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国际贸易就业现状及对策探析范文

国际贸易就业现状及对策探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国际贸易就业现状及对策探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国际贸易就业现状及对策探析

一、引言

“就业难”已不是什么新话题,始于2007年末的金融危机对国内外各行各业的影响至今仍未消除,尤其是对外贸行业影响巨大。虽然国家采取了许多诸如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等多项措施,但终因主要出口市场需求下降而影响巨大。与之相对应的是外贸企业的裁员、减薪等措施,使本已严峻的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国际贸易形势趋冷,国际贸易专业就业形势令人堪忧。据《中国就业报》关于国贸毕业生流向调研报道: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从事与国际贸易行业的只有20%,约有50%从事与所学专业毫不相关行业。另外,从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成为排名第十的所谓失业量较大,且薪资较低的“红牌”专业。就内蒙古财经学院国际贸易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实际情况来看,情况与全国趋同,出现了就业难、就业不对口的现象。

二、国际贸易专业就业现状分析及折射出的问题

近年来,内蒙古财经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就业现状堪忧:其表现在就业率较低、专业不对口,长此以往,对我院的国际贸易专业的发展极为不利,下面以我院国际贸易专业2009届及2010届已毕业学生为例,分析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就业的现状及折射出的问题。

(一)毕业生就业统计情况分析。

2009届我院共有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117人,截止到毕业生离校止,共有50人签订了就业协议,67人处于待分配状态,就业率42.7%,具体就业方向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届毕业生就业情况不理想,就业率较低,从就业去向上来看,进入与专业相关企业的人数是40%,进入银行的达到了36%,即从事与专业有关的工作的人员不到一半,更大量的人员从事的不是本专业的工作。其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进入银行的人员较多,这可能与近些年来银行业的迅速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2010届共有毕业生166人,截止毕业生离校时共有116人签订了毕业协议,具体情况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就业情况比2009年好些,表现在就业率提高上,2009届就业率42.7%,2010届毕业生就业率提高到69.9%。但与2009年情况相似的是有大量的毕业生进入了银行工作,占到了31.9%的比重。从事与专业有关的工作的人数在就业人数中略多于一半。长此以往,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这样的印象,上学就是为了将来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与其上完大学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还不如当初就选择就业形势好的专业。因此,在学校就出现了学生互转专业的现象。在以前不曾出现国贸专业学生转向其他专业的现象,但近两年来陆续出现了国贸专业的学生转向金融、会计等就业形势好的专业。这种现象很令人担忧。曾经的国际贸易专业是多么令人羡慕的专业,录取的学生外语基础相对较好、且都是以高分带着希望走进我们专业的。但四年后却找不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固然就业形势与国际形势有关,但我们也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就业现状折射出的问题

1.总体的国际贸易形势令人担忧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一方面,是严重的就业形势,另一方面是不断增加的大学毕业生。据统计: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是611万,2010年631万,2011应届毕业生将达到660万,再加上以往累积下来的往届毕业生,就业人数突破700万,就业压力堪忧。

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影响巨大。自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速度加快,进出口都以20%以上的速度在增加,但这一发展速度因始于2007年末的金融危机而终止。特别是2009年进出口速度都以两位数的负增长而下降,使延续多年的外贸高增长的状况跌入谷底。从2010年的外贸发展情况来看,发展的总体情况有所好转,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的重要贸易伙伴并没有完全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解脱出来,这也增加了我国未来外贸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2.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面临多方面的人才竞争

(1)面临外语类专业学生的竞争

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应当说有比较好的外语基础,将来的就业也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应用外语的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但毕竟是经济类专业,需要构建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这不可避免地分散了时间及精力。外语专业的学生专注于外语的学习,听说读写的能力远远超过了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另外,在师资力量上一些综合类大学及师范类院校也超过了财经类院校,其学生的外语水平超过了财经类院校的毕业生,因此在同样的就业机会面前,外语类毕业生凭着驾驭外语的能力往往比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更有优势。

(2)面临着职业技术学院人才竞争

从事国际贸易业务要求学生有很高的实操的能力,在这一点上又面临着来自技术学院的竞争。二本财经类院校有自己完整的课程体系,对学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种整体素质的教育。而技术类院校特别注重学生对国际贸易业务流程的训练,特别是南部沿海的省份许多是与企业联合办学,是一种定点式培养。在这点上我们的学生也缺乏优势。处于外贸不太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学生实践的机会较少,其结果是学了四年国际贸易却制不出一张完善的单据,动手能力差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因此在很多情况下,企业宁愿要职业学业的专科学生,而不愿要我们的财经类院校的本科学生。在我区共有30所高职院校,其中有12所就设立了与我们相同或近似的专业,这表明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不仅要与全国大学生在竞争,而且区内的竞争也非常激烈。

