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国际贸易环境影响及原因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环境全球化的趋势下,国际贸易、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议题之一。环境问题成为构成未来世界格局以及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许多发达国家利用不对等的贸易和投资手段从发展中国家攫取大量战略性资源,却造成这些国家境内生态环境的严重失调。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我国出口贸易增长速度极快,1980年至2000年我国经济年平均增长9.5个百分点,其中1.8个百分点是依靠出口拉动的。但是,我国的出口却存在一种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数量型模式,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触目惊心。因此,我们不得不关注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对外贸易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首先,资源消耗型产品、易污染型产品、废弃物转移进口严重破坏环境。
近年来,我国进口的商品中初级产品的总量在波动中减少,而石油、天然气、工业产品、矿物燃料、润滑油及其他有关原料的进口,无论从绝对量还是从所占份额都在增加。进口和使用氟氯烃的空调器、冰箱等产品,加重了我国环境压力。此外,进口化肥、塑料薄膜等形成了新的二次污染。特别是氮肥,易使地面水富营养化,造成赤潮,使近海生态平衡受到威胁,而最终失去农业价值的塑料薄膜则在自然界中难以分解,形成白色污染。有毒废弃物种类繁多,主要是有色金属废渣、电池、旧衣物,甚至含放射性废物,其再生过程已对使用地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其次,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损耗。
一些生物资源因盲目、无节制的捕杀和开采,数量大为减少,相关衍生品质量下降,出口货源已经或濒临耗竭,如盲目出口野生动植物,破坏了地区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还导致产区土地沙化、荒漠化;而名贵中药材出口对资源的破坏更为严重,某些地区人参、杜仲、天麻、砂仁等药材因采挖过度已濒临绝迹。
矿物资源的盲目出口导致盲目开采,不仅因此破坏了宝贵的矿产资源,也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一些矿物在选炼过程中释放出有毒物质或放射性物质,严重污染并威胁到环境和居民健康。
此外,有些外国企业将国外淘汰的、严重污染环境的、禁止使用的产品及技术和设备以旧顶新、以次充好,通过投资方式转移进口至中国,这类投资实质上是有毒废弃物越境转移的另一种隐蔽方式,同样严重破坏了我国生态环境。
外贸负面影响产生的原因
首先,忽视环境成本,从而埋下环境隐患。当一个国家只考虑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而忽视环境,必将付出巨大的代价。特别是在跨国资本流动频繁的现代经济中,发达国家通过投资将“三高”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贸易将环境成本从进口国转移到出口国,贸易自由化加重了这一问题:发展中国家专业生产并出口资源和污染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通过“合理”的贸易形式将污染“卖”给发展中国家,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环境的恶化。
在我国的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产业主要消耗的是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不但其再生能力有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危害也大。初级产品的出口换来的是加工产品的进口,从国家长期利益来看,这样的贸易的代价大,无形损失巨大,污染将给社会福利以及生态环境造成巨大损害,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不利的影响,而恢复生态平衡也会花费巨额的费用。
其次,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与国际标准存在差异。当各国发展水平不同时,各国在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的制订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随着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不断扩大,污染产业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早期,出于经济或其他考虑,往往降低环境管制的标准,更多地生产资源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产品,而环境管制严格的发达国家也会通过贸易和投资的方式将这些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我国截止到2003年已经颁布了51类产品的环境标志标准,但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环境标志制度刚刚起步,产品种类少,远远不能满足对外贸的需求。
提倡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策略
首先,凸显绿色贸易,实现我国贸易发展的可持续性。
政府扶持发展环保产业,倡导绿色产品生产。在当代全球贸易环境经历深刻变化,“绿色浪潮”汹涌之际,环境效应对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紧迫。政府及相关质检部门应积极引导各类企业将环保作为生产经营的重要价值取向,促使环境指标和其它质量指标一起构成优质产品的内涵,大力宣传彰显优质品牌中的环境优势,通过树立若干环境“标杆”型贸易产品带动相关产业部门的转型提升;此外,将环保产品提升为国家出口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出口型绿色产业的孵化发展尤其要给予特殊的政策扶持,努力形成企业与社会收集绿色信息、制定绿色计划、开发绿色产品、从事绿色营销、开辟绿色渠道、发展绿色消费的风尚。企业必须彻底扭转传统环境规避的贸易观,确立环境出口导向,将出口产品导入更多的环境质量因子,使之成为产品核心竞争力之一。
规范贸易类投资标准,进口坚定可持性。贸易类投资主要以进出口为目标贸易产品的开发、生产、加工外销等,是我国吸引国外投资结构中重要组成部门。着眼于国内现实,在今后的贸易类引资过程中,我国应将环境要素置于更为突出的位置,严把引资关口,鼓励引导外资投入到有利于环境效益提升的产业和产品生产中,更加关注环境与外资的协调,更加着力提高外资使用的环境效益,促使我国贸易类引资向内涵型、集约型、环境友好型方向转变。受传统贸易政策影响,我国贸易活动中一度存在“重出口轻进口”的倾向,贸易持续性顺差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因此,应大力提倡可持续性进口,立足国家环境安全的战略高度,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生物健康标准积极引进环境友好型的产品、技术与设备,尤其要积极引进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环境产品,如污染防治技术及设施,使之成为促进我国环境良性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进口商品结构,坚决禁止有害废物的进口,对拆船业和废钢、废纸进口要实行专营;严格禁止有害于世界生物多样性的野生动植物的进口;严格管制有害于生态环境的商品进口;加快禁止消耗臭氧层的受控物质及其制品的进口。其次,完善国内环境标准,努力与国际
接轨。
以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为标准,完善贸易条例法规,制定绿色-有机产品贸易管理法,鼓励可持续型贸易企业落户并给予特殊优惠,要建立贸易与环境信息反馈中心和数据库,收集、跟踪国际及我国主要贸易对象国相关的环境措施,整合职能部门、行业协会、专家学者对区内环保体系进行研究评议,逐步形成开发区资源与环境商品化、价格合理化、消耗资源与破坏环境有偿化的良性机制,推动企业对外贸易经营的可持续之路。
第三,重视环境成本,建立环境税收制。
企业没有将环境成本置于其生产经营总成本框架中,缺乏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激励和动机,导致高消耗高污染、私人成本较低而社会成本较高的产品在高额利润刺激下盲目发展,现代税收制能够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失。经济学理论及西方实践表明,市场经济下税收具有有效的杠杆调节效应,环境税是纠正市场失灵,消除外部性,促进环境良性发展,引导企业从事环境标的生产和经营的有益税种。着眼于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我国应尽早启动环境税收制,从重点污染源和易于征管的课征对象入手,按照产业特点分门别类征收级差性税收,对不利于环境贸易产品的生产、经营尤其要加强环税调控功能,以促使环境成本内部化,鼓励企业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绿色贸易”。
面对国际贸易的环境因素,我国既要适应绿色条款,积极调整产业政策,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也要联合广大发展中国家抵制发达国家制定的不符合相关国际规范、借环境之名搞事实上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这有助于推动国际社会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现有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客观认识环境标准及其应有的补偿机制,更好地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