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金融危机区际贸易发展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自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全球贸易量锐减,我国进出口贸易也未能独善其身。据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全年实现贸易顺差2954.59亿美元,虽高于2007年的2622亿美元,但这是自2003年以来我国贸易顺差增幅最小的一年。数据同时显示自2008年11月开始我国外贸进出口形势开始急转直下,11月份月度进出口总值出现了自2001年10月份以来的首次负增长,月度进、出口增速则为1998年10月以来首次同时呈现下降走势。直至2009年第一季度,这种下降的趋势仍在继续,且我国和日本、欧盟、美国等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额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跌,一些主要出口商品出口额跌幅明显。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我国政府提出了扩大内需等多项经济指导方针,将经济发展的重点落实到国内市场上来,其中很大一部分要落实到国内的区际贸易上。那么,扩大国内的区际贸易仅是一个应对危机的权宜之计,还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发展良方?本文分析指出,发展国内区际贸易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重要经济方针。
我国开展国内区际贸易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经济安全
关于我国的贸易依存度是否过高,国内学者多有争论,但谁也不能否认中国贸易依存度飞速发展的事实,199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占到GDP总额的34.4%,到了2006年,这一数字达到了67%,十年间翻了近一番。贸易依存度的迅速提高,一方面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成绩,另一方面将给我国的经济安全带来隐患。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贸易依存度较高的广东省损失严重,工厂倒闭就是一个例子。与此同时,我国的贸易条件也在不断恶化,商务部根据中国海关公布的进出口价格指数而编制的中国贸易条件指数报告指出,从1995到2000年,以1995年为基期的中国整体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13%。事实上,2001-2006年,这一指数也仍然保持着下降的趋势。
面对这样的贸易事实,我国更应该大力发展国内的区际贸易,而且根据蔡等(2002)对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比较优势研究,东部地区在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方面存在比较优势,中西部在劳动力与自然资源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区域比较优势的差异有利于区际贸易的开展,有利于替代国际贸易,提高我国的经济安全。
(二)有利于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事实上发展区际贸易也会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健康、有序地发展。
国内区际贸易的增加,有利于促进国内市场的竞争性。通过区际贸易,各个地方市场联合成一个整体,原来只局限于地方竞争的企业将参与到全国性的竞争中,各个地方市场上参与竞争的企业数目也相应增加,从而消除地方企业对本地市场的垄断,促进国内市场的竞争性,通过优胜劣汰,不断进行技术改造,降低本国产品成本。因此,区际贸易将有助于国内市场的完善及其效率的提高。
国内区际贸易的增加,会使国内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大,产生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的产生会降低单位产出的平均成本,为提高价格竞争力提供基础。而在价格竞争力提高后,在其它条件特别是非价格竞争力不变的情况下,不仅会增加别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的难度,而且一国原来即使在国内市场上也难以与别国产品相竞争的产品,有可能成为出口产品,从而获得新的国际竞争优势,改变竞争优势的国际分布。
国内区际贸易的增加,有利于培养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据统计,目前国际贸易的绝大部分是通过跨国公司完成的,而我国真正具有世界领先实力的跨国公司少之又少。通过开放给企业更广阔的国内市场,企业可以更好地利用扩大规模和专业化生产带来的利益,快速提高生产力,从而更快地追赶世界领先企业,更好地参与到国际贸易的竞争中去。
(三)有利于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多年来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顽症之一。国家统计局课题组章国荣等人的研究表明,2002年与1990年相比,东部与中部的差距扩大了41.5%,与西部的差距扩大了35.7%,当前三大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十分明显,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
合理的发展区际贸易将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根据要素均等化理论,国际贸易会使不同国家要素价格趋向一致,从而有助于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差距,最终实现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经济赶超。但是现实中,要素市场是不充分的,国际贸易并不能带来要素均等化,而且可能会导致扩大不同类型国家经济差距的结果。但是如果将这一理论放到国内市场上,实现的可能性将大大提高。因为国内贸易相比国际贸易而言更容易消除贸易壁垒,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最终实现经济趋同。
我国国内区际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保护色彩浓厚
由于受到早期经济体制和发展战略的影响,我国经济基本上是在“板块”结构中发育成长的,地方政府出于“经济人”追逐利益的内在要求,纷纷投资进入获利高的行业,对回报慢、利润低的产业不关注,最终形成过度趋同的产业结构。在此背景下,为了所谓的地方经济发展,一些地方政府对外来商品设立各种进入障碍和壁垒,通过实施建立销售本地产品的垄断市场、政府采购和招投标歧视、设置关卡禁入和乱收费等一系列措施,限制外部商品的进入,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上了沉重的枷锁。
(二)区际分工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中西部提供资源性产品、初级加工产品,东部生产最终制成品的垂直分工关系。虽然这种垂直型分工格局的形成有其客观必然性,但是在价格体系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既不利于区际关系的协调发展,使得我国原本已比较严重的区域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也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为资源性产品和初级加工产品与最终制成品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价格差,这显然有利于生产并输出制成品的东部沿海地区。在这样的产品分工交换格局中,中西部在现实经济中愈发挥资源优势,得利愈少,甚至蒙受经济损失。而且如果中西部地区一直处于单纯提供初级产品的地位,将无法接受东部发达地区转移出来的一般加工工业,造成产业梯度转移链的断裂,从而阻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
(三)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物流成本是影响区际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物流成本与区际贸易规模成反比关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的2006年全国物流运行报告显示我国物流成本仍然较高,2006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38414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13.5%,增速比2005年上升0.6个百分点;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3%,几乎高于发达国家的1倍。一般认为物流依托的基础资源未能有效地整合和系统化,是我国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首要原因。就区域而言,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的物流企业发展及交通运力等公共资源的分布非常不均衡,且形成条状分割,对区际贸易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
我国国内区际贸易发展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降低区际贸易成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虽然极大地缓解了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但对于我国广阔的国土面积和庞大的人口数量而言,还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我国应继续加大对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努力克服由于交通不便或信息受阻造成的区际贸易高成本状况,为便利区际间的商品流通和信息传递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要尽可能的降低物流成本,对物流基础平台,比如铁路、民航、公路、水运等进行整合,使各系统之间进行有机联结,统一协调口岸监管、商务、土地、税务和信息等相关部门,加大对物流教育资源的投入,加强物流成本理论与实践研究,解决物流成本管理人才短缺问题,通过物流成本的降低,产生更大的“贸易创造”效应。
(二)取消地方贸易保护政策以鼓励资源自由流动
我国自身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而地方保护主义却造成了市场的分割,因此取消地方贸易保护政策,鼓励资源的自由流动已经成为发展区际贸易的当务之急。政府应该转变思想,规范交易制度、产权制度、信用制度和用工制度等法律制度建设,以规范区际关系;减少地方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行为,杜绝在处理经济纠纷中偏袒本地企业的执法行为;取消经济特区、开发区等区域倾斜政策,消除隐性的市场分割;完善各种要素市场,如技术市场、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信息市场等,并辅以制度创新和改革,包括户籍管理制度、劳动用工制度、金融制度以及电信市场的开放等,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从而促进国内商品市场的统一,降低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区际贸易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