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货币政策区域经济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是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明确的重点工作,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顺应中国经济发展潮流的必然趋势。本文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对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的不同影响:对货币政策最为敏感度从东部到中部%26#65380;西部依次减弱,并指出从区域经济协调出发可以在现有统一性货币政策的基础上,实行某种程度的灵活的区域性货币政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自己跟自己比,成绩非常显著,但是横向比较,东部和中%26#65380;西部地区的差距却是越拉越大了,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方面,还体现在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目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但是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26#65380;行政割裂和政绩考核的不科学%26#65380;以及财税体制的弊病,还会面临很多的矛盾和问题。东%26#65380;中%26#65380;西部优势互补%26#65380;良性互动的机制亟待建立,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还任重而道远。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曾明确指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是重点工作,如何扭转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26#65380;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
笔者希望从货币政策的角度入手,探讨一下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和产生的原因。
一%26#65380;统一的货币政策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经济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与货币政策最为相关,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与货币政策最不相关。
改革开放以前,受前苏联发展思路的影响,我国主要走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道路。在全国“小而全%26#65380;大而全”的指导思想下,尤其在“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中西部地区进行了很多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使东中西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有一定的缩小。
改革开放后,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履行央行职责以来,货币政策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调控作用逐渐凸现出来,货币政策的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依靠“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东部地区依托沿海的区位优势迅速发展起来,在经济水平%26#65380;发展理念%26#65380;体制改革%26#65380;市场化程度等很多方面都远远走在了中西部地区的前面,而统一的货币调控政策,一定程度上则忽视了这个“东部地区经济发达%26#65380;金融机制完善,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26#65380;金融机制相对不完善”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因此地区之间的差异没有缩小反而逐步增大了。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统一的货币政策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经济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不同区域在应对突然的货币政策变化时也有不同的动态反应。
根据资料显示,东部地区各省市的市场化程度均排在全国的前列,市场化程度最高;中部地区各省市的市场化程度仅低于东部;西部除了重庆%26#65380;四川市场化程度较高外,其余省市区的市场化程度都很低。在货币投放上,经济增长快的东部沿海地区,信贷规模大,相对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信贷规模就小。在资金来源上,东部地区已初步形成了市场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外向型经济比较发达,城乡要素流动效率较高,资金来源有较多的渠道;而中西部地区计划经济的痕迹较重,资金来源渠道相对较窄,更依赖国家扶持。在资金使用上,东部地区处于一个高投资%26#65380;高效益%26#65380;高收入%26#65380;高储蓄%26#65380;资金需求量和资金供应量大增的良性循环状态;而欠发达地区则积累严重不足,资金也较难吸纳。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货币传导机制的顺畅性不一样,最终就可能导致不同的货币效应。