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国际收支平衡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国对外经济交易的记录,它反映一国国际收支的具体构成和全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国际收支的总规模不断扩大。1994~2006年间,除资本项目小幅逆差以外,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与金融项目均基本保持顺差。近些年来,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双顺差”格局,顺差规模在不断扩大。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2006年我国总顺差为2599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4.98倍,其中经常项目顺差为2499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为100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10663亿美元。
贸易顺差增长显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但同时也带来了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诸多困扰,包括增加流动性过剩问题、贸易摩擦加剧、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失衡。一国国际收支结构的特征本质上反映了其经济结构的特征。国际收支结构中商品和劳务的进出口状况综合反映了一国的产业结构、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状况。通过近些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经常项目中货物贸易持续顺差,反映出劳动密集型产业依然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
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主要来自于货物贸易收支的大额顺差。1998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214.71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收支顺差近466.14亿美元。2006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明显上升(2499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增加(2177亿美元)。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2.9%上升到2006年的9.5%。可见货物贸易顺差为国际收支总体顺差和外汇储备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
而我国的货物贸易顺差又主要来自劳动密集型产业,当前尤其以廉价劳动力资源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这点也相应地体现在我国出口商品分类中“杂项制品”出口额的增长上。我国对外贸易出口商品分类中“杂项制品”主要集中了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我国进出口商品构成中,从1995年到2002年,“杂项制品”顺差由462.87亿美元大幅增长至813.70亿美元,年均增长4.2%。2005年“杂项制品”出口1941.9亿美元,进口608.7亿美元,顺差1333.2亿美元。2006年“杂项制品”(包括服装服饰、鞋类及小商品等)占出口总额的24.6%。“杂项制品”在进口中占比只有9%。“杂项制品”顺差构成了我国货物贸易收支顺差的主要来源。由此可见,我国在世界市场上的产业优势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技术水平低,科技含量少。
二、国际收支顺差中“两高一资”产品出口比重较大,反映了出口的产业结构落后
我国经营项目的顺差相当一部分是依靠低附加值与不可再生资源消耗性产品的出口来维持。为了控制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国家先后采取了增加出口税、降低或取消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禁止部分产品开展加工贸易等措施。当前,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商品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抑制,但总体而言,由于这些行业前几年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投资增长过快,已形成较大生产能力。在出口商品结构中,我国部分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比重仍旧较大。
虽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表面上造成了出口不断的增多,国际收支的持续顺差,实际上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将自己置于了长期不利的地位,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枯竭,必然会导致本国经济增长乏力,难以持续。这也说明了目前我国出口的产业结构落后,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因此,我国急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同时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使能源和资源消耗有所降低。
三、国际收支顺差中相当大部分是由外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的,这反映了我国自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
目前我国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中八成以上都是由外资企业生产的,其中大部分都是低水平、劳动密集型的贴牌加工,属于内资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份额还不高,自有品牌还不多。2005年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总出口的58.3%,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外资企业出口比例超过85%。2006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占外贸总额的58.9%,其顺差占贸易总顺差的51.4%,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外资企业出口比例占88%。而我国自主品牌出口尚不足10%。说明在这个产业中,我国出口产品中普遍存在着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对国外技术依存度高,以及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产业结构高新技术化的水平偏低使得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我国主要高新技术产品还属于依赖国外核心技术的加工品,出口的很大一部分高新技术产品技术附加值不高,仍处于“来料加工”阶段,得到的主要是微薄的劳动报酬,大部分利润都归于知识产权的持有者和国际经营者。
出口产品缺乏品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已经成为我国外贸出口迈上新台阶和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最大“绊脚石”。企业加强自主研发、给出口产品打上自主知识产权的标签,成为我国外贸健康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要求。
四、服务贸易逆差反映了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落后,服务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国际收支中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服务贸易总额占贸易总额的比例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据我国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我国2005年服务贸易出口744亿美元,进口838亿美元,逆差约94亿美元。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收入92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4%;服务贸易支出1008亿美元,增长20%;逆差88亿美元。2005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8.9%,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全国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服务贸易收支中三个较大的项目仍然是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三项合计占收支总额的近4/5。受体制、技术、知识和文化等基础因素制约,我国服务业优势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行业且附加值较低的项目,如运输和旅游服务出口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一半以上(2005年运输和旅游服务出口合计占比达60.5%),而占全球服务贸易量较大的金融、保险、咨询、计算机信息服务、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的高附加值服务行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其国际竞争力低,出现了较大的逆差。
虽然2005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改变了近几年一直快速增长的趋势,比上年同期减少3亿美元,2006年服务贸易逆差下降6%。但逆差项目的构成并未发生变化,仍主要集中在运输、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项目,顺差项目主要集中在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2006年旅游项下顺差96亿美元,是最大的服务贸易顺差项目,运输和保险逆差分别为134亿美元和83亿美元,位居服务贸易逆差项目的前2位。由于我国服务贸易项目结构单一,对货物贸易的依赖性较强,在货物贸易高速增长的带动下,同货物进出口直接关联的传统服务贸易项目,即生产性服务贸易增长很快,如国际运输服务、国际货物保险等。因此,尽管我国服务贸易收支增长态势良好,但项目结构非常不平衡。
由服务贸易逆差的状况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发展滞后,优势部门集中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且短期内难以提高。这反映了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仍相当落后,产业发展不足且结构不合理,产业素质低。这突出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结构档次低,技术结构水平低,尤其是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物流产业等现代服务业落后。
五、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反映出我国对外投资水平较低,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还需不断优化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的顺差部分来自于资本与金融项目。这主要体现在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上,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发展迅速,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113亿美元,增长526%,2006年净流出178亿美元,增长58%。但是,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底子薄弱,与其他国家相比发展滞后,尤其是与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快速发展的经济极不相称。而且纵观近几年来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对我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贡献度呈下降态势,2001~2004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合计为2305亿美元,占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58%,而在2005年这一比例已下降到28%,2006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同比下降84%,只占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4%左右。同时,证券投资在2005年由顺差转为逆差。2006年我国证券投资项目逆差676亿美元,是上年的12.7倍。这反映了我国对外投资与吸引外资的不平衡状况。我国一方面积极引进外资,另一方面对外投资发展缓慢,形成了资本的净流入。
流人的外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部门,对第
一、三产业的投资比重偏低。而在外商直接投资的工业部门中又特别集中在制造业,其中加工工业、轻工业的比重很高。不少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利用我国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在出口创汇中实现赢利,促进了贸易顺差。但这类外资没有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无法实现产业升级。外资工业的结构倾斜更多地推动我国加工工业的扩张,加快了我国工业结构高加工化的进程。即使是投资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外资企业也存在对我国的技术转移和扩散不够。这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因此,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还需不断优化。
总之,从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的国际收支失衡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结构性国际收支失衡,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不适应世界市场变化而导致其国际竞争力较弱。因此,实现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只有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产品质量的提高来提升本国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增强整体经济实力,才能长期而且有效地改善国际收支结构状况。也就是说,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需要依赖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关系的理顺等,单纯依靠汇率升值是调整不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