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外技术标准差异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中外技术标准差异
1.标准体系和标准职能差异。国外从指导消费者购买产品的角度来制定标准,技术内容规定的简明、灵活,属于贸易型标准。我国是从指导企业生产的角度来确定标准,规定得具体、详细,属于生产型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企业适应市场多变性的能力。
2.标准技术水平差异。国内外标准技术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突出表现在一些考核项目或性能指标上。以纺织业为例,国外标准的色牢度指标普遍高于国内1-1.5级。关于绿色纺织中很多生态指标,我国标准中仍未完全纳入考核项目,如:重金属、杀虫剂、部分阻燃剂、有机氯载体及PVC增塑剂等。
3.标准控制权差异。随着传统非关税壁垒限制作用的减弱,发达国家借助其先进技术,制造技术标准壁垒,控制进口。大多技术标准的控制权掌握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手中,我国产品标准被国际有关机构认可转化为国际标准的很少。我国仍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能像发达国家一样充分利用本国标准,保护本国贸易及有效监督进口产品质量。
4.标准更新速度差异。国内产品技术标准陈旧落后,不能按时更新。一般国际标准平均年龄为5年,而我国为10年左右;国际标准平均修订周期为2年,而我国至少5年才会有更新。
(二)形成国内外技术标准差异的原因
1.我国出口产品大多是低级科技产品,数量型竞销、创新不足、科技含量不高。国外发达国家不得不制订苛刻的技术差异标准,作为新的贸易保护工具,有意识地推进差异的加剧,来尽量限制我国低价产品的大规模出口,从而减轻他们国内的就业压力、进口冲击及贸易逆差。
2.技术差距是形成技术标准差异的根本原因,导致我国在国际标准活动中缺少话语权、谈判权。我国很多行业生产设备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标准中的大量技术指标和数据都直接或间接的来源于国外标准,没有根据我国国情进行验证,只是根据经验对国外技术数据进行保守的修正。而又因为传统计划经济观念和行业保护,修正的技术指标迁就落后的技术和装备。并且长期习惯于对一些传统项目的检验,检测设备与技术落后,缺乏与国外同行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国内即使制定相关标准也不具有可操作性。由于技术差异,西方发达国家无视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发展水平,以其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提出过高标准,把发展的不平衡导入国际贸易中,导致我国标准技术水平及控制权与国外的极大反差,使得我国在很多国际标准活动中缺少强有力的谈判权与话语权。
3.我国标准意识普遍淡薄,是最为突出的内在原因。首先,政府忽视标准的市场属性,标准化工作的市场机制没有形成。主要是由于标准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标准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没有体现。其次,政府支持力度不够、财政投入不足,标准化工作缺乏权威性及执行能力。标准专业人才短缺,对国际标准化活动不重视,由此对国际标准制订情况、技术发展趋势缺乏了解,难以对国际标准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或建议。由于经费的不足,产品国际认证成本较高,使得国内的一些高质产品获得国外先进技术认证的机会大大减少。再次,对标准作用的认识存在误区,重视国家标准、轻视行业标准,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不均衡。四是企业缺乏标准化意识,没有认识到先进技术标准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作用。五是国内消费者缺乏绿色生态消费理念,对产品的内在质量、标准等要求不高。
中外技术标准差异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从长远看,国外越来越苛刻的技术标准对我国出口行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影响。一是促使观念改变。标准差异的存在,可以促使我国出口企业扭转错误观念,更加重视产品内在质量及绿色生产过程,更加关注消费者利益。二是促进产品结构调整。正当的技术指标以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健康为目标,这必然会导致破坏环境和对消费者健康有害的产品贸易下降,促使我国实施产品结构调整,把“绿色产品”等作为出口的新增长点,以此打破国外技术壁垒,扩大我国国际市场占有率。三是推动技术进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压力下,技术标准差异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必定推动我国生产、检测技术的提升。
(二)消极影响
一是出口产品的成本增加,产品竞争能力下降。为了应对国外标准,出口企业被迫使用进口原材料,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增加检验项目,取得各种认证,这些都使出口产品成本上升,增加企业负担,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价格优势。二是出口企业减少了贸易机会,减少了国外市场份额甚至退出国外市场。国外标准的限制名目繁多,而我国企业情报系统落后,对进口国有关标准、认证规定收集不及时不全面,致使出口企业没有达到有关标准认证或没取得环境标志产品的竞争力大大降低,减少了国外市场份额,甚至有部分企业决定放弃进口国市场。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因标准差异导致技术性贸易壁垒造成的损失,已从20世纪中后期的每年4-5亿美元上升到本世纪初的每年10亿美元左右。三是限制进入市场。国外很多“绿色标准”限制了不符合生态环境要求的产品进入市场。以纺织业为例,目前欧盟为避免纺织品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危害,规定甲醛含量、偶氮染料、色牢度、重金属残留、农药残留等内容不符合标准,就有可能被限制进人市场。我国许多企业的纺织品因使用偶氮染料或重金属残留物超标,被限制进人欧盟市场,蒙受了巨大经济损失。
促进中外技术标准接轨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技术标准观念
从国家层面到行业、企业,要从主观高度重视国内外技术标准差异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树立正确的技术标准观念。首先,政府要加大标准化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灌输技术标准观念。其次,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承上启下传导标准意识的作用,对企业进行标准知识的普及教育。再次,出口企业应该将经验性的生产理念改为标准化生产理念。另外要树立“接轨”国际先进标准的观念,而不是利用TBT、WTO等条约“规避”、逃避先进标准。
(二)增加我国参与国际标准活动的谈判筹码
减小标准差异的最根本办法是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政府应该适当采取倾斜的产业政策和战略性贸易政策鼓励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并设立专门机构或指导行业协会,对产品标准差异、检测技术标准差异等进行认真研究。出口企业要增加投入于技术改造、淘汰落后设备、完善产品检验技术。从而争取将我国高质产品的标准提升为国际标准,进而以高水平的标准为支撑,为我国参加高水平国际标准活动提供强有力的谈判、交流筹码。
(三)完善标准信息平台并建立预警机制
我国应尽快健全与国际接轨的有关产品、健康和环保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通过在法律和技术法规中引用,从而使技术标准得以强制执行。政府要注重与在各国有关技术标准、法规的国家咨询点进行密切联系,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并重视与各贸易国的合作交流,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协调,及时做好信息收集,建立一个专门针对我国出口主要贸易国的标准信息系统。通过这个信息平台建立预警机制,认真分析并借鉴国外先进标准,为企业和政府提供及时有效的标准化信息、技术、管理咨询和市场拓展指南,鼓励企业大胆吸收国外先进标准并进一步创新,来提高我国标准化水平。
(四)大力推行认证和认可制度
面对新的国际贸易形势,我国的认证和认可制度应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从源头上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保护人民健康、指导消费、保护环境、扩大贸易。应让更多的企业获得国外权威机构的产品认证,特别是产品的安全认证。可以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培育检验市场,积极争取更多的检验机构与国外权威检验机构合作。二是提高检验检疫技术,。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检测实验室。三是加强参与国际有关标准认证,及与欧盟等主要进口国的检验实验室的双方认证工作,争取签订各种类型的多边和双边的互认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