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技术创新对外贸易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及世界贸易新体制的大背景下,研究一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提升,必然要与一国的技术创新能力相联系。目前,关于技术创新如何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研究在对外贸易竞争学、对外贸易创新论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问题等领域有所涉及,但具体、系统的研究并不多。然而这一问题的研究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系到我国国际竞争力、国际地位的提升,因此,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以期能对其深入研究与实践有所启示。
概念界定
(一)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可以从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三个层面进行定义。一般认为,所谓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二)对外贸易竞争力
目前为止,学术界严格定义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文章并不多,较常见的定义为:所谓对外贸易竞争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可贸易的本国产品、企业和产业在向本国开放的外国市场上所具有的开拓、占据其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能力。
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分析
基于技术因素的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为进行技术创新以提升一国的对外贸易竞争力提供了理论依据。下文从实践角度,分析技术因素对外贸发展的影响及技术创新与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提升的关系。国际竞争力测定的指标和方法较多,本文主要采用贸易竞争力指数(TC)。
(一)产品竞争力角度
我国不同类别商品竞争力指数(TC)对比情况(见表1)。产品是物品贸易的基本单位、基本内容,一国产品的竞争力往往是该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直接反映,根据表1可对我国的对外贸易竞争力作如下分析:
我国全部商品进出口呈现出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竞争力较弱。从全部产品进出口的情况看,我国的TC指数一直大于0,表现出一定的国际竞争力。然而这一指数从未高于0.1,这表明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从总体上看较弱。
初级产品竞争力持续下降且下降速度呈现加快趋势。初级产品从1990年的具有较强竞争力(0.23)到1995年的竞争力劣势(-0.06),下降迅速,此后一直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尤其是2002-2003年,2003-2004年下降幅度达0.1左右,初级产品的竞争力下降呈现加快趋势,究其原因,农产品竞争力弱是重点。
工业制成品竞争力较强,但是具有以轻工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特征,且提升乏力。从TC指数上可以看出,工业制成品在全部产品中竞争力较强(TC=0.11),近年来稳定在0.1左右。关于工业制成品内部具体商品竞争力的分析,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以服装、家具、针织品、鞋类等为主的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与国际竞争力,而钢铁、化工产品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仍然处于比较劣势,缺乏国际竞争力。
高新技术产品竞争力水平持续提高,发展势头较好,但缺乏自主创新的支持。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一国贸易发展的主要力量。近年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在我国工业制成品中所占的比重迅速增大,贸易差额由逆差转变为顺差,外贸竞争力由劣势向微弱优势转变,发展势头较好,但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目前我国高技术的发展以引进吸收型居多,导致高技术产业以加工装配为主,自主研发能力较差,表现在高技术出口产品技术密集度较低,对外贸出口的拉动不足。缺乏技术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的有力支持,仍是导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外贸竞争力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贸易条件角度
贸易条件是衡量一国一定时期出口赢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因而也是一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反映。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对我国1993-2000年间的贸易条件进行了具体分析。该研究将我国进出口商品分成初级产品与制成品两大类,制成品又细分为4类:劳动/资源密集型规模生产的产品、低技能/低技术/低资本密集型规模生产的产品(低技术产品)、中等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研究结果表明:1993-2000年我国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贸易条件、制成品贸易条件以及制成品分类产品的贸易条件都呈恶化之势,特别是制成品贸易条件整体更趋于恶化,高技术产品的贸易条件恶化程度甚于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和低技术产品。除低技术产品外,我国对发达国家其它三类产品的贸易条件恶化较之发展中国家的恶化程度更深。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制成品分类产品贸易条件几乎全部恶化,仅与美国的高技术产品、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是例外,这两项产品的贸易条件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上可知,我国外贸竞争力存在风险,贸易条件持续恶化,直接影响我国整体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提升。
目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占一国外贸发展的比重已越来越大,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也越来越成为一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因,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对一国对外贸易总体竞争力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对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来说,人力资本短缺不仅是目前也是今后我国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技术创新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政策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的阶段,技术需求日益增加,但本国技术供给不足,在全球竞争环境中,我国科技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处于劣势,企业形成外对技术依赖。产业竞争力主要建立在简单劳动的比较优势上,跨国公司掌握大量核心技术,因此,引进模仿是必要的学习过程和技术获得方式。但从长远来看,不能仅靠引进,否则国家的科技和产业永远不能独立发展。在引进模仿的同时,应积极跟踪世界先进技术发展轨迹,进行自主创新。
可见,在技术创新的道路选择问题上,应立足自主创新,以自主创新为主,引进模仿为辅;以自主创新为目标,以引进模仿为手段,以提升我国外贸竞争力。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从政府改革、企业改革、体制改革等方面对进行技术创新、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具体政策措施进行探讨。简单的说,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外贸的发展,上到政府、下至企业都要切实落实科技兴贸战略,社会各部门都要为这一战略的落实提供应有的服务。具体包括:
(一)加大科技投入以鼓励技术发展与创新
政府应加大对科技的财政投入,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市场投入为主体的科技创新融资体系,积极培育和发展风险投资市场,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创新投资领域,优先和重点支持一批有出口优势和潜力的企业和科研院所,对重大科技开发项目应给予前期资助。
(二)促进科学技术的转化吸收以提升产业竞争力
要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成果,使其真正被吸收利用。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产业提升、引进和有序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完善法制建设且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要利用技术创新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就必须优化创新环境,完善鼓励自主创新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市场监管,强化司法保障,严厉打击各种侵权行为,保护和激发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
(四)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以培养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该企业所特有的,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且难以转移或复制。这种难以模仿的能力能为企业带来超过平均水平的利润。
加强技术创新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而这种高效性能否充分发挥,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一个企业要形成和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可以说核心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企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必须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什么,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研发、改造,并提高和巩固,以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进行教育体制改革以培养创新人才。针对教育发展结构性不平衡所造成的高质量人力资源短缺,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人力资源极为短缺的情况,应抓紧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培养创新人才,增加从业人员中中高级技术工人和研发人员的比重。
企业还应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立足国际竞争,突出主营行业优势,明确企业的规模、产业边界,分析企业在各产业中的竞争优势,明确企业的竞争优势、竞争战略和手段,明确集团中各个企业之间的分工及战略协作关系,提高企业集团的协调力和资源整合力,加强企业竞争力的开发和运用,提高战略管理能力,同时要有资源规划和经营计划,进行企业有形资源、无形资源、有关产品和工艺的知识资源的规划,根据企业经营发展目标落实企业可以快速反应的企业经营计划,以在对外贸易中取得竞争力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