(3)考研过程又面临着重点大学人才的竞争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许多学生把考研作为避开危机的一条通道,但考研的道路并不那么平坦,同样也面临着强大而激烈的竞争,尤其是重点大学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在进入面试环节后,招生院校特别看重你毕业的院校是否是名校、是否是211院校,你所在的学校有没有国家重点学科,你的科研水平如何?有没有发表过论文等。在这些方面,对于处于中西部的二本财经院校而言,不能给学生增加录取的砝码,每年我院的国际贸易专业考研比例也是比较低,因此通过考研无法解决更多学生的就业困境。

3.国际贸易专业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

(1)师资力量方面

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它不仅要求老师有很高的理论水平,还要有很强的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要有国际视野。但从我们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全系共有13名老师,大部分教师是从学校进入学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只有4名,只占30.3%的比例,归纳一下突出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双语教学的师资欠缺;二是教师重视理论研究、缺乏实践经验,三是缺乏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人才,教育观念落后。国际贸易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是一个要求能熟练运用外语、掌握外贸业务流程、懂国际惯例和规则的专业。因此从师资方面来看,影响了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在课程设置上

以内蒙古财经学院的课程设置为例。除了全院的基础课程外,在专业课程方面有: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WTO与中国对外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商法、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用英语、外贸经济文章选读等。同时,为了拓宽知识面,深化专业知识,还开设了国际商务谈判、商品学、国际关系、期货市场学、国际税收、国际经济合作、国际礼仪、国际结算、国际会计、海关通关实务、国际物流等专业选修课程。

第一,从课程设置本身来看,必修的多,选修的少,即在很多情况下,是学生必须去选的,学生的课业负担很重。当然从课程体系本身来看,各大学都是遵循教育部所制定的课程体系而衍生出来的课程,差别不大。但仔细计算一下时间就知道,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3年半,因为有半年的时间学生需要实习、做论文以及找工作。如果让学生在三年半的时间里完成这么多的课程,那学生只能每天穿梭于课堂,没有时间去思考、去研究。

第二,在课程设置方面又缺乏提高学生技能的课程。即便是一些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大都是课堂上来完成,是从课堂到课堂的一种教学,也可以说是纸上谈兵。实际上很多课程如果放到实践教学当中去,效果要比在课堂上的演练好很多,但目前这一块还欠缺。

第三,在课程设置上缺乏案例教学的课程。在日常的教学中虽然也会在相应的课程中穿插一些案例,但数量也远远不够,因为迫于课时的要求,案例也只是教学中的一个点缀,并不构成教学的主要内容,如此一来,理论与现实严重脱节。因此,经常会听到学生抱怨说,学这些专业课程没有用,与实际工作相差甚远。

第四,教学视角上缺乏国际视野。在课程设置上我们看到有很多带“国”字头的课程,但实际的教学内容上许多课程缺乏国际视野,这是我们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相差很大的重要原因。

(3)学生素质方面

国际贸易专业需要的是通晓外语及业务熟练的人才,就目前我校的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一点还欠缺。虽然不少学生六级已过,但真正能与外商对话的较少。在动手能力方面,因缺少自己的实习基地,学生很少能真正的进行过业务操作。虽然学校也有实习的环节,但近年来实习越来越成为一种形式。很少有公司愿意接纳实习生,即便碍于关系,允许学生进入公司实习,但也很少让实习生直接插手业务,因此学生在公司充其量也只能端茶倒水,实习与不实习也没有实质的区别。

三、国际贸易专业培养模式上的创新

深入分析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出路无非有两种情况:一是就业;二是考研。这实际上可以把学生分为两种类型:研究型和应用型。他们既有共同的需要即整体素质、专业素养的培养,但二者又有不同的需求。应用型人才在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增强实际动手的能力;研究型人才在扎实的理论功底的基础上培养科研能力,为未来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这就需要在培养模式上不能“一刀切”,要体现“个性化服务”。基于目前国际贸易专业面临的困境,在以前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某些方面的突破———即走分级教学的模式是可行的。这里所说的分级教学也不是从大一开始,而是到高年级后,学生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是深造还是就业,据此再对学生进行分级教学,走“学校+公司模式”和“学生+导师模式”。当然单凭一个分级教学并不能使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针对目前我院国际贸易专业面临的问题,需要从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师资培养等方面做一个统筹安排,才能从根本解决学生的就业趋困现象。

