注国际经贸方面的最新信息和案例研究,从而达到教学和科研两方面的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作者:王丽辉单位:许昌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