(一)培养方向上应独具特色

国际贸易专业通常意义上都是英语专业,但内蒙古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双重特点:既是一个内陆城市,又是一个边境口岸城市,与俄、蒙边境相邻,与俄蒙的贸易额占到了内蒙古自治区对外贸易总额的50%以上。另外,内蒙古自治区的口岸还承担着我国其他省份与俄蒙贸易的货物运输的重要任务。伴随着中国与俄蒙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出现了新的变化。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把国际贸易专业在方向上做一个合理的调整是非常必要的。

1.蒙汉兼通、俄汉兼通人才的需求是一个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们与蒙古国经贸关系发展迅速。虽然2010年中蒙贸易额仅有39.84亿美元,中俄贸易额为554.5亿美元,但从内蒙古自治区对外贸易发展的情况来看,与俄、蒙的贸易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据资料显示:2010年前三季度内蒙古自治区对外贸易总额60.7亿美元,同比增长30.5%,其中对蒙古国的贸易额为11.5亿美元,占贸易总额的18.9%,同比增长36.9%,高于总体的增长比例;对俄的贸易额达到19.1亿美元,所占比例为31.5%,也即近三分之一的贸易是与俄罗斯进行的。另外伴随着与中俄、中蒙经贸关系的发展,加快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内蒙古财经学院早在2009年就已招收了第一届国际贸易(蒙语)的学生,但在培养方式上并没有创新,与汉语学生相比,在课程设计上只是增加了边境贸易概论等课程,其他课程没有太大的差别。蒙生将来的就业方向侧重点应在口岸。内蒙古是一个口岸城市,大部分口岸又在内蒙古与蒙古国之间。因此加强口岸管理、货物运输等知识积累是非常重要的。蒙语学生最大的优势就是语言,他们不仅精通蒙语,而且汉语交流也没有障碍。如果再进行专业知识的训练,应当说就业的前景还是非常好的。

2.以英语为基础,开辟第二外语、重视第二外语的学习十分必要

目前,国际贸易英语是我们培养的基础,但从我们自身来说,其优势不明显。因此我认为在学好英语的基础上开辟第二外语的学习:包括俄语、日语等都是可选择的。在开放的社会,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课程设置方面更加系统

基于目前课程存在的问题,需要增加提高技能的课程以及把考研、考证的课程纳入到日常的教学当中。另外,还要增加具有区域特征方面的课程。总体上来看本科课程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包括基础专业课及专业选修课程等)、提高技能的课程及考证、考研的课程,每一部分课程侧重点各不相同,要求也各不相同。

1.数学、外语、计算机等基础课程———开创未来的工具

目前许多学生对数学类课程认识严重不足,事实上数学对学好经济学科至关重要,越是向高层次发展越是如此。因为国际贸易专业是属于应用经济学,该学科侧重于实证分析,数学课程是未来学好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课程的基础,是进行计量分析的工具,为什么有些学生一提到经济学就头痛,听计量经济学就像听天书,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数学没有学好。因此在新生入学时就应当做好这方面的教育,另外学校应当适当增设数学类课程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有更多选择,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对于外语类课程,特别是外教的口语课程建议采用小班化教学,可以把一个班级分成几个小班,最多不要超过20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外教面对面交流,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外,精读课程也要配备最优秀的教师,为了鼓励优秀教师担任国际贸易专业的精读课程,学校应当给予一定的奖励。

2.理论体系的构建———专业素养培养的基础

任何一个专业都有其自生的理论体系。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构建其独具特色的本学科的理论体系,这是对国际贸易专业这个学科最基本的要求。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发现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构建新的教学模式,需要在这方面有所突破:第一,增加学生的专业选修课,减少必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及需要去选择;第二,增加带有国际化经营的一些课程,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第三,增加反映区域特征的一些选修课程,包括世界各个地区的文化、风俗习惯、经济发展状况及国情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未来的就业方向选择相应的选修课程。

3.增设实操课程,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只重视理论的学习,而不能进行实际操作,学生的技能无法得到提高。但目前,许多公司并不愿意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那我们可以利用我们现有的条件,为学生创造实习的机会。实际上我们系有4名老师来自于企业,这是非常好的资源,他们曾经在公司干过多年的业务或目前仍然在公司兼营外贸业务。熟悉业务流程,懂得如何与外商谈判。如果提供机会为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辅导,那受益的将是我们国际贸易专业的全体师生。基于此,我觉得建立一个仿真实验室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实验室里建立起外贸业务的各个环节,职员就是我们的学生,另外我们可以聘请公司的业务员为学生进行有偿辅导。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公司,模拟从谈判到货款结算的整个过程。当然从长远发展来看,还可以设立我们自己的公司,进行实际业务的拓展,这未必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4.把考证及考研纳入到日常的教学中

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考计算机等级证、四六级外语证外,还有许多专业证件可能在就业过程中作用较大。比如国际贸易专业就有外销员证、报关员证、国际商务师证、单证员证等。目前,学生在这方面很盲目或不知道,如果我们把这些也纳入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对他们进行专业辅导,学生就会少走弯路。另外,考研也是近年来大部分学生选择的一个方向,但对考研的动态、学校的选择等方面也存在一些认识不足,因此建议成立考研辅导小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

(三)师资培养———培养目标实现的前提

要想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我们教师自己要提高本身的素质。在师资培养方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我系教师在不断提高理论水平的同时,增强实践经验,这就需要教师直接到公司实习,实习的方式可以是脱产实习,也可以利用没有课的时候到公司实习,这样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上课更有针对性。二是让公司有经验的业务员直接对我系老师进行业务培训;三是聘请公司的业务员作为我们的外聘老师,承担实操课程。把学生的培养从课堂延伸到公司,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到国际贸易专业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一个实操的过程。

(四)在培养方式上———走国际化之路

国际贸易是一个外向型的专业,需要与国际接轨,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在课程设置上增加跨国经营的课程、增设区域特征的课程,比如对于蒙班的学生开设蒙古国的国情学等就非常有必要,更需要让学生走出国门,比如像美国就要求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要出国考察(不属于旅游)等,增加对目标国的感性认识,这不仅是提高外语应用能力的一种需要,更是全面了解贸易伙伴国的文化、风俗习惯、法律、法规、交易习惯等的一种现实需要。当然对于我们内蒙古的学生因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原因,出国可能过于奢侈,但学校在这方面可以有所作为。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与国外大学的合作。比如寻找一些与我们经贸关系密切的国家,他们对汉语的需要也比较迫切,就内蒙古而言可以和蒙古国、俄罗斯等国家的一些学校加强交流与合作,他们一些大学也开设了汉语。如果能找到这样的合作学校,其具体的做法如下:

1.教师之间交换教学

目前,我校的外籍教师都是外聘的,且不说费用开支比较大,单就教学水平来说也很难保证质量,如果我们能找到合作的学校,相互派一些优秀教师进行相应的教学,不仅会加强双方之间的交流合作,相应的教学效果也能得到充分保证。

2.学生交换学习及实习

可以相互派优秀的学生交换学习及实习,让学生深入对方国家的课堂、市场、公司等进行学习和观摩,这不仅对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以及相应的专业知识的积累有好处,而且对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

(五)提升学生专业素质方面———分级教学是必由之路

学生的专业素质表现在两方面:理论及实践。在基础知识及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也充分了解了本学科的理论体系,明确了未来自己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实施分级教学,展示个性化教育,为学生打造一个展示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平台。

1.基本模式

(1)应用型人才培养走“学校+公司模式”这一模式由富有实践经验的老师辅导,把学生派到公司进行实习或聘请公司有丰富经验的业务员作为我们的外聘老师走进课堂,训练学生的业务能力,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目前许多学校在这方面没有一个系统的实践培养计划,而往往把实践活动作为一个学校教学计划中的一个环节,而学生也象征性地交一份实践报告了事,老师只就学生的实践报告进行评阅,其结果是实践活动成了纸上谈兵,起不到实践活动应有的作用。

(2)研究型人才培养走“学生+导师模式”

此模式主要由理论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担任。通过组织学生研讨、带领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独立研究能力,为未来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2.时间安排上

应当放在第六学期期末,因为这个时期课程基本结束,可以利用暑假对学生大四一年学习生活进行一个合理的规划。

通过四年的系统学习,学生的素质、专业素养、科研能力及实践能力得以相应提高,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四年系统学习积累的知识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总之,国际贸易专业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从培养目标的制定到课程的设置,从课程内容的修改到师资力量的培养……,每一个方面都极其重要。虽然国际贸易专业就其本身而言是要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特征的跨国经营型人才,但其培养过程中又受地方性因素的影响,基于此各高校应当结合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学校的师资力量、学生的特点以及当地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不同要求拓展出新的培养模式,帮助学生走出就业困境,顺利踏上就